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徽州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新一代國學大師 張其成教授 首度在台發行養生專著由最具分量的大師為您講解
道盡天機、地機和人機的養生指南
◎權威可信,事半功倍
‧新一代國學大師、《黃帝內經》權威學者首度全面解讀《黃帝內經》
‧剖析《黃帝內經》養生精髓的最可靠版本
‧眾多中國的CEO都在習練的「五心養生法」首度完整公開
‧詳解有關「精氣神」、「七情」、「生命週期」、「四季」、「體質」、「五臟六腑」、「經絡」的養生知識和簡易操作方法,讓養生事半功倍。
◎打通養生的任督二脈
‧解決當代人的心理困惑,「五心養神法」提供你最實際的說明
‧排解情緒、延緩衰老,「情志養生」篇教你達到健康快樂的方法
‧人究竟能活多少久?「階段養生」篇給你明確的解答
‧一個月、四季、一年怎麼養生?「順時養生」篇提供正確又簡易的方法
‧要學會自己辨陰陽體質,「體質養生」篇讓你立刻上手,不再迷惑
‧打造人體的好風水,「臟腑養生」篇讓你保養身體更得心應手
‧只要內求就能感覺到經絡,「經絡養生」篇幫你打通養生的任督二脈
《黃帝內經》有三個「第一」: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第一部養生寶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不得病。而且,對於健康,我們應該「防患於未然」,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生。
本書充分發揮《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精髓,在剖析「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養生總原則的基礎上,詳細解讀了與日常養生關係最為密切的「精氣神」、「七情」、「生命週期」、「四季」、「體質」、「五臟六腑」、「經絡」等七個方面的養生知識,搭配許多例證與小故事來作說明,並提供很容易學練的養生操作方法,使初學者也能立刻抓住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作者簡介:
張其成
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張家世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藥而起沉屙,故被稱為「張一帖」),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
其父母為中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張舜華,同被選為「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五位兄弟姐妹都從事中醫或與醫學相關的工作,可謂系出醫學世家。
為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的再傳弟子,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先生的學術傳人。先後師從錢超塵先生、朱伯崑先生、王洪圖先生,匯集文哲醫三家精髓於一身,融會貫通。
著名易學家、國學管理專家、中醫文化專家,提出了「國學管理」的概念,並首創周易心智管理模式。對於易學的精深研究,不僅讓他屢次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同時也因為主持了大陸舉辦的首屆醫易學大會而名列《世界名人辭典》與《國際傑出成就人物》。
著有《易道主幹》、《易圖探秘》、《易學與中醫》、《易經感悟》、《象數易學》、《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張其成講讀易經―養生大道》、《中華養生智慧》、《金丹養生的秘密》、《修心養生》、《五行識人》、《養生大智慧:張其成講太乙金華》、《管理大智慧:張其成講周易》等,主編《易學大辭典》、《易經應用大百科》、《易醫文化與應用》、《易學文化叢書》、《醫古文》、《醫古文譯注》、《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國學班特聘教授。暢銷書作家曲黎敏教授也是他的學生。
章節試閱
※生命的週期
人的生命有沒有週期?有沒有節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這是什麼原因呢?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時鐘,它自動地調節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週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生命節律等。這裡所談的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律」,其實只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個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感官敏銳程度、溫度、血壓等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也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初,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人體生物節律中,體力週期是二十三天,情緒週期是二十八天,智力週期是三十三天。
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的週期性變化,都可以用曲線來表示。這三條曲線都是從出生日算起,起點在中線,先進入高潮期,再經歷臨界期,而後轉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復始。曲線處於中線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處於中線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數是相等的),而和中線相交的那天則是臨界期。在體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體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則疲勞乏力,無精打采。在情緒高潮期,人的心情舒暢,情緒高昂;而在低潮期則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頭腦靈敏,記憶力強;而在低潮期,則遲鈍健忘,理解力差。在生物節律的臨界期,身體處在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此時人的有關能力和機體協調性較差,做事易出錯,身體易患病。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古聖先賢就發現了人體一生的生命週期。西方科學家只是發現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週期,《黃帝內經》則發現了人一生五臟氣血的盛衰,和腎氣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週期。
關於生命週期,《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十歲」為週期,一種是以「七歲」(女)和「八歲」(男)為週期。這兩種週期表面上看好像不統一,有矛盾,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區分人生的階段。
十歲,是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週期。
七、八歲,是從腎氣和天癸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週期。
※「魔鬼時間」——七歲、八歲
我們可能聽說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話,原本是說兩位聖人的,孔子年壽七十三歲,孟子年壽八十四歲。這是聖人天年的兩個「坎」,後來發現,的確,很多人都是在這兩個年齡去世的。
這種說法有科學道理嗎?近年科學家的回答是肯定的。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反覆的研究,發現人的生命具有週期性的規律,大致是七或八年為一個週期,循環往復。每個週期中存在著生命活動的高潮和低潮,一般週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週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即健康穩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即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七年的週期為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至八十四歲,八年的週期為八歲、十六歲、二十四歲、三十二歲至七十二歲。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會明顯減弱,再加上處於生命週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對就多了。
醫學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發生與惡化具有明顯的時間特點,在某些時段,人的生命力特別脆弱,最易被病魔擊倒,被稱為「魔鬼時間」。這個「魔鬼時間」大都和七、八這兩個數字有關。專家特別提醒說,這幾個時段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應引起大家重視,從而做好預防工作。
◎一天之中的「魔鬼時間」
當你清晨從夢中醒來,便進入了一天中的第一個「魔鬼時間」段(早上六至九點),諸如心臟病、中風、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乃至癌症等疾患,就在你的身上蠢蠢欲動。例如,心肌缺血的發作高峰為早上七至八點,心律失常的發生以早上六至九點最頻繁。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過四千七百六十九例心肌梗塞病人,其中百分之二十八在早上六至十點發病。
一天之中的另一個「魔鬼時間」段是在傍晚以後,此時心臟病發作機率再度升高。假如你在晚間七點左右飲酒,肝臟排除酒精所需的時間,比一天中其他任何時間都要長,故此時飲酒最易醉人,肝臟也最易受損。
一天中,人最危險的時刻要數黎明。據研究表明,人在黎明時分,血壓、體溫變低,血液流動緩慢,血液較濃稠,肌肉鬆弛,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據調查顯示,淩晨死亡的人數占全天死亡人數的百分之六十。
◎一周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一個星期中,星期一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危險時間,發病及死亡危險比其他幾天高出百分之四十,被稱為「黑色星期一」。芬蘭專家也證明,星期一中風最多,星期天下降至最低。
◎一月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一個月裡,對生命最有威脅的時間是農曆月中十五左右(七加八),這與天文有關。眾所周知,月亮具有吸引力,它能像引起海水潮汐一樣,作用於人體的體液。每當月中明月高掛之時,人體內血液壓力可變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壓強差特別大,這時容易引起心腦血管意外。
◎一年之中的「魔鬼時間」
一年中的「魔鬼時間」段是最熱與最冷的幾個月。一般說來,當夏日氣溫升至攝氏三十五度以上,即對人體構成危險。至於冬春季節,寒潮是繼酷暑之後的又一個「殺手」。每一次寒潮降臨,醫院門診及住院人數都會驟增,死亡率也會上升。
對生命而言,一年中最危險的月份要數十二月。調查表明,該月份死亡人數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總數的百分之十點四。據分析,這與氣候寒冷、環境蕭瑟,和人到歲末年關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抵抗力差、新陳代謝低等有關。此時,一些慢性病常常會加重或病情變化大。
值得一提的是,史學家通過考證發現,明朝、清朝的二十幾個皇帝,有百分之九十死於最熱的七月、八月,和最冷的臘月、正月,這正是對以上規律的印證。
◎一生之中的「魔鬼時間」
在人的一生中,中年是個危險的年齡階段。人到中年,生理狀況開始明顯變化,會出現內分泌失調、免疫力降低的情形,加上家庭、工作、經濟、人際關係等壓力增大,更是進一步造成中年人心力交瘁。
四十八、四十九歲還是大多數人的更年期。而七十三、八十四歲是生命週期的低潮期,所以去世的人相對多一些。
※生命的壽限:人究竟能活多久?
人究竟能活多久?也就是《黃帝內經》中「天年」的問題。「天年」就是人的天賦壽命、自然壽命的期限。
《黃帝內經》提出的是一百歲,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了「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在《靈樞•天年》裡多次提到了人的壽命是一百歲。唐代醫學家王冰解釋《素問•上古天真論》時說:「度百歲乃去」中的「百歲」指的是一百二十歲,並引用了《尚書•洪範》注釋「一曰壽,百二十歲也」。有一本養生名著《三元參贊延壽書》提出人可以活一百八十歲。
那究竟人能活多久呢?現代的科學認識也不完全相同。現在科學界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美國的學者海爾•福利在一九六一年提出的。他按照實驗的研究發現,動物的胚胎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分裂的次數是有規律的,到一定的階段就出現衰老和死亡。按照細胞分裂的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二十歲左右。因為研究表明,細胞分裂的次數和週期相乘,就是人的自然壽命。海爾•福利將胎兒的細胞放在培育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次又一次地繁殖,細胞分裂到五十代的時候,細胞就死亡了。他又在大量的實驗數據資料之上提出,根據細胞分裂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分裂週期是二點四年,照這個計算,人的壽命就是一百二十歲。
科學界計算人類的正常壽命應為一百二十歲
人類的衰老是源自細胞的衰老,細胞的衰老是由細胞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端粒所決定的。端粒的功用在於分裂和複製,端粒一生當中只能分裂50次,其生命週期為18至20個月,科學界計算人類的正常壽命應為120歲。
第二種說法,科學家按照哺乳類動物的壽命和它生長期的關係推算。哺乳類動物的壽命應該是生長期的五至七倍,人的生長期是二十五歲,所以人的壽命極限是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七十五歲。也有說人的生長期是二十至二十五歲,那麼按照這種說法,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一百至一百七十五歲。
第三種推測壽命的方法,是按照哺乳類動物性成熟期來推算的。根據生物學的規律,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八至十倍,人類的性成熟期是十三至十五歲,那麼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歲。
以上三種現代科學方法和《黃帝內經》的認識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至少一百歲。《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活到一百歲之後,仍然動作不衰,那肯定是大於一百歲。古代很多著作也提到了相關觀點,比如說:在《禮記》中把一百歲稱為「期頤」;漢代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魏晉時期著名養生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認為,上壽可以達到一百二十歲。可見中國先賢們都認為人的自然壽命在一百到一百二十歲。
※預測人的壽命有方法
在瞭解了人生命週期的劃分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怎麼能預測、判斷一個人的壽命?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一種預測、判斷壽命的方法:
先觀「使道」是不是深長。「使道」就是人中穴。人長不長壽,首先要看人中穴。如果人中比較深、比較長,那麼這個人就會長壽。
為什麼從人中穴位置能看出壽命?因為這裡是人體兩條重要經脈——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反映出的是人體氣血流動的盛衰狀況;它的深淺和長短,直接體現出人的健康狀況,當然也就可以據此判斷人的長壽與否。深長反映出的就是氣血的強盛,人就能長壽。這個穴位不但可以判斷人的壽命,而且還是一個急救穴,因為它是人體兩條重要經脈陰陽之氣的交匯點。
判斷一個人長壽與否,還需要看「基牆」是不是飽滿有力。「基牆」就是耳朵下方的肌肉。有一句話:「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這裡的地閣就是指「基牆」,「地閣方圓」就是指「基牆」的肌肉飽滿,不是皮包骨,說明這個人的五臟氣血強盛,營衛氣血運行通暢。加上面部的「三部三里」,就是三停——從額到眉毛為上停,從眉毛到鼻下為中停,從鼻下到下巴為下停——高起而不下陷,肌肉飽滿,骨骼高起,就是說明身體健康,能長壽,活到一百歲。
有的人認為,這是在看面相,是迷信,不科學。實際上,我們要看的不是人的相貌長得怎麼樣,而是看精氣神是否充足。望相主要是望神,一個人如果有了神,說明他的精氣足,身體自然就健康,也就可以推測出他能長壽。
※生命的週期人的生命有沒有週期?有沒有節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這是什麼原因呢?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時鐘,它自動地調節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週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生命節律等。這裡所談的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律」,其實只是人體生物節律的一個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感官敏銳程度、溫度、血壓等有規律的週期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