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期待完美的綠色飲食生活
二○○○年以前,我國食品添加物不論單方或複方都必須辦理查驗登記後方能使用,但行政院衛生署於當年九月二十八日的一紙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告〈單方食品添加物需辦理查驗登記,複方食品添加物不需辦理查驗登記〉,自此我國即陷入添加物濫用食安之危機,塑化劑案、三聚氰胺案、食用油案、毒澱粉案均與此不當之公告息息相關。
食品添加物分為「單方」與「複方」兩種,其中「複方」是以「單方」再調配其他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物而組成。二○○○年後,複方食品添加物即不需再接受監管控,導致工業級化工原料不受政府控管,即能夠被業者任意地混入日常飲食中,造成國民健康的危害。
1. 工業級不純的化工原料含大量雜質就是複方。例如:製造澱粉類食品常使用之Q劑、架橋劑──六偏磷酸鈉,一包25公斤裝,純度68%,雜質含32%,即被視為複方食品添加物,不需辦理查驗登記即可直接通關進口,分裝後使用在食物當中,大量使用的結果,造成國人心血管疾病及骨骼疏鬆症患者增加。
2. 在境外工廠自行調製成複方的產品。譬如糖精是單品,依規定要辦理查驗登記,但業者若在大陸工廠在糖精內加入了防腐劑,就搖身一變成了複方,反而不需要查驗登記了。
個人於中央衛生機關從事食品衛生公職達二十五年,食安工作已是我的最愛,也是我自己最大的自我要求。我於進行食品業者稽查輔導時,常發現業界濫用食品添加物之情事,卻又無法管理。於是我頃全力希望複方食品添加物能夠納入監督管理,但卻不為主政者接受。眼睜睜地看到國人慢性病盛行率逐漸升高,自己內心之焦急,可見一斑,卻又無計可施。只有辦理退休一途,冀望從民間力量加強民眾飲食衛生教育,宣導「添加物少一點、健康多一點」之正確觀念。
退休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潘小姐,她提出了推廣綠色食物的構想,與我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潘小姐神筆振奮下,於是乎食用油、黃豆製品、醬油、素食、有機食物……界線之外的食品安全漏洞等維護百姓飲食健康的文章,於短時間內紛紛問諸於世,提供了國民許多飲食健康的訊息,同時也降低了國民陷入食安危機之恐慌。
經由在《經典雜誌》上的【台灣綠食堂】連載,不甚理想的舊食品衛生管理法,已為社會大眾逐漸唾棄,立法院並於二○一四年二月五日將該法更名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新法雖未臻完美,但卻較舊法完善許多,罰則及刑責明顯提高,新修正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將使不良廠商「不敢」、「不會」也「不能」再從事黑心食品製造。現今基改食品亦已列入管理,衛生機關亦已規劃公告二○一四年底前強制食品添加物之製造、輸入,販售業者完成強制登錄廠商資料及所有販售食品添加物品項、成分、使用範圍,追蹤是否有違規添加物流入食品,發掘問題,完善管理。
台灣飲食的環境黑暗期已逐漸退去,我們更期待明天是一個完美的「食品衛生好,放心吃到老,健保不愁倒」的無毒綠色飲食生活。
文長安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兼任講師
推薦序
綠食堂──滋養生命的學堂
大部分的人,不論是不是負責家中採購的那一位,都會同意吃東西、買食材是菜市場學問。但是,如果我們說飲食是地球上最重要、最高深的一門學問,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暫停幾秒鐘想一想再回答!每天二十四小時,身體不是正在吃,就是正在消化吸收,要不就是正在想著等一下吃什麼?還有人,連作夢都是想吃的呢!飲食就跟呼吸一樣與我們是如此貼近,實行起來是如此理所當然,從生到死無日不食,以至於如此容易被忽略。
食物始終離不開農業,而農業千萬年來還是得靠土、靠水、靠陽光,一點也不「高科技」,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該有的重視。農業不需要高科技,因為它本身就屬於高智慧、大學問,必須累積數代經驗,才能清楚其中的原則和變化。也因為農業知識太過龐大,牽涉的層面太過廣泛,天文、地理、生態、氣候無所不包,所以現代農業被分割成不同學科,要了解全貌並不容易,更何況在飲食無國界的今天,不少食材來自異域,只了解本地農業與飲食已經不夠。
我觀察台灣的農業與飲食出版品多年,很少看到本土著作當中,對於食材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深入探討。食物產出分工越細,追根究柢的難度越高,市面的飲食出版物多以華麗花俏的外表和輕薄短淺的內容討好讀者,嚴謹的探尋論述並不多見。所以,當我連續在《經典雜誌》的【台灣綠食堂】系列,看到編輯群對於單一食材的全面報導,不僅感到驚豔,同時也開心不已,台灣媒體終究還是有深耕的誠意與能力啊!
【台灣綠食堂】選擇民生必須的基礎營養當主角,澱粉、蛋白質、油脂、纖維素、微量元素之外,還將台灣常民的醃漬品、一次加工品也涵蓋在內。很高興看到這些獨立單元集結成冊,從龐雜知識與常識之間,為讀者整理完整易解的系統。《經典雜誌》的一貫風格是客觀獨立冷靜,【台灣綠食堂】的篇篇介紹,也秉持著中立、客觀、全方位的立場,在既不誇張也不煽情的文字之間,讀得出編輯作者的認真用心。
認識食物,就是認識生命最核心的養分。科技再怎麼厲害,至今無法在實驗室中合成與天然一致不二,且可以餵養生命的食物,老老實實地回到基本,謙卑學習才是王道。讓我們就從閱讀這本《台灣綠食堂》開始,把食堂當學堂,重新認識我們的食物從哪裡來。
朱慧芳 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
糧食草根革命的完整紀錄
全球糧食危機在二○○八年爆發。當年約有十八個出口國家實施限制或禁止外銷糧食,而約有十三個國家因缺糧而發生街頭的抗議甚或暴動事件,引發全球矚目,就連我國政府也舉行國安會議加以討論。民間輿論對於糧食的關心討論也因此而蓬勃發展,萌芽於一九八○年代的糧食草根革命因而開始茁長。
糧食的課題有二,一是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另一是食品安全(food safety)。食品安全是指人吃了會不會得病、不健康,而糧食安全則關注有無充足的食物。食物的充足有兩種可能,不是自己生產足夠的糧食,就是錢夠多可以進口;由於仰賴進口糧食經常扼殺本國農業,轉而受制他國或大企業,因此民間團體有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倡議。
潘美玲與蔡佳珊兩位高手花了兩年的時間,訪問了相關人士,記錄了我國糧食草根革命的三面向,即農耕、加工經銷與消費,陸續撰文發表於《經典雜誌》,編輯而成《台灣綠食堂》一書。
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三篇黃豆與製品的報導。國人飲食多仰賴進口黃豆,對於食用基改黃豆的健康風險卻所知甚渺。主婦聯盟在二○○六年結合綠色陣線協會與台大種子研究室共同啟動無基改運動,先以農民加入無基改農區宣示行列為主要工作,二○一二年開始推出消費者教育工作。兩位作者適時地展開密集的訪談與調查,由進口商追查到加工業者,文章讓讀者驚覺,原來我們大量食用的豆製品原料竟然與其他國家有這麼大的差別。報導一出後引起廣泛的迴響,讓消費者教育工作在基改議題上得以迅速進行;其他媒體也爭相報導,甚至驚動立法院,終於能在二○一四年一月修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首度將基改食品納入法律規範。
除了黃豆製品外,《台灣綠食堂》也收錄許多其他食品安全的報導,包括蔬菜硝酸鹽含量、餵農藥生下的雞蛋、牛奶中的藥物殘留、恐怖的走私香菇、讓人慢性中毒的進口漢藥材、含食品添加物不宜多吃的人造肉素食等;每一篇都點出消費者應該知道,在購買食材前最好能具備的訊息。當然書中也提供了正面的資料;手釀醬油、醬油膏的報導,可以讓年輕人瞭解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好醬油。
本書在農耕的草根革命上選擇了若干施行有機、自然農法或者反向復耕的農場參訪,寫出這群務農者的農業思想及其實踐,不論是稻米、雜糧、蔬菜或者藥草,都在向讀者傳達一個理念,那就是農業的價值。這個價值在過去農政上是被忽略的。作者點出了農民保種、雜糧復興、本土飼料、社區支持型農業等這幾年興起的概念與做法,都是想進一步瞭解農業新況者可以參考的文章。配合出色的攝影,這本文圖並茂的書讓人耳目一新。
郭華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楔子
走進台灣綠食堂
「五十年代,台灣人用嘴巴吃飯。八十年代,變成用眼睛吃飯。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要用腦筋吃飯。」
這段話出自一位睿智老農之口。他的意思是,早期生活窮困,能吃飽就好;後來經濟起飛,人們開始講求食物外表。如今,外觀漂亮不再是重點,應該要去了解食物的來由,思考盤中飧背後的意義。
用腦筋吃飯,聽起來費勁,實則是一場華麗的探險。當我們從餐桌回溯產地,深入田野山間探訪食材的原貌,跟隨農人嚮導的腳步,撫探萬物滋長的脈動……,這時才倏然發現,這番旅程並非只為求知,而更像是迷途知返,回應土地之母的輕聲召喚。
歷經這堂融合自然、文化與哲學課程的洗禮之後,再回到餐桌上,重新細細品嘗碗中的米飯。再怎麼平凡的滋味,也會因為身歷其境而添加豐富佐料:也許融入了老農阿伯樂天的笑容,或是滲透了回農青年激昂的汗水。同樣是米飯,有嘉南平原豔陽燻蒸過的,有太平洋鹹鹹海風浸漬過的,還有山腰梯田雲霧滋潤過的,它們的味道,怎麼可能一樣,怎麼可能平凡!
另一個需要用腦筋吃飯的理由,則是為了身體和大地的健康。在食品安全不時亮起紅燈的現代社會,我們不得不更謹慎地選擇所食。除了得應付防腐劑或色素香精等人工添加物的威脅,還須招架農藥、抗生素和環境荷爾蒙的無孔不入。要尋找對身體友善也對環境友善的食物,實非易事。
幸好,近幾年台灣農業興起一股風起雲湧的新浪潮,在各地播種發芽,讓凋敝多年的田園重現生機。這股歸農潮不僅是陶淵明式的歸園田居,而是春風吹又生的積極社會參與。重溫土地與人的親密關係之際,糧食自主與國家安全的攸關、支持小農和投靠大農的拉鋸、環境永續和農民生計的平衡,乃至有機與友善的深層辯證等等,許多值得大眾共同思索的議題,也一一浮上檯面。
由此我們體認到,關於飲食,有太多事需要再學習。台灣綠食堂,是食堂也是學堂,除了介紹食材的來龍去脈,細細閱讀每一口食物,也希望傳達綠色消費觀念,以餐桌為出發點來打造產銷鏈的良性循環。享受食物的豐饒美好,與關心我們生存的環境,原是一體兩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