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馬化騰和騰訊
我想知道當時馬化騰是怎麼想的?我想知道騰訊的重要決策是怎麼形成的?我想知道馬化騰永遠不會講的事情。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和本書的合作夥伴張宇宙,在我們參與的網際網路老兵群(www.laobingqun.com)裡做過上百人的一對一調查,徵詢他們對馬化騰以及馬化騰所領導的騰訊公司的看法,上述三句話就是我們所得到的最多的問題。
我是在寫作《沸騰十五年—中國網際網路一九九五~二○○九》的同時寫作這本書的。我最初的設想是,選擇一個或者幾個人來作為《沸騰十五年—中國網際網路一九九五~二○○九》的主角,讓讀者跟著這些主角一起切身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也許會使《沸騰十五年—中國網際網路一九九五~二○○九》生動好看一些。但我發現這很困難,因為除了本書的主角馬化騰外,丁磊、張朝陽、馬雲、陳天橋、李彥宏、田溯甯、張樹新、王志東、王峻濤、雷軍、周鴻禕…,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貫穿中國網際網路史、成為主角的可能,而且每一個人都會相當的精采。
是我的合作夥伴張宇宙對馬化騰和騰訊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讓我堅定了單列這些人物進行專題寫作的想法,並選擇了《馬化騰的騰訊帝國》這個題目來作為寫作繼《沸騰歲月—一九九五~二○○九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史》之後的又一本科技財經歷史書籍。
你一定知道QQ,這應該是全球用戶最多的一個軟體產品,這個產品擁有超過八億的用戶,其中活躍用戶超過三億,二○○八年底,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的報告中關於中國網友的總數也不過三億。QQ已經成為中國網友上網應用的第一選擇,一個好的QQ號碼就像一個漂亮的手機門號,總能得到其他人的一片「哇」聲
「你Q我吧」,成為包括上班族在內的時尚交流方式。你或許還知道騰訊公司,這家在香港股票交易市場代號為七○○的大陸上市公司,最高市值曾達到一千兩百億港幣,並在二○○八年七月與中國鋁業一同進入香港恆生指數。騰訊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潤最多的公司,其最新的年報披露,它的年利潤超過三十億港幣。即便擴大到整個民營上市公司,騰訊也應該是市值最高、最賺錢的公司之一。QQ正是騰訊的當家產品。
你可能還知道馬化騰,騰訊的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長。如果把QQ的用戶比作一個國家,那麼這個虛擬王國的「國王」就是馬化騰。是什麼讓馬化騰成為一個統領八億用戶的QQ帝國的「國王」?是什麼讓馬化騰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界最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人物?不過,馬化騰為人低調,很少在公眾前亮相,因此外界對馬化騰瞭解甚少。對於他是如何將QQ催生、養大以及做大、做強,到今天風靡一時、稱霸一方並無人知曉。
需要聲明的是,這不是一本關於馬化騰的傳記,而是一本探討馬化騰為什麼能創建當今中國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潤最多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商業案例式讀物。
一家市值超過一千億港幣的公司,足以讓馬化騰和他的創業夥伴經歷過的那些事情成為商業教科書的案例。
這同時也是一本講述網際網路公司內部實際運作的讀物,我的合作夥伴張宇宙本身就是一位很優秀的網際網路產品經理,本書中關於騰訊各個產品的名冊、開發、擴張的諸多章節都出自他的手筆。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也參考了我和楊雪岐聯合發起的網際網路老兵群的諸多次專題實戰討論,使本書增加了不少實戰的部分。
我們更想回答的問題是:馬化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和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馬化騰在創辦騰訊的過程中到底有哪些重大的決策?這些決策是怎樣物化成產品?這些產品又是怎樣形成和產生的?有哪些事情是馬化騰不願意面對和描述,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馬化騰的性格中,有一點的確與眾不同,那就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先做後說,甚至做了也不說。這更增加了本書的寫作難度,也讓之前關於馬化騰和騰訊的若干讀物不得不進行隔靴搔癢式的解讀。為此,我和張宇宙採訪了我們能採訪到的所有人,包括馬化騰在內的多名騰訊老員工、馬化騰的友人、前同事以及多位師長輩的人物,如果把騰訊現在在職員工的接觸和探訪都算上的話,這個名單將以百計。
我們這樣做的目的無他,只是想更客觀、更實際、更權威地回答我們在一開始提出的那三個問題。
這本書的正文缺少對未來的足夠描述,關於騰訊未來將如何?中國網際網路未來將如何?這些話題足夠讓人遐想,甚至讓人興奮,但我們還是把它留給未來。
這本書著眼於歷史。
後記
後悔沒買騰訊股票
二○○四年十一月,剛畢業不久在報社工作的我和女友(現在的妻子)一起在公司附近的小巷子與同事一起吃麻辣燙,那個月剛開始還房貸的我和跑房產廣告的同事聊起了投資話題。我說,「如果有投資管道,我很想賣了房子去買騰訊的股票(那時騰訊的股價是每股五元港幣不到)。」當時看好騰訊的理由主要是網際網路增值業務、網路廣告和3G後的即時通信。到二○○五年,想在百度納斯達克上市時投資的我再次投資未成,八月二十四日,我寫下一篇部落格:
Google將買下騰訊
其實騰訊才是我最早投資網際網路的計畫,比百度早了十個月。騰訊在上市前已經不是一個缺錢的公司,它的收入已經完全可以支撐它的開發和營運,因此當我對熟悉這個行業的人說出想買入並長期持有騰訊股票時,他們都表示支持,但他們的理由都不夠充分:騰訊很容易成為或者已經成為中國的賽我網(據資料顯示,二○○四年韓國賽我網僅在個人主頁方面,就取得五千萬美元的銷售額,每天的最高收入達到了三十萬美元),而我的理由是即時通信在未來將成為作業系統。
可以想像下兩件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一個是手持設備,硬體內部集成基本的系統,然後你只需要裝一個即時通信,就能提供通信、編輯、娛樂等一系列功能;一個是家用終端,也是硬體內部集成了基本的系統,經由即時通信購買需要的各種軟體遊戲,還有運算能力,這個時候頻寬是免費的,彷彿空氣一般。如此可怕的市場前景,讓「專注」的Google公司也動了心,本周一他們發布了桌面搜索的第二版Beta(目前只有英文版),從造型上看,這就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據說八月二十四日Google將推出即時通信服務,而之前該公司已經有了一個名字不錯、可通信的圖片分享軟體Google Hello。
近日Google宣布第一次增發股票,把發股規模定為14,159,265股。選擇這樣一個數字並非是一時心血來潮。14,159,265是圓周率(3.14 159 265)的後八位數字。現在外界都在猜測此次募集資金的用途,而在該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相關資料中,Google表示,它準備把股票發行的淨收益用於營運資本以及可能收購具有互補性的業務、技術及其它資產。但該公司表示,目前尚未達成任何實質性的併購協定或承諾。我的猜測是Google將買下騰訊。這時騰訊的股價是每股七元港幣。
二○○七年A股「5.30」後我入市了,但到那時我都不知其實內地一直有管道可以購買港股,當我知道的時候已經是二○○八年了,那時我加入了網際網路老兵群,認識一些看好騰訊並持有騰訊股票的朋友。
二○○八年最大的收穫就是結婚,其次就是加入網際網路老兵群,我因為一直對網際網路歷史有興趣,而成為林軍先生創立的網際網路老兵群的第一個「新朋友」,之前加入網際網路老兵群的都是林軍先生之前相識的「老朋友」。網際網路老兵群是林軍先生為創作中國網際網路史書系而建立的,目前從事網際網路行業並打算長期從事下去、同時對網際網路歷史一直非常感興趣的我,被這個群再次挑動起非常高的興致,記得剛加入時,還去淘寶網買了不少較老的網際網路歷史書籍,例如王志東和老榕的《矽谷熱》。
很快我成為這個群體裡最健談的人之一,而我談得最多的公司就是騰訊,一方面是因為騰訊的QQ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的我,也一直把騰訊這個中國最好的網際網路產品公司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我認為把騰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QQ的先發優勢,然後靠模仿依賴QQ龐大用戶群的想法是幼稚的,這使很多人放棄平靜去學習騰訊的良好心態。
當騰訊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他們可以只跑到網咖或經由論壇來研究用戶,但當他們是一家擁有億級用戶的公司時,他們就需要更好的方法。騰訊Web營運總監吳亞洲就曾在老兵群裡,向大家描繪過騰訊用機器模擬人眼去監測用戶波動曲線的情景。
在林軍先生創作中國網際網路史書系的過程中,他一直在尋找更多的有志者來和他一起創作,以使中國網際網路史書系能更早、更全面、更翔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我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想寫有關騰訊書的有志者。不過當林軍先生邀請我與他合寫《馬化騰的騰訊帝國》一書時,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以及騰訊這個選題的重大,並不敢輕易表態。林軍說,「你可以先寫起來。」在林軍先生的鼓勵下,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始第一次寫書。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我發現這個過程更像是一次系統的學習,我收集了大部分財經報紙對騰訊的報導(包括海外的《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看完了騰訊上市以來所有的財報和部分網際網路研究者研究騰訊的PPT,使用了很多以前沒有使用過的騰訊產品,上了幾十個騰訊產品的QQ空間。騰訊這家中國網際網路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中國涉及網際網路領域最多的公司,因此我也對中國網際網路主要領域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學習和思考,我想這些都是我寫這本書獲得的最大收穫,也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類似的收穫。林軍先生和網際網路老兵群的聯合發起人楊雪岐先生,在本書創作上給予我非常多的指導,從資料收集到文筆寫法,楊雪岐先生還教我怎麼把騰訊的繁體財報轉成簡體文字,使我最終能完成這個半年前我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和妻子,他們一直支持著我。還有我所在的公司house365.com,這份工作使我接觸到許多靠QQ做生意的朋友們,這也是我下定決心要寫完這本書的重要原因。最後想說的是,因為是第一次寫書以及自身對行業的理解有限,很多地方還比較粗糙,大家對本書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騰訊筆記(www.laobingQun.com/space.php?do=mtag& tggid 250.)和我交流,我希望和林軍先生能不斷修訂此書,同時我也將在騰訊筆記中和大家繼續分享我對騰訊以及網際網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