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鏡中的自己」vs.「適性發展」
臺灣適性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徐懷謙
作者以小學四年級的滷蛋角色來看外界及探索自我,讓人驚豔的是,怎能如此了解十歲的小朋友在想些什麼?這也是父母及師長最難的課題。如果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來看事情,我們又如何能知曉他們的瓶頸與需求,因此往往很容易把關心變成了壓力!這本書真的很適合主要照顧者一起閱讀。
大家在談適性天分發展,文中的滷蛋如果沒有實際接觸到芭蕾舞,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天分,那就可惜了!但其他適性職業及職務如何了解呢?如果班導們可以暫時放下學業,每週末唯一的功課就是各項職業探索,要求親子共同上網蒐集資料,拜訪各行業的代表性人物,讓學生分組採訪店家,再寫下心得、感想,甚至開放辯論,不僅可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作文表達能力進步,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觀點,如此不知不覺的玩出智慧,也可讓孩子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天分。有了動機就能快樂學習,更棒的是大學選對科系,未來絕對能學以致用!
孩子在幼稚園下課時,我們都會問:今天快不快樂?當進入小學放學回家時,我們問的卻是功課寫了沒,考試考得怎樣?當大人不再把孩子的快樂放第一時,孩子當然會越來越不快樂。如果我們相信快樂才會有好的發展,那麼為了下一代,請全國動起來吧!
後記:
參加個案國中的家長日,聽學生們竊竊私語著前幾日教育局督學來校,老師要求許多「課本」不准帶來,否則會被督學查到!他們趁機要求老師,不要進行這麼多考試,結果老師的回答卻是:「不考試,難道讓你們出社會後變白癡啊?」
十二年國教有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