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夢成真
當我撰寫這篇序言之際,正是我所拍攝的第二部獨立長片《不設房》,在九龍某大戲院首映之後。看完片子回到家時,感覺自己彷彿做了一場夢:包括我本身在內,相信大多數人都料想不到,一部只花了兩萬港元的影片,竟然可以在主流的商業電影院大銀幕上,與願意掏錢買票的觀眾見面。這一切,連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的發生了。
還記得唸中學時,我就開始使用攝錄影機拍攝短片,並經常談及自己的導演夢。畢業時,很多同學都在紀念冊上寫著:「希望有天能在電影院觀賞你的作品」之類的祝福語。那時,我明白這只是客套的祝福而已,什麼「當導演」、「拍攝的影片在戲院裡放映」……都只是我一廂情願的妄想吧。
十年後的今天,這個「妄想」成為現實。雖然影片只在一間戲院中播放,但好歹都算上映過!
而「妄想」變成事實,全因上天賜予我的幾份禮物:從不反對我追尋夢想和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家人、有能令自己足以糊口的少許影片拍攝技能,以及我活在一個只有手持一部相機和一部電腦,就能拍出一部「見得了人」的影片年代。想到這兒,我不禁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雖然沒有太大的成就,但至少做過自己想做的事,過着喜歡的生活。
或許有人覺得生不逢時,香港電影景氣低迷,就算入了行、肯吃苦耐勞,還是沒有出路,導演夢永不能實現。但我卻覺得,我們活在最好的時代,只要拿着一部相機、甚至手機,你就有當導演的能力。
最好的時代已經來臨,你,做好準備了嗎?
蔡敬文
圖說:《不設房》在戲院上映,現場張貼著大型的宣傳海報。
【p4】
序一
低成本大電影,顧名思義,就是以一般民眾負擔得起的資金或技術,模仿大製作規模的電影效果,換言之,如果你是普通人而又好此道,這本書可千萬不要錯過;但假如你已經是業界人士或家財萬貫,和「一般民眾」扯不上關係,老實說,你極有可能翻了幾頁,對於書中談論的「土法煉鋼」拍攝方式,感到不屑。顯然,這本書就不是為你而寫的。
不論你是否認同本書內容,又是否會將書中談到的方式付諸實行,其實本書只是要說一個道理——拍電影,不是有錢人或大公司的專利,若是你每天嚷着拍電影是你畢生的夢想,然而這輩子卻人連一個鏡頭也不曾拍攝過、一部短片也未完成過,我敢說,這肯定和錢無關,也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你個人問題。
扯遠一點說,世上很多事情能否達到目標,都與客觀環境無關,套句老話:「事在人為」。
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後,能得到一些啟發,真的拿起攝影機,實踐這「事在人為」的過程,就以我來說,雖然沒有因為拍攝獨立電影帶來名氣,也沒有賺到大錢,不過我卻可以自豪的因為拍過兩部獨立長片,大聲地說:死而無憾!
蔡敬文
【p5】
序二
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是在我5歲時,當時看的片子是雷利史考特執導的《異形》。外太空深不見底的神秘、太空船內的陰霾氣氛、各懷鬼胎的船員,還有那隻常常見首不見尾、狡猾又喜歡在暗中突襲的異形,還有戲院中漆黑一片的環境,這所有一切帶給我的震撼,絕非家中的大電視能媲美。
從此,我由一個月進一次戲院,慢慢變為兩星期進一次戲院,隨着年齡成長,也曾經每週翹課一、兩天到戲院看電影,甚至把臥房變成私人戲院,似乎註定我這輩子就是要沉溺在這「聲光幻影」的世界裡。
別人作品看多了,總希望自己也能嘗試製作電影的滋味,當時正值九零年代中期,市面上已經有「Hi 8」、「DV」等View Cam的興起,但呈現的畫質卻缺乏電影感,所以我們仍然要用8釐米、16釐米,最貴的還會用35釐米底片去拍攝作品,當中8釐米的底片還要送到美國才能沖印,而拍攝的機器及附件都仍然笨重,動不動最少都要六、七個人幫忙拍攝(不包含演員)。
直到近年,高畫質錄影器材的出現,真正革命性地影響獨立電影的製作,這種機器輕便、解析度高、對光的敏感度也高(不需要攜帶大量燈光器材),還可以直接把影像存在高容量的記憶卡(減少使用影帶記錄時偶爾出現的不穩定情況)當中,再配合最新的電腦剪接軟體,更可把影像校到接近35釐米的質感,同時節省不少金錢與人力、物力。於是在2009年,我花了一萬六千多元港幣,拍攝了我的首部長片《愚公爬山》。
最近,我發現連手機的短片拍攝功都也可達到高畫質的水準,更有不少Apps可以在拍攝時加上種種視覺特效,可見得拍電影已經不再是以往所謂「燒錢」的敗家玩意了。而隨著網絡上媒體播放的管道越來越多,作品隨時可以和大家分享,真正的平民化電影製作時代已經來臨。
當然,若要拍攝效果達到近乎商業作品的等級,仍需要不少巧妙的技術,而這正正是我與Kingman會在此書中向大家分享的心得。相信透過我們的經驗分享,您要拍攝一部「上得了檯面」的小資本大電影,絕對易如反掌!
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