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讓我看到不同面向的棒球
這本書的作者小陸和我認識有十多年,我感覺的出他熱愛棒球,也很熱愛寫作,最主要是他珍惜所有棒球有關的東西,他好幾次辦展覽都向我借東西,說這些都是國寶,一定要好好介紹給大家看,也說這些向我借的東西,叫我不要擔心,他一定會比我更珍惜和保護,這點我相信,因為他每次來打包都非常小心,總是在外面包覆好幾層的保護膠,讓我很想請他來當我的文物管理員。
除了愛護我的東西,我有些時候會把一些球衣和球送人,他還會有點像是在唸我的樣子,說太可惜!這些都是國寶,應該讓國家來好好保存。我想這是他對我的尊重,其實我自己是沒那種感覺,我擔任球員或是教練,努力做到好是我給自己的責任,也是我的個性,也許是自己幸運,讓大家都還知道我,而這些留下的東西,對我來說就像日記一樣,供自己看看回憶,沒想太多。
後來小陸在辦了幾次展覽後,突然說他要出書,他就拿這本書請我寫序,我真的還不知怎麼寫?我很少寫序,而且年紀大了,字看不太清楚,偏偏他又為了省紙寄了縮小版的紙稿給我,讓我回唸了他幾句,不過沒辦法,為了怕他在書中罵我,我還是把它看完,還好沒罵我,只好幫他寫寫序吧!
看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不一樣的棒球,大部份都是談比賽場外的事,平常我都在場上征戰,沒想到球場外的事有那麼多,像是加油的招式、播報歷史和一些吉祥物、網路及活動,確實感覺現在棒球的玩法不一樣了!也感受到棒球已經深入到平時的生活中。
雖然現在棒球是如此多樣貌,但它最根本應該還是一股熱情和真誠吧!也因為有熱情和真誠,大家才會想出那麼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喜歡棒球的心,更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大概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才在自己家裡打造了一間展示室,把自己一生獲得的獎章和照片都擺放出來,有時可以自己回味,有時候也可以介紹給來訪的親朋好友,享受之前工作帶來的成果,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真是件樂事!
總之很高興小陸有這本書的出版,也為台灣棒球留下不同面貌的紀錄,接下來希望他能多再寫幾本好書,如果要再找我寫序也是可以,只是別再把字弄的那麼小,要是在以前,早就被我罰跑球場十圈。
文∕曾紀恩(前中華成棒隊暨兄弟象職棒隊總教練)
推薦序2
對我來說棒球確實是件樂事!
我從小打球到成為教練,這段期間深深感受到棒球所帶來的樂趣,包括場上的拚戰、隊員間的手足情、勝利和失敗的情緒及因為棒球而來的人情味,當然還包括所有場內場外留下來的紀念物,也使得我家中滿是我的棒球珍藏品。
《棒球樂事》和一般棒球書不同,它不照時序來談棒球,也不談場中的比數,倒是有很多比例來說場外的事,像是啦啦隊、商品、記分板、電影、飲食和活動等,也就是說在一般球賽轉播中可以看到的,都不是他的重點,談的大都是場外一般較不為人知的花絮,或是你我生活中可見可遇的棒球。
這就有點像我的棒球收藏一樣,我很喜歡收集一些看似和棒球有關,但卻是生活常見之物,像是被拆掉的台北市棒球場大門口的宮燈,應該沒有人會想去收集它吧!再來就是郭泰源和張瓊姿結婚喜宴的菜單。這些物件,可以證明棒球是非常生活化的東西,不管是它的相關設施如球場或是從事其間人員如球員,它一樣會有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設備和有著婚喪喜慶等人生大事。而這些場外的物品,反而最能引起大家興趣及喜愛,因為它和我們生活非常近,而不是像球棒和球有種是球員專屬的感覺。
除此之外,這些物件背後也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我曾在報上有個專欄,都是寫著一些文物背後的故事,也都很感人,像是前中華隊總教練葉志仙先生的手套,那是他在少棒時,他的教練在學校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沿街募款購置訓練器材經費所購買的,而這些經費來源,大都是玉井鄉的菜市場小販們,將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匯集起來的;為了感念這些支持他們的人,他至今他仍將手套留存著。
同樣的,我們所看棒球賽的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在裡面,像是比賽的球場、球員穿的球衣,還有場上的廣告,以及各式的加油手法,從《棒球樂事》中我們可以一一發掘,也可瞭解什麼是棒球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棒球。
棒球樂事何其多!這是需要大家慢慢體會的,我想這本書對不管是懂棒球或是不懂棒球的人來說,都會有新的收穫,或許會讓我們在除了看場上的比數外,多點心去體會棒球不同的面向,感受它的多樣及美好,這才是看棒球真正的樂事。
文∕葉國輝總教練(華興青棒隊前總教練、現任謝國城棒球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推薦序3
人人都有棒球樂事
生活在台灣,棒球在生活中四處潛伏,無所不在,憎恨棒球的人,可以討厭而且拒絕任何一場動輒三小時的棒球賽,但卻無從動搖棒球在台灣人的語言、生活與認同中,已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同全壘打、封殺等棒球術語,已成為日常語言的一部分。而每到選舉時,候選人為爭取選民認同,進而身著棒球服,也證明棒球深植人心的正面形象。因此,不管是球迷或者不是球迷,以及有種從小被爸爸、哥哥,長大被男朋友逼迫而成為棒球迷的台灣人們。棒球,在台灣,無所不在。
所幸,無所不在的棒球,在台灣人的生命記憶中,總與帶有營造夢想的故事相互交織,因此,每個台灣人心中的棒球故事,大多情節緊張,但結局都以完美作收─故事中,自己不是打出勝利全壘打的打擊手,要不就是威震八方的強力投手。
棒球夢想幾乎人人都有,也大多充滿歡笑,並以台灣現實的生活文化為背景,於是關注自己在想像的情節中如何強盛與夢碎的同時,球迷們已經愛上棒球,也認同了棒球文化。
本書的作者銘澤兄,也曾有過棒球夢,甚至至今依舊懷抱,可說是個棒球的重度愛好者,碩士學位論文以棒球為題,工作的經歷也曾任職職棒球團,我與他的交集,則是曾經合作策劃棒球展覽。他從棒球夢想者的角度,開展的棒球文化視野,不以學院的台灣史研究價值與對話為目標,而是從生活的經驗中,棒球的夢想裡,尋找棒球跟我們生命中的愉快交會。
帶著這樣的眼光,作者帶我們探訪「神秘的主播台」、「球場記分板」,為我們進行一場「台灣棒球球衣面貌」的巡禮,重新挖掘以中華隊與旅外台灣之光為主的棒球榮耀的起源,更進一步延伸出「球場的食物」、「棒球商品」、「棒球的禁忌」、「棒球魔咒」等主題,對於創意十足的棒球加油口號與加油大字報等主題,也都不會錯過。以上的課題,對於球迷而言,必定是一段「樂事」連連、令人興奮的連續篇章,以此為由,本書命名為《棒球樂事》,可說非常貼切。
《棒球樂事》帶我們從充滿熱度的棒球現場,零距離的接近台灣的棒球文化。這本書所寫下的,不僅是個棒球愛好者對於棒球的熱情與不悔,也挖掘了人人心中都有的棒球樂事。這本被興奮、緊張、刺激、高興、狂喜、失落、感傷的情緒所灌注的書,是所有曾經愛過、持續愛著棒球的台灣人,應該都要擁有的一本書。
文∕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兼組長)
推薦序4
聊起棒球樂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從小對於棒球就有種獨特的情感,可能有許多喜愛棒球的人跟我有相同的記憶,小時候跟著大人到老舊的台北棒球場看球賽,除了欣賞場上奮戰的球員,特別喜歡看台上台灣特有的加油方式,後援會拉高嗓門用力嘶吼,隨著比賽的起伏,激昂的表情及肢體動作,一點也不輸給球員,還有球場旁香汁四溢的汾條香腸,人手一份民生報,談論著某某球員的紀錄,真是有趣!
和銘澤兄是多年的好友,無論是他在哪個領域,他還是繞著棒球走。在職棒球團時,我們一起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塑造球星宣傳職棒,當他到了行銷公司,縱使承接的是稅務的活動,還不忘回頭找球員代言宣導租稅教育,甚至還做了一件棒球圈的大事,協助完成了台灣棒球百年紀念展,那時他天天細數棒球文物,搜尋棒球故事,也讓他對於棒球的熱情可以發揮的更淋漓盡致。
我想以上的事應該不能滿足銘澤兄對棒球熱愛的程度吧!果然接著說他要出一本棒球書,事實上他會通知我的原因,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舊照片讓球迷能穿越時空,感受當時的情景,從他開出的照片明細,就知道這是能夠讓人勾起回憶,體會棒球樂趣的一本書。儘管他一開始就邀請我為新書寫序,但從未寫過「序」的我,還真怕會毀了這本書。
進入職棒已經超過十載,參與過上百回比賽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每次到了一座球場,看了一場比賽,辦完一個活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樂事發生。記得剛進職棒時,有次比賽到了第六局,卻只進行約70分鐘,欣喜說了句「今天比賽好快!」,頓時被周遭所有人雙目怒視,這句話也讓原本順暢的比賽,後半段足足打了兩小時,自此也學到了經驗,哈!這就是球場上不能說的禁忌之一。
有幸先拜讀銘澤兄的「棒球樂事」,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彷彿是和好友一起聊了三天三夜的棒球經,想起十幾年前台北球場用人工掛的名牌,球員們在賽前用臉盆去在外野挖石頭整理球場,應該很多人都無法想像。過去也曾參與過的球場婚禮、舉辦現場活動及各式場邊表演等,隨著這本書就像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十幾年來經常和朋友聊著棒球場上的趣事,常想這些球場上有趣的事如果能化為文字分享給更多喜愛棒球的人,絕對是非常棒的!「棒球樂事」不單單從賽制、球場、球衣、球賽、球員等場中的主角出發,更納入了商品、吉祥物、後援會、活動、甚至週邊的飲食及電影,還有許多有趣的禁忌跟大家分享。一方面佩服銘澤兄的毅力,一方面也感謝他將自己的棒球知識與大家分享,由衷的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進入棒球世界,發現更多的樂事!
文∕陳俊池(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企劃組組長)
序
用心體驗 棒球樂事就來!
台灣打棒球的正式紀錄從1906年開始,當時是日治初期,和台灣其他近代生活知識和習慣養成一樣,如飲食、衣著、居住、教育、醫療、環境等,在日本人的引入及薰陶下,成為台灣的一部份。發展至今,每當中華隊比賽時,總有人為之歡喜與哭泣,朝野也因棒球而拉近彼此的距離;這眼看是棒球對台灣人帶來的具大貢獻,卻一再落難,發生簽賭事件,伸出的援手也不多,我想其最主要的關鍵,莫過於棒球在文化層面尚不紮實,很像日治當年台灣人吃拉麵、穿和服、蓋神社、說日語一樣,是屬於淺層的「利基」文化,是表象及應付,無法深植人心;我們要的是一種具有地域、民眾識別及導引功能的深質文化。
是「生活知識和習慣」還是「文化」?
所謂的深質文化是什麼?在台灣要稱得上最鮮著的可說是祭祖和祀神明,這個早從1621年漢人首次大移民便帶入台灣的生活知識和習慣,在當時來自閩、粵人離鄉墾荒,於最無助所需求取心靈安慰的時刻,成為每日生活少不了的作為,漸漸流傳後世,至今已為台灣根深柢固的文化;其所對映的面貌便是各地皆有不少廟會、慶典;家戶亦有祖宗牌位;廟宇不怕沒錢,各宗親和信徒的奉獻會絡繹不絕,他們只求心靈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柱,一概不求其他回報。因此即使在日本統治時嚴禁,台灣人還是捨棄不了,甚至冒死也要拜,因為這是據以為生的根,這些「生活知識和習慣」已成了「深質文化」,沒有了,還活的下去嗎!
發展百年的棒球,在日治後經過了紅葉事蹟、世界三冠王、中華成棒揚威及邁入職棒等發展,深深地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份,但仍屬於「利基」的文化,停留在所謂的經濟階段,讓人不認為打棒球是心靈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精神支柱;所以球員才會為了討生活而涉賭,而球迷對簽賭事件也只會選擇消極不進球場,眼看其環境衰敗,也不會有像奉獻廟宇那般給予立即且溫暖的支持,甚至起身大力改革。
常民參與卻無法建立深質文化
文化人類學學者Conrand Phillip Kattak提及「文化」是一個民族或群體的生活總體,文化並非「優越且高高在上」,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不是屬於菁英的。所以文化是很貼近常民的,就像身邊總會有親人在談祭祀,因為每個人都有祖先,也都會無助,棒球文化在美國就很明顯,它們的棒球有說不完的故事,有些像哄小孩的騙局卻樂此不疲,因為它已是常民文化的一部份。
事實上台灣棒球有好多部份已進入常民生活,像是我們會用一壘、二壘、三壘及本壘象徵愛情階段;我們也會平日注意比賽,為代表國家的隊伍加油;學生在課堂上也有機會打打棒球;出社會的人士也會組個球隊切磋切磋;選舉時,更少不了候選人穿上球衣,代表選出致勝一擊;而從職棒退出的球員也不怕沒飯吃,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基層棒球,稱得上是支撐台灣棒運的磐石;另外也因為環境夠成熟,才得以有職棒發展的空間。
棒球已進入常民生活卻深質文化尚無法建立,主要是參與度還不夠,只限特定族群,從我平日對人高談闊論棒球時,大都是懵懵懂懂的模樣,我想懂棒球的人不會多於四成;從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棒球很慢不刺激,一場比賽三小時下來,畫面都那幾個,只有上面的數字會變化,所以大都選擇不看!再來就是要興起沒事來玩玩的興緻難度太高,光是找人和球具就麻煩透,不像籃球,在台灣處處有籃球場的情況下,一球搞定。
另從執政及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棒球迷大都是隱性,沒事不會表達意象,在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力也不足,因而棒球政策只成為安撫特定對象的謀略;而類似宏達、富邦、鴻海等大企業寧願把錢投入特定機構也不願支持棒球,因為非他們切身,這和國外職棒隊都是前十大企業的現象難成比例。
面對這樣困境,台灣棒球老停在即有的環境實在是可惜,其間必須藉由文化棒球持續再建構,方能擴大球迷的參與度及企業的支持度,全民普遍存著棒球文化的認知,台灣棒球才能成長茁壯,並引領成為全民精神,才得以形塑深質的棒球文化。
建立深質的棒球文化
在建構文化棒球之前得先有個誘因,那就是精神的塑造,大家都知道奧運之所以成為世界盛典,在於它的全球各民族合一的精神,台灣棒球的精神在那裡?它不是單單的比賽而已,從歷史中看出,「逆境中不懈」可說是台灣棒球最大的精神所在。
除了從歷史中找尋棒球精神,我們也可以從賽制、球場、球衣、球賽、球員、媒體、商品、加油方式、飲食、電影、禁忌中找到屬於台灣的棒球精神,它如法國人類學家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re Warnier)所提的中介者(vecteurs)一般,透過這些先人留下的事蹟或同輩中共同的記憶,經過意識揀選、解碼再編碼,漸漸形成你我生活中的精神象徵,如同三國演義多個故事已轉譯成為日常成語;透過這些,讓台灣人民生活中都有了棒球,參與度提高,漸漸的台灣的深質文化就建立了,成為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環。
是該用心體驗的時候了!
所以這本書試著從賽制、球場、球衣、球賽、球員、媒體、商品、加油方式、飲食、電影、禁忌這些面向來回顧台灣棒球發展的歷程,它不是歷史書,而是希望藉由這些中介者的引述,讓大家看看不同面向的棒球,知道其實棒球不是只有好壞球和三出局,也讓大家意識棒球早在你我生活中,是生活的一部份。
面對棒球文化,我們可以說,當棒球熱鬧的只剩下輸贏,我們將只有平淡的棒球;若透過這些生活中的棒球,讓您留下一點點的雞皮疙瘩和夢中的癡想,我們的棒球就有味了!而這味就是文化的味道。
找尋及建構我們的棒球文化,是要用心來體驗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