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一個孤獨書寫的父親,在和他不能以簡單相對道理相處的兒子之間,作著某種艱苦的奮鬥,只為了讓人相信,『情』的道理。」──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宋文里
「我驚訝於政達的博學,但令我感動的是屬於政達的故事,藏在我自己心內相似故事,被他豐富的文采給挑了出來。」──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 王行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7 項符合
爸爸,我們好嗎?:一位自閉兒爸爸的愛與煩惱書的圖書 |
爸爸,我們好嗎?:一位自閉兒爸爸的愛與煩惱書 作者:呂政達 出版社:生命潛能 出版日期:2012-11-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196 |
博客來 |
特殊教育 |
二手書 |
$ 206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 246 |
TAAZE 讀冊生活 |
親子關係 |
$ 246 |
iRead灰熊愛讀書 |
親子關係 |
$ 252 |
金石堂 |
親子關係 |
$ 252 |
三民網路書店 |
醫療保健 |
$ 252 |
誠品網路書店 |
親子教育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一個心理學教師爸爸,
一個自閉症的孩子,
這對父子之間,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生命火花?
像一場探險,宇宙還太黑暗,地球還太年輕,魔王羽翼未豐,派出去尋找直布羅陀的水手還沒有返航,我常覺得兒子就是直布羅陀,遮蔽在自閉症裡的心眼兒有太多的神祕峽灣,海風奇烈,任何父親都甘願擱淺。更早,經緯線還未套上,我們常常逃脫疆界,沒有地圖之處,一個小孩對要用理性韁索套住他的大人竊竊發笑:你的陰謀是不會得逞的……
心理學家法蘭克‧匹特曼說過:「男人從養育孩子中學習人性,當上爸爸使男人變得完整。」在失去自己的爸爸那年,呂政達同時成為一名自閉兒的爸爸。為了幫兒子打造一雙可以獨立飛翔的翅膀,為了療癒自己,透過紙筆,呂政達開始他的「爸爸書寫」,記錄下快樂與受苦交半的育兒路程,並屢獲文學大獎肯定。
本書收錄親職暨心靈作家呂政達最動人的親子散文篇章,內容充滿哲學思索和巧妙隱喻,字裡行間流露身為平凡爸爸的愛與煩惱,情感真摯透澈,不經意即觸動每個人與父親之間那根隱密的心弦。呂政達的文字魅力與功力,堪稱「爸爸書寫」的完美典範,讀來令人為之共鳴落淚。
*在充斥著「如何教出哈佛小孩」、「如何教養出資優兒」這類祕笈書的出版市場,呂政達這本以情感出發、記錄一位心理學教師父親如何教養星星兒(自閉兒)的歷程,更加顯得貼近人心,父子緊密的連結關係,在故事行進間表露無遺。
*由於每個親子教養關係都是無法複製的,每位爸爸面對的問題和時空背景亦不盡相同,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出「創發型爸爸」的概念,探討現代男人和父親角色的改變,並提出具體建議,讓許多徘徊在傳統和現代父職間的男人,得以學習如何當一個更有創造力的爸爸,藉由養育孩子,學習當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藉由個人的「爸爸書寫」,一來作為給同樣身為爸爸們的讀者問候與安慰,二來鼓勵爸爸們,在這些心情札記裡發現父職體驗的共通性,甚至可能跟著拿起筆,展開屬於自己的「爸爸書寫」。
*本書收錄呂政達多篇文學大獎得獎作品,文筆洗練情韻雋永,哲學思考發人深省,更可作為國中以上國文寫作範本教材,值得再三品味細讀。
作者簡介:
呂政達
一九六二年生,台南市人,台大國發所碩士,輔大心理系博士生。曾任張老師月刊總編輯、自立晚報記者、副刊主編和總主筆、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月刊主編、魅麗雜誌編輯總監、大學心理系教師等職。
文學創作內容包含散文、論述、心靈小品乃至政治相關書籍。一九九七年開始至今,屢獲多項文學大獎,包括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和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更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並被九歌出版社選為台灣三十位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張艾嘉導演曾將其作品〈諸神的黃昏〉改拍成短片,收錄在電影〈10+10〉中。
出版著作豐富,包括:《怪鞋先生來喝茶》、《丈夫的祕密基地》、《走出生命幽谷》、《偷時間的人》、《從霸凌到和解》、《孤寂星球,熱鬧人間》、《長大前的練習曲》、《我在打造他的未來》、《異考錄》等四十餘種;其中《做個會發光的人》獲新聞局選為優良青少年讀物推薦,《與海豚交談的男孩》更榮獲二○○五年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