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洛哥到巴勒斯坦、科索沃,從日本到台灣
一位求索者一生卑微而深刻的詩紀錄
高校時期的四方田詩作,在詩歌系譜及用典上原來就不是那麼日本,受到西洋象徵主義詩、惡魔主義與前衛劇場、電影的影響也許來得多一些。而到了學術研究、文化評論皆已卓然有成,並親身遊歷了世界的中年階段,廣博的知識、文化的多元性與異質性(在日本及西洋系統之外),進一步構成了四方田詩世界的獨特魅力。
《眼之破裂》《人生的乞食》《我的煉獄》四方田犬彥畢生3本詩集菁華呈現・詩人陳允元鼎力注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四方田犬彥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發表著作逾百本,中譯本者有中譯本者有《革命青春-高校1968》、《高達的女人們》、《摩滅之賦》、《天才的餐桌》(以上均為黑眼睛文化出版)、《可愛力量大》、《心悅台灣》、《守望香港》(與也斯合著)等等。
譯者簡介:
陳允元
1981年生於台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著有詩集《孔雀獸》(2011),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2018)、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台灣》(2020)、《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2020)。
校閱簡介
劉怡臻
1984年生於台中。明治大学教養デザイン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慶應義塾湘南藤沢高等部第二外国語老師。合著有《石川啄木詩歌研究への射程》(2014)、《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2016)、《世界は啄木短歌をどう受容したか》(2019)。譯有日本詩人高村光太郎〈日本詩歌の特質〉(《智恵子抄》2019) 。擔任日本雑誌「PROVOKE」復刻版(2018)中文翻譯校閲、笠詩刊「當代日本女性詩人選譯」連載系列企劃等。
作者序
中文版序
--我的詩經歷
四方田犬彥
起心動念以觀摩模仿的方式開始寫詩,是在14歲的時候。透過翻譯認識了波特萊爾與里爾克的少年,每天從中學回到家,就對著特別的筆記本,寫下宛如詩的東西。那是綠色的活頁筆記本。詩的主題是在希臘神話中登場的伊卡洛斯。這位冒進的少年因為過於靠近太陽,導致用來固定翅膀的蠟融化了,最終落入了海中。我持續反覆思考這個故事,想辦法要完成一首詩。然而我的嘗試是失敗的,後來只留下了許多無意義的片斷。
但為什麼是伊卡洛斯呢?恐怕是因為我無意識地期盼著,已在未來等候著自己的墜落與凋謝吧。
升讀高校後的我,認識了日本現代詩人的存在。特別是在田村隆一與吉岡實的詩中,感受到了強烈的魅力。此外,我也熱衷於韓波、羅德雷阿蒙伯爵乃至艾略特等的西洋詩翻譯,嘗試模仿他們。我把雙手弄得滿是油墨,以謄寫版與同年級的友人們一同刊行了同人誌。這份以《K》為名的同人誌,持續刊行了十幾期。
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終於把這些十幾歲左右執筆的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了《眼之破裂》這本輕薄短小的私家版詩集。並非因為重視其詩的價值,而是希望能夠與生活充滿屈辱與陶醉的17歲時代的自己,在某處進行和解。
1968年到1970年,是政治鬥爭的時代。在日本,反對與美國之間簽訂軍事條約的學生們,到處進行激烈的反美、反政府的示威遊行。所有的大學都被路障封鎖,正門被大大寫下了「造反有理」的大字。當時身為高中生的我,被強烈的政治亢奮壟罩,期盼日本掀起革命的那一天。
我在這個時期寫下的詩作裡,能夠看見那個時代特有的自我解體的意志。話雖如此,政治的亢奮與詩的熱情步調最一致的時期,畢竟過於短暫了。歷經了政治活動而來的波折,升上大學的我,已經徹底喪失了寫詩的熱情。我並不是「詩人」,而只不過是「寫詩的少年」而已。
我在大學專攻宗教學,在研究所則是主修比較文學。我曾覓得日本語教師的職位,到國外的大學赴任,也曾在電視的電影放映節目擔任解說者。此外,從小說的翻譯、到電影字幕的製作,我輾轉做過種種的工作。1980年代,日本突然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大眾消費社會。在一切的文化立即被商品化的現實之中,我宛若漂浮於巨浪裡的塵埃,庸碌度日。
之所以想再次拾起一度放棄了的詩作,重新出發,是即將來到四十歲的時候。我已在東京的大學執電影學的教鞭,另外則是以批評家的身分過著忙碌的生活。然而,學術論文與隨筆短論怎樣都難以表現的東西,頑固地存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我意識到它宛若酒粕的苦澀渣滓般逐漸沉澱了下來。於是,我與從事俳句及短歌──也就是日本傳統的定型詩的兩位友人,創刊了同人誌《三藏》。誌名係緣於前往印度取經、優秀、且持續歷經不可思議的旅程的三藏法師玄奘。既然構成了《三藏》這樣的框架結構,便再度開始寫詩。與詩訣別後,度過了大約20年左右的歲月,但於我卻完全不以為苦。詩集《人生的乞食》(2007年)便是從這樣的狀態中誕生。
本書收錄的,就是這部詩集的前半部。在那些詩裡頭,從摩洛哥到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世界流浪時期的記憶,宛若蔓草般纏繞著。我屢次踏上旅程,隻身進入世界這座迷宮的內側,被迷失歸途的情緒籠罩。然而在寫詩的過程中,我闖入的正是存在於我之內在的地獄,我逐漸理解了這件事。作為這部詩集之基調的,是後悔與恍惚的情感。
《人生的乞食》與下一部詩集《我的煉獄》(2014年),只相隔了7年時間。但作為寫詩的人,我自身卻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我的腦部罹患重症,不得不在失明的危機之中度過了一段不算短的歲月。在治療的日子裡,我將帕索里尼的詩翻譯成日本語;與此同時,我開始反覆深讀卡瓦菲斯。進行電影史研究之餘,我也回歸作為自己最初的學習原點的宗教學,在大學裡以聖者的表象為主題授課。
在《我的煉獄》,強烈的末世論的衝動舉目可及。可以看見知曉了必死命運的人類所懷抱的後悔,以及為了消滅罪障必須通過淨火試煉的恐懼。短暫滯留在科索沃難民營的大學裡的經驗,無可否認地將我的世界觀,帶向更甚於從前的悲觀主義。
然而透過此次的滯留,對於少年時代以來對伊卡洛斯墜落故事的既定認識,我成功賦予了它一個新的解釋。父親代達羅斯賦予少年的人工翅膀,並不是以閃耀於天空中的太陽為目標的。那對翅膀,是為了讓在飛行中筋疲力竭的人在想回歸地面之際,能夠和緩而安全地著陸而被安裝上的。也許我的下一部詩集,會以被點燃的火苗的恍惚為主題展開吧。然而,我要在哪裡降落好呢。這我還不知道。
自己寫的詩在台灣出版,對我的人生而言是可作為分節點的事件,對此我感到非常喜悅。東亞的表意文字有著值得驕傲的悠久歷史,但上個世紀在好幾個地域遭受了被任意簡化、廢止的不幸。我的母語日本語,在文字上也遭受了殘酷的毀損。我的作品能夠被翻譯成正統的繁體中文、印刷於紙面上,作為日本人的我深受感動。我的詩也因為轉化成為中文,而能夠被放置在我所敬愛的同時代的台灣、香港、中國詩人的身邊吧。此外,在語言層面,我彷彿也開始能夠接續他們的詩的實踐。我將這一切理解為我被容許的、微小的光榮。
為了實現這一部詩集而費盡苦心的鴻鴻、以及擔任翻譯的陳允元,對於這兩位詩人,我想在此致上深深的感謝之意。
我的下一部詩集,將會命名為《離火》吧。
四方田犬彥
2017年9月1日
中文版序
--我的詩經歷
四方田犬彥
起心動念以觀摩模仿的方式開始寫詩,是在14歲的時候。透過翻譯認識了波特萊爾與里爾克的少年,每天從中學回到家,就對著特別的筆記本,寫下宛如詩的東西。那是綠色的活頁筆記本。詩的主題是在希臘神話中登場的伊卡洛斯。這位冒進的少年因為過於靠近太陽,導致用來固定翅膀的蠟融化了,最終落入了海中。我持續反覆思考這個故事,想辦法要完成一首詩。然而我的嘗試是失敗的,後來只留下了許多無意義的片斷。
但為什麼是伊卡洛斯呢?恐怕是因為我無意識地期盼著,已在未來等候著自己的墜落與凋謝吧...
目錄
作者序 --我的詩經歷
輯一、人生的乞丐
〈人生的乞丐〉
〈海迪徹〉
〈丘帕米爾羅〉
〈137〉
〈水上行走〉
〈只靠吐司過活〉
〈獻給克勞斯‧金斯基的頌歌〉
〈巴勒斯坦組曲〉
輯二、我的煉獄
〈眼〉
〈甕〉
〈尼查爾〉
〈牛糞〉
〈鏡〉
〈噴泉〉
〈鉛〉
〈犬〉
〈柱廊〉
〈虎〉
〈壕溝〉
〈王冠〉
〈星〉
〈雲母〉
〈猴子〉
〈耳〉
〈自畫像〉
〈認可〉
〈連響的鐘〉
〈分桃〉
〈森林〉
〈暖爐〉
〈籠子〉
〈塔〉
〈刑天〉
〈雷格魯斯將軍,被護送至迦太基〉
〈萵苣〉
〈刺殺馬拉〉
〈舟〉
〈翅膀〉
〈科索沃‧米特羅維察 2004〉
〈色雷斯〉
典故出處
後記
輯三、眼之破裂
〈悲傷莫泊桑的遺言〉
〈碎裂的樂器們綻放血紅的花〉
〈自陌生的城市〉
〈雨〉
〈最高的塔〉
〈岬〉
〈王者〉
〈琥珀之眼〉
〈蜜月〉
譯者後記
作者序 --我的詩經歷
輯一、人生的乞丐
〈人生的乞丐〉
〈海迪徹〉
〈丘帕米爾羅〉
〈137〉
〈水上行走〉
〈只靠吐司過活〉
〈獻給克勞斯‧金斯基的頌歌〉
〈巴勒斯坦組曲〉
輯二、我的煉獄
〈眼〉
〈甕〉
〈尼查爾〉
〈牛糞〉
〈鏡〉
〈噴泉〉
〈鉛〉
〈犬〉
〈柱廊〉
〈虎〉
〈壕溝〉
〈王冠〉
〈星〉
〈雲母〉
〈猴子〉
〈耳〉
〈自畫像〉
〈認可〉
〈連響的鐘〉
〈分桃〉
〈森林〉
〈暖爐〉
〈籠子〉
〈塔〉
〈刑天〉
〈雷格魯斯將軍,被護送至迦太基〉
〈萵苣〉
〈刺殺馬拉〉
〈舟〉
〈翅膀〉
〈科索沃‧米特羅維察 2004〉
〈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