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高分、All pass都不是重點
看看美國頂尖名校生,怎樣念大學!
閱「生」無數的美國頂尖名校教務長,給你成功「轉大人」的犀利箴言──
‧用正確的方式犯錯,你將更了解自己與人生!
‧對父母、制度權威不滿!好老師教你用「獨立思考」突破束縛
‧書背得滾瓜爛熟有什麼用,懂得分析與運用才是王道!
‧別只顧著猛抄黑板,你該學會「脈絡式筆記術」!
35位美國頂尖名校教務長,這樣引導哈佛、耶魯、賓州等大學新鮮人,迎向暢快青春! 申請、推甄入學口試前,如何掌握大學生的生涯重心?
上了大學,家長、老師不再耳提面命,生活和學習一夕間都成了自己的事!離家就學不只是安頓生活的考驗,更帶來親子溝通的衝擊;課後作業量銳減、自行規劃課程的自由,帶來前所未見的忐忑與徬徨,究竟該如何調適?
畢業後,新生活重心在哪裡?還是該繼續深造?
大學教育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你的收穫多寡,必須由你自己開創!
美國頂尖名校的35位教務長,點列11則大學新鮮人必讀的入學忠告。本書不只提供完備的心理建設,更說明成功者在大學期間,務必受啟蒙的卓越視野與核心價值。把握名校教務長的忠告,你才能及早打造成功體質,迎向暢快青春!
作者簡介:
約翰‧貝德爾(John B. Bader)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務處副處長,他在耶魯大學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並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政治學碩士與博士學位。
截至目前為止,貝德爾已輔導過數百名美國名校的大學新鮮人,並引導當中逾百名學生獲頒知名的「羅茲」、「馬歇爾」、「杜魯門」和「富布賴特」等獎學金。
貝德爾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涯雖然充實,卻錯失了一些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想法的重要機會,有感於此,他執教大學後,遂積極投入新鮮人、轉學相關輔導工作,並將經驗與心得寫入本書當中。
譯者簡介:
陳榮彬
1973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興趣為「現代主義城市文學」與「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目前為臺灣大學臺文所兼任講師,以英文教授「An Introduction to Postwar Taiwan Fiction」(戰後臺灣小說導論)課程,並為清雲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譯作總計二十餘本,包括《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小說大師費滋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經典力作《諜影行動》,以及《胖子的脂肪該被抽稅嗎?》、《你怎麼設計幾年後的不一樣?》、《說男人的壞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立政大附中校長 吳榕峯 / 台灣師大附中校長 卓俊辰
北一女中校長 張碧娟 /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戴旭璋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 台灣社會向上發展協會理事長 薛良凱
(( 熱 血 推 薦 ))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可貴的階段。本書可以協助新鮮人或已在學的學生,掌握及調整大學時的學習與生活。讓大學生涯,跳脫純然的學科學習或職業訓練,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充分準備自己,使未來的人生發展能夠更多元、更寬廣。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戴旭璋
長久以來,大學一直被認為是「代理家長」。實際上,應該取代家長位置的人,是你自己。你終究必須學著自行探索這個世界,為自己做決定與有所作為。大學是個讓你自理生活,並支持你的理想的環境,你將能夠從中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
──普林斯頓大學巴特勒學院(Butler College)教務監督,
馬修.拉真(Matthew Lazen)博士
不論你決定把出國念書視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或想在本地校園裡探索各種異國文化,你都該確認,自己是否充分享受到某種最棒的大學生活經驗:步出你自己的世界。
──賓州大學文理學院大一學生教務長暨學業輔導主任,
珍娜.提格(Janet A. Tighe)博士
你們不必一開始就立定職涯的志向,應該嘗試各種不同的事物,例如擔任海外志工。透過畢業後那一年的錯誤經驗,你將能夠在稍後做出正確的決定——用正確的方式犯錯,你將能更了解自己與人生。
──哈佛大學大學部學習輔導主任兼資深講師暨社會科學學位委員會委員,
安雅.伯恩斯坦(Anya Bernstein)博士
大學時代一定要留些時間給你的嗜好或興趣,就算日後你攀上職涯的巔峰,也別忘了它們,它們將使人生更有趣,即便不然,它們帶來的快樂也會令你終身回味無窮。
──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副院長暨哈佛學院女性中心主任,
蘇珊.瑪琳(Susan Marine)博士
名人推薦:國立政大附中校長 吳榕峯 / 台灣師大附中校長 卓俊辰
北一女中校長 張碧娟 /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戴旭璋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 台灣社會向上發展協會理事長 薛良凱
(( 熱 血 推 薦 ))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可貴的階段。本書可以協助新鮮人或已在學的學生,掌握及調整大學時的學習與生活。讓大學生涯,跳脫純然的學科學習或職業訓練,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充分準備自己,使未來的人生發展能夠更多元、更寬廣。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戴旭璋
長久以來,大學一直被認為是「代理家長」。實際上,應該取代家長位...
章節試閱
忠 告2 爸媽都是為你好,但不必照單全收
當我勾勒出本書的第二個忠告時,我等於是要帶領你去發掘,你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也就是親子關係。不管你在學校,或者是日後,這都是關乎你,是否能夠有所成就的重要關係。而且,想辦法搞好親子關係,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爸媽愛你,擔心你,他們希望你能「有成就」——儘管你們雙方對這三個字的定義可能有不同看法。(可別忘了「第一個忠告」裡面所討論的一切!)
許多在大學工作的人都覺得家長管太多,總是在學生身邊盤旋著,所以才幫他們取了一個「直升機家長」的外號——這也許不只是戲謔,而是反映實情。
我們知道,家長對你而言有多麼重要,而且長久以來,任何決定都是你們一起做的。我的中肯建議是:你必須與爸媽建立一種更適合大學生活的新關係。所以,第二個忠告就是:以「成年人」的姿態與父母相處。
常常連絡
你可能會覺得很訝異,沒多久之前,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大學生活往往不理不睬,要他獨當一面——如果你爸媽唸過大學,他們可能也是這樣對待你。大部分家長可能都是過了幾週後,才打電話到學校去,而且也沒有書信往返這回事。大學生很少跟爸媽談自己修了哪些課。大學生很少要別人給他們建議,也沒有什麼人會給。爸媽不曾接到成績單,他們也不會說想要看。沒有人有行動電話,或者是電子郵件(當年我們沒有電腦可以用),所以一般而言,學生與家長們是住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如果聽了爸媽的建議,當年還在唸大學的我們(包括你爸媽),是否可能避免犯下很多錯誤?有可能。但不管是要批評或者稱讚任何抉擇,抉擇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因為我們正邁向成長之路。我們必須面對廣大世界的種種不確定,做出抉擇,承擔後果。當結果證明抉擇是錯的,我們就必須修正,改變方向。
但是,現在的家長會為了孩子的成績問題,而從世界的另一頭搭機返國,只為了與大學的教務長們面談二十分鐘。對此,你可能不會感到意外。但是,會做這種事情的人,如果當年碰到他們的家長(也就是你的祖父母)這樣對待自己,很可能會感到震驚而尷尬。
現在的學生可能覺得,每天與爸爸或媽媽(或者兩者)聯絡個幾次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管是用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或者推特等各種聯絡方式。曾經有好幾次,我跟一群學生搭電梯,裡面就有男同學或女同學用手機在跟母親通話。
你爸媽可能曾從大學寫信回家,但是當年他們沒辦法想像,會有一種科技讓自己的爸媽,能掌握自己的行蹤。
現在的學生們做大部分決定時,不管是選課或者暑假要找什麼實習工作,通常會與爸媽商量。甚至,有些人如果沒有跟爸媽商量,就不會做任何決定。而且,一般而言,他們似乎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如果是你爸媽,面對家長的干涉時,就會有害怕或討厭的反應,這實在是又諷刺又令人感到驚訝。
儘管如此,今天的大學家長們並不管這有多諷刺,他們大膽地參與孩子們的各種決定。例如,當我跟家長們討論選課事宜時,他們總是把「我們」這個第一人稱複數名詞掛在嘴邊:「我們一直在看課表,而我們覺得最好是這個學期就修有機化學實驗的課,而不是下學期。既然蘿貝妲未來要當醫生,這是很重要的。你覺得呢?」
我很想說,你為什麼要跟我談?為什麼要打這通電話?為什麼你要做這些有關選課的決定?為什麼你說做決定的是「我們」?在新生入學前的夏天,我常常接到許多爸媽打的電話,可是我連他們的兒女都還沒見過。他們直接就僭越本分,決定問我說,他們的小孩在秋天開學後應該修什麼課比較好?「我們一直在研究醫學院預科的必修學分,我們覺得這學期應該修微積分。你覺得修物理學怎麼樣?」對於這種問題,我通常只是很客氣地說,請他們的小孩自己來聽電話,不要由他們打電話。但我心裡已經在想:你以為到時候要修課的是誰?難道你每個禮拜一、三、五能夠從霍伯肯市(Hoboken)或者芝加哥搭飛機過來上課嗎?
選完課之後,爸媽也想知道孩子們上課上得怎樣。假設週二就要考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的期中考了,他們總是會問:你準備好了嗎?到了下禮拜,他們又會打電話問:考得怎樣?你拿到什麼成績?你的成績是中等,還是不到中等,或者中等以下?這對你的期末成績有何影響?
如果你覺得你爸媽就該這麼做,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你不該懷疑他們對你的愛與關懷,但你可以質疑他們表達愛與關懷的方式。他們真的有必要問那些問題嗎?你有必要回答嗎?如果真的要討論大學的事,難道沒有別的方式嗎?如果爸媽積極參與你的學習過程,有何好處與缺點?
找出你自己的路
有時候,爸媽的關心的確既有用又令人感動。例如,當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出問題時(特別是與感情有關的問題),就是如此。此時如果爸媽與親友可以給予很多支持、諒解與幫助,他們就有可能去面對種種挑戰。當某個學生被憂鬱症狀困擾時,爸媽能及時掌握狀況,就能夠發揮關鍵的角色——就算他們自己還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問題,也可以趕快學習解決之道,盡力給予支持,幫助這個學生克服挑戰。這也許意味著,爸媽必須知道孩子們需要請假來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者,爸媽必須意識到孩子們的掙扎,可能只是跟上學期的成績有關,背後並沒有任何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除了給予孩子們情感上的支持,同樣有必要的是,爸媽也要幫助他們認清現實。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你有考慮到大學畢業後的生活嗎?你是專心讀書,還是專心打電動?你只是一天到晚跟室友們鬼混,還是有另外認識一些有趣的人?你有保持健康,睡得飽,並且有足夠的運動量嗎?你是否有仔細考慮過自己的每個選擇,而不只是跟隨大家的決定?你是否有其他找樂子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喝酒喝到掛掉?你是不是記得去找暑期工讀?
就算你住在遙遠的大學校園裡,爸媽還是會看顧著你。這也是他們該做的。
但是,有太多人的爸媽因為過度關心,而變成干涉,這不但不健康,也不是真心投入與支持的方式。這使你在做抉擇時左右為難,也難以透過決定,來展現自己對學習與未來人生的自主權。
這種故事通常發生在不快樂的醫學院預科學生身上,修那些自然科學課程令他們感到害怕。他們或許曾經渴望當個醫生,但已經不再有那種想法。在競爭激烈,而且所費不貲的名校裡(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許多預科學生與家長都已經有共識:讀大學只是為了進醫學院做準備。他們沒有時間重新思考這個目標,或者去培養其他興趣。實在不難想像,這些學生身上會背負多大的壓力。如果他們想要在日後享受醫學院的人生,最好乖乖修完那些事先安排好的課程,主修生物學或者神經科學,把成績拉高,然後順利取得醫學院的入學許可。這是家長與學生之間,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共識。
有時候,這些計畫並不能照他們的預期落實。該生也許能夠進入名校,每一科都拿A 的高分,最後進入全美的一流醫學院。但他們進入醫學院之後,才發現跟現在需要付出的心力相較,高中所做的那一切只是小巫見大巫。而且他們發現,自己必須獨立作業,並且在各方面都必須達到高標。他們開始覺得,物理學與有機生物學對自己而言太難,至少對他們而言並不有趣。這對於所有從小就立志行醫的人來講,都是一件糟糕而出乎意料的事。
如今,他們覺得自己進退兩難。爸媽對他們的期待是再清楚不過的,他們的實力無法符合這種期待。但他們還是必須每天都跟爸媽講話,被迫說謊,或者避開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儘管知道有問題,他們還是必須跟爸媽說一切都很好。直到雙方開始出現緊張關係。
令人心痛的是,我常常看到有學生陷入這種窘境。我輔導過的某個學生,就曾有好幾個學期必須面對這種問題。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她就因為幾個自然科學的課程表現不佳而被留校察看。她堅持,我不能寄留校察看通知書的副本給她爸媽。 接下來,有超過一年的時間,她都跟爸媽說謊。但是有天,她爸爸開啟了一封不是寄給他的信,發現事實上,他女兒有好幾科自然科學課都被當掉了。結果,雙方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令這位學生覺得訝異,同時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當他們都冷靜下來之後,她爸媽也能諒解女兒,知道她的確需要改變方向。他們慢慢開始發現,她的能力也許不足以主修生物學,但她還是可以繼續修一些預科課程,未來還是有可能進醫學院。雙方的衝突終究有了好的結果,他們又有辦法重啟對話,討論她的學習有何意義,以及該朝什麼方向走下去,同時也讓女兒掌握其教育與人生的自主權。
儘管這個故事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很多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許多學生說,如果他們不繼續主修生物學,然後進醫學院就讀,爸媽就不願支付他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費。
舉例說來,如果我建議他們把主修改為社會科學,盡量不要修那些自然科學課程,他們會跟我說:「那我還不如現在就辦轉學,因為爸媽要我當醫生,那我只好回家到附近的社區大學就讀。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接受我改變原有計畫的。」
可悲而諷刺的是,學生與家長們的關係是如此密切,當出現問題時,學生沒有其他選擇,只有說謊一途。當你的現實生活,與爸媽所勾勒出的遠景漸行漸遠時,你也許就會被卡在相似的困境裡:如果不欺騙自己,就得欺騙爸媽。
爸媽管得太嚴還有另一個風險是:他們延緩兒女變成熟的速度,以致於未來出社會後無法功成名就。想要像個大人一樣自食其力,你就必須有能力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大學生活有可能會讓你覺得,每天的生活都是例行公事,永遠不變,就這樣持續下去。但是,從你畢業那一天開始,你的人生當然會有所改變,你再也回不去以前那種日子了。每天的課程、清楚的目標與家長的支持,不再是你生活的全部。不管你做人再好再謹慎,這種你無可迴避的現實,就是會干擾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想當個負責,而做事有效率的大人,你必須學會如何做抉擇,並且接受抉擇所帶來的後果。
如果你的家長平常就管得太多,而且不管是選課、決定主副修科目,甚至選擇學校社團,你都找他們商量,這就會讓你更慢長大與更晚能夠自食其力。當然,這種家長是一片好意。過去長久以來,在他們的鼓吹與監督之下,孩子總是能享受他們的生活,成績也很好。一但,當親子之間的價值觀,與優先要顧及的事物有所衝突時,家長管太多,只會讓雙方分開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而痛苦,甚至無法獨立。但是,我們知道,如果要獨立就不能不與家長分開,因為這就是「獨立」的含意。所以,那些有關「直升機家長」的故事也許有誇大之嫌,但其內容總令我們搖頭嘆息,因為我們知道,學生必須離開家長身邊,獨自學飛。
然而,這一類故事沒有辦法反映出來的是,那些家長之所以會在一旁盤旋,都是因為有學生的幫忙。你也許已經習慣讓爸媽載你去想去的地方,由他們安排你的生活細節,帶你去上課,幫你報名各種課程,讓你一定有夏令營可以參加,幫你申請大學等等。想要擺脫這種慣性,可不是容易的事。
許多學生喜歡跟爸媽相處起來,就像朋友的那種感覺。他們說與爸媽之間無話不談,有關生活的一切都可以聊。就某個層面而言,這是很健康的:因為,敞開心懷的溝通,以及充滿愛與友善的關係,顯然是該好好珍惜的。問題在於,如果關係太緊密,家長與孩子都會更晚才去面對不可逃避的現實面。如此一來,學生們會比較難在學習上有所長進,不知如何選擇職業,當然,也不容易變成熟。
建立新關係
在大學時代,你必須讓爸媽用不同的方式介入、參與你的人生,我們先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然後我再提出幾個可以讓親子之間建立新關係的方式,希望我的建議能夠讓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健康,不被干擾或破壞,而你也可以更獨立。
首先,想像一下你們之間能夠存在某種不同的關係。要維持親子關係已經夠難了,更何況是一種新的關係?你們之間的關係總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你為什麼不預做準備,把關係導引到你所樂見的方向?表面上看來,這一點只有對於那些親子關係本來就很糟糕的學生而言,才是具有急迫性的挑戰與需求。但實際上,這是每一個學生的當務之急。
如果你們雙方都能把彼此當成大人,尊重對方的決定,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如果這不難想像的話,那麼你是否可以想像一個更具互信基礎,而且尊重獨立性的關係?如果你們能各做各的決定,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況?為了讓孩子變成熟與謙虛,家長是否能夠容忍孩子們犯錯,承受短期內的負面後果?
第二個方式是,你必須改變那種事事依賴爸媽的習慣。當然,學生總是會需要爸媽的關愛與支持。我不是要你不再聽從爸媽的話,而是要提醒你:如果你繼續徵詢他們的建議與許可,只會讓你們雙方更依賴對方而已。當你總是要他們幫忙,你就會覺得自己需要他們的幫忙,你爸媽也會這麼認為。這種依賴的習慣,可能導致你爸媽覺得,你沒有辦法自行或者與其他人一起做決定。你所傳達的訊息是,你還沒準備好要長大。
如何改變這種依賴的習慣?當你猶豫不決時,求助於別人——包括教員們、你的學業導師、室友、宿舍助理、同一堂課的學生、新朋友、其他你信賴的成年人、宗教領袖、妳的女童軍訓導(girl scout den mother)——總之就是你爸媽以外的人。難道你不能找你的叔伯、舅舅、表親、堂親、祖父或兄弟姊妹嗎?
顯然,想不想自己做抉擇,是你可以決定的一件事。犯錯沒有關係,因為長大成人比不犯錯還重要。在審慎行事的前提下,你應該可以冒一些風險,藉此來證明,你覺得自己不需要,而且實際上也真的不需要別人的建議。也許當你需要幫助時,在一群同樣可以幫助你的人裡面,你應該先找爸媽;但是你必須學著先依賴自己的判斷——儘管你可能已經聽取了許多人的建議。
能讓親子之間保持適當距離的第三個方式,是要更早一步掌握你的機會。例如,如果你心裡已認定自己不適合當醫生(畢竟,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醫生啊),你必須要把那空缺補滿。也就是,你必須想出自己能做什麼。
如果你跟爸媽都期盼著,你有朝一日能成為內科醫生,如今你卻沒有任何計畫與想法,也沒有能力規劃未來,他們的憂慮當然就是有道理的。他們會認為,如今你沒有任何方向,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他們也許會做出這樣的結論:與其讓你成為一個無業遊民,不如逼你成為一個不快樂的醫生。
當然,這結論是荒謬的,卻也不難了解。從你爸媽的觀點看來,對於曾經如此有方向與確信的目標,你有可能是心存疑慮或一時迷惑。如果你沒有辦法讓他們感到心安,或者你自己不能事先深思熟慮,他們就可能會執著於一些不理性的想法。為了要消除他們的那些想法,你可能要耗費更多心力,所以你不如就先深思熟慮一番,獨自想出解答。
如果爸媽認定自己的兒女就是該選某一科當主修,也可能發生這種狀況。例如,生醫工程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個非常熱門的主修學科。我相信,之所以會這樣,絕大部分的原因在於它跟「醫」這個字沾上了邊。但是,就算唸了這個學科之後,一定能進醫學院,它並不是每個人都唸得來的。它是一個嚴格無比的學科,而且它所討論的議題與難題,並不是每個學生都真的會有興趣。預科學生,有可能就是沒辦法通過那些主修課,所以,他們最好能夠為自己找到另一條出路。
為自己找出路,可說是一個特別的挑戰,你必須運用想像,付出心力,並且深入探尋。千萬別誤以為,一條更好的出路會憑空出現。你必須停下腳步,以免茫然冒進。你將面對的是,自己有可能必須尷尬地承認,原先的計畫很糟糕(不過這通常只是你的想法,實際上沒什麼好尷尬的),而且你爸媽也很可能反對。
你可以想像,他們會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把你送到全世界最貴的學校去唸書,結果呢?你受這種教育有什麼用?你未來要做什麼?你在糟蹋我們的錢嗎?」想到他們會有多焦慮,你恐怕會變得比他們還焦慮。你可能寧願選擇原先規畫的主修科目而被當掉,也不想跟他們爭吵。
在這麼做之前,請你先想想幾個觀念。首先,你有可能想錯了,你爸媽比你想像的還能體諒你。也許是你以為他們會反對,但實際上他們不會。但如果他們真的反對,你卻能夠掌控局面,你面對他們時就會更有信心。先上網做些研究,跟其他人聊一聊,找輔導老師幫忙,去旁聽一些課程,然後在校園的書店裡找其他學科的書來看。你可以謹慎研究,跟他們分享你的研究過程。如果你能夠說出一個能夠另尋出路的具體計畫,他們會很安心。
你可以向他們證明你主動思考自己的問題,並且告訴他們說,你是很認真,而且負責任地研究出路的問題。你可以跟他們分享,你在重新尋找主修科目與考慮其他行業的過程中,已經付出哪些努力,而你所依據的是學校的輔導資源,還有各種實習工作選擇,也去過校內的就業輔導中心(這是一個很少被用到,但是卻非常價值的資源)。
對於你跟曾經以你為榮的父母而言,放棄成為醫生或者主修生物學的夢想,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你能積極為自己找出路,他們會尊重你的。
第四個把雙方生活分開的方式,可能是你爸媽不會喜歡的——你可以只是跟他們說一聲「我不要」就好。學習過程中,最尷尬但也最重要的時刻,是你發現自己擁有教育自主權,但是你爸媽卻不這麼想的時候。爸媽對他們的看法有信心,當然沒有錯,因為他們的人生歷練較多,也深深了解自己的兒女,而且也許是基於他們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經驗。所以,他們的想法可能是很有益處的,只是與兒女的想法相左。
也許你只需要跟你爸媽說:「這是我的人生,而我必須自己做選擇,承擔後果。我尊重你們的建議,我聽到你們的話了,我知道你們擔心我。但是我已經想過了,也聽了許多人的看法,自己做了研究,考慮我的各種選項後才決定,這就是我要走的路。這跟你們的想法不同,但我就是得跟你們說一聲:我不要。」
這可能會是很糟糕的時刻。你也許根本就說不出口,甚至連想都不敢想。大部分的人都會避免這種情景,他們都希望意見相左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這個結論,不發生任何衝突。但有時候衝突是必要的,只是你們應該把話講清楚,尊重對方——不過,真實情況有可能比上述說法好多了。你也許會學到一件事:為了要讓你爸媽放手,你可能需要稍稍頂撞他們一下。如果你有勇氣對他們說一聲「我不要」,他們就必須接受,並且尊重你。
第五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方式是:什麼都不要對對方說。就這個世代而言,家長與學生的關係,是建立在規律(甚至頻繁)的溝通與諮詢之基礎上。當雙方都喜歡彼此聯絡,而且又有現代科技的幫助,規律的溝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管是哪一方,其實都沒有必要常常與對方保持聯絡,就算他們喜歡與對方聯絡,次數也可以不用那麼頻繁。只要每幾天通個話,或者一週一次(時間是拖了久一點),互報平安即可,這比事事跟家長報告或諮詢意見健康多了。這甚至可能讓彼此的對話更加有意義,而值得一再回想。
沒有特別理由有必要讓雙方打那麼多通電話,也沒有必要每天或每天下午都通電話。你可以選擇不要跟對方聯絡就好:讓彼此有距離不是什麼壞事。
我們都需要獨處的空間,而且大學生活並非家庭生活的延伸。這意味著,家長與學生之間分隔兩地,而學生待在一道道常春藤圍牆裡,這裡有一個家長們需要間接或者直接去聆聽的訊息:他們的孩子正在塑造自己的人生與道路,設法找出哪些事物對自己而言有優先性,並且在該情境中培養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你能善用這些方式(不管是全部還是部分),你會發現你可以與爸媽保持合理而健康的距離。學生的每個抉擇都有風險,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為何做那些抉擇,也願意承擔後果。爸媽必須相信這些後果對兒女會有正面的影響。既然你們的小孩可以靠一己之力擠進頂尖名校,你們不該對他們有信心嗎?他們不是已經證明了自己是負責任的孩子嗎?
我也知道追求獨立時總會帶來一些負面而嚴重的後果。有時候學生們的確會做一些很糟糕的抉擇,例如:讓自己陷入有害的男女關係中、酗酒、嗑藥,或者不把唸書當一回事。我將在本書的第九與第十個忠告中談一談這些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負責任而有健康的心態,所以家長應該讓他們保有遲疑與成長的空間。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審慎善用家長的建議,他們將從家長與其他人建議,以及自己的判斷中,去找出最好的答案。
知道自己的觀察力與經驗不如爸媽,但你也必須體認到,如果你沒有機會犯錯並從中學習,你的判斷力就沒有增強與成熟的一天。如果你沒有機會接受試煉,加強力量,你就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強者。難道家人不應該配合你,好讓你達到這個唸大學的重要目標嗎?
最後的反省
名校學生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會立下遠大的志向,然後用企圖心、決心與聰明才智來達成目標。如果他們改變或擴大目標,他們還是可以設法達成。
第一個忠告讓你可以擺脫那種過於狹隘的學業成就觀念(進名校,然後把平均成績弄高),轉而懷抱一個更寬闊的願景: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為了養成第二個忠告,你與爸媽都應該有意識地保持適當距離,藉此訓練你的獨立能力。
「直升機家長」的故事通常都是被誇大了:會說這種話的人,在他們唸大學時,通常都與爸媽保持更遠的距離。如今,親子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無不當,而且因為不斷演進的科技而日益緊密。如果雙方像朋友一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顯然是一種以真愛與關懷為基礎的珍貴關係,但是其他的關係卻是相當有破壞力。
父母如果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子女的學業一旦出錯,就等於是被困在他們的主修科目裡。長期而言,如果家長與學生的關係太過密切,學生會受到阻礙,無法培養出獨立思考與負責任的能力。
我剛剛提出幾個能讓雙方產生距離感的方式。想像一下雙方發展出的新關係:不再依賴對方,積極探索未來,懂得說「不要」,或者乾脆什麼都不要說——但是如果沒有反省與遠見,上述的策略就不會發揮功效。
不管是大一或者大四的學生,都很難貫徹這些方法。透過本書的討論,我想讓大家理解,年輕人如果可以培養適當的獨立能力,長期而言是有益處的。但是,既然家長們個個身懷技巧與智慧,足以看出年輕人必須擁有獨立的決斷力與成年人的責任感,何不稍稍袖手旁觀一下,讓年輕人可以較容易達到這個目標,或至少不要那麼掙扎?
忠 告2 爸媽都是為你好,但不必照單全收
當我勾勒出本書的第二個忠告時,我等於是要帶領你去發掘,你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係:也就是親子關係。不管你在學校,或者是日後,這都是關乎你,是否能夠有所成就的重要關係。而且,想辦法搞好親子關係,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爸媽愛你,擔心你,他們希望你能「有成就」——儘管你們雙方對這三個字的定義可能有不同看法。(可別忘了「第一個忠告」裡面所討論的一切!)
許多在大學工作的人都覺得家長管太多,總是在學生身邊盤旋著,所以才幫他們取了一個「直升機家長」的外號——這也許不...
推薦序
這樣唸大學,成功離你更近!
過去幾年來你焚膏繼晷,累積出驚人的學科成績,還要參加各種社區服務,或者一些讓你很忙碌又辛苦的活動。你辛苦地通過學術能力測驗(SAT),填了不知道多少份申請書與表格,焦慮地等待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寄出入學通知書。如今,你辦到了。
然後呢?
這句話聽來奇怪,但是很多即將入學的大學新鮮人,都沒有辦法好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已經知道自己要主修什麼,或者以後想要做哪一行,但是如果一經追問,他們會坦承自己不確定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
他們努力不懈,幾乎精疲力盡,要開始面對一連串自己不是真的很進入狀況的新體驗。
他們知道大學教育對他們的重要性。(否則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心血與學費?)但是不清楚大學是怎麼一回事,或者要怎樣才能把大學唸好——對於那些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情況特別是如此。
這本書將會為你的種種問題提供解答,幫你在大學中達到真正而歷久不衰的成就。我在本書中所蒐集到的金玉良言,來自於全美許多最棒大學的教務長們(還把各個常春藤名校都湊齊了),也提供了我個人在觀察後的經驗談,為的就是讓你能享受到你希望擁有,並且也值得擁有的成就。
我們一起提供了一份清單,裡面包括了十一個能讓大學生在學校中成為佼佼者的習慣,以及十一個能夠讓你未來四年一帆風順的策略。
成為大學生
如果你在高三下的四月份讀到這一本書,也許你正在考慮要接受哪一份大學寄給你的入學通知書。如果是六月份,那麼你正抱著充滿期待的心情在慶祝高中畢業。
如果是七月,你就已經做了決定,並且正在瀏覽學校寄來的一堆文件,在網路上填寫數不清的表格。如果是在八月,那麼你正因為離家搬到一個陌生的校園,感到一陣不安與焦慮襲上心頭。又或者是到了九月開學後,你正開始要試著去適應大學新鮮人的生活。
不管你正處於哪一個階段,你都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高中生的生活與大學生有何不同?特別是在學業方面。
當然,如果你不去思考,可能也不會怎樣。大部分的新鮮人都不會。但如果你不思考,也許會錯失機會,無法用最快速度融入校園,你也許還是有辦法跳上大學生活這一班快速移動的火車,但腳步難免顯得踉踉蹌蹌。
如果你對自己的要求遠高於「還過得去」這種標準,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兩者之間有哪些最主要的差異,還有它們對於你想要達到的成就有何重大影響——在後面的幾章裡面,我們將會更深入探討其中的一些差異。
大學沒有「老師」!
這種說法聽來很怪,但是大學教授的確不是老師。教授不只是幫你上課,他們還要做研究,為大學服務,參加全國性的研討會等等,就算他們真的也在課堂上教書,但可能沒有把自己當成「老師」。
教授的教學理念,比較像是把你當成一個學習過程中的夥伴。事實上,他們希望你能主宰自己的教育問題,靠自己唸書,問一些大膽的問題,然後自己去閱讀指定作業。
現在我有很多時間了,對嗎?
並非全然如此,但是你的確會有這種感覺。我們就實際來算算看好了。高中時代你每天要上六到七小時的課程,一週五天有課。然後你一週五天晚上要再花兩個小時做功課。這加起來大概是四十二小時,其中有將近百分之七十五的時間都是在學校。
到了大學,你一週大概要上十五個小時的課,下課後要花三十個小時唸書。所以你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課業時間都沒有人盯著你,通常你都是待在圖書館裡。上大學後,你的學習方式幾乎可以說是剛好完全顛倒的。儘管三十個小時似乎很多,但如果你不能好好地有效利用它們,時間是會很快溜走的。
你不只是要抗拒電視的誘惑,遠離臉書,或者把手機關掉,而是在你閱讀、寫作與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如何思考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洞見。你必須要做一些嘗試,才能找出自己在何時何地最有效率,並且學會獨立研讀資料。
爸媽不在我身邊了!
對於某些學生來講,這個差別是最棒的。沒有人會催你寫作業,逼你準時上床睡覺,或者叮嚀你照顧自己的身體。但是,請你仔細想想這是怎麼一回事:你唸不唸書,是否會準備考試,還是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沒辦法唸書,糟蹋自己的身體,全都取決於你自己。
好處是,在教育這個問題方面,你開始有完全的自主權。最棒的是,你可以唸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而不用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學習。
大學是個很大的地方
儘管你的高中可能比你的大學還要大,但是你正要去就讀的學院或者大學更有可能比你的高中還要大很多。大學可能會有好幾個校區或者幾個不同的專業學院(例如法學院)、研究中心與大型圖書館。
你難免會迷路或者害怕,所以記得要先把焦點縮小,從你的室友、講師、導師、課堂上的同學,以及你的指定作業開始。一旦你變得熟門熟路之後,就可以開始擴展自己的活動範圍了。
有成就的大學生有哪些習慣?
透過一個個教務長們的經驗談,本書所要探究的是,有成就的大學生所共有的習慣。這十一個忠告都是能幫助你用心接受教育的方式。我的意思並非,一旦你學會並且養成了這些習慣,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不是符合某個忠告,你某一科的成績就會突飛猛進,因為不管是教育,或者是促進你去學習的觀念,以及學習過程,都是很複雜的。同樣的,這些習慣與終告也都很複雜,因此值得我們仔細探討。
●第一個忠告:你學到了什麼,比你拿幾分更重要
我為什麼要唸大學?大一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花時間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這對你的大學生涯將會帶來很大的衝擊。我們勸你,把成績當成教授評量你的一個粗淺結果。評估學業成就的更重要方式,應該是檢視自己是否學會了某些東西,是否開始重視自己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學到自己想學的,還有你是否已經做好準備,隨時可以繼續往下走。
●第二個忠告:爸媽都是為你好,但不必照單全收
過去你爸媽引導你,扮演你的監護人之角色,對你耳提面命。但如今你來到大學了,他們不在身邊,也該是與他們發展出一種新關係的時候了。如此一來,你將會擁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及肩負更多的責任。在與爸媽相處時,把自己當成一個大人,這並不容易,但卻非常重要。本書會幫你做到這一點。
●第三個忠告:搞懂遊戲規則,課業、生活都很罩
你對你的大學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了解,但你也許還不了解的是,「終身教職制」(tenure system)對你有何影響?各級教務主管能夠(或者不能夠)幫你做些什麼?校長都在做些什麼事?(先預告一下:他們是負責幫學校搞錢的。)你的大學在體制上有哪些特色?對你有何影響?其影響程度可能大到令你覺得訝異。
●第四個忠告:選修是場大冒險,敢玩才會有驚喜
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美食家,而大學就是你受邀去參加的一場知識饗宴——而且是自助式的。但是,如果你想從中做出一些好的選擇,正確的態度是必要的,而且,你除了需要了解你所修習的學科,探索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用到一些「工具」。有了這些工具,你將會有怡然自得的感受,享受學習,並且大放異彩。
●第五個忠告:大學唸什麼,不等於你日後就要做什麼
就學業而言,決定主修科目是你所要做的最重要選擇,但大部分學生都覺得這會對他們未來的職場生涯產生永久性的影響。事實上,主修科目與人們的職場生涯通常沒什麼關聯性,我將會解釋其中的理由。(先預告一下:主修科目所教的是如何審慎地思考,而不是一種專業訓練。)一旦你能把兩者分開,你會發現,打從一開始,大學就是一個給予你很多自由的地方。
●第六個忠告:用對讀書方法,成績要差也難
既然你已經申請到學校,這就證明了你經歷過一番埋頭苦幹的日子。也許你知道唸書的方法,也許不知道。更糟的是,你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然。這一章所進行的討論,將能夠讓你變成一個懂得策略性思考的學生,你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擇對你的學習方式、最有利的唸書技巧。
●第七個忠告:做自己!你就是研究所要的人才
想要進入專業學院或者研究所就讀,可不只是把平均成績或筆試成績弄高,這麼簡單而已(當然,把成績弄高是有一定助益的)。在這一章裡面,我要談的是,如果你真的有在畢業後更上層樓的夢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學會用誠實的態度面對學業,找出個人特質,藉此培養出正直的態度。找出你自己的一條路是特別重要的,因為你這個人的最大賣點,就展現在你如何用獨創的方式,把你的技巧與經驗融合在一起。
●第八個忠告: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來到大學後,你過去的世界觀會受到種種挑戰;如果想通過挑戰,就必須去面對這個多樣化的世界。在校園裡,這意味著你必須跟那些世界觀與你有所不同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如果你是在國外求學,你就必須克服異國之旅的種種障礙,才有機會融入當地的環境中。
●第九個忠告:錯了就去搞清楚!困境是成功的起點
沒有人想要來大學當一個失敗者。但實際上,有很多人的生活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而充滿掙扎。對你來講,這可能是難以接受的,理由在於,身為一個能力很強的學生,你覺得成功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探討失敗的可能性與原因是很重要的——至少這將使你在失敗發生時,不會顯得那麼恐慌,而且比較容易去面對它。
●第十個忠告:原諒自己!這是你超越自我的好機會
找出導致你失敗的問題後,解決問題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列舉出一些問題,例如缺乏學習動機,時間管理績效不彰等等,然後找出它們的解決之道。但是,當你受到失敗的教訓後,最重要的一課還是「原諒的力量」。誰不會犯錯?當我們知道自己犯了錯,原諒自己,繼續往下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中獲得最大的力量。
●第十一個忠告:暢快青春!放膽試出你最想要的生活
大學生活稍縱即逝。這不但令人感到悲傷,甚至有點嚇人,因為面對未來的那種不確定感,正一步步朝你逼近。甚至,你在大一時就會出現這種感覺,所以你有可能已經在規畫未來的事情。這一章討論的問題雖然都距離你數年之遙,但是值得你好好想一想——儘管你沒有必要採取任何行動。在讀書之外,為自己增加一點實務經驗是合理的,你也可以在畢業後,先去做一些短期的工作,或者參與公益服務活動。這方面最好是提早進行規劃,放慢步調,以免到時候慌慌張張。
最後的一點想法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你一些有用而刺激的想法。書裡所列出的十一個忠告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應該都是很務實的。當你在讀這本書時,同時也想想看:這些忠告,跟你原先對於大學的期待或了解,有相吻合之處嗎?還是兩者有所牴觸?
至少,你該接受我們這些教務長(dean)們的一個意見: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學教育的消費者,好好學些東西。你跟家人可是花了大把鈔票才把你送進去的,你該讓自己獲得物超所值的教育。
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停下來認真地想清楚:你為什麼要唸大學?大學教育是怎麼一回事?你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虛此行?
在思考的時候,你還可以從一些地方獲得靈感:去一些大學校園走一走,問大學在學生一些只有他們才知道的問題。(教授上課的情況怎樣?怎樣認識教員們?你在學業方面做過的最好抉擇是什麼?最糟的又是什麼?什麼事令你後悔?令你感到慶幸不已的又是什麼?)
你也可以更深入地瀏覽網站上的資訊(例如,你可以看看教員們的研究,跟他們所教的課是否相符)。甚至,你可以開誠布公地與親友們聊一聊,也可以在混亂的大學入學申請過程裡,或者開學前忙碌的暑假中,抽點時間自己好好想一想。
在這深思的時刻裡,你也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檢視高等教育產業。如今,大學教育比較不像是富家子女們的成年禮,而像是中產階級的共有經驗。
想想看,這個改變是多麼深遠而重要啊!它代表著在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各種改變,同時這對於那一個個民權運動領袖、女權運動參與者,以及克服貧困與偏見的家庭而言,也都是一大勝利。
大學教育(或者說接觸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只是一種天賜的禮物,也是一種解放的方式。對於你的祖先而言,上大學意味著他們能夠獲得新的機會與經濟的發展潛力,藉此躋身較高的社會階層。沒有他們的努力,你不會有上大學的機會。所以,請把大學教育當成一種同時為你帶來自由與選擇機會的禮物。
所有的學生都值得擁有上大學的機會,這種美好的經驗不但能解放他們,也可以讓他們留下值得慶幸而畢生難忘的經驗。
這樣唸大學,成功離你更近!
過去幾年來你焚膏繼晷,累積出驚人的學科成績,還要參加各種社區服務,或者一些讓你很忙碌又辛苦的活動。你辛苦地通過學術能力測驗(SAT),填了不知道多少份申請書與表格,焦慮地等待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寄出入學通知書。如今,你辦到了。
然後呢?
這句話聽來奇怪,但是很多即將入學的大學新鮮人,都沒有辦法好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已經知道自己要主修什麼,或者以後想要做哪一行,但是如果一經追問,他們會坦承自己不確定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
他們努力不懈,幾乎精疲力盡,要開始面...
目錄
引言:這樣唸大學,成功離你更近!
第一個忠告:你學到了什麼,比你拿幾分更重要
第二個忠告:爸媽都是為你好,但不必照單全收
第三個忠告:搞懂遊戲規則,課業、生活都很罩
第四個忠告:選修是場大冒險,敢玩才會有驚喜
第五個忠告:大學唸什麼,不等於你日後就要做什麼
第六個忠告:用對讀書方法,成績要差也難
第七個忠告:做自己!你就是研究所要的人才
第八個忠告: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第九個忠告:錯了就去搞清楚!困境是成功的起點
第十個忠告:原諒自己!這是你超越自我的好機會
第十一個忠告:暢快青春!放膽試出你最想要的生活
致謝
引言:這樣唸大學,成功離你更近!
第一個忠告:你學到了什麼,比你拿幾分更重要
第二個忠告:爸媽都是為你好,但不必照單全收
第三個忠告:搞懂遊戲規則,課業、生活都很罩
第四個忠告:選修是場大冒險,敢玩才會有驚喜
第五個忠告:大學唸什麼,不等於你日後就要做什麼
第六個忠告:用對讀書方法,成績要差也難
第七個忠告:做自己!你就是研究所要的人才
第八個忠告: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第九個忠告:錯了就去搞清楚!困境是成功的起點
第十個忠告:原諒自己!這是你超越自我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