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獻章老師:回歸正統的舊約研究
本書作者華德.凱瑟教授是我在芝加哥三一神學院的舊約老師,能為恩師的書寫序,是學生的喜樂和榮幸。
乘著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浪潮,自由派神學「沒有神蹟、否定預言」的預設,直接質疑並衝擊聖經的權威,且將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狠狠地撕扯開來(代表性學者為J. P. Gabler),更將舊約研究帶進「聖經神學僅是描述性的學科」、「舊約沒有連貫主題,談不上是否有舊約聖經神學」的死胡同。批判學者遂浪費時間在鑽研、揣測正典背後的文本(the texts behind the Text),縱使缺乏證據支持,至今仍然耗盡心力研究正典的傳承可能發展,卻疏忽了舊約文本本身即有顯著一貫的主題。如此「見樹不見林」、「緣木求魚」式的探鑽,當然入寶山空手而回;影響所及,大多數傳道人都敬舊約而遠之,不知道如何從舊約豐盛的佳餚美饌中挑揀出自己傳道托盤上的套餐組合,以此按時候分糧給飢餓的信徒,真是令人扼腕!
現在,好消息來了!流浪了一百多年之後,晚近的舊約學者終於走回理性主義之前的路線,回到「家主」所賜下的「屬靈倉庫」聖經文本,重新挖掘過去批判學者所漠視的神學寶藏,從舊約採擷其中連貫的主題(而非僅作為研究「文本背後的文本」的腳踏板),更發現舊約和新約其實有著一脈相承的連貫性。其中一個代表性的連貫主題,就是本書作者所呈現的「彌賽亞」。
透過這位當今福音派極具分量的舊約學者在本書中洋洋灑灑的歷時性(diachronic)論述,您將發現「彌賽亞」絕非新約的「特產」,這主題其實早被摩西放在記載「神之初」的創世記中;您還會發現聖經各不同時代的作者,在文本背後的聖靈操盤下,透過救恩歷史的架構,將「彌賽亞」這主題啟示在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和先知書中。研讀這本精彩的舊約神學好書,您將如聖殿中盼望彌賽亞來到的西面一般,將嬰孩耶穌從約瑟和馬利亞手中接過來後,禁不住詠歎「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稱頌和滿足(路二27-29)。
吳獻章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研發部部長暨教牧博士科主任
徐萬麟老師:豐富的舊約彌賽亞主題
一般提到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經文的印象,很可能就會聯想到先知書中的預言,尤其是以賽亞書中的「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9:6-7)與僕人之歌等經文,而對這些經文的一種直接詮釋其所指涉與預言的對象,即是應驗於新約中的耶穌基督。
實際上,有關舊約聖經中的彌賽亞預言的課題,其內容是超乎我們想像的豐富,而這也一直是探討舊約神學諸重要的主題之一,是充滿挑戰與不容易的研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整個舊約聖經並沒有一個單一、完全清楚、定型的概念來呈現這個主題 。除了上述以賽亞書的一些經文以外,對彌賽亞預言的理解又包含了他是大衛王室後裔的一位子孫(撒下7:12)、是一位像人子的超越者(但7:13)、是一位具獨特職分的祭司(詩110:4)、是擁有先知權柄的一位教師(申18:18)等等。這些印象多多少少描述了彌賽亞的多重身分,而這些身分、功能都帶出了不同的工作性質,又他們涵蓋的範圍極廣,對那些預言式的經文又不容易做出說服性的詮釋。即使是在猶太教本身對彌賽亞的身分都有不同的概念,就是昆蘭(Qumran)團體的著作中也沒有清晰的闡釋,這些足以說明我們對舊約中的彌賽亞的認識都還是非常有限。
華德.凱瑟教授所著的《舊約中的彌賽亞》對過去在此主題的研究做出分析與批判,也嘗試提出一個方法來重新思考。他強調對那些舊約預言式經文的處理,應當把他們的統一性視為一種有機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生命逐漸形成的趨向來理解,就像一棵植物生命逐漸的形成是不斷依據於孕育它生命最初那一粒的種子。所以上帝那整個永恆的計畫, 是在亙古的歷史中,即對彌賽亞的理解是一步一步地預備、漸進的開啟,所有相關的預言皆根源於源頭且具有一貫性。並且作者是從整本舊約聖經書目的順序,以聖經歷史發展為主軸,來處理並介紹這彌賽亞主題的進展,帶領讀者從創世記開始,一直到瑪拉基書,看見舊約經文中彌賽亞在每個歷史時期的豐富意義。
筆者欣然看見這本多年前在美國哥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神學碩士時,上華德.凱瑟教授舊約神學討論課的教材,現在翻譯成中文問世。盼望這本書對華人教會有所啟發、對研讀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連貫性的重視,更讓讀者能體會到作者有如使徒保羅的心志,根據聖經,與人辯論,證明耶穌就是基督(徒17:2-3)。
徐萬麟
台灣神學院舊約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