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書參考
《活水:慈濟 臺灣》
【序】 文/釋證嚴
永遠拉長情擴大愛
慈濟從克難時期微薄的五毛錢開始,匯聚愛心成為愛的力量,這半世紀的慈濟路,足跡已遍及逾九十個國家。現代科技讓我們能放眼天下,目睹苦難眾生偏多,為了救拔苦難,需諸多菩薩在人間。如一九九一年,慈濟賑濟大陸華東洪澇,至今已二十餘年,大愛的種子已落地生根,人間菩薩一一成長,看到近年來的冬令發放,都是當地慈濟人投入在寒冬送溫情,用愛膚慰孤老無依者,無分親疏付出關懷與幫助。
二○一一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許多城市被破壞殆盡,幾成廢城。在菲律賓的慈濟人,用「以工代賑」陪伴災民清淤、打掃、恢復市容,不但幫災民重建家園展現生機,也讓人與人之間增添愛的互動,經過長期不斷地陪伴,時時關懷貧困家庭與發放物資,進而帶動了當地累積小錢做好事的觀念。
二○○八年緬甸納吉斯氣旋釀災,慈濟人走入災區急難援助,由於這分因緣而有人醫會,定期為苦難人舉行義診,這都是長年累月所凝聚愛的能量,因應不同的國度所需而付出。不久前,緬甸發生大水災,淹沒尚未收成的稻田,慈濟人及時給予稻種;雖然外在的穀種給了他們,但是內在的心田則需自己耕耘。所謂「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從為苦難眾生付出,而「見苦知福」;從用心耕耘自性的福田,而見證佛法能「『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這是多麼珍貴。
又如遠在非洲,有一群閃亮的「黑珍珠」,他們是南非的本土志工。起源來自臺灣的一群志工,原初為開創事業前去南非,而今則是為慈濟志業留在那裡播撒善的種子。這把善的種子,不但萌芽也已逐漸茁壯。他們承擔跨國的關懷,將苦不堪言的愁容,轉變成處處可見的笑顏。所以人世間,只要有心,能發心立願去乾涸又貧苦的地方耕耘,自然能將之轉化為淨土。
希望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平安、無災無難。可是,能求得嗎?許許多多的事,都是求不得苦。為什麼會有「苦」?天地之間為什麼會不調和?為什麼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會苦難偏多?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對立而互相傷害?我們生活周遭的平安,就是真正的平安嗎?我們應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與天地共生息的胸懷;若只在意自己的得失,天下如何能平安?
近五年來,中東地區的難民不斷地增加,鄰近各國收容難民,這分承擔很辛苦。聯合國難民署向慈濟求援,希望慈濟能對約旦首都三百多公里外的邊界難民營伸出援手。幾經評估之後,約旦的慈濟人就準備物資,穿越沙漠到邊境,冒著漫天風沙發放飲用水、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他們在沙漠中不只是為邊境的難民付出,還長期陪伴孤老無依、病苦、孤寡者,定期發放與關懷。
此外,在土耳其也有慈濟人,看到難民逃難的苦──儘管已經到了土耳其首都,可是孩子們無法上學,大人也無法打工賺錢,唯有靠孩子打工。孩子在逃難時已經受盡驚恐與諸多危險,到了他鄉還需挑起家庭生計,遭逢充滿仇恨、殘酷的人事,對孩子的心靈將造成怎樣的影響?為了讓這群孩子們能多獲得一些愛,慈濟人除了助學之外,並給予關懷與照拂,希望能讓孩子們明辨是非,體會人間有愛。
有愛的人生,才有和平與快樂;但是凡夫總是在五濁惡世中不斷地造作煩惱、彼此對立、污染,導致人禍與動亂,這都是來自人的一念心。我們要用心在人間,因為人間就是道場;有煩惱,就是我們修行的菩提覺,所以要長養成「覺有情」在人間。
看看海內外的慈濟人,都是「法入心」身體力行,不論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各志業都有許多人間菩薩盡心盡力地付出愛心。希望這分大愛能廣披普天之下,大家能做到哪裡有苦難,除了給予物資之外,也能以真誠的心引導,讓苦難人充分獲得心靈的依靠。
最近日本、厄瓜多分別發生強震並傳出災情,大家都聞震色變;南美洲烏拉圭龍捲風造成數千人無家可歸;美國德州則是豪雨成災,海地因持續乾旱無法播種。看看全球四大不調的災難頻傳,真令人擔心。我們生活於大地,需依賴大地的物資而生存,應該時時感恩它、疼惜它、愛護它。需知天地調和,人類才能平安。
我們不能忽視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故需好好把握時間,用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疼惜、彼此愛護,以培養那分和平的善念。如此,人與人之間和樂,社會才能平安,國與國之間才有真正的和平。
慈濟用大愛鋪路五十年,這五十年也已過去,我們要永遠擴大愛、拉長情,將「大愛之道廣庇寰宇」,讓「長情大愛古往今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也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堅定那一分初發心,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心靈淨化;心靈淨化,則大地淨化。
每一天能很平安地度過,就是福。願天下都能和平,才能長長久久;願我們有無數量的五十年,這一條大愛之道能更平坦,大乘佛法更昌盛,人心更淨化、更美好,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也是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章】
推開慈善之門
陰暗角落點盞燈
頭戴黃色斗笠、脖子上掛著花毛巾的攤販,站在成簍成堆的鮮綠蔬果前,大聲吆喝叫賣;推車上的菜頭粿在煎鍋上滋滋作響;包子店蒸籠裏白色煙霧直向上竄,空氣裏飄著陣陣麵香,吸引提著菜籃的婆婆媽媽們駐足……
陳貞如來到花蓮市最大的中華市場,停妥摩托車後,領著證嚴法師鑽入採買的人潮中。才進到一條小巷,一股惡臭瞬間撲鼻而來;循著這氣味一路前行,來到一間傾頹的小屋前。破爛木板釘成的牆面,讓室內氣味流洩於外。經過的人大多皺眉、摀鼻快步離去,陳貞如卻熟門熟路地推開門──稀疏的光影照進陰暗的室內,約三個榻榻米大的空間,隱約看見一張高高架起的床,上面有個隆起。
師徒兩人低頭彎腰走進狹窄屋內,法師看清床上的隆起,正是老邁無法行動、鎮日臥床的林曾阿嬤。
宛如倉庫般陰暗狹小的空間裏,潮溼的氣味徘徊不去。不知誰在靠近小屋門口處,幫老人家挖了一個坑,讓行動不便的她,得以起身下床就能解決排泄問題。
大小便的惡臭始終不散。八十五歲的林曾阿嬤臉上爬滿皺紋,像是眾多失望刻蝕的殘酷印記;嬌小瘦弱的身軀,似乎隨時會消失在悲傷的黑暗中。
一面爛得能滲入光線的薄牆,卻硬生生隔絕出兩個世界;看著屋外市場的熱絡,對比屋內的孤寂,法師心頭充滿不捨,腦海中瞬間浮現一句話──貧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熱鬧市集的陰暗角落
清末民初時期,大陸東南沿海時局不靖、難以謀生,不少貧苦人將一峽之隔的臺灣,或舟楫可達的南洋地區,當成出洋討生活的目的地。
林曾阿嬤,來自福建彰州。先生為了養家,不得不拋下妻小,冒險渡海來臺。在陌生之地討生活,困難一重又一重,幾經輾轉、翻山越嶺,最後落腳在偏僻的「後山」花蓮,為人修補皮鞋。
獨自留守故鄉照顧公婆的林曾,只能靠魚雁往返,得知先生些許消息。然而,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兩岸訊息被迫中斷,先生就此音訊杳然。
漫長八年過去,日本結束五十年對臺殖民統治,兩岸恢復聯繫,林曾立即透過各種管道打聽丈夫下落,甚至買了船票,跨海展開萬里尋夫行動。
一輩子不曾出遠門的她,歷經海上飄盪、陸路顛簸、翻山越嶺,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抵達花蓮。但,誰也想不到,滿身風霜地抵達,投入的並非期盼已久的臂膀,而是一具冰冷的遺體。
當年以為的暫時分離,竟成了永別。林曾拿出包袱裏的錢,含悲忍痛地為先生辦喪。
臺灣無所依靠,處理完丈夫後事準備返鄉的她,豈知命運之輪再度碾壓而來──國共內戰中全面失守的國民政府,一九四九年撤退臺灣,兩岸分裂,斷絕一切交流。林曾只能孤身滯留在臺灣。
丈夫身後一無所有,林曾唯一擁有的,是包袱裏從家鄉帶來的一點點錢。靠著這點薄錢,她在中華市場內覓得一間簡陋木屋棲身;為了讓晚年生活有依靠,還收養了一個男孩。
奈何養子二十多歲即逝、媳婦改嫁,再度孤身的林曾,又收養一女孩視如孫女;但因語言障礙,祖孫情感薄弱,孫女長大後誤入歧途、失去蹤影。高齡八十五的她,老病來磨,不只經濟斷炊,且逐漸失去行動能力。
林曾說話帶著濃濃的鄉音,脾氣不小,並不容易親近;鄰居偶爾拿些飯菜周濟,但因生活也不好過,對她的馳援僅能如此。其他能得到的支援,就是每年歲末中國國民黨花蓮縣黨部舉辦的聯合服務,以及警備司令部的冬令膳食供應;然而這些都是杯水車薪,大多數的日子,林曾陷於飢寒交迫中。
年方二十五歲的陳貞如,是《民聲日報》花蓮分部的記者,同時經營「六福餅店」,聽聞市場同行提及林曾的困境,於是和妹妹雪卿、雪娥,每天按時送飯菜給她,風雨無阻。
已皈依證嚴法師的陳貞如,為林曾阿嬤送飯一個月後,慈濟功德會成立,她報告師父:「市場裏有一位老人很需要幫助……」就這樣帶著法師親自探訪。一九六六年五月,法師推開林曾家門的同時,也開啟了慈濟「慈善」之門。
貧中救窮,苦中濟苦
一九四八年美國國會通過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主要提供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復興援助,其中也包括援華計畫。
百廢待舉下的臺灣,「美援」如及時雨,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的十五年間,共提供臺灣十五億美元經濟援助。其中對民間最大助益的,是委由天主教、基督教福利會執行的農產品與食物等人道援助;到教會排隊領牛奶、麵粉,彌補了廣大貧民的物資缺口,也平抑了物價上漲的壓力。美援,成為戰後臺灣經濟建設的重要助力。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出現在美援終止的次年:一九六六年;臺灣已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但一千三百五十萬人口中,仍有十分之一是貧民。尤其在開發較晚的「後山」花蓮,人們大多貧窮,只是「窮」或「更窮」的差別。儘管如此,一群家庭主婦在證嚴法師帶動下,每天出門買菜前在竹筒投下五毛錢,凝聚善的光焰,要幫助比自己更艱苦的人。
「克難」二字,如實標記了慈濟「窮中救窮、苦中濟苦」的艱難;不同於家扶基金會、世界展望會等國外援助機構,「慈濟」是道道地地的臺灣本土慈善組織;這分來自民間出錢出力的自助,意味著這塊土地開始有了舉起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社會福利功能發展健全之前,成為一股重要的社會救濟力量。
剛成立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對於慈善工作運作,仍處於嘗試與摸索階段,但證嚴法師有著清楚的原則:必須「親眼看到、親腳走到、親身接觸」,透過親身訪視了解實況,才能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達到直接、重點、務實的濟助目標。
從安生到送死
功德會參考政府對貧民的救濟措施,將個案分為甲、乙、丙三類,給予長期或短期濟助,彌補政府照顧不到的部分──
無依靠及無生活能力者為「甲種貧民」,給予長期救濟;有工作能力但不足以支撐基本生活的「乙種貧民」,及突遭變故暫時生活困苦之「丙種貧民」,視實際狀況每月補助白米或生活費,直到困境改善為止。
第一個月的濟貧基金,只有一千一百七十元;第一個個案林曾阿嬤,在實際訪查後歸為需要長期照顧的「甲種貧民」,每月提供三百元生活補助金。
這三百元對克難階段的功德會而言,是一筆大數目,佔了整個月濟貧基金將近四分之一。但功德會對林曾阿嬤的補助不曾間斷,除了持續送餐,阿嬤慣穿的傳統唐衫破舊不堪,法師請人剪布卻無人會做,擅長縫紉的志工劉秀蘭,自告奮勇,做了兩件。
援助持續三年後,隨著阿嬤逐日老邁、愈來愈無法自理生活,一九六九年六月起提高每月濟助四百元,並僱請一人幫阿嬤煮飯、打掃。
同樣住在中正路上,與林曾的小屋僅隔幾條巷弄的林網重,平日為人洗衣維生,聽到「農場師父」號召大家日存五毛錢做慈善,心有餘卻力不足;當聽說功德會要僱人為阿嬤清掃環境、準備三餐,立即表示願意義務承擔這個任務。
有近鄰照顧是最好不過的了,但證嚴法師考量林網重生活也很艱困,功德會每月還是補貼她些許費用,讓她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照顧林曾阿嬤。
林曾阿嬤患有哮喘,功德會也請來天真醫院的李天送醫師為她診治。李醫師看見這群熱心的婦女與林曾非親非故,卻義務照顧她的生活起居、負擔醫藥費,深受感動,第二次往診時主動表示「好事大家一起做」,往後會定時來幫阿嬤看診,醫療費用全免。
林曾一生多舛,年輕時與先生經歷「生別」之苦,中年離鄉背井跨海尋夫,卻面對「死別」之苦,老年「貧苦」、「病苦」相繼來磨……收養兒子、收養孫女,寄望皆落空,生命的最後四年,溫暖的人心「收養」了她無依的身心,在功德會、鄰居以及善心醫師的幫助下,總算有尊嚴的度過人生最後階段,一九七○年以八十九歲高齡往生,功德會圓滿替她送終。從安生到送死,成為克難時期的慈濟功德會「長期照顧、持續陪伴」的第一例個案。
自此,以「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親身訪視,以及「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成為慈濟慈善腳步之圭臬。
功德會對林曾阿嬤的照顧,帶動起市場週邊居民的肯定與信任,一傳十、十傳百,會員慢慢增加,菩薩的眼目也增多了,更多暗角中的苦難眾生被發現、被救助。
【歷史放大鏡】
凡是老弱、貧病、鰥寡、孤兒,經訪查、慰問、匯報本會和當地分會、提交委員訪視會議審議後,若列為長期照顧戶,每月會固定提供金錢、物資,解決溫飽問題。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五年底止,全臺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已累計有四萬九千四百五十一戶;目前長期經濟補助的有八千多戶,居家關懷照顧一萬一千多戶。
…………………………………………………………
《跨越:慈濟 大陸》
【編輯序】 文/賴志銘
不離不棄──沛然莫之能禦的動人力量
看著慈濟人在大陸奔忙的報導,於字裡行間想像著一幕幕畫面,我的眼前因潮溼而變得有些矇矓……
《慈濟》月刊裡有這麼一則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報導:一個小女孩,在經歷了大地震後,不願讓母親離開身邊太久,甚至以「自殺」威脅母親;因為,從小已失去爸爸的她受到地震驚嚇,不想再失去媽媽。還好,有慈濟人的陪伴,讓小女孩漸漸放下了恐懼……
有一個女兒的我,想像著小女孩驚恐的眼神、害怕再度失去親人的「任性」,讓我好想馬上緊擁著女兒,讓她感受滿滿的安全感。之後又讀到,小女孩因為慈濟人在地的持續陪伴,讓她不再驚懼,逐漸重拾笑容;讓我又想像著:當我「不在」時,如果有慈濟人這般「不離不棄」的陪伴、讓家人「心安」,我也能夠含笑「靈安」吧……
為了編輯慈濟五十週年專書的大陸特輯,只在十餘年前去過三次大陸發放的我,得從慈濟於一九九一年因華東水災而展開大陸賑災開始,閱讀與觀看至今二十餘年的相關文字及影像資料;資料林林總總,實令人眼花撩亂。大致說來,自從因水災而與大陸結緣後,慈濟在大陸做的不只是賑災而已,大概與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有關的方方面面,慈濟全將「臺灣經驗」移植大陸了。
二十多年前的中國大陸,經濟條件遠不如今日;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偏鄉地區百姓的生活條件相對貧窮。慈濟在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福建、廣東等二十七省市與自治區,分別進行各種慈善工作,包括洪災、雪災及震災的賑濟與發放物資,此外還有援建新村、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希望中小學,提供清寒獎助學金,援建水窖、移民遷村,骨髓捐贈、援建醫療大樓,協助白內障復明手術的「光明行動」等項目。
如果只是給錢、給物資,許多慈善團體都能做得到;然而,慈濟之所以動人,並不在於其投入多少錢、做了多少事,而是在於投入了多少時間、多少關懷,這才是感動的力量之所以能沁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透過影像與文字,我看到了--
․年近六十歲的某位慈濟志工,提起一只皮箱,隻身來到四川龍門山腳下的一座農村小鎮,從五一二地震後到現在,一待五年多時間。陪伴著受災鄉親走過重建路,不同的生命機緣在此交會相遇,
․黔道迢遙,慈濟志工每次踏上這塊土地,就只盼著能多援助一個孩子;每當這裡的孩子對生命感到無助時,慈濟人就成了他們尋求慰藉與力量的所在。因為眾人的愛,這裡的孩子得以圓了求學夢,面對未來也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目標。
․一段陌生人間的相約、一份忘年之交的誓言……從第一次彼此握緊雙手、相凝微笑後,便默默許下陪伴之約。從初見面到現在,長達一年多、累計十數次的相約,彼此間也信守承諾,風雨無阻。
有一位敬老院的老人家對志工們說:「我來這裡十年了,你們一直不離不棄的……」聽到這段話,我心裡忽然有所觸動:對了!就是這幾個字──「不離不棄」!這不就是慈濟人一向的態度嗎?不是將所關懷的對象視為「個案」,而是彼此間有種如親人般的「羈絆」,念茲在茲、不離不棄……
人性的美善,就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栽下種子」、「扎根、茁壯」、「開枝散葉」。本書便依這樣的階段發展,分為三大單元──
第一部分敘述慈濟至大陸關懷的開創過程,引領讀者穿越時空,回顧二十多年前的兩岸緊張氛圍,體會證嚴法師與慈濟人們如何憑藉其大悲與大願,克服諸多政治與人心的藩籬,讓大陸受災鄉親冰冷的身心得到溫暖。
第二部分談的是慈濟人的陪伴及用心,主要述說臺商慈濟人對當地鄉親的關懷與 膚慰。因為對於乾旱的甘肅、貧瘠的貴州以及震災的四川這三個地方的心力投入更多、更深,因此特別將這三個所在的相關文章獨立編輯。
第三部分則談非臺商的大陸當地志工發展。賑災、冬令發放就不必說了,包括平日的居家關懷、環保、敬老、靜思語教學,無不用心、盡力推展。慈濟的「臺灣經驗」,就這麼在大陸生根、茁壯。
本書沒有鉅細靡遺地將關於大陸交流的諸多事件盡皆蒐羅,收錄的皆是較為近期的、未在其他專書裡刊出的文章。一來是不想重覆說著相同的故事以節約資源;二來而是想「由小見大」──藉由個人悲喜經驗的書寫,觸動讀者民胞物與、同體大悲的柔軟心靈。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感人的事情相對更多,難免會掛一漏萬,也只能抱遺珠之憾了。
慈濟之美,在於體貼人心、無微不至的溫柔;更難得的在於,慈濟人綿長不斷地相伴。也唯有如此,這分大愛才能超越政治的紛擾與人心的猜忌,成為「天下無災難」的安定力量,讓每一顆無助的心都能得到關懷與膚慰。
…………………………………………………………
《廣庇:慈濟 國際》
【序二】 文/呂芳川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
大愛無國界 寰宇慈濟情
慈濟自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了慈濟基金會國際賑災的序幕,至今,慈善救災的腳步已走過九十多個國家,足跡橫跨五大洲;對受災國家,除了在受災時提供災民糧食、衣物、床被、穀種、藥品與義診的緊急援助之外,也依需求提供中、長期的援助,如興建永久屋、學校、醫院、助學、職能訓練、開發水源等。全方位尊重生命與人道關懷的理念始終如一,真誠用愛的力量撫平不安的心靈,鼓舞災區人心,從災害中堅強地站起來,重建家園。
在這二十五個年頭裡,慈濟的國際賑災腳步在每個過程都緊守著慈濟人的救災原則與慈濟人文。其中,因應不同地區的天災人禍呈現出不同的援助模式與特色,也因應不同的國情與社會民情,而有更符合當地救災脫困的運作模式;這也代表慈濟基金會的整個國際賑災腳步,是跟著賑災經驗的積累與國際社會的脈動,不斷反省優化,以達到有效率地救災脫困。
●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感恩
慈濟基金會多年來在國內的災害救助工作上,務實地依循勘災、造冊、發放的準則,深入災區與民間;甚至在災後,人民因財物流失而有生活上應急的迫切需求,慈濟更順勢簡化應急金發放手續,讓災區民眾能即時得到生活上的紓困。多年來,因為慈濟人在災害時,志工隨時湧現投入救災的高度效率,在國內已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並進而凝聚了台灣社會極大愛心與力量。
累積國內救災援助豐厚經驗後,心繫天下蒼生的 證嚴上人進一步引領慈濟人走向國際社會。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當時因慈濟在第三世界尚無國際賑災經驗,亦無與任何當地救災力量可連結,故以物資的捐助為主要援助方式。但就在同年,中國大陸發生百年罕見的華東大水患,慈濟基金會在 證嚴上人排除眾議,堅定人道馳援大陸救災的方向上步步前行。這個腳步的背後,是兩岸幾十年不同的政治體制與人民數十年的隔閡;慈濟一方面冒著台灣社會負面輿論壓力,另一方面則要面對大陸的「冷處理」與缺乏互信基礎,初期賑災的工作溝通可謂十分艱難。
當時,慈濟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主動提出慈濟的救災立場:「一個目的:只為賑災,別無其他目的;兩個原則:以直接和重點兩原則,選擇重災區直接服務;三種不為:不談政治、不把受災之痛帶回台灣宣傳、不刻意傳教;四類物資:解決災民的溫飽、衛生、居住、教育等四方面問題;五種協助:希望中國大陸官方能提供雙方合作、人力支援、交通運輸、災民名冊,以及賑災所需工具等協助。」這一清楚表達的慈濟救災立場,讓大陸方面領導放下了心防,充分了解了慈濟人是以救災為唯一訴求;這不但讓慈濟在大陸賑災有一個互信基礎的行動準則,而且因此獲得當地政府全面的通力合作。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慈濟不管是海外或國內的賑災工作,從探勘到發放都是由委員、志工親自進行,為的是能馬上了解災情,迅速準備相關物資,並且快速親自將物資點滴不漏地送到災民的手上;更重要的是慈濟人是抱著感恩心去付出,以行動來傳遞人類唯有透過互助才能更好,以及不分族裔親疏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這在許多災區形成了愛心循環的效應。
慈濟賑災另一特色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慈濟人在有災害時,總是非常快速地就在災害現場協助救災工作,這一直是人們對慈濟的第一印象與稱道之處;而慈濟人對災區民眾的全面關懷,更是慈濟基金會賑災工作的一大特色。
因此,慈濟人在各種災害的救災工作,一向都有短、中、長期的規畫。短期是急難救助期,中、長期就有援建住屋、學校、醫院、教堂、職訓所等。為了效率、務實與建物品質,慈濟從發包、監建、定期追蹤勘驗,到親自把住屋、學校交到災民手上都全程掌握、參與。這種親手遍布施,快速有效率且務實,很受到當地政府與百姓的肯定。
從一九九一年大陸賑災援助安徽全椒、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等三省四縣,到今天已走過中國大陸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慈善的腳步從急難救助到長期扶困,從物資援助到興校助學;並在特窮特困地區如貴州與甘肅山區規畫遷村脫貧脫困方案、缺水的甘肅建民宅水窖方案等,都成為日後國際賑災的典範。
大陸賑災的寶貴經驗,不但讓慈濟人穩健地走出台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國界。一九九二年的外蒙古援助,隔年的尼泊爾賑災,以及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七年間在柬埔寨的賑災,慈濟走出「親手遍布施」的賑災人文;而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慈濟賑災團能八度前往軍事鎖國的北朝鮮賑災,更說明慈濟人「真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力量。至此,慈濟基金會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並展現慈濟人救拔苦難、無私無求的悲心。
●協同國際組織,前進海外災區
天災與人禍,是國際賑災救災援助的兩大主因。而戰爭所導致的人禍,對於賑災工作有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戰亂地區不但勘災評估不易,對災區環境與人身安全更是無法掌控;所以慈濟與長期在該災區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一方面可加速對災區需求與資源狀況了解,一方面對慈濟人的賑災工作也多一份人身安全上的保障。
一九九三年,長期內戰與連年乾旱的衣索匹亞,人民飢餓、疾病肆虐與醫療匱乏情況相當嚴重。因為衣索匹亞距離台灣相當偏遠,加以水土、風俗、民情迥異,以及天災戰禍頻仍,造成亟欲施予援手時的重重困難。慈濟與對當地災區深刻了解的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展開三年「衣索比亞醫療援助方案」:重建醫療中心、醫療站、集水區、培訓當地衛生人員。
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爆發種族屠殺造成百萬難民。慈濟與MDM合作,在薩伊(Zaire)邊境戈馬城(Goma)設置醫療站,提供返鄉難民醫療服務及營養補給。同年,車臣獨立建國運動遭俄羅斯出兵鎮壓,人民流離失所。慈濟再度與MDM合作「車臣緊急醫療救援方案」,從一九九五年十月起,提供難民五個月緊急醫療援助;包括婦女與兒童精神復健、難民營醫療服務、疾病預防等。
一九九六年,亞塞拜然歷經長年征戰使得該國殘障人數比例偏高,慈濟針對戰爭受害孤兒及難民人道援助,與英國倫敦大學及Leonard Cheshire Foundation合作,隔年在四個難民營發放輪椅、帳棚、睡墊及二十個貨櫃的冬衣、毛毯等禦寒衣物。
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亂迫使人民流亡,形成難民潮。慈濟基金會分別與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 INC.)、國際難民救援組織(IRC)及MDM等三個非政府組織慈善團體合作,展開移動性醫療團服務、設立醫療站、進行戰後心理輔導、修復醫療院所、檢測水資源,及發放抗生素、化肥等。
一九九八年再與MDM合作,援助衣索匹亞北秀省岱柏柏罕(Debre Birhan)鎮公立醫院擴建,在二○○○年五月三十日啟用。二○○一年,印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九強震,慈濟與法國關懷基金會(Care)合作,簽訂「印度古茶拉底省整合性重建計畫」方案,兩年內針對重災區興建房屋,並提供飲水、教育、職業訓練等整體復建計畫。同年,與美國騎士橋共同馳援阿富汗飽受旱災與戰禍之苦的民眾。
慈濟與信譽良好的國際慈善組織彼此合作,本著人道救援的精神,將各種資源送進戰禍或國情較陌生之救災艱困地區,這種資源連結,也將慈濟的大愛送入許多戰亂與陌生的第三世界。
●醫療團隊走前鋒,勘災團隊同步行
隨著慈濟國際人醫會在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與慈濟全台醫療網陸續正式啟用,慈濟不但聚集了社會上許多有愛心的醫事人員,醫療志業體更凝聚了許多追隨慈濟大愛理念的良醫與護理人員;人醫會紛紛快速地在國內各地及海外各分會成立。
人醫會成員平時在海內外各地偏遠地區舉辦義診活動,一有天災,就立即成為一支有效率的義診團隊。尤其,在世界各個角落,只要有天災,各地人醫會即就近迅速集結,進入災區從事醫療救援。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尼亞齊發生芮氏規模九點零的大地震,引發波及十餘國的「南亞大海嘯」;慈濟旋於災後發起「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專案活動。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多國慈濟志工進入當地災區勘災,基金會組織醫療團與勘災團,前往斯里蘭卡東南角漢班托塔(Hambantota)重災區進行義診,並協助當時暫時失去功能的漢班托塔省立醫院,針對在大災難中受傷的當地居民提供醫療照護。
慈濟當時義診的點,就設在已無法做醫療服務的漢班托塔省立醫院旁。每日義診傷病患超過八百人,慈濟人醫會經過一個多月的醫療接力,直到當地省立醫院恢復醫療功能,慈濟基金會醫療團隊才撤離災區。而在此同時,慈濟勘災團隊也同時進行整個災區的評估工作。
當時,慈濟勘災團不斷與斯里蘭卡政府重建會溝通研究,慈濟快速提供災民有良好規畫的帳篷區,讓災民可以在慈濟援建的永久屋完成之前,有一個安全的暫時居住處所,在此急難時期,慈濟也規畫了發放活動,物資有大米、毛毯、慰問金、民生物資,以及淨水設備等。並投入中、長期援助,建設了義診中心、大愛村與學校。
二○○五年,巴基斯坦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派遣醫療團隊到巴屬喀什米爾山區進行義診,發放食品、毛毯、帳棚、鋅鐵片(重建家園建材)等。二○○六年五月,印尼日惹(Yogyakarta)強震,台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慈濟人,馬上組成賑災醫療團四十五人抵達日惹。隨即進入聖諾巴地(Senopati)醫院開刀房及災區義診,並同時進行勘災賑災。
分布全球各地的慈濟人醫會,當世界任何角落突發災害時,各地人醫會即迅速結合並與勘災團同步出團,此舉成為慈濟國際賑災的一大特色。除了實質地給予受災地區民眾即時的醫療援助,勘災團隊並同步做災區援助的評估,為災區民眾提供急難階段的物資需求,並進一步評估中、長期的援助需求與規畫。
●以工代賑,加速復甦
許多經過天災摧毀過的災區,百廢待舉,民眾沒有工作,沒有錢購買生活用品,沒有錢修復家園,平常打工的工廠無法運作了,打工的收入沒有著落了;居民的住屋裡外雜亂泥濘不堪,家庭生活機能喪失了,災區經濟活動也完全癱瘓。慈濟國際賑災走過許多國家,看到災區在重建過程最需要的除了居民能緊急獲得物資上的協助,更重要的是凝聚災區居民的動力,重建民眾的信心與希望。因此,慈濟在災區居民打工無著的災後,馬上提供以工代賑,讓災民能積極共同投入災區的復甦。以人道救援的觀點,提供災民緊急的生活物資,並由慈濟提供災民基本的工資收入,藉著災民的力量投入家庭社區內外的清潔與環境衛生的維護,讓災民能夠盡快地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這是第一階段最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災民有基本的生活收入,災區經濟活動就會加速復甦。
二○○六年,榴槤颱風橫掃菲律賓呂宋島造成嚴重災害,慈濟志工深入亞眉省(Albay)災區,展開為期三天的義診和物資發放賑災工作,賑災最後一天規畫了「以工代賑」方式,讓一片凌亂的災區,因災民投入清掃家園而得以快速恢復生機。但是真正有計畫用「以工代賑」讓災區居民快速投入家園重建、社會恢復生機,是在二○○九年菲律賓的凱莎娜風災,超過八萬災民接受以工代賑的援助,成功建立了大規模帶動社會安定的救災模式。而同年的台灣八八風災,隔年的海地強震,也都是以工代賑的絕佳範例。
二○一○年,巴基斯坦遭逢世紀水患,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要發放的物資當中,又有非常特殊的組合式睡床,不但體積大,數量也非常可觀,慈濟在行前即與當地地方政府取得聯繫,請當地各村邀請居民以工代賑。由於「以工代賑」的規畫,當地居民不但非常歡喜踴躍參與以工代賑,原本發放的塑膠板零組件非常多而繁瑣,但在人手充足情況下,包捆塑膠板與發放過程非常順利;更重要的是,在打包物資過程中,當地居民與慈濟志工因一起運作而產生更好的互動與情誼。尤其在發放時,因雙方互動密切,整個發放秩序與效率提高非常多。
●推己及人,感動災民
二○一○年海地大地震,二○一一年泰國世紀洪災、東日本強震,二○一二年美國桑迪風災,以及二○一三年約旦邊境敘利亞災民關懷;不分人數多寡,慈濟都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安定受災人心的功能。
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中部,慈濟的以工代賑特色更在當時發揮到極致。海燕颱風重創區,以萊特省(Leyte)與薩瑪省(Samar)受災最嚴重,幾乎瀕臨棄城狀況。菲律賓慈濟志工十三日即踏入災區,經過探勘評估,選擇以萊特省奧莫克市(Ormoc)、獨魯萬市(Tacloban)為救災重點,馬上為災民供應熱食、義診、發放物資與祝福金,以及搭建簡易教室;並於重災區獨魯萬市啟動「以工代賑」,帶動災民打掃家園,十九天共逾二十八萬人次災民參加,讓瀕臨棄城的災區恢復生機。慈濟海燕風災的急難救助行動,於二○一四年一月下旬告一段落,之後進入中、長期援助。
對於慈濟來說,以工代賑的用意,除了希望帶領災民儘速用自己的雙手清掃家園外,每天發給的錢,其實蘊含了工資、緊急救助金、慰問鼓勵,以及刺激在地經濟復甦的多重意義。慈濟不以當地工資水平來訂定發放標準,而以如何使災區居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與社會的生機為考量。這種將心比心,感同身受,讓災民接收到最溫暖的真情與愛,並激發災區居民的希望與活力。海燕颱風在菲律賓重災區獨魯萬在一個月間創造出超過二十八萬人次的以工代賑紀錄,並在最短時間內讓受創區域恢復整齊。而眾多災民領到工資慰問金後,不但士氣大振,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復甦。慈悲智慧引領安心安家的真義,就此實踐在世人眼前。而慈濟這次的救災效率,也成為國際媒體聚焦讚嘆的成功經驗。
●慈悲科技傳大愛 人道救援濟蒼生
證嚴法師教誨弟子「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種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在慈濟人的國際賑災行動中,處處可見。在嚴冬中,慈濟志工用溫暖的手,搓揉著災區長者冰凍龜裂的雙手,唯恐他凍傷;在災區裡,慈濟志工送去熱食,陪著災民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唯恐他餓著。然而,每一次勘災或賑災行動中,傳回的災況不斷觸動慈濟人的心;二○○三年,慈濟企業家組成的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依企業家各自專長領域,投入食、衣、住、行、通訊等不同功能的研發。所有的研發,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幫助災民。
記得因巴基斯坦一個躺在濕冷泥地薄毯子上的嬰兒,慈濟人研發了蜂巢狀的塑膠床,送給每一戶災民;為了海內外收容站內,躺在擁擠潮濕地上的災民,慈濟人發明了移動式折疊床,讓災民住得更人性、更有尊嚴;為了災區常是沒水沒電,慈濟人發明了香積飯,讓救災人員與受災的民眾,只要有開水,就可以有可口的餐食;為了泰國水患沒有乾淨的水,慈濟人發明了淨水船與淨水設備;為了災後校園學童的上學,慈濟設計了快速組裝的簡易教室,送到海外許多災區;為了讓災區民眾度過災害的重建階段,慈濟人研發簡易屋,並且不斷用溫度計測試室內的溫度,不斷改善,為的是改善災民住的品質。每一次的救災,每一次的檢討反省,就有一個更人性更人道的研發;慈濟人的每一個慈悲的研發,都是為了早日讓災民離苦得樂。
人類的希望來自互助,由於互相扶持,才有社會的祥和。慈濟的急難救援,不只是紓解一時的物資匱乏,更重要的是傳遞大愛互相扶持的理念,讓受苦難的人可以感受到慈濟人真誠的關懷,而開啟民眾心中的愛苗,並從接受幫助者轉為施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