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第四屆金書獎
德國伯爵與摩拉維亞難民豈有交集?
紛爭內鬥的教會竟然可以經歷復興?
吵鬧的信徒開始了百年無休連禱會?
目不識丁的農民變成跨文化宣教士?
本書先介紹摩拉維亞教會的源流與欽岑多夫的時代背景,再記述復興前後的事蹟及其對後代產生的影響及省思。
如此的鋪陳,幫助讀者有宏觀視野看歷史與宣教;書中所敘述的宣教士心志,以及他們篳路襤褸在各地宣教的事蹟,讀了亦讓人感動。
作者簡介:
劉幸枝
劉幸枝,是位牧師,也是神學院老師,曾講授解經講道、教牧神學、聖經單卷等課程。
對18世紀教會復興史及教會婦女事奉史皆有涉獵。
三十幾歲視網膜開刀,四十幾歲動白內障手術,但難捨對文字事奉的喜愛,總在「朦朦朧朧」之中享受閱讀、研究和寫作的樂趣。
2007年客居德國最後階段開始嚐試寫書,陸續完成《主護城傳奇》、《在曠野中學飛》(華神)。
返台後集結講章及專欄,出版了《舊約的心跳》(中信),《我們這一家:30個聖經中家庭的啟示》、《發現路德:16篇尋訪改教足跡之旅》(橄欖)。當中有好幾本書深獲教會好評,成為讀書會指定用書。
2014迄今成為〈基督教論壇報〉靈修版作者。自2003年至今固定為〈海外宣教雜誌〉撰述聖經專欄。
2010-2011年間幫Good-TV電台錄製《箴言》、《耶利米書》。
2017年為大地衛星電視台錄製16集的「話語之泉」節目。教學足跡曾履至歐洲與中國,有感於接觸對象多元,多年來力求自己在文字表達及口語傳播上既能貼近現代,又不失古典。
作者序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曾提出一個口號:「改革的教會,不斷地改革!」(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這是非常正確的概念,但也是靠人自己難以達
成的理想。馬丁路德曾嚴肅地說,能改革教會的是上帝自己,人不過是一個器皿而已。我們如果把這裡的改革改成「更新」,也是同樣恰當。
宗教改革不過半個世紀,更正教就逐漸進入所謂的正統教義時期。不僅神學上失去創意與活力,信仰的評估更慎重其事地以能否理解以及正確陳述正統教義,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教義力求正統並非錯誤,只是各宗派內所堅持的某些正統若成了相互攻訐、互不往來的因素,實為不幸。尤有甚者,若力求正統的代價,而帶出體制的僵化,演變成冰冷與死寂的狀態,則更令人哀嘆。
縱然如此,教會並沒有因為部分枝枒的枯萎而失去全部的生命力, 不同的宗派內先後產生了更新的運動與發展。在十七世紀晚期開始,由施本爾(Philipp JakobSpener, 1635-1705)和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等人帶出的敬虔運動,是信義宗(或稱路德宗)教會內部的一股更新力量。施本爾揭櫫的理念透過富朗開,
更把哈勒(Halle)建設成敬虔運動一個自給自足的中心,影響遍及世界許多角落。
影響敬虔運動發展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正是本書的主角——欽岑多夫伯爵(Graf Zinzendorf)。這位貴族出身、深受施本爾敬虔理念影響,同樣一生沒有脫離信義宗官方教會體制的傳道人,從接納來自摩拉維亞、波西米亞的難民開始,建立了主護城(Herrnhut),並差派宣教士四處傳福音,在教會歷史上同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一頁。
當我知道幸枝對這段歷史有興趣,且正著手收集資料與研究時,心中頗為有人投入這個園地耕耘而感到高興。華人教會實在需要更多翻譯之外的直接創作!閱畢全書,我更加肯定這是一本下過扎實工夫且值得嘉許的作品。
書內不僅提綱挈領地交代了相關背景,更把重心放在欽岑多夫的事奉以及摩拉維亞教會復興所帶出的影響,並從省思的角度,為我們提出總結性的寶貴意見。就是在各個段落的敘述過程中,幸枝也不時會在字裡行間,語出洞見地給予
評析。例如:她認為欽岑多夫的神學「比其他敬虔主義者更路德化,因為他強調基督救恩論,更勝於敬虔派強調信徒成聖觀。」她也有所依據地為欽岑多夫辯護,認為他雖然強調主觀經歷,但從未拋棄正統神學;並在多方面,為這段歷史提供更為客觀的面貌。
本書第六章記錄了1727年8月13日城內的五旬節經歷。欽岑多夫愛耶穌的心,以及他謙和、勇敢、睿智、殷勤、樂於
付出代價等特質都躍然紙上。書中所敘述的宣教士心志,以及他們篳路藍縷在各地宣教的事蹟,讀了讓人甚為感動。
然而,幸枝並不做片面的歌功頌德,因欽岑多夫與摩拉維亞教會所經歷的復興亦非完美無缺。他們曾經犯錯,甚至過度高舉他們的領袖;而欽岑多夫的軟弱與缺點,幸枝都做了深入的交代與評析。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般的書對欽岑多夫與約翰衛斯理之間的互動與恩怨大都幾筆帶過,但幸枝在本書中卻做了相當生動的描繪。這讓我們看見,屬靈領袖固然各有領受與託負,然而卻不能相互欣賞與接納,這是令人相當惋惜的事!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把與欽岑多夫結褵卅四年的妻子艾德慕特(Erdmuth Dorothea)稱為「摩拉維亞的母親」;這實在是既公允又傳神的比喻。欽岑多夫長年巡迴各宣教工場視察、牧養,與家人聚少離多;而根植於主護城的教會大家庭之所以能穩定發展,艾德慕特稱職的母親角色實在功不可沒。我們真的很難想像,這位主的使女一生不知分擔了她丈夫多少的壓力與痛苦。我們可以相信她在天上從主所得的稱許,絕不亞於比她更為出名的丈夫。
這是一本情文並茂(也是圖文並茂!)的佳作,不但可使讀者深入了解欽岑多夫與摩拉維亞教會的發展,更可使我們從許多事蹟、榜樣中得到激勵。筆者去過德國幾次,也曾一償宿願地走訪過哈勒;只是至今還沒機會去訪問主護城。
幸枝的大作使我立定心志,若有機會再訪這個信義宗的原鄉,主護城將會是我優先規劃造訪之地。雖然斯人已逝,主護城也成了歷史的遺跡,然而祈願當年感動欽岑多夫與他同工們的聖靈,今天仍持續感動、興起祂的器皿,更新祂的教會!
廖元威
2009 年 2 月
於台北 華神
《再版序》
《主護城傳奇》,也是我生命裡的傳奇。
2007到2008年間,外子的博士論文進到最後階段,幾經膠著與壓力。此時,事奉奔波勞累的我,也因著身體亮起紅燈暫不牧會,僅在教會擔任教導與講道工作。
為陪伴寫論文的外子,我告訴他:你寫論文,我寫書,大家互相加油打氣。於是,《主護城傳奇》,以及第二本出版的《在曠野中學飛》就是在外子完成博士論文的最後階段,我在一年內完成的著作。
回想過往,真是感覺不可思議。當時我們租賃房子的唯一一張書桌是供給外子寫博士論文使用,我則是坐在一張低矮的櫃子前,把筆電放在上面,雙腳跨在空櫃的板子上,一字一句敲下了內心滿滿的感動,猶記那時文思泉湧,每每下筆就停不了,一邊輸入文字,一邊淚流滿襟。聖靈的同在何等豐盛甜美,讓我在大雪紛飛的冬日常常充滿熱火。對我來說,這是生命中的一則傳奇。
文稿完成後,我將《主護城傳奇》寄給某家知名出版社,可惜沒得到任何回音,所以改投華宣橄欖,馬上獲得回應,並於2009年付梓。兩年後,不可思議的事又發生了,台灣第四屆金書獎公佈入圍名單時漏了《主護城傳奇》,但在
頒獎時本書卻當眾被宣布榮獲「教會建造類金獎」。當我接獲華宣橄欖通知我得獎,要寄獎盃給我時,我還以為接到詐騙電話,難以置信。這豈不又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場傳奇!
自《主護城傳奇》出版,筆者曾接到王永信牧師、周淑慧牧師等屬靈長輩親自致電或寫信鼓勵筆者持續創作,為華人教會寫書。這使筆者深受激勵,陸續在過去九年中創作了六本作品(其中一本是合著)。
在此我要感謝華宣橄欖,在出版業一片蕭條的景況下,仍然願意繼續主動邀請筆者出書。而《主護城傳奇》在歷經三刷後,華宣橄欖也願意讓筆者藉由修訂、校正,補述資料,以彩色印刷再版。
過去幾年筆者全心投入神學教育中,深感不少神學生多半只看教科書,為功課而閱讀。牧會後宣講千篇一律,事奉原地踏步,忙於事工卻盲於閱讀。
其實,涉獵教會歷史可培養洞見,藉古道經典可滋養靈性,沉潛默想可活化思考。講道王子司布真曾說:「我們要常造訪好書,但要住在聖經裡頭」。謹藉著《主護城傳奇》一書再版,與主內同道共勉。任何的事工推展不忘以聖經為根基,以歷史作借鏡與激勵,像主護城一樣深耕事奉,使三一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傳奇得以延續。
劉幸枝
謹誌於華神雅舍
2018年2月8日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曾提出一個口號:「改革的教會,不斷地改革!」(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這是非常正確的概念,但也是靠人自己難以達
成的理想。馬丁路德曾嚴肅地說,能改革教會的是上帝自己,人不過是一個器皿而已。我們如果把這裡的改革改成「更新」,也是同樣恰當。
宗教改革不過半個世紀,更正教就逐漸進入所謂的正統教義時期。不僅神學上失去創意與活力,信仰的評估更慎重其事地以能否理解以及正確陳述正統教義,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教義力求正統並非錯誤,只是各宗派內所堅持的...
目錄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廖元威 3
作者序 十架與復興 7
再版序 《 主護城傳奇》,也是我生命裡的傳奇。 13
第 1 章 胡斯戰爭 19
第 2 章 隱藏的種子 35
第 3 章 敬虔運動與欽岑多夫 59
第 4 章 十架的異象 87
第 5 章 難民教會 109
第 6 章 主護城的五旬節 131
第 7 章 主護城的神學與敬拜 157
第 8 章 海外宣教 189
第 9 章 寄居隊與佈道團 221
第 10 章 試煉與得勝 245
第 11 章 合一弟兄會的影響 271
參考書目 299
推薦序 持續的更新/廖元威 3
作者序 十架與復興 7
再版序 《 主護城傳奇》,也是我生命裡的傳奇。 13
第 1 章 胡斯戰爭 19
第 2 章 隱藏的種子 35
第 3 章 敬虔運動與欽岑多夫 59
第 4 章 十架的異象 87
第 5 章 難民教會 109
第 6 章 主護城的五旬節 131
第 7 章 主護城的神學與敬拜 157
第 8 章 海外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