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6 項符合
環保人 回收物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45 |
![]() |
二手中文書 |
電子書 |
$ 245 |
![]() |
社會工作 |
$ 298 |
![]() |
社會人文 |
$ 315 |
![]() |
佛教 |
$ 315 |
![]() |
社會人文 |
$ 315 |
![]() |
佛教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推薦序
清淨在源頭,精緻在環保
環保已是目前天下的大議題,因為工業高度發展,使大地受毀傷,空氣、水質都受到汙染;惡性循環的結果,氣候愈來愈極端,災難愈來愈大,使人類備嘗苦果。對治的方法,唯有人人做環保。當人人都有疼惜大地的這分愛心,這片土地才會健康;土地不再受毀傷,人人也才會平安。
九○年代,全台多個縣市為滿溢的垃圾所苦,政府緊急規劃興建焚化爐,卻又緩不濟急。記得在台中新民商工有一場大型演講,我在會中呼籲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資源不會消耗,還可以再生。」兩個月後,一位楊小姐捐出第一筆資源回收所得;於是,從台中黎明新村開始,全台各地的環保站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二十三年來,大型環保教育站已近三百個,環保點五千四百多個,受證的環保志工多達八萬餘人。
現代人浪費成習,未吃完的便當盒、飲料瓶隨意丟棄,不久即發出異味,蚊蠅□集;由衷敬佩和感恩所有的環保菩薩,他們不避臭穢,忍受風吹日曬雨淋,低頭彎腰撿拾回收資源再利用,就是把別人丟棄的福報再撿回來;有福就有貴、有富。人人富有愛心、貴有智慧;有福有慧,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證嚴於心不忍,倡導「清淨在源頭」,用完的容器先用水濾過殘渣,再行回收,這也是對環保菩薩的一分尊重。
二○一○年,慈濟投入環保已整整二十年,證嚴展開全台環保感恩之旅,走訪一百多個環保站。看見資源分類之精緻細膩,委實嘆為觀止;更要感恩人人發揮創意巧思,有壓扁鋁鐵罐的整平器,有活動帳篷屋頂,還有分析塑膠、銅線的金屬分離器,希望志工分類過程中節省一些力氣。當人人的愛心與使命感被激發出來時,就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付諸於實行。
每一個鐵皮搭蓋的簡易環保站裡,也都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從環保找到生命的價值,歡喜走出家門,化身為保護地球的環保尖兵,即便農曆除夕春節,都捨不得休息。還有婚姻的失意人,因為走進環保站而改變人生,也是所在多有。在環保站還有許多殘而不廢的勇者,動作雖不如健康人利索,卻能把身體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連生命倒數的重病者,在投入環保後,奇蹟似的痊癒了,也都時有耳聞。更有紀錄「輝煌」的浪子,在環保站學到謙卑,洗滌一身□氣,回到做人的軌道上。
小小的環保站,卻有大大的道理在。許多碩士、博士生及大學教授來到環保站,跟著志工實做環保,一邊蒐集論文的資料;老菩薩說出的一口環保經,都令他們歎為觀止。環保站是老人的輕安居、中壯年人滋養慧命的所在;也是孩子的環保教育站,人人在此學到尊重物命,與天地共生息的智慧。
人人將垃圾變成資源,資源回歸「物源」,物源再重新製造。台北一群實業家組成「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所有利潤全部回饋給慈濟。因為環保志工回收來的寶特瓶分類很細,沒有雜質,可以較高的價格賣給上游廠商抽出環保紗,製成毛毯和各式成衣等。近年來國際災難頻仍,慈濟已經送出幾十萬條環保毛毯到災民手上。而環保回收所得可以用來護持大愛台,製作優質節目,傳遞到全球,以淨化人心。當有更多人心得到淨化,家庭就會幸福,社會也會平安。
二十三年來,慈濟投入環保的努力,已帶動人人惜物惜福的風氣,舉其犖犖大者,是焚化爐垃圾減量,再無垃圾可燒;這是前年,高雄陳市長來訪時親口所言,令人倍感安慰。
很感恩經典雜誌從慈濟八萬多位環保志工中,找出幾位典範人物,用心編撰出版《環保人.回收物》乙書。他們共同的特徵,都是為環保投注生命全部的熱情,像位修道者般堅持以赴;其實,書中每位主角也都是所有環保志工的縮影。希望藉著這本書的出版,讓大家由欽佩嚮往,起而效尤,從外在的環保到心靈道場的環保,就是所有慈濟人最大的期待了!
釋證嚴(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推薦序
營造一個不再有垃圾的世界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在我們的父母親年輕的時候,當時的世界沒有所謂垃圾。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物品用完之後都回歸大地,融入生態體系的循環。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才製造出大量無法進入生態循環的物品。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
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迫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這種生活形態一定是無法永續的。而且地球因廢棄物、污染、資源耗盡而喪失生機,其實也是這些年來,許多人心中的隱憂。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卻忽略我們每天不斷購買東西、丟垃圾,就是在傷害賴以生存的環境。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的習慣,原來就是殘害生物的元凶!
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
因此,如何將這些人類創造出來,原本不屬於地球自然滋長的產品妥善的再利用,不會變成無法再次進入物質循環的垃圾,就需要各個領域的人共同來努力了!
「環保人回收物」這本書所介紹的不管是如同你我平凡的老百姓或是專業人士,在在都發散出立下宏願後那動人的光彩,這些典範提醒了我們,唯有人人是環保人,營造一個不再有垃圾的世界,才將會是人類物質文明得以持續下去的關鍵。
不過,回收物品,說起來簡單,真的要做到徹底而有效,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需要許多消費者的配合之外,如何在處理的流程上更有效率,恐怕才是主要的課題。從這本書所介紹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志工除了發願之後的盡力之外,懷著感恩之心,用心用腦地去面對這些滋養我們的物質,才是最令人感佩的。
不過我個人總是覺得,當人口不斷增加,而全球化時代以促進消費當作維持經濟運作、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目標時,即便環保團體要求廢棄物減量與回收,恐怕污染還是會持續增加。因此,我們必須將「禁止」、「減少」這些負面思考轉換成正面的想法,建立全新的製造模式,向大自然學習。任何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求使用完不會變成廢棄物。不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他有用的產品。如此一來,資源不斷循環利用,一個價值創造出另一個價值,生生不息。讀完這本書,我們更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人類的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如果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
珍愛我們的地球
兩年前,世慧來採訪我,表示《經典》雜誌將撰寫一系列【環保人 回收物】的故事,希望能透過我知道環保志業在拓荒時期的點滴。為了話當年,我帶她到北區環保總幹事鄭青輝的家裡,聽聽也是極早就投入社區環保的鄭師兄講古。還記得當鄭師兄提到,最早的一群環保志工礙於人力、物力及財力的限制,往往把回收物直接堆在自己家裡,導致鄰居的嫌惡,警察的開罰時,世慧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
但鄭師兄所說的一切都是實情。早年慈濟的名氣不大,政府和民眾的環保觀念還不普及,大家對於總是汗流浹背、到處撿破爛的環保志工印象,不是覺得他們與拾荒業者爭利,就是當他們是一群腦筋「秀逗」的人。
包括我自己在內,當我一開始用自家車撿拾蘆洲一帶被丟棄的寶特瓶、鐵鋁罐、廢紙、廢家電時,親朋好友不是懷疑我生意做垮了缺錢,就是猜測我大概是精神出了問題。
但就算遭受種種誤解,環保志工們還是甘之如飴,許多人甚至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走過篳路藍縷的過去,如今慈濟的環保志業不但受到國內民眾的認同,連國外不少政府、民間團體也絡繹於途,給予高度的肯定。
回想一路走來的步履維艱,到現在慈濟的大型環保教育站已然有近三百個,環保點有五千四百多個,感慨之餘,心裡更有說不出的歡喜。每一個環保站都像一個大家庭,除了物的回收外,環保站廣納社區內的老、弱、婦、孺,乃至身心障礙者,提供原本被視為弱勢或邊緣族群的他們,一個能貢獻一己之力的場域;彷彿是一個個修行的道場,志工間的相互扶持,形成了人間最美好的圖畫,而這也正是【環保人 回收物】中主要的內容。
一如 上人時時教導我們的,環保就是調養大地、修行心地的功夫。唯有眾生「不受欲念束縛,知福、惜福、及時造福,作心地的農夫,人人用心照護大地與心地,才能平安與地球共生息。」現階段慈濟的環保雖備受讚譽,但放眼全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外食不帶環保碗筷,點餐極少八分飽,上市場買菜時,也沒有自備購物袋。這除了顯示環保的觀念仍未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上外,也意味著慈濟的環保志業,仍有一大片待耕的福田。
近年源於職務的關係,我說環保的機會常比做環保多。比較起在第一線捲起袖子流汗摺報、踩寶特瓶、整理瓶瓶罐罐的志工,常自覺慚愧。但忝為北區的環保合心幹事,當世慧邀我為如今已結集成書的《環保人 回收物》寫序時,為了讓書中「環保人」的精神有更多人效法,「回收物」的「物理」廣為人知,我還是不揣淺陋,特為之序。只是,一如世慧造訪時提及,有如螞蟻雄兵般的慈濟環保志工雖多達近二十萬人,她卻只能擇二十萬中之一二而書寫之,就這點來說,不可謂不遺憾。
但既然是書,就有篇幅的限制,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特別是書中所書寫的十幾位師兄、師姐,每一位背後都代表了某特定類型的志工群,以我認識的澎湖吉貝師姐歐素卿為例,她代表的就是眾多忘卻小愛就大愛,在撿拾垃圾中獲得新生的志工。至於去年溘然而逝的許欽琳師兄,他貴為大型金融機構董事,卻甘於彎腰做環保,則是令人欽佩的富中之富典型。
從八十幾歲的老菩薩到二十歲不到的大學生,從與毒品搏鬥的邊緣人到曾經環遊世界的工程師,《環保人 回收物》是一本實用,而且有著動人故事的好書。
陳金海(慈濟北區合心環保幹事)
楔子
改變的力量 地球的希望
曾經負債千萬的工廠老闆,捲起袖子,汗流浹背搬紙箱,忘懷了商場的算計;老人家坐在小板凳上,談笑間邊將手上的塑膠袋分類,不再孤單地在家裡守著電視;輕度的精障男子,用小毛刷清理廢棄輪胎──原本被視為社會邊緣人的一群人,在這個基於資源回收而形成的社區照護網內,為了替子孫保留一個乾淨的地球,他們攜手處理數百萬噸的回收「物」,同時,也將一己的良能,轉化成「人」力的資源再回收!
九○年代,台灣經濟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均所得突破八千六百美元,外匯存底衝破七百三十億美元;但經濟成長的代價,是台灣每人製造垃圾量也達一點一四公斤,年總產量更計有二千一百萬噸!
一九九○年八月,當慈濟證嚴法師在一場名為《幸福講座》的系列演講中,有感而發地請信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後,慈濟環保志業,也就此展開。
從最初的篳路藍縷,到幾顆種子志工熱心奔走,落實環保的紮根工作,迄今,慈濟全台的大型環保教育站已近三百個,環保點五千四百多個,環保志工近二十萬人。在他們的努力下,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垃圾回收從二○○○年的百分之九點八,到了二○○九年已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八點六。台灣所有的寶特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由慈濟環保志工所回收。以回收五十公斤的紙類就能挽救一棵生長二十年的樹木來算,二十年來,慈濟環保志工所拯救的百餘萬棵樹木,早已滿滿成林。
二○一○年十月,當環保意識濃厚,環保技術先進的德國,其國會議員等一行人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時,除了對站內「紙類區」、「塑膠袋區」、「寶特瓶區」、「電器區拆解」、「惜福屋」等作業系統讚譽有加外,親睹現場的老、弱、婦、孺,做得努力也做得歡喜,印象深刻之餘,更對這國際僅見的環保模式——回收物也回收人,感動莫名!
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支撐這群來自社會不同角落的志工投入環保行列?他們或許不懂高科技、不講大道理,卻不計惡臭髒亂,把垃圾變黃金。他們長久的耕耘,徹底改變了台灣人對垃圾的態度,促使企業家推動綠色產業。他們掀起的寧靜革命,是台灣的環保成就,更是傲人的台灣經驗。
然而所有的肯定背後,都來自最初的否定。曾經橫遭白眼,被質疑動機,認為是與拾荒者爭利;也曾不受家人諒解,近乎腹背受敵。但就像志工們所言,他們在掃外在垃圾的同時,也掃自己的心地,其間掙扎起伏的心境,一如環保志業一路走來的軌跡,不僅曲折感人,更極具啟發性。
《環保人 回收物》一書,即是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志工,書寫他們投入環保行列的心路歷程。其中有人承繼家訓,從小知道愛物惜福;有人在婚姻中輾轉沉淪,透過環保,轉化了心境;也有人貴為企業家,卻仍勤耕福田,深信唯有潔淨的地球,才是留給子孫最好的禮物。
最後,書名既為《環保人 回收物》,便少不了對「物」的介紹。本書以等同於「環保人」的篇幅,深入解說回收物的物理知識,舉例而言,塑膠袋是怎麼誕生的?帶來哪些便利,卻又有哪些副作用以及該如何回收等,我們從人的故事獲得感動,卻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環保人 回收物》一書的完成,希望能影響更多人,落實環保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