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風土尚未流失,只需不斷的提醒已經遲緩的知覺,書名既取為「追尋台灣的風景圖像」,就是要邀請有心的讀者一起來踏青,一起來探勘百年來台灣地表的原貌,藉本書的知性旅路,發掘出台灣人的美意識。
網羅台灣人們的視覺經驗,從廣義的公眾性視覺藝術切入,內容主要分成四個大部分,包括:精緻藝術角度觀察畫家的原鄉情、近代文化生活美感意識的發現、交通工具及其相關的運輸公共美學及工業設計範疇,最後是城市生活變遷來看藝術家如何與城市對話。
四大走向裡所涵蓋的種類包羅萬象,從純粹藝術品的雕刻、繪畫到設施類的燈塔與紀念碑,從動態的交通工具到人文活動的美術館、老街、公園,無不包括在內,讓讀者從中訓練意識生活的美。
本書特色
收錄許多台灣藝術家作品,從中發掘台灣之美。
作者簡介:
李欽賢
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審議委員
經歷:一九四五年生,歷史痴、火車迷,日文藏書豐富,讀書領域富國際觀,
不僅是一位勤於筆耕的美術史學者,也是勤跑田野遍歷鐵道的畫家。
擅以土地與風景的觀點,詮釋藝術史;踏遍全台各地,默默探索時代烙印的足跡。
近著:《台灣人文風景100點》(時報出版)、《台灣城市記憶》、《車站四季》
《台灣古老火車站》、《台灣火車知性之旅》(以上玉山社)
《台灣古地圖(日本時代) 》、《台灣風景繪葉書》(以上遠足文化)
《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灣美術之旅》
《大地˙牧歌˙黃土水》(以上雄獅美術),以及童書繪本等,共四十餘冊
章節試閱
本土與異域交鋒
台灣近代視覺藝術檔案於終戰前後,又延伸出許多與本土美術迥異的陌生圖檔,從鼓舞戰爭士氣的題材到畫家描繪上海、北京之風光,進以擴大了台灣美術的風景版圖。及至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長驅直入;相對的,現在又有素人畫家以樸拙之筆回憶同時代的童年環境場景,重現半世紀前的庶民生活圖像,直到本土新世代遠遠跨越過鄉土主義,重新營造當代大地的新城市空間。本章再度以純美術創作的視覺藝術為主軸,探討本土藝術與中國渡台文化交織後所擦撞出來的新火花,敘述年代已不知不覺地推演到現代。
畫家配合戰爭動員
太平洋戰爭指的是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爆第二次世界從歐洲擴展至大東亞的戰局。珍珠港事變之前,日本軍閥早就勃發侵略中國的野心,所以自從1931年策動「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製造「蘆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此期間,日本軍隊已進駐中國,雖未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蓄意之心已昭然若揭。所謂「非常時」的政策宣傳,意思是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國民要有「非平常時」的心理準備。果不其然, 七七事變翌年(1 9 3 8年),日本公布「國家總動員法」,「非常時」也就是再也非平常時期之觀念,殖民地台灣的民眾自然必須全力配合動員令。緊張的空氣也波及到美術界,1 9 3 8年第一回「府展」,台南畫家謝國庸入選了一幅作品,題名為「非常時映畫館」(圖56),這件油畫構圖很尋常,但最特殊地方是表達方式,畫面上出現映畫館門前的看板文字,上書「急告:放映本日臨時新聞紀錄片 皇軍第○○方面軍總攻擊開始(現役軍人免費) 票價1 0錢」。沒有電視的年代,電影幾乎是眾所渴盼的精神食糧,大家對活動影像的新聞紀錄片十分期待,所以加映紀錄片,竟也能成為吸引觀眾的強力號召,確實在那個時代一點都不意外。既然是紀錄片,一定是鼓勵民心士氣,或對日方有利的宣傳,1938年日軍在中國大陸的軍事行動開始有了捷報,那一年的5月起,日本陸軍佔領徐州、廣東,繼之攻陷武昌、漢口、漢陽。謝國庸所繪的「非常時映畫館」,正是政府和軍方委託製片廠摘錄剪接的影像,當作新聞記錄片在電影正片上映前播放。美術漂染時局色彩,其實已在1938年第一回「府展」之主催宗旨裡有所指示,暗示畫家們創作不忘「時局色」。這意思是說,凡是可以鼓勵民心士氣的作品,包括「日之丸」(日本國旗)、軍人、軍犬、軍馬、戰車、軍機、軍艦、出征場面等,只要出現在畫面即能象徵「時局色」。不過,依然看得出來主導第一回「府展」西洋畫部審查的盬月桃甫,大致上還尊重創作白由,何況對台灣畫家來說,戰場遠在中國,時局的感受度仍然淡薄。出品第一回「府展」的台籍畫家作品中,除謝國庸的「非常時映畫館」之外,另有一件更富「時局色」的題材,是翁崑德(1 9 1 5~1 9 9 5)所繪的油畫「月台」(圖5 7 ) 。翁崑德是嘉義望族子弟,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畢業,卻獨鍾油彩,默默創作。從他的知識背景和時事觀點,應該對時局世相比較有敏感度和識時務的觀察眼,也因而畫下一幅嘉義車站月台上為出征軍人送行的大場面,與謝國庸的「非常時映畫館」同時入選1938年的「府展」。
本土與異域交鋒
台灣近代視覺藝術檔案於終戰前後,又延伸出許多與本土美術迥異的陌生圖檔,從鼓舞戰爭士氣的題材到畫家描繪上海、北京之風光,進以擴大了台灣美術的風景版圖。及至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長驅直入;相對的,現在又有素人畫家以樸拙之筆回憶同時代的童年環境場景,重現半世紀前的庶民生活圖像,直到本土新世代遠遠跨越過鄉土主義,重新營造當代大地的新城市空間。本章再度以純美術創作的視覺藝術為主軸,探討本土藝術與中國渡台文化交織後所擦撞出來的新火花,敘述年代已不知不覺地推演到現代。
畫家配合戰...
目錄
第一章 藝術家原鄉風情
一、刻劃南國原像
1、謳歌水牛 (黃土水)
2、大稻埕繁昌 (郭雪湖)
3、風俗藝術之巔峰 (陳進)
4、竹與雀的台灣觀點 (呂鐵州)
5、農村美意識 (林玉山)
二、縱貫鐵道沿線城市
1、基隆 (倪蔣懷)
2、台北 (陳植棋)
3、新竹 (李澤藩)
4、豐原 (葉火城)
5、嘉義 (陳澄波)
6、台南 (廖繼春)
7、高雄 (范洪甲)
三、列車窗外點景
四、宜蘭線鐵路新景觀
五、畫家看淡水與孔廟
六、街頭電線桿入畫
七、關懷原住民
八、山岳風景的知覺
九、勞動弟兄實錄
十、九份蘊藏藝術礦
第二章 郵遞的視覺魅力
一、繪葉書的昔日街景
二、新台灣八景
三、台灣風景戳巡禮
四、宣傳台灣博覽會
五、版畫台灣圖典
第三章 運輸的公共美學
一、台灣交通工具檔案
二、車站的公共視覺性
三、鐵路美學遺構
四、台北橋繪影
第四章 常民之眼遍歷台灣
一、北台灣老街緣起
二、都市計劃留下古城門
三、名園與豪邸
四、城市綠洲–公園
五、小市民的映畫館年代
第五章 天涯海角覓風景
一、祕境踏查產業風景
二、殘存的紀念碑
三、銅像「徵召」
四、圓山地平線變遷
五、燈塔藝文誌
六、藝術漂鳥的中途之家
第六章 本土與異域交鋒
一、畫家配合戰爭動員
二、風景版圖的擴張
三、故國山河與彩繪台北
四、素人畫家的民生圖譜
五、當代鄉土‧大地雄觀
第一章 藝術家原鄉風情
一、刻劃南國原像
1、謳歌水牛 (黃土水)
2、大稻埕繁昌 (郭雪湖)
3、風俗藝術之巔峰 (陳進)
4、竹與雀的台灣觀點 (呂鐵州)
5、農村美意識 (林玉山)
二、縱貫鐵道沿線城市
1、基隆 (倪蔣懷)
2、台北 (陳植棋)
3、新竹 (李澤藩)
4、豐原 (葉火城)
5、嘉義 (陳澄波)
6、台南 (廖繼春)
7、高雄 (范洪甲)
三、列車窗外點景
四、宜蘭線鐵路新景觀
五、畫家看淡水與孔廟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