推薦序一
全面養生,形神俱妙
在中國三大奇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中,尤以《黃帝內經》的醫理醫術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人人不可不知的保健延壽寶典。國學導師張其成教授是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張教授所解析的《內經》養生大道,等於為我們敞開了《內經》的大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部奇書的堂奧。
張教授在書中特別強調《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有兩個重點:
(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已病」是為醫療行為,「治未病」才是養生之道。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的醫療支出越來越龐大,不但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也折損了國家的生產力。世界先進國家深知想要促進國民健康,預防重於治療,因此,例如德國早在一九六一年便開始進行《黃金計畫》,在二、三十年間花費數百億馬克提供全國人民健身設施,供民眾鍛鍊身體;其他如加拿大、澳洲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推行。張教授身兼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因此撰寫本書鼓吹預防醫學,為增進大眾的健康貢獻心力。
(二)追求健康長壽必須「內求」:西方人的保健方法不外乎鍛鍊身體、健康飲食兩招。張教授認為《黃帝內經》的養生內涵為「形神的結合」,意即追求健康必須兼顧人體物質、能量、信息的全面經營,此乃中國式的養生術。「氣」這個字在《黃帝內經》書中出現三千多次,「氣」是人體內能量、信息的泛稱,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我們必須透過修練才能感覺它、體會它;唯有形、神兼修,健康才能獲得全盤的掌握。《素問.舉病論》:「百病生於氣也。」氣是左右健康的因素,人之所以衰老,也是因為五臟六腑逐漸血氣衰弱而減低了功能。不瞭解氣的作用,如何奢談養生?我們必須經由練氣、養氣,培養馭氣能力用以通經脈、調陰陽,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此乃《內經》養生之道的真諦。
《黃帝內經》可以說是一本醫道合宗的養生指南。黃帝曾「問道於岐伯」,稱岐伯為天師,可見岐伯是道、醫兼精的修道家,由此可以印證自古以來「醫道同源」的學說。
《黃帝內經》全書處處出現修練的法要,例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前兩句在說明當人們心境空靈時可以溝通宇宙之真氣,如同現代科學家也已發現,在冥想或靜坐時,我們的腦波會呈現與宇宙意識相應的α波;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四個字更是修練者常保「能量淨流入>能量淨流出」的精神狀態,達到積氣健身的效果;其他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類的字眼,亦都是道家的練氣之術。而《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說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精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耳下津無數」,更直接點明練氣的方法。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一書中充滿了氣、陰陽、五行之類的元素,這些元素無形無色,無法觀察,只能體驗。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深入瞭解《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念,就必須實踐張教授所提出的「內求」功夫,因為醫學的正途應該從探討生命的自癒力著手,而不是在人體內進行永無止盡的藥物與細菌的軍備競賽。《黃帝內經》除了要我們順應四時、避免災害之外,還告訴我們七情六欲亦是傷身之毒,更敦促我們培養能量,使身體氣血暢通無礙。唯有身體與精神兩方面的健康全面提升,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湛若水
推薦序二
發揮中醫智慧的養生調理法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累積無數醫家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第一個要有規律的生活,第二個要有適當的運動,第三個要有均衡的營養,第四個同時要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
古人將人體各部生理機能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人身各部為一整體,並且結合大自然界的天地、陰陽、四時氣候、五方風土等,同為一大整體),各臟腑器官組織之間,分工合作;在平衡而協調的狀態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擔任相互間的聯絡與調節的工作,就是經絡。因此各經絡在人體分布,雖然建立各有所屬的系統,但各系統之間,經脈與經脈之間,仍能互相銜接、配合,構成營衛運行,如環無端的大循環,因此在整體觀念的啟示下,產生經脈流注、經脈表裡配偶等關係。
在《靈樞.口問》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說明經絡在正常狀態下,應是營衛相隨,氣血勻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但若受到六淫的侵襲或七情的內傷,都能使經絡中的氣血失去常度,而發生種種不同的病證。而中醫養生的原理是從人之整體出發,透過局部分析人體各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協作,注意人體整個系統的陰陽氣血失調情況,並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及臟腑的平衡出發,扶正祛邪,阻斷病變在臟腑間相互傳變所造成的連鎖反應,從而通過整體的治療效應,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黃帝內經養生全解》乙書是以《黃帝內經》為基礎,介紹人體的養生方式,同時提出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但卻造成環境污染,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年齡層亦逐年降低。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視。以中醫理論觀點來看,雖然醫食本同源,但由扁鵲所提:「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存身也。」正是意味著食療與醫療並重。
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著「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保健康,正是現代人們迫切需要的。而現任教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其成教授,即為著名之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著有《易學與中醫》、《易圖探秘》、《中華養生智慧》、《修心養生》、《中醫哲學基礎》等書,其對於易學的精深研究,不僅讓他屢次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同時亦因主持大陸舉辦首屆醫易學大會而名列《世界名人辭典》與《國際傑出成就人物》。
張教授所著之《黃帝內經養生全解》誠為坊間不可多得之保健書籍,時值本書出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名譽理事長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教授
林昭庚
謹識於二○一○年三月
推薦序三
道盡天機、地機和人機的養生指南
一聞《黃帝內經》,不知何人如此膽識?市面上多少人寫黃家養生,頗多心得報告;一看之下更覺「精嘆」!發現「張其成」大師,其中「精」者已至「一生萬一復歸一」的高妙領域,「嘆」者也已道盡了天機、地機和人機。由簡而深,由深而淺,本來懂的更懂了,不懂的也懂了!在此感恩張大師,又一次領教了「大內之經」的「長、寬、高」的境界。您要問我自體本根之處,張大師之《黃帝內經》大作已從上下一貫,左右平衡,內外合一,收發如如,進退有序,均已整頓無紊。各位由此探究,可望窺其全貌,再度感謝。
國際知名養生響導 李鳳山 師父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十二日
作者序
生命的答案,你可以知道
當今社會,變化加劇,生命變得如此脆弱、如此難以把握。放眼身外,環境污染,氣候暖化,地震海嘯,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口蹄疫、甲流——新型傳染病接踵而至;再看我們自己,幸福指數下降,內心焦慮、浮躁,很多成功人士將「抑鬱」演繹成了流行問候語——今天你「抑鬱」了嗎?
「養生熱」就這樣掀起了!人們尋找幸福、尋找心靈的安寧、尋找身體的健康。養生並不僅僅是為了不生病,為了延年益壽,而且也是為了快樂、幸福,為了提高生命品質。
養生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的難度,養生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果你是這麼想的:「年輕的時候用身體換錢,年老的時候用錢換身體。」那就要小心了。真能用錢換身體嗎?我想這是不太可能的。
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好好關注自己的生命——生命至重,生命至貴。我們的健康、快樂、長壽,是生命的最根本問題。
當代人怎樣養生?有沒有一部行之有效、又經過了時間檢驗的著作?有!那就是兩千年以前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是什麼?其實就是八個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什麼叫有病?有病就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治病就是要調和陰陽。養生呢?同樣也是要調和陰陽。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不得病。對於事物的發展,我們應該「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我們要「治未病」。
養生重在內求,《內經》的「內」就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內求當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快樂的。
《黃帝內經》有一句名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你從精氣神三個方面來調養自己,就能健康、長壽。當然我們還難以做到「上古之真人」那樣「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但我們要努力像「中古之至人」、「下古之聖人」那樣「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黃帝內經》提出了調神、調氣、調形的方法。我把其中的精神調養法歸納為「四心」:心地善良、心態平和、心胸開闊、心情快樂。如果結合儒家、道家、佛家的說法,我認為還要加上一個「心」——心靈純淨,共同構成「五心」。當今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心靈純淨!心靈的清濁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決定我們的幸福指數!純淨的心靈不僅能造就高雅的氣質,更重要的是能獲得精神的自由、人生的幸福!
在此,很高興與台灣的朋友分享我讀《黃帝內經》的心得,以及經過我自身習練而深覺獲益良多的養生方法。希望大家學會《黃帝內經》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養成《黃帝內經》所說的生活習慣,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享盡天年。
張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