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前身是《實用解經講道》一書,《實用解經講道》出版後即得到讀者極大迴響,並做為神學院講道學教科書,幫助許多神學生學習講道基本知識,也協助很多牧者增進講道能力。《實用解經講道》的原文書已出到第三版,內容有所增加,尤其在〈學習練習〉一章加上符合現代的資料。因此,為讓讀者能閱讀到最新的內容,而再次翻譯第三版,重新製作進而出版《合乎聖經的講道:釋經講道信息的發展與表達》一書。
本書說明預備講章的方法,強調一開始要先對聖經提出問題,了解所傳講的那段經文的概念,了解到為何要講這篇道,以及講章的概念為何,講章如何發展等等。書中也沒有忽略講道的技巧,以相當篇幅談修辭、表達等「講術」。本書是講道學的經典之作,凡有心增進講道能力之人,必能從本書得到極大的助益。
作者簡介:
羅賓森 博士(Haddon W. Robinson)
名聞遐邇的講師,多年來皆在廣播節目「發現神道」(Discover the Word)教導神的話。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講員之一,也是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講道學榮譽教授。他有多本著作,包括《實用解經講章》(Biblical Sermons,華神出版),《講道者工作坊》(The Art and Craft of Biblical Preaching,與拉遜共同主編,更新傳道會出版),《耶穌對成功生活與決策的教導》(What Jesus Said about Successful Living and Decision-Making,中文暫譯),等。
羅賓森博士於2017年7月22日安息主懷。他曾任教的Denver神學院,寫了一篇追念文,列出他的成就,包括「在1996年,巴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提名他為英文世界十二位最有效的講員之一」。2006年《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在列出「過去五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講員」中,羅賓森博士位在前十名。2010年《講道雜誌》(Preaching Magazine)提名他為「過去二十五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講員」之一。羅賓森博士在巴勒大學於2018年所發表的評選中,第二次獲選為「英文世界十二位最有效的講員」之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相信你會喜歡這本書,雖然它的書名,看起來像是在講一個硬邦邦的題目,但是它卻有血有肉,因為作者是一位有情、有義、有生命的人。處境化的旅程,因為這種生命態度,讓人相信――神要透過這樣的講道改變生命。」
——中華福音神學院實踐神學專任老師 許南盛
「本書……寫作的內容清晰、優雅又有趣,讀起來毫不拖泥帶水又令人興味盎然。正如他自己在課堂上一再提醒我們的,講道的關鍵要素就是「清晰!清晰!清晰!」,他自己的講道和寫作都持守這樣的信念,不但清晰,同時充滿引人入勝,身歷其境的畫面。」
——中華福音神學院講道學專任老師 凃偉文
名人推薦:「我相信你會喜歡這本書,雖然它的書名,看起來像是在講一個硬邦邦的題目,但是它卻有血有肉,因為作者是一位有情、有義、有生命的人。處境化的旅程,因為這種生命態度,讓人相信――神要透過這樣的講道改變生命。」
——中華福音神學院實踐神學專任老師 許南盛
「本書……寫作的內容清晰、優雅又有趣,讀起來毫不拖泥帶水又令人興味盎然。正如他自己在課堂上一再提醒我們的,講道的關鍵要素就是「清晰!清晰!清晰!」,他自己的講道和寫作都持守這樣的信念,不但清晰,同時充滿引人入勝,身歷其境的畫面。」
——中華福音神...
章節試閱
釋經講道的定義
定義是件棘手的事,因為我們所定義的,有時我們就將之摧毀。小男孩雖能透過解剖青蛙瞭解它會跳的機制,同時卻也殺死了青蛙。講道是一種神、傳道人、會眾之間活潑的互動,沒有一種定義可以完全捕捉這種相互作用。但無論如何,為了能清楚討論,我們必須嘗試給出一個可行的定義。
釋經講道是聖經概念的溝通,此概念是透過經文脈絡中的歷史、文法與文學研究而得,也藉此傳遞,聖靈將此概念先運用在講道者的個性和經驗上,再透過講道者運用到聽者身上。
經文支配講章
我們應在這詳盡但有點枯燥的定義中,強調哪些具體內容?首先最重要的是,聖經作者的思維決定一篇釋經講章的實質。在許多講道中,誦讀給會眾的經文,就像棒球比賽的國歌一樣──只作開場之用,之後就不再出現。如同蒙哥馬利(R. H. Montgomery)所形容,在釋經講道裡,「講道者著手進行〔聖經〕某些書卷的呈現,就像一些人著手進行最新暢銷書一樣。他尋求將神話語中某些特定單元的信息帶給祂的子民。」
釋經講道的核心在於背後的哲理,而非方法。我們是否堪稱釋經者(expositor),首先取決於我們的目的,以及我們如何誠實回答「身為講道者,你是努力讓你的想法順服聖經?還是用聖經來支持你的想法?」這問題與「你傳講的是正統或福音派的嗎?」不同。與「你是否抱持高聖經論觀點,相信聖經是神無誤的話語?」也是兩回事。這些問題可能在其他時候重要,但系統神學及格,並不意味他就成了釋經講道者。神學可能保護我們避免枝微末節和目光短淺的詮釋,但也可能同時讓我們看不見經文。我們處理一段經文時,必須願意再次審視自己確信的教義,甚至不惜反駁我們敬重之師的判斷。倘若我們先前對聖經的理解,與聖經作者的概念衝突,就必須一百八十度回轉。
要以這種態度看待聖經,就必須同時具備單純和老練。一方面,釋經者探討聖經時,是像小孩一樣渴望聆聽故事,而不是為了要爭論、證明某種觀點,更不是為了要從中找到講道題目。他們讀經是為了理解,也為了經歷他們所理解的。
同時,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小孩、而是成人,已帶有各種成見和世界觀的包袱,不易理解聖經了。聖經不是兒童的故事書,而是需要認真思索並回應的偉大文學作品。書中的一切寶藏,並非浮在表面上;必須藉由知識和靈性的辛勤探究,才能挖掘出來。
釋經者傳達概念
釋經講道的定義也強調,釋經者必須傳達概念。有些保守的傳道人被誤導,乃是出於他們對默示教義的理解,還有對於語言如何運作的認識薄弱。正統的神學家堅稱,聖經的原始文本裡,字字都蒙聖靈所保守。他們主張,概念是由字詞組成,除非字詞受到默示,否則難以保證概念正確無誤。
聖經是神所默示,這個正統教義雖是福音派主張聖經權柄的重要一環,它有時也會變成釋經講道的絆腳石。固然我們研讀經文中的字詞,有時甚至在講道中特別討論某幾個字,但絕不可僅止於此。字詞本身毫無意義,只有當它與其他字詞連結起來時,它才表達出意義。
因此,我們探討聖經時,首要關心的並非個別字詞的意思,而是聖經作者使用這些字詞所要傳達的意思。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僅靠分析個別字詞,我們無法理解一段經文的概念。逐字的文法分析就像讀字典一樣,既無意義又單調乏味。
我們若想理解聖經,傳達聖經的信息,就必須在思想層面上搏鬥。
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所著的《屬靈的真義》(True Spirituality,橄欖出版)中主張,最大的戰役其實發生在思想的範疇:
概念(ideas)是思想世界的庫存,從中產生出所有外在的東西——繪畫、音樂、建築、實際生活中人的愛與恨、以及同樣是外在世界中對神敬愛或悖逆的種種結果??神藉著聖經將概念啟示給我們,福音的傳講就是把這些概念,烈火般的概念傳達給人。使其與眾不同的,不是沒有內容的內在領受經驗,而是內容充實、內心實踐的概念。因此,我們陳述的教義必須是概念,而非只是字句。我們不能把教義當作機械化的拼圖。真正的教義是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概念,與外在世界,就是神所造的世界,以及神所造的人完全契合的概念,能藉由人的身體回饋到他的思想世界,並在那裡發揮作用。人的戰鬥集中在思想世界中。2
所以,我們要得到講章,必須先得到概念。
概念源自經文
強調概念是釋經講道的本質,絕非否認字彙或文法的重要性。我們的定義裡解釋,在釋經講道裡,概念是透過經文脈絡中的歷史、文法、文學研究而得,也藉此傳遞。這首先涉及釋經者如何得著信息,其次是如何傳達信息。而兩者都牽涉到文法、歷史、文學形式的研讀。釋經者先透過對經文語言、背景、情境的研讀,尋找經文的客觀意義。接著於講台上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聽者可以自行核對詮釋的適當與否。
釋經講道的權威最終不在於講道者,而在於聖經經文。因此,釋經者主要要處理聖經的解釋,以便聽者能專注於聖經。即使釋經者以其解經能力及勤奮準備而備受尊崇,他也不會因此變成以宗座權威說話的更正教教皇。聽者也有責任比對講章與聖經經文。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說:「真理的述說需要兩個人:一人說、一人聽。」 沒有一個值得知道的真理,是未經掙扎而得的,因此會眾若要成長,就必須一同這樣掙扎。惠特曼(Walt Whitman)坦言:「有偉大的聽眾,才有偉大的詩人。」有效的釋經講道需要聽者用心傾聽。既然聽者的靈魂依賴於此,我們就必須提供充足的資訊,好讓他們能判斷,所聽到的是否真是聖經所說。
若聽道者必須努力才能理解講道者,講道者也必須努力才能理解聖經作者。
溝通的意思是「意義的相會」(a meeting of meanings),要產生禮拜堂裡的溝通或跨越世紀的溝通,涉及者必須有共通點──語言、文化、世界觀、溝通方式。
我們盡量將自己椅子拉近聖經作者的座位,努力回到聖經世界,來理解原本的信息。雖然我們不能精通聖經作者的語言、歷史、文學形式,但我們應當感謝這幾方面的研究貢獻。我們也應當知道有大量各式各樣的解經工具可用。3釋經者要盡可能,對聖經作者及其脈絡中的概念,尋求第一手的認識。
概念要運用於釋經者
我們的釋經講道定義接著說,真理必須運用在講道者的個性和經驗上。這使神如何對付講道者成為整個過程的核心。無論我們再怎麼希望與所傳的信息切割,都徒勞無功。大家應該都聽過一些敬虔的弟兄姊妹在講道之前禱告:「請將我們的牧師藏在十架後面,好讓我們不見牧師,只見耶穌。」我們肯定這種禱告的精神。所有人都必須越過講道者,直接到救主面前來。(或者說,救主必須越過講道者,直接來就近百姓!)
但講道者其實無處可藏。即使講台再大,也無法遮住我們,使我們不被看到。
布魯克斯(Phillips Brooks)形容講道是「真理透過個性傾洩而出」4,頗有道理。
我們影響我們所傳的信息。我們可能口裡說的是聖經概念,卻可以像電話錄音一樣不帶感情,像收音機廣告一樣膚淺,或像騙子一樣操弄。聽眾聽的不是一篇講章,而是一個人──他們聽的是你。
我們探究聖經的同時,聖靈也在探究我們。
奎爾主教(Bishop William A. Quayle)看法亦同,他拒絕講道學的標準定義。
他問:「講道是製造講章並將之呈現的藝術嗎?」「當然不,那不是講道。
講道是製造講道者與將之呈現的藝術!」講道者委身於釋經講道,應當就能發展成成熟的基督徒。我們探究聖經的同時,聖靈也在探究我們。我們預備釋經講章的同時,神也在預備我們。福賽斯(P. T. Forsyth)也說:「聖經是講道者的最高講道者。」5
在「為講道而研究聖經,以及為餵養自己靈魂而研究聖經」兩者之間區分,是誤導的,甚至是錯誤的。學者可能把聖經當作希伯來詩歌,或當作古代君王之出生和統治年代的記錄來研究,而不面對其中的真理。但一個把聖經當作神話語來讀的人,就沒有這種疏離。我們向他人宣講聖經信息之前,自己應先活出那樣的信息。
可惜許多傳道人未成為失敗的傳道人之前,已是失敗的基督徒,因為他們不按聖經思考。有非常多宣稱極度尊崇聖經的牧師,預備講章時完全不參考聖經。
聖經經文被當作講章信息的開胃菜或裝飾配菜,但主餐仍是講道者自己或他人的思想,為這場合的需要加熱端上來罷了。
我們向他人宣講聖經信息之前,自己應先活出那樣的信息。
即使在已號稱是「釋經講道」當中,個別經文仍可成為講道者發表自己意見的平台。一個常見的講道學食譜讀來如下:「拿幾句神學或道德的陳腔濫調,混合等份量的『奉獻』、『傳福音』或『做管家』,加上一些『天國』或『聖經如此說』,選出幾則故事加入攪拌,再加入『救恩』調味,淋到聖經經文上,趁熱上桌。」這種講章不僅會造成會眾營養不良,也使講道者飢餓致死。他們不會成長,因為聖靈沒有東西餵養他們。巴克萊(William Barclay)指出,若我們的心思變得懈怠、懶惰、軟弱,聖靈就無法向我們說話,他診斷這就是牧者屬靈生命營養不良的原因。「唯有仁愛的心和有紀律的思維都受聖靈支配,才有真正的講道。」6歸根結底,神更有興趣栽培信使、而非信息;而既然聖靈主要是透過聖經來對付我們,我們在為神說話之前,必須學會聽祂說話。
概念要運用於聽道者
聖靈將真理運用在講道者的個性和經驗上,不僅如此,按照我們對釋經講道的定義,聖靈也會透過講道者,將真理運用到聽者身上。釋經者的思考分為三方面。第一、身為解經者,我們會為著尋求聖經作者的意思而掙扎。其次,身為神的子民,我們會與神想要如何改變我們而角力。最後,身為講道者,我們會思索神希望透過我們向會眾說什麼。
應用為釋經講道賦予了目的。身為牧者,我們對自己羊群的受傷、哀哭、恐懼會有同理心。因此,我們研讀聖經,想知道聖經能對生活在悲傷、罪疚、懷疑、死亡的人說些什麼。保羅提醒提摩太,聖經被賜下是為了讓人加以應用。他說:「聖經全部是上帝啟示的,有益於教導、督責、使人歸正、培養人行義, 17使屬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裝備,去行各種善事。」(提後三16-17,當代譯本)
沉悶的釋經講道往往缺乏有效的應用。無聊的講道會引發兩大不滿。第一、聽眾會抱怨:「怎麼老是這些同樣的東西。」講道者給所有經文一模一樣的應用,或者更糟,一點應用也不給。口中喃喃念著「願聖靈將這真理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的牧師,對聖經內容會如何改變人,根本毫無概念。
第二種負面的反應是,講章與世界不夠直接相關,因此不實用:「我想這應該是真理,但那又怎樣?會造成什麼差別呢?」畢竟,就算一個人決定按照聖經的教導生活,他的行?通常也是在教會外發生。在外面,人們失業、擔心孩子、發現雜草入侵草坪。一般人並不會為耶布斯人、迦南人、比利洗人而失眠,甚至也不會為亞伯拉罕、摩西、保羅的所言所行而不能闔眼。他們失眠時擔心的是物價、收成欠佳、夫妻吵架、診斷出惡性腫瘤、性生活不美滿、或在競爭激烈的生活經常輸給小人。若講章對那個世界生活不會造成多大差別,他們會懷疑講章是否能造成任何差別。
因此,我們不應再著墨過去,而應著眼現今。釋經講道者是要叫人從聖經來面對自己,而不是給人聖經歷史或考古的教學。會眾聚集成陪審團,不是為了定罪猶大、彼得、或所羅門,而是為了定罪自己。無論是講道的對象或信息,我們都必須瞭若指掌,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解讀聖經、也要解讀會眾。
畢竟,當神在聖經裡向人說話時,是照著他們的本相、他們的處境。想像一下,若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小心送到了腓立比的基督徒那裡,腓立比人應該會對於保羅信中提及的那些問題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遇到的情況與哥林多教會的兄弟姊妹大不相同。這些新約書信或舊約預言的對象,都是正在某些問題掙扎的特定團體。除非意識到我們的聽者也活在某個特定地方、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否則今日我們的釋經講道就不會有效。
有效的應用,迫使我們面對神學和倫理學。從解經到應用,我們艱難地經歷了與人生有關的,有時令人費解的問題。除了文法上的關係,我們也探討人際和心理層面的關係。經文中的人物彼此如何關聯?他們與神如何關聯?他們的抉擇背後隱藏著什麼價值觀? 那些參與之人的腦中顯然在想什麼?這些問題並非針對「彼時彼地」,彷彿神僅與「從前從前」的人打交道。同樣的問題也是「此時此地」可以問的。我們今日彼此如何關聯?在類似的議題上,神叫我們如何面對祂?現今世界與聖經世界有何異同?聖經裡探討的問題也是現代人會問的問題嗎?這些問題是以相同抑或不同的方式呈現?這些探索就成了倫理學和神學的素材。為讓一篇釋經講道切身而硬生生加上去的應用,只是迴避這些問題,更忽視我們更正教前輩的格言:「傳講教義必須切合實際,傳講責任必須切合教義。」
不當的應用,破壞性可以不亞於不當的解經。撒但在曠野試探耶穌時,也曾想藉誤用聖經來勝過耶穌。這位試探者以令人欽佩的精準引用詩篇九十一篇:「因他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11-12節) 然後推理:「你既有如此強大的應許,何不加以應用,從殿頂跳下去,一勞永逸地證明你是神的兒子?」耶穌反駁魔鬼時,並不是與他爭論希伯來經文的文法,而是指控將詩篇九十一篇應用於從殿頂跳下去的錯誤。
其實,「你們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神」(申六16),才是更適用於該經文的處境。
我們必須向這個充斥著電視名嘴、報紙專欄作家、網路和社群媒體聲音的世界傳道。否則,我們會有頭腦正統而行為異端的聽眾。當然,向世俗世界說話,我們要敢於不用世俗話語。韋利蒙(William Willimon)觀察到,有些傳道人似乎為了迎合世俗聽眾不惜折腰,自己最後也栽了進去。聖經概念固然必須按著人的經驗來塑造,人人都必須被召喚來遵行聖經真理。若不將現況與神永恆話語連結,那麼無論講章如何「切身」,都會使講台變得毫無意義。
邁爾(F. B. Meyer)了解,聖經傳道人說到自己世代的議題時,是帶著何等敬畏的心。他們「承襲著偉大的傳統。改革宗、清教徒、朝聖先輩的牧師們,基本上都是釋經者。他們不是表述自己的特定意見,那可能是一種私意解釋或可疑的傾向;他們乃是堅持聖經的立場,以無可敵擋的「耶和華如此說」效應,將信息傳講透澈。
讓我們總結吧。我們這樣做就是釋經講道:
‧ 我們按著脈絡研讀經文,注意其中歷史、文法、文學情境;
‧ 我們藉著聖靈的工作,在自己生活中經歷研讀產生的大能;
‧ 我們以此為基礎來設計講章,要讓這篇講章是以對聽眾有意義的方式,傳達聖經的核心概念。
*定義
釋經講道:聖經概念的溝通,此概念是透過經文脈絡中的歷史、文法與文學研究而得,也藉此傳遞,聖靈將此概念先運用在講道者的個性和經驗上,再透過講道者運用到聽者身上。
釋經講道的定義
定義是件棘手的事,因為我們所定義的,有時我們就將之摧毀。小男孩雖能透過解剖青蛙瞭解它會跳的機制,同時卻也殺死了青蛙。講道是一種神、傳道人、會眾之間活潑的互動,沒有一種定義可以完全捕捉這種相互作用。但無論如何,為了能清楚討論,我們必須嘗試給出一個可行的定義。
釋經講道是聖經概念的溝通,此概念是透過經文脈絡中的歷史、文法與文學研究而得,也藉此傳遞,聖靈將此概念先運用在講道者的個性和經驗上,再透過講道者運用到聽者身上。
經文支配講章
我們應在這詳盡但有點枯燥的定義中,強調哪些具體內容...
推薦序
回到經典
衣是新的好,酒是陳的香,那麼講道的書籍應該怎麼選擇呢?最好的講道著作應該是一本「合乎時代的經典」。而現在在你手中的這本《合乎聖經的講道—釋經講道信息的發展與表達》就是當代關於講道學的經典著作中的佼佼者。
作為一本合乎時代的講道學經典,本書除了內容的雋永睿智外,更是在當代的講道學領域發揮深刻廣泛的影響力。羅賓森的著作雖然早於1980年就已發行第一版(2001再版,2014第三版),但過去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對講道學課堂與講道者的幫助可說無書可出其右。美國的Preaching Magazine曾在2010 年經由眾多講道學教授以及牧者的票選後,發表專文評析過去二十五年來最好的二十五本講道學著作,羅賓森的《合乎聖經的講道》高居榜首,他所提倡的Big Idea Preaching為當代釋經講道的教學與實踐立下一個忠於聖經且引人聆聽的講道典範。雖然這個評價主要源於北美的處境,然而書中所分享的講道原則和講章的預備仍然適用於今日的華人教會,因此樂見第三版的著作可以翻成中文。
羅賓森在本書不但提供十個清晰可行的步驟(第三至八章),幫助講道者從經文的選擇、研讀到講章的孕育、成形,同時提醒講道者關於語言選擇(第九章)和口語表達(第十章)在有效傳遞信息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個提醒除了反映出他在近代傳播學方面的深厚素養,也切合古典修辭學傳統中所強調的「內容與形式的融合」(the fusion of content and form)。講台上每一個觀念的傳遞大部分是透過文字的媒介才能完成,講道者使用口說語言,將他們心中的思想、感受或意志表達出來,好讓聽眾可以接收、理解與體會。正確的用語和良好的表達可以讓傳遞的內容清楚明瞭,欣然入耳,反之則變成一團糾結的毛線,讓聽眾理不出思想的頭緒。羅賓森在書中不但教導我們如何準備忠於聖經的信息,也提倡採用適切的語言與表達來傳講神的話。
他自己在本書中的寫作正是反映出內容與形式並重的特點。書中精鍊的文字和生動的例證讓他寫作的內容清晰、優雅又有趣,讀起來毫不拖泥帶水又令人興味昂然。正如他自己在課堂上一再提醒我們的,講道的關鍵要素就是「清晰!清晰!清晰!」,他自己的講道和寫作都持守這樣的信念,不但清晰,同時充滿引人入勝,身歷其境的畫面。南盛老師和我在審校本書時,期望能夠盡力保留本書的風格與韻味,但翻譯過程的處境差異往往無法盡如人意,倘若讀者可以閱讀英文,當能從原著中體會羅賓森表達的動人之處。
十九世紀中葉著名的牧師與神學院院長菲爾普斯(Austin Phelps)在他的講道學著作中勉勵傳道人多讀好書,特別要閱讀最好的作品。但如果真的忙碌到一年只能讀一本書,那就慎選一本值得閱讀的經典著作吧。同樣的,誠摯推薦現在在你手上的這本書,羅賓森的《合乎聖經的講道》正是一本合乎當代的講道學經典,也是一本合適你的講道學作品。不論是神學生,講道的新手,或是浸淫講台多年的牧者,不論你正在找第一本關於講道的書,或是準備充實個人講道的書庫,相信都能從這本書中汲取到有關如何準備講道的寶貴原則,讓自己的講道更能忠於經文且貼近人心。
凃偉文
中華福音神學院講道學專任老師
回到經典
衣是新的好,酒是陳的香,那麼講道的書籍應該怎麼選擇呢?最好的講道著作應該是一本「合乎時代的經典」。而現在在你手中的這本《合乎聖經的講道—釋經講道信息的發展與表達》就是當代關於講道學的經典著作中的佼佼者。
作為一本合乎時代的講道學經典,本書除了內容的雋永睿智外,更是在當代的講道學領域發揮深刻廣泛的影響力。羅賓森的著作雖然早於1980年就已發行第一版(2001再版,2014第三版),但過去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對講道學課堂與講道者的幫助可說無書可出其右。美國的Preaching Magazine曾在2010 年經由眾多講道學教授...
目錄
推薦序 1 因信說話/許南盛
推薦序 2 回到經典/凃偉文
前言
第一章:設定講道的GPS――釋經講道面面觀
第二章:從「大點子」出發――釋經講道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善其工、利其器――釋經講道的必備工具
第四章:三問解經概念――釋經講道的發展問題
第五章:箭與靶――釋經講道的講道概念與目標
第六章:什麼鍋配什麼蓋――釋經講道的佈局與大綱
第七章:枯骨復活――釋經講道的充實
第八章:壯闊開場,俐落結束――釋經講道的頭尾
第九章:為思想著裝――釋經講道的修辭與修飾
第十章:深入人心的表達――釋經講道,如何讓人想聽?
最後的話
講章範例與評量
學習練習
學習練習解答
參考書目
推薦序 1 因信說話/許南盛
推薦序 2 回到經典/凃偉文
前言
第一章:設定講道的GPS――釋經講道面面觀
第二章:從「大點子」出發――釋經講道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善其工、利其器――釋經講道的必備工具
第四章:三問解經概念――釋經講道的發展問題
第五章:箭與靶――釋經講道的講道概念與目標
第六章:什麼鍋配什麼蓋――釋經講道的佈局與大綱
第七章:枯骨復活――釋經講道的充實
第八章:壯闊開場,俐落結束――釋經講道的頭尾
第九章:為思想著裝――釋經講道的修辭與修飾
第十章:深入人心的表達――釋經講道,如何讓人想聽?
最後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