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鑑五顆星
台灣超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石朝霖教授推薦
首部揭露「共歷死亡經驗」現象的真實記錄,挑戰現今關於瀕死經驗的科學理論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光中!這是生命最真誠坦白的一刻;
你無須身歷險境瀕死垂危,也可能接觸到的死後經歷。
你相信生命是永恆的嗎?讓曾經有過共歷死亡經驗的人們告訴你,在與瀕臨死亡的人一起經歷這段通向死後世界的瞬間,他們經驗了什麼?答案又是什麼?
「當那一刻發生時,我們的一生在眼前映演,而病房彷彿在瞬間被吞噬,一切都進入其中,周遭盡是光……」
「當母親的生命場景還在映演時,她已經離開了肉身,我還看見七年前辭世的父親,他就站在床頭的位置……我看著他的臉,一種愛的意念在我們之間交流。他的身上有種非常明亮的光芒;當他教導我母親離開身體時,一部分透明的她站起身,穿過她的肉身,接著她跟父親滑入光裡消失了。」
「雖然我沒有信仰,安寧病房的工作喚醒我生命的靈性層面……我心中毫無疑問,你有時可以看見人們前往另一個世界。」
雷蒙‧穆迪是將研究瀕死經驗的案例編寫成冊的第一人,在作品《生生不息》一書暢銷後,數百萬人帶著真實故事與穆迪聯絡,催生了這本更驚人的新發現──共歷死亡經驗!若說擁有這些經驗的人既非性命垂危,也沒生病呢?許多故事顯示,他們只是隨侍病榻的親朋好友,或安寧病房和急診室的醫護人員,為什麼這麼多健康的人得以共歷死亡經驗?真相就存在這些旅程中!而心電感應與臣服,絕對是通向這份體驗的門扉之一。
當人們打開心門,短暫接觸死後世界,瞥見瀕死者生命完整的全貌,就在那當下,他們也參與了改變自己一生的經歷。
作者簡介: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 Jr., M.D.
維吉尼亞大學學士、碩士與博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心理學家、講師及研究員。最先在東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哲學課程,於一九七六年獲得喬治亞醫學院醫學博士的榮銜,之後在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實習任教。一九七二年剛上醫學院時,穆迪就已在自稱為「瀕死經驗」的研究領域上出名,但是這些經驗與描述起初皆不見於醫學書籍,讓他備受同儕的爭議與排擠,直到一九八○年因為時代的開放,有愈來愈多的醫界人士加入討論並提供事例,他才正式嶄露頭角,成為瀕死經驗與共歷死亡經驗方面的權威。
雷蒙‧穆迪多次受邀參加〈歐普拉〉脫口秀及一些美國黃金時段的節目,發表他在共歷死亡經驗方面的研究成果與驚人的看法。他廣泛地四處旅行,提供研討會和教育工作者、醫務人員、神職人員的培訓,亦有個人輔導服務。他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作品包括得獎的《生生不息》(Life After Life)、《跨越那道光》(The Light Beyond)與《重聚》(Reunited)等。
保羅‧裴瑞Paul Perry
數十本〈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書籍之共同作者,包括《更接近光》(Closer to the Light)、《因為光而轉變》(Transformed by the Light),以及後來被福斯電視台改編成熱門電影的〈死亡‧奇蹟‧預言〉(Saved by the Light)。作品曾發表於國家地理探險雜誌、讀者文摘和其他多種流行期刊,書籍至少超過三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一九八六年,保羅因為關注瀕死體驗的含意與影響,使他成為雷蒙‧穆迪博士研究共歷死亡經驗的專業參與者,他們倆被公認為是瀕死研究的創始人,共同著有五本書:《超自然》(Paranormal),《瞥見永恆》、《跨越那道光》、《重返人間》(Coming Back)和《重聚》,這些與瀕死經驗和共歷死亡經驗相關的主題,多半也就是讓他榮登〈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的主要原因。
譯者簡介:
江孟蓉
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喜愛文字工作,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譯者與科大英文講師。愛好新知,樂在學習,欣然品嚐生活當下的況味,更樂於透過信達雅的譯文,將作者的觀點與能量傳達給讀者。譯有 《死亡晚餐派對》、《與癌細胞和平相處》、《業力療法》、《幽默醫生的價值教育》、《親愛的,我們別吵了》等書(以上均由生命潛能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解開死後世界的大哉問
台灣超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石朝霖教授
「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在西方國家裡是廣為深受探討的話題,而以嚴謹的態度及真實的眼光與思考來面對它。本書可貴的地方就在,身為一名醫生竟然受邀到喬治亞大學,而在約有八位教授的面前共同討論瀕死經驗!像這種正式討論瀕死、死了又復活的自身死亡過程,截至目前為止在國內,我本人還沒聽過,也幾乎不可能會有。若是換在國內早就會被認為──幻聽、幻覺、精神錯亂、怪力亂神、胡言亂語而被貼上標籤,且飽受攻擊。而國內學術界也還沒有這種心胸去接納與研究,真的有必要做調整與學習!
本人研究超自然現象並在國內外大學研究所授課「超心理學」已經近三十年之久。在這一段期間,與「瀕死經驗」的死了又復活回來的當事人見面,算一算連同沒有做筆錄、包含在英國、法國、德國及日本等國家者,約有二十七位之多。不過這些人自己本身都不是醫生,唯具有醫生背景並跳出來談「瀕死經驗」的,只有作者雷蒙‧穆迪。因此,藉由這本書的問世,或許能夠喚起國內醫生們的重新正視死後世界,就像西方國家醫界那樣,當成研究資料其一也不一定。
雖然國內目前若干大學裡設有生死學的課程有不少,可惜在推廣上,力道還是不夠,真的得再加把勁,讓國人多來認識這個領域的探索。
這本書所敘述的瀕死經驗中,提到死了之後,經過漫長的隧道,這部分的說明大多跟一般瀕死經驗相同。唯一不同的重點在於,死者能看到「光」,這正是另一個讓我不能不去注意的特殊現象。一般瀕死經驗者都說:通過黑漆漆的通道,看見了早已往生的親戚、長輩或曾經是個很要好的老朋友等……
然而看到「光」卻是另有玄機!那是神、佛、仙人的層次或聖人的使者。因為「光」是個能量,它代表至高的境界。我在國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時候,曾經跟一些相關科學研究學者,討論過並一致認為瀕死經驗所涉及的範圍,可能擴及到前世的課題。這都是有待將來進一步研究的大哉問!總而言之,《撇見永恆》甚為共歷死亡經驗理性、真實的調查報告書,實為值得一看,在這裡慎重推薦給大家!
名人推薦:推薦序──解開死後世界的大哉問
台灣超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石朝霖教授
「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在西方國家裡是廣為深受探討的話題,而以嚴謹的態度及真實的眼光與思考來面對它。本書可貴的地方就在,身為一名醫生竟然受邀到喬治亞大學,而在約有八位教授的面前共同討論瀕死經驗!像這種正式討論瀕死、死了又復活的自身死亡過程,截至目前為止在國內,我本人還沒聽過,也幾乎不可能會有。若是換在國內早就會被認為──幻聽、幻覺、精神錯亂、怪力亂神、胡言亂語而被貼上標籤,且飽受攻擊。而國內學術界也還沒...
章節試閱
「意外,是最偉大的發明家。」--馬克.吐溫
1.一個意外的發現
一九七二年我剛上醫學院時,我在自己稱為「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領域的研究就已相當出名。雖然我還沒有把這些經驗形諸於文字,但已就自身發現公開演說多回,所以儘管還是個新鮮人,已小有名氣。
我並沒有「創造死亡」,如同有些人調侃我的。我所做的,就只是檢視許多鬼門關前走一回的人士的經驗,並將其死亡過程區分為可辨識的元素。而我將這些全部或部份特質統稱為「瀕死經驗」。
我的發現令自己震驚,稍後我將這些發現集結成《生生不息》一書後,更震驚了全世界。我發現,垂死的人通常會穿越一條通往光的隧道。在光中,他們通常遇見其他靈體,幫助他們舒緩過渡到死亡的這個過程。許多時候,這些人是他們亡故的親人。有時候則是這些人稱為「上帝」或「耶穌」的靈體。這些人往往可以說出其與耶穌的對話,或者上帝會告訴他,他們的時候未到。
許多人述說著,自己離開了肉體,由上方旁觀醫生與護士採取誇張的措施搶救他們的生命。許多我晤談過的人,還曾回顧生命的經歷,也就是他們再次「度過」他們的生命,有時候會有來自高我(higher being)的評論。
這些人很少願意回歸他們的肉體,然而一旦復生,他們便擁有更深遠的使命感──也就是在進入靈界之前,在人世間尚有更重大任務的信念。
這些經驗與描述,皆不見於醫學書籍,因此,有人期待我的研究與後續著作,著實令我困擾。身為醫學院學生,卻研究著被歸類為超自然或宗教題材,我敞開心胸接受科學界對探討這些議題的偏見。雖然自人類首度思考死亡議題時,瀕死經驗就曾被概述,但此領域的探索尚屬異端邪說,足以令我遭科學界所排擠。
這也是我幾位摯友的想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關心是否為醫學院同儕所接受,反倒是我的朋友比較擔憂。就像歷史上許多人,包括醫生在內,我曾經聽過也讀過死亡瞬間所發生的「超自然」事件。這些透過閱讀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身為哲學的學生與教師,我讀過許多關於來世的論述,包括柏拉圖作品中所記錄的。聖經中也記錄著有關靈體的論述,特別是保羅達哥林多人書,他寫道:「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偉大的文學作品也觸及了瀕死經驗的元素。狄更斯的《小氣財神》(A Christams Carol)中主角史古基不安的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即是個例子,另外,海明威《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裡戰爭時的「出竅」經驗也是一例。
此外,我們也從親友處聽到不少故事。以我來說,我的表哥朗尼,就曾因手術在鬼門關前走一回。他提到自己進入天堂國度,那裡的光體告訴他,如果他穿越了某個特定界限,就無法回到肉體。朗尼說,他回頭拼了命的跑,想回到自己的肉身。還有維吉尼亞州夏洛地鎮(Charlottesville)的醫生喬治.李奇(George Ritchie)的現身說法,他在德州一家軍醫院被判定死亡,卻擁有最奇妙的瀕死經驗──他的出竅旅程帶領他遊歷全國各地,由於過程栩栩如生,他在復活後竟然能夠再走一趟這條路線。也就是李奇的經驗,帶領我蒐集在東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哲學課授課學生類似的經驗,並從中歸納出稱為「瀕死經驗」的共通元素。
我從事此現象研究的風聲既出,曾經瀕死的人,使盡各種方法與我聯繫。透由我的研究,他們明白,自己的經驗並非獨一無二,而是以某種形式,如假包換發生在全世界數百萬人身上。我的門鈴響起的頻率,幾乎跟電話鈴響一般,都是些想述說自身故事的人,他們同時尋求確認,證明自己既沒有瘋,也不是在幻想。在我從事個案研究時,當他們發現其他人也有類似的經驗,紛紛感到鬆了口氣。有一回有個人在公開場合靠近我,悄聲的說:「我有個你無法置信的故事……」我的心臟開始興奮的狂跳。這幾十年下來,我還是有著相同的反應。是的,這些個案甚至有許多是來自於醫生。
瀕死研究廣為接受
當我二十四歲進入醫學院就讀,喬治亞大學的教授慷慨的接納我,這一點也不令我驚訝。開學後兩週內,就有大約八位教授邀請我到他們的辦公室或住家,討論瀕死經驗。
其中一位是克勞德‧史塔萊特博士(Claude Starr-Wright),他是位血液學教授,他發現自己必須讓心臟停止跳動的朋友復活,而這樣的處境絲毫不值得羨慕。令他吃驚的是,病患對於被人從死亡邊緣救回竟然感到相當憤怒。當克勞德進一步詢問才發現,他的朋友經歷了瀕死經驗,將他帶到仿若天堂的地方,所以他根本不想回來。
其他醫生則告訴我,他們自身關於死亡非常駭人的經驗,這些經驗涵括了令人迷惑的元素,在他們聽聞我的研究並了解自己所經歷的即是瀕死經驗之前,根本難以言喻。
我在醫學院的前幾個月,聽聞了許多故事,所有故事都吻合我的作品中所定義的瀕死經驗。似乎每一週,我都會從醫生、護士或病患處聽到有關來世神祕的故事。驗證我的研究發現的素材,源源不絕的湧入,令人感到相當振奮。
接著某件事情發生了,改變了這一切。
當時我正站在學校的雜誌攤前閱讀著一篇有關一九五O年代知名摔角選手華麗喬治(Gorgeous George)的文章,一位迷人的女士靠近我,並伸出她的手。
「雷蒙,我是潔梅森博士。」她握著我的手說。
她是備受尊崇的教授,所以在她面前讀著男性雜誌中摔角選手的文章,令我感到有些困窘。我試著藏起雜誌,但事實上,潔梅森博士並不在意。她說,她的母親最近剛往生,而在她死亡時發生的事,既不見於我的研究,也沒有從任何人處聽聞。
在她令人愉悅的堅持下,她邀請我陪她到辦公室,好私下告訴我事情的經過。當我們舒適的坐定,她告訴我的故事,是我從未聽聞的。
「首先,讓我告訴你,我並非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長大,」她說,「那並不表示我的父母親反對宗教──他們只是沒有特別的想法。因此,我從沒想過來世,因為這個主題從沒在我們的家庭中提起過。」
「不管怎樣,大約兩年前,我的母親曾經心搏停止,事情太過突然,而且發生在家裡。當時,我碰巧去看她,所以就幫她做了心肺復甦術。你可以想像幫母親做口對口的復甦術嗎?要對陌生人做非常困難,要對自己的母親做,更是難以想像。」
「我持續幫她做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大約有個三十分鐘吧,我才明白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因為她已經往生了。這時我才停下來,並且喘了口氣。我累癱了,我可以老實的說,當時還沒感受到失怙的處境。」
突然之間,潔梅森博士感覺自己脫離自己的身體。她了解到自己在自己與已亡故的母親身體之上,向下看著整個情景,就好像自己身處陽台上一般。
「出竅讓我猝不及防,正當我試著回神,我突然驚覺,我的母親現在正以靈魂的形式與我一起盤旋。她就在我的身旁!」
潔梅森博士平靜的向此刻微笑且歡喜的母親道別,那與下面的屍體有著極明顯的差異。接著潔梅森博士看見了同樣令她驚異的其他事情。
「我望向房間角落,才覺知宇宙的裂口就像破裂水管流出的水一般,正傾瀉出光芒。從光束中走出我認識多年的人,那是我母親已亡故的朋友。另外還有其他人,是我不認識的,但我猜想,他們也是母親的朋友,儘管我並不認識。」
正當潔梅森注視這一切之際,她的母親便飄進了那道光裡。潔梅森博士看見她母親最後的身影,是她與朋友溫馨的重聚。「接著那管子宛如相機的鏡頭,螺旋式的關閉,光就不見了。」她說。
這一切究竟持續了多久,潔梅森並沒有概念。但當它結束時,她發現自己回到了肉身,站在往生的母親身旁,對於方才發生的事感到困惑不已。
「你怎麼看這個故事?」她問。
我只能聳聳肩。此時,我已經聽聞過數十件尋常的瀕死經驗,每個禮拜也都會聽到新的故事。卻很少聽聞潔梅森博士這類的事情,可以讓我加以評論,因為這是我碰過的第一樁。
「我說,你怎麼看這個事情?」她又問了一次。
「這是一種移情作用(empathic),」我說,我用這個詞來表示分享他人感情的能力。「這是種共歷死亡經驗(shared death experience)。」
她問:「你聽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嗎?」很明顯的,對於我提出的看法感到興奮。
「不,潔梅森博士,我沒有。」我說:「恐怕你的故事是我聽過的首起案例。」
潔梅森博士與我坐在她的辦公室裡,聊著她與母親共同經歷的事件本質。但最後,我們都相當困惑,無法釐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共歷死亡經驗」……這個名詞卡在我的心間,直到一九八O年代中期我才從護士與醫生那裡,聽到發生在臨終病床相當奇怪的事件。到那時,人們對醫學的態度已經比較不那麼拘謹。我才明白,自有醫學開始,就有共歷死亡經驗的存在;只是因為醫生與護士不敢說出讓人以為是超自然且非科學的事件。一位昔日的醫生告訴我,「談論被認為是超自然的事情,幾乎被視為違反我們身為醫生的誓辭。你只能讓它過去──什麼都不說。」
但那是過去。到了一九八O年代,他們開放了,開始談論各式各樣的事情,包括瀕死經驗與共歷死亡經驗。
我念完醫學院後,開始在全世界的醫學會議中提出有關移情作用或共歷死亡經驗的故事。有時候,我會聽到願意開口的醫院第一線從業人員說出的故事,漸漸的,我才明白,這些經驗發生的頻率遠高於我的想像。同樣明顯的是,它們與瀕死經驗有很多共同點,雖然我必須說,很多特點是我前所未聞。
比如說,我開始聽見人們述說,房間變了顏色,神祕的光充斥著房間──這兩者都是我在瀕死經驗中沒有聽聞的。但在這些共歷死亡經驗中重複的元素,最驚人的是,他們共同回顧了摯愛的一生。
我稱之為蘇珊的女士告訴我,她已成人的兒子因癌症死亡的悲傷卻奇特的故事。因為她所接收到的資訊,讓我認為這故事相當奇特。她兒子死的時候,她「 跟他在雲中飄浮」,並見證了他生命中的許多片段。有些情景是她熟悉的,像是他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事情。有些則是完全陌生的,像是她稱為「他私密的幾年」。她不肯透露那些情景為何,只是淡然的說:「至少我看到的那些不會令我尷尬。」
從她兒子一生回顧所蒐集的資訊非常明確,當一切結束時,她甚至可以認出他的朋友,還造訪了她在那些影像中看到的地方。
我被這位女士的共歷死亡經驗震懾住,因為她所接收的資訊是先前她一無所悉的,經過檢驗之後證明是正確的。她並不是只重新探索了自己的記憶。但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做這樣的個案研究,除了認知到,一扇門似乎開啟,得以瞥見往生者的新層面。
「我們做過的一切都在光裡」
另外的故事,完整的由黛娜訴說出來,這位女士與她先生共歷的生命回顧栩栩如生,同時包含她先前未嘗知曉的印象與事件。以下是她用自己的話說出的完整故事:
醫生告訴我們,我的丈夫強尼得了肺癌可能只剩六個月壽命時,正好是他的五十歲生日。我覺得好像有人用球棒敲了我一記。老實說,我甚至記不起醫生說了哪些話;好像我是慢慢的釐清他所說的。
第二天,我到了銀行當場辭掉工作。從那一天到強尼往生,我們從未分開超過幾小時。我一直隨伺病榻,他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我也在場。當他死亡的那刻,他立即穿越我的身體。感覺就像一股電流,好像你的手指插入插座時的感受,只是更輕微。
無論如何,當那一刻發生時,我們的一生在眼前映演,而且病房彷彿在瞬間被其吞噬,一切都進入其中。週遭盡是光:一種明亮的白光,我立即知悉,強尼也是,那是耶穌!
我們所做過的事都在光裡。而且我看見強尼的事……我看見他在我們婚前所做的事。你可能會以為有些事是會讓人尷尬且私密的,確實是。但此刻已不需保留隱私,因為那很奇怪。有些事是強尼在婚前做的。我還看見他在非常年輕時跟別的女生在一起。只憑著我在他死亡時的生命回顧印象,後來我翻閱他的高中畢業紀念冊,還真的找到那些人。
就在生命回顧中間,我看見自己緊鄰他的遺體,這並不讓我感到難過,因為他是那麼活生生的在我身旁,與我一同回顧著我們的這一生。
順道一提,生命回顧就好像一種「概括」。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形容。它是強尼與我一起經歷或分別經歷情景的概括。我無以名之,只能說一切都在瞬間,就在丈夫往生的病榻旁。
就在回顧的中間,我們在年少時因流產失去的孩子走了出來,擁抱了我們。她不是像你看到的人形,而比較像是個輪廓,一種小女孩甜美可愛的存在形式。她的出現,讓我們對於失去她的任何問題都變得完整,且獲得解放。我想起聖經裡的詩句:「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那就是她出現時給我的感受。
關於概括回顧我們的一生,有件好玩的事,那就是我們在七年級時到亞特蘭大,我們到了州的首府,那裡有個透視畫館。就在我們觀看這些概括畫面時,看到我們小時候肩併肩一同觀賞著另一種概括畫面──透視畫。我噗哧笑出來,強尼也笑了,就在我的身旁。
這種概括回顧還有個奇怪的事情,在某些時候,會有隔板或隔間讓我們無法看清全部。我無法形容,但這些屏隔或板子讓我倆生命中的某些部分隱匿不見。我不知道那後面有些什麼,但我知道,那是耶穌的旨意,祂說,終有一天,我們就能得見板子後的東西。
「意外,是最偉大的發明家。」--馬克.吐溫
1.一個意外的發現
一九七二年我剛上醫學院時,我在自己稱為「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領域的研究就已相當出名。雖然我還沒有把這些經驗形諸於文字,但已就自身發現公開演說多回,所以儘管還是個新鮮人,已小有名氣。
我並沒有「創造死亡」,如同有些人調侃我的。我所做的,就只是檢視許多鬼門關前走一回的人士的經驗,並將其死亡過程區分為可辨識的元素。而我將這些全部或部份特質統稱為「瀕死經驗」。
我的發現令自己震驚,稍後我將這些發現集結成《生生不息》一書後,更...
目錄
推薦序──揭開死後世界的大哉問
1 意外的發現
2 故事如潮湧至
3 親身經歷
4 共歷死亡七大元素
5 歷史個案研究
6 詰問
7 詮釋
推薦序──揭開死後世界的大哉問
1 意外的發現
2 故事如潮湧至
3 親身經歷
4 共歷死亡七大元素
5 歷史個案研究
6 詰問
7 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