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天后歐普拉 悸動推薦:
沒有一本書如此觸動我心,我買了1000本送給親友!
「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去修補、改變或貶低另一個人,
而是為了支持、寬恕和療癒另一個人。」
最知名奇蹟課程講師 瑪莉安‧威廉森
以個人生命蛻變經驗,凝鍊而成的療癒經典
停止向外尋找愛,讓愛找到你!
你找不到愛,因為你以為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你找不到愛,因為愛不在你之外,而在你之內
你找不到愛,因為愛只看得見愛……
★全球23種譯本,單只美國,銷售就突破150萬冊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O.1
★Amazon網路書店 4.5顆星評價
★《奇蹟課程》生活實踐版
本書是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瑪莉安.威廉森的成名代表作,也是她多年來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的心得總集結。在書中,瑪莉安無私地分享了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從一個對愛缺乏安全感、生活渾渾噩噩,甚至憂鬱到精神崩潰的人,在歷經奇蹟般的心靈成長後,蛻變成能真正愛人並接納自己的人。本書不啻為想一窺《奇蹟課程》堂奧的讀者,開闢了一條更貼近生活的入門途徑。
【書中愛的語錄】
●關於關係:
‧「對的人」不存在,是因為根本沒有誰是「錯的人」。來到我們面前的不論是誰,身上都帶著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每一段關係中,我們不是在教人愛,就是在教人恐懼。
‧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去修補、改變或貶低另一個人,而是為了支持、寬恕和療癒另一個人。
‧如果兩方都學到了該學的功課,那就是一段成功的關係。
‧為了準備好迎接一段深刻的關係,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讓另一個人發揮他最大的潛能。
‧身為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即使生活在一個充滿恐懼的世界裡,仍要不斷支持孩子保持一顆敞開的心。
●關於工作:
‧成功就是每晚入睡前,知道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已經透過某種方式用於服務他人。
‧去做你喜歡的事,做你的心會歡唱的事,永遠不要為了錢而工作。要為了散播喜悅而工作。
‧知道你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會來到這裡,比知道你想做什麼工作來得重要。
‧人們來到你的店,不是為了讓你得到什麼;他們被差遣來,是為了讓你給他們愛。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自己無所不能;害怕的不是自己的陰暗,而是自己的光明。
‧宇宙的鎂光燈不是從外照射在你身上,而是從你的內在輻散出來。
●關於身體:
‧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塊空白的畫布,上面投射了我們的念頭。缺乏愛的想法,產生了疾病。
‧癌症、愛滋病和其他重症,都是內心呼求愛的表現,疾病傳達出的訊息不是「來恨我」,而是「來愛我」。
‧攻擊疾病並非治癒之道,那只會讓病情惡化。只有和疾病對話,試著去瞭解疾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治癒才會發生。
‧送給受苦的人最大的禮物,就是在心中為他守住一個想法──黑暗背後總有光明存在。
作者簡介:
瑪莉安.威廉森 Marianne Williamson
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經常受邀出席歐普拉、賴瑞金等人主持的談話節目,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已逾二十年。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洛杉磯發起「天使送餐計畫」,為愛滋病友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日後成立「和平聯盟」,迄今仍投身公益不遺餘力。二○○六年時,獲《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著作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著有《心靈減重班》、《陰影效應》、《改變的禮物》等書。
作者網址:www.marianne.com
譯者簡介:
周群英
台大政治系學士,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秘書長、Dr. Soul身心靈成長中心總監,兼職譯者。譯作有《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近年涉足身心靈書籍,深感受益良多,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介紹更多好書給讀者。
聯絡信箱:behold.joann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灣名人誠摯推薦
王敬偉/ 心理治療師暨奇蹟講師
王季慶/ 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田安琪/ 光的課程教師
朱衛茵/ 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周介偉/ 光中心創辦人
張德芬/ 身心靈作家
莊凱迪/ 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
藍米克/ 新圓山診所總經理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世界靈性導師高度推薦
「這是一本出自真愛的著作,瑪莉安‧威廉森引領讀者進入一趟靈性甦醒之旅,我誠摯地推薦給你。」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暢銷書《家庭會傷人》作者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靈魂就深深為之震動。直到今天,我依舊將本書視若珍寶。我敢保證,你也會愛上這本書。」
──偉恩.戴爾博士(Dr.Wayne Dyer),暢銷書《還在找藉口嗎?》作者
「這本書絕對是經典。瑪莉安以簡單而優雅的文字,揭露了宇宙最深奧的奧祕:愛不只是一種情緒,更是萬物受造的終極真理。」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暢銷書《第三位耶穌》作者
名人推薦:★台灣名人誠摯推薦
王敬偉/ 心理治療師暨奇蹟講師
王季慶/ 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田安琪/ 光的課程教師
朱衛茵/ 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周介偉/ 光中心創辦人
張德芬/ 身心靈作家
莊凱迪/ 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
藍米克/ 新圓山診所總經理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世界靈性導師高度推薦
「這是一本出自真愛的著作,瑪莉安‧威廉森引領讀者進入一趟靈性甦醒之旅,我誠摯地推薦給你。」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暢銷書《家庭會傷人》作者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靈魂就深深為之...
章節試閱
第六章 關係(摘錄)
浪漫的愛
除了上主的愛以外,沒有其他的愛存在。
從《奇蹟課程》的觀點來看,愛無分別;母親對孩子的愛,情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都並無不同。真實的愛存在於所有關係之中,那即是上主的愛,不受形式和環境所改變。
最近,一位女性友人問我說:「你和你女兒之間的關係,一定讓你體驗到一種全新形式的愛。」我聽了之後,回答她說:「不,並沒有。但是,我和她的關係,確實讓我體驗到更深刻的溫柔,讓我更懂得愛是什麼。」
常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就是遇不到深刻而親密的關係?」會問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都很寂寞。然而,親密關係就像是把關於愛的碩士程度的功課,當成博士論文來大做文章。問題是,大部分的戀人連小學程度都還不到。
當我們單身時,小我會教我們說,只要你能擁有一段關係,所有的痛苦就會煙消雲散。然而,當關係繼續發展下去,其實會帶出更多我們既存的痛苦,這正是關係的目的之一。在關係中,我們學習到慈愛、接納、放下、寬恕和無我。在單身時,我們很容易忘記,關係中其實充滿了各種挑戰。直到一旦進入關係中,我們才會清楚憶起那些挑戰為何。
關係不一定會帶走痛苦,唯一能「帶走痛苦」的,是治癒那引發痛苦的原因。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生命中缺了另一個人,而是即使他在身邊,我們的所作所為卻令自己痛苦。懷抱純愛的人對弟兄別無他求,只願弟兄能得享平安,因為唯有如此,我們自己才能得享平安。
有好幾次,我反覆問自己:「你希望對方得到平安,還是希望他打電話來?」單純地愛一個人,其實是在修復我們自己。因此,小我才會不停反抗,機關算盡地妨礙我們去體驗任何形式的愛。當兩個人在上主的懷中相聚,他們之間的高牆便會倒下。此時,對方不只是一具身體,而是一門更深更廣的功課。事實上,他們確實比我們以為的更深更廣。上主之子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完美。在戀愛中,會有那麼一剎那,我們看見對方圓滿的真相。他們是完美的,這並非只是我們的想像。
但是,我們很快就又陷入瘋狂狀態。一旦光明乍現,小我會傾盡所能地掩蓋光明。突然間,我們在靈性上瞥見的完美,又化作有形世界中的相互投射。人們並不明白,完美的靈性世界和不完美的形相世界是並存的。由於不明白這一點,我們四處搜尋物質的、形相上的完美,認為一個人有完美的靈性還不夠,還要有完美的外表才行。他們必須很懂得穿著,必須通曉事理,還必須有迷倒眾生的個人魅力。再也沒有人甘心當個凡夫。我們把對方理想化,而當對方未能符合期望,我們就大失所望。
只因為別人平凡就拒絕人家,這種情況簡直快要變成一種集體的精神官能症(neurosis)。人們常問:「我什麼時候才會遇到我的靈魂伴侶?」事實是,除非我們準備好接受那個人的到來,否則祈禱也沒有用。因為即使是靈魂伴侶,對方仍是一介凡夫,和我們一樣在歷經成長的過程中。
正如其他發生的事,關係的問題很少是出在沒有好的機會,或沒有遇到好的人。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用自己面前的機會。有時候,我們看不見身邊的人有多好,看不見周圍一直充滿著愛。阻礙我們覺察到愛的,正是小我;而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一直認為某個完美的伴侶尚在他方。
人們習於歌頌浪漫的愛情,這種找到「對的人」的迷思,讓我們一再受挫。小我利用浪漫的愛來滿足「特殊」的自我感,但過度強調浪漫,最終只會破壞了關係。友情和愛情之間的差別,可以用一枝長莖的玫瑰花來說明:莖是友情,花是愛情。小我注重感官刺激,我們很自然地會把注意力放在美麗的花朵上,而忽略了花朵賴以維生的養分,都是從莖輸送而來。相較之下,莖或許看來無趣,但若非它的存在,花就無法存在。
我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出這個比喻,然後有一位女士補充了一個很棒的觀點。她說,長久的愛情就像玫瑰花叢。隨著季節的更迭,玫瑰花也許會凋謝,但是只要養分充足,待下一個花季來臨時,會再長出新的玫瑰花。的確,戀愛的熱度消退,不代表一段美好關係就此結束,那是小我看待的觀點。即使關係進入了衰退期,聖靈依然能在其中看見重生的種子。
《奇蹟課程》說,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去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認為世上有一個特別的人會來拯救我們,這樣的想法妨礙了我們擁抱真愛。那是小我最強的武器,也是它用來讓我們和愛保持距離的詭計。我們拚命地尋找愛,一旦找到後,隱隱作痛的內在創傷又驅使我們親手摧毀愛。那認為有某個特殊的人會來拯救我們的想法,使我們理所當然地把心理壓力,丟給自認該勝任「完美伴侶」角色的那個人。
我們用不著提醒上主說,我們想要美好的關係,因為祂早就知道這一點了。《奇蹟課程》教導我們,渴望就是禱告。準備好要接受神聖關係的禱詞不是:「親愛的上主,請給我一個好對象。」而是:「親愛的上主,請幫助我明白我是一個好對象。」
幾年前,我求上主讓某個好男人來到我身邊,把我的絕望統統趕走。後來,我告訴自己說:「在這個男人出現之前,你何不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呢?」我無法想像有個男人,會告訴他的朋友說:「哇,我昨晚認識一個超正但絕望的女人。」尋找「對的人」只會讓我們絕望,因為世上並沒有所謂「對的人」。「對的人」不存在,是因為根本沒有誰是「錯的人」。來到我們面前的不論是誰,身上都帶著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為了回應你對親密伴侶的渴望,聖靈可能會差遣一個未必是最終的伴侶來到你身邊。祂給你這個人,是為了幫助你學習。在你還沒準備好迎接深度的關係之前,祂會先給你完成內在療癒的機會。我們對特殊的愛如此深信不疑,使我們漠視不符合「最終關係」的對象。
我曾因此輕忽了身邊的鑽石,未能善用那些能加快我成長腳步的關係。有時候,我們沒有在當前的關係中好好療癒自己,反倒認為唯有完美的關係降臨,真正的生活才開始。這又是小我的另一個詭計,它要我們去找,卻永遠找不到。如果某個人不像「對的人」,我們就不會去認真看待和他的關係。問題是,有時候我們會錯把「對的人」看成是「錯的人」,因此不把他當一回事,而錯失了一段關係。等「對的人」真的出現了,我們卻沒有做好準備。我們常常是自己還沒準備好,就開始拚命在找「對的人」。
《奇蹟課程》說,有一天我們終會明白,在我們的心靈之外,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一個人在我們眼中的樣子,會影響我們在他面前要表現出什麼樣子。對關係最有建設性的,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特殊性上,而是專注在自己的靈性上。在神聖關係中,我們會營造出一個空間,讓互動以最具建設性的方式進行。我們應該積極創造有益於成長的環境,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等待誰的出現來吸引我們的目光。
沒有人可以永遠美麗,也沒有人能永保青春。愛,是一個決定。等著評估某人是否夠好,是件幼稚的事。這麼做,對方遲早會察覺,覺得自己像是試鏡的演員一樣而神經緊繃。當人們神經緊繃,往往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最佳水準。小我總是在尋找某個魅力四射的人,但相反地,一個成熟並懷有奇蹟心志的人,則會去支持對方,讓他變得更有魅力。
為了準備好迎接一段深刻的關係,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讓另一個人發揮他最大的潛能。伴侶之間應該在彼此的生命裡,扮演類似神職人員的角色,應該協助彼此觸及內在最崇高的部分。
我曾經和一個總覺得我不夠好的男人交往,也曾經和一個懂得說「你今晚看起來真漂亮」的聰明男人交往。後者幫助我增長自信,使我有更出色的表現。客觀上來說,沒有人真的是迷人或不迷人的,世上根本沒有那樣的人。只不過,有些人將每個人內在皆有的光芒顯化了出來,有些人則沒有。會將內在之光顯化出來的人,通常是那些從小到大不斷接受父母或愛人,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告訴他「你很棒,你很美」的人。愛之於人的必要性,就好比水之於植物。
回顧過去,的確可以釐清許多問題。但是,療癒並不發生於過去,而是發生在當下。這些年來,人們瘋狂地把自己當下面臨的種種絕望,全歸咎於童年發生的事。小我不要我們看出:我們的痛苦,並非源自過去未能得到愛,而是源自當下未能給出愛。救贖只發生在當下,透過改變當下,我們能改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對小我來說,這個觀點太挑釁了,我們若擁護這觀點就會受到小我的批判。就算我們是從父母身上,習得了缺乏愛的態度,但是否定父母的模式卻會更鞏固它們,最後連愛也幾乎束手無策了。毫無止盡地查探黑暗,並不會帶來光明。因為探討到某個程度之後,它便會變成一種循環。朝向光明的唯一途徑,就是進入光明之中。
當某人說:「我的父母從沒稱讚過我很美,我真可憐!」他顯然尚不具備奇蹟心志,還活在受害者的心態之中。奇蹟心志的想法是,「我的父母從沒稱讚過我很美,知道這一點,使我明白自己為什麼無法自在地接受別人的稱讚,也明白自己為什麼不習慣讚美別人。但是,現在我可以開始培養這個習慣了,我永遠有機會去給出我不曾得到的。」最近,有一位男士告訴我,他小時候父親不曾送過禮物給他。我聽了之後,建議他最好的療癒方法就是,從現在起,他可以送很多禮物給他父親了。
過去,我常過度擔心別人是否會支持我,卻很少反省自己是否支持過別人。後來在關係中,我瞭解到自己該做的,是讓男人感覺到自己像個男人,而不是耗費時間在擔心他是否像是個男人。唯有自己先成長到最佳狀態,才能幫助另一個人也成長到最佳狀態。成長來自專注在自己的生命課題上,而不是別人的課題上。
《奇蹟課程》說:「任何事件唯一可能缺少之物,不外乎你尚未給出的那一份。」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等待某個男人來讓我感覺自己「像個真正的女人」。但是,當我明白我的陰性能量不是靠男人給的,而是我給予自己和對方的禮物時,我的男人才得以展現出他的陽性能量。
童話故事《青蛙王子》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大大影響了別人轉變的可能性。在故事中,公主親吻青蛙,青蛙於是變成王子。這個故事說明了,愛有一種奇蹟般的魔力,能創造出一個空間,讓人在其中自然而然發揮出無窮潛力。這是嘮叨、企圖改變別人、批評或訓斥,都無法做到的。
《奇蹟課程》說,我們自以為瞭解別人,其實是想知道別人是否值得我們的愛。然而,除非我們先愛他們,否則就不可能真正瞭解他們。因為凡不被愛的,無法被瞭解。我們讓自己與別人保持在分離的狀態,然後等著他們來贏得我們的愛。但我們都忘了,人們之所以值得我們的愛,是因為他們是上主的創造。只要我們還在期盼別人做得更好,就注定會一直失望下去。但是,當我們帶著贊同和無條件的愛選擇支持他們時,奇蹟就會在雙方身上發生。這是關係之中最關鍵的部分,也是最終的奇蹟。
承諾
凡是結合於上主內的生命,小我無法拆散他們。
《奇蹟課程》說,必須認真對待你所有的關係,讓這些關係無須彼此較勁。認真對待關係的意思是,專注在相互的理解與寬恕上,無論過程需要透過多少的對話,甚至有時候對話讓人覺得多不舒服。
當我們在形體上,和某個曾經有關係的人分離,並不表示關係就此結束。關係是永恆的,而「分開」只是關係的另一個篇章。一般來說,一對伴侶藉由放下舊的關係形式所能學到的課題,會遠比繼續在一起能學到的來得更加深刻。
有些時候,到了「關係的尾聲」,我反而覺得自己比之前更愛對方。就我的情況來說,聖靈在那一刻會帶走所有的阻滯,因為只有在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時,我們才做得到放手讓他離開。「我因為非常愛你,所以願意放開你,讓你去你要去的地方,作你想作的自己。」當關係走到這一刻時,那不是結束,而是圓滿了所有關係的終極目標─找到了真愛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在關係中要學的,是如何維持並讓關係順利運作下去;但是有時候,要學的是,如何離開一段已不利於成長的關係。沒有誰可以為另一個人下決定,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採取什麼態度,那都是自己的選擇。只有與聖靈連結,聽從這位神聖導師的指引,我們才能對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的關係才能達成更高的目的。
我在演講中,數次提到:「你可以離開一個人,但永遠不要遺棄他。」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要對關係的永恆本質心懷敬意。當關係的形式改變了,關係的內涵不用也跟著銷毀。當一段關係結束時,小我會說:「你看,我和他結束了,果然還是行不通。一切已成往事,我現在要去找另一個人在一起了。」於是,在我們眼裡,「前」伴侶成了次等公民,而新伴侶則常理直氣壯地質問:「你為什麼還和他說話? 現在交往的是我們。」
有些人不懂得協助他們的另一半,療癒過去的感情創痛,我真替這種人感到難過。因為,你終將發現,這個人怎麼對待前任,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我們很容易就會嫉妒,想緊緊抓住、占有某個人。就像對待其他事物一樣,小我總是灌輸我們資源有限的觀念:別人得到越多,你就損失越多。小我只是一個相信資源有限的念頭,但實際上愛是無限的。
當我們把愛加進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世間每個角落的愛都會因而增加。愛只會帶來更多的愛。如果我的丈夫或男朋友,能療癒好他過去的關係,那已獲療癒而自我圓滿的狀態,將會提升他愛人的能力,而最終獲益的還是我。如此,他生命中的前一個女人就不是我的敵人,而是我的姊妹。
我曾經認識一個男人,在我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有一天他來我家吃晚餐。他說和前女友依舊是工作夥伴,正一起在寫一個劇本。他還說,他們不久前有過一段很不愉快的對話,內容是關於他們的關係。就像我們都耳聞過的故事一樣,他的前女友還是很受傷,很難放下這段感情。我問他那次談話是怎麼結束的,他說對方非常難過。
我聽了之後,放下手邊正在準備的晚餐,看著他的眼睛說:「打個電話給她吧。」一想到有一個女人在這座城市的某處,獨自忍受著可怕的焦慮,而我倆卻坐在這裡享用浪漫的晚餐,就讓我心裡難受。她住的那一帶我也去過,對我來說,不顧及那女人的感受很不夠義氣。
「你不介意嗎?」他問。
「完全不介意!」我說:「晚餐可以等一下再吃。」
每個人所需要的並無分別。我們若造成別人痛苦,這些痛苦會不斷回頭困住我們;若能盡力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對我們做同樣的事。旁觀別人受苦,自己卻什麼也不做,只用一句「那不是我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或者用「我要是涉入更深就會變得依賴」為藉口,都是不夠的。
我曾經有過一次被男朋友劈腿的經驗,後來那個女人對我說:「我從沒想過要傷害你。」我聽了後說:「是呀,但是你也從沒想過要愛我。」保持中立並不是愛,愛需要我們挺身而為。愛是讓牽涉在某一個處境中的所有人,都同獲心靈的平安。
關係中的信心
信心等於肯定了你們的一體性。
我們對分手的人念念不忘,通常是因為在看不到、摸不到的地方,依然還在交流、還有連結,還想尋求解決之道。人們總會說:「你太執著了,該放手了。」在古代,寡婦會穿一年的喪服。那時候,人們較能理解、承認和認可悲傷。哀傷一段關係的逝去並不是執著,我們若一點都不哀傷,那才真是有問題。不論習慣用什麼觀點去看待關係,每一段關係在開始時,都是帶著希望而來。我們希望這段關係是安全的,就像天堂一樣,是一個在戰鬥之後能喘息的避風港。
不管原因為何,當關係走不下去時,我們都會感到沮喪。每一次熱烈的相遇,都代表一次深刻而複雜的因緣。關係的結束其實和死亡很像,很多時候,分手帶來的哀傷甚至比死亡還大。
當一個人過世了,還活著的人通常可以理解一切已畫下句點;但是,當兩個人活著卻必須分開時,往往缺少這種更高的了悟。我們愛的那個人,也許現在就生活在城市的另一邊,和另一個人共枕眠。由於我們的渴望未能如願,他們就變得像星辰一樣遙遠。這種感覺就好像一把利刃插進心中,我們沒必要假裝心痛的感受不存在。這時候,做什麼都沒用,就好好大哭一場,讓眼淚宣洩吧,就像讓毒血從傷口裡流出來一樣。
現在,是信心上場的時候了,讓淚水柔軟我們的心吧。感情受創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高牆終於崩塌,給了我們一個學習的契機。我們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是幻相,什麼是真相;什麼是一定會摔碎的偶像,什麼是永遠須臾不離的愛。
很多關係裡的衝突,包括背叛,都是在考驗我們的信心。除非嘗過被背叛的滋味,否則不會真正明瞭它的涵義。當朋友拿刀對著我們時,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痛苦的了。
在《奇蹟課程》裡,耶穌說,照世間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被背叛的人,但是他自己卻不這樣看待。耶穌知道自己並不是真的被背叛,因為凡不是出於愛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當別人攻擊我們,當良藥苦口,當我們得用盡全力不讓自己崩潰時,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的慰藉又在哪裡?
曾經有人告訴我,孔雀的美麗羽毛來自牠吃下的荊棘。這畫面多美麗哪! 我們必須消化艱難的課題,才能成就自己的美麗。但事實,也不盡然如此。說也奇怪,只有當我們夠敞開自己,才能完全瞭解恐懼。抗拒和防衛只會讓錯誤變得更牢不可破,平添更多痛苦。
如果耶穌當時吼回去說:「我恨你們這群傢伙!」故事就會截然不同,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復活了。耶穌創造出他的得勝,是因為無論人們如何對待他,他始終毫無防衛之心並充滿了愛。身體可以被摧毀,但真理永存。耶穌死後,過了象徵性的三天,然後真理再次出現。從釘十字架與復活之間的這三天,象徵著用敞開的心回應傷害,並等待必定隨之而來的重生。
我常常對自己和別人說:「這只不過是那三天,撐下去、撐下去。」當朋友背叛我們,或欺騙我們,我們會興起防衛和反擊的念頭。但是,《奇蹟課程》告訴我們,「不設防就是我的保障。」當我們說:「我願意後退一步,讓上主來領路。」我們就重新得著了力量。我們內心的基督能夠化解一切攻擊,祂絲毫不受任何缺乏愛之物的影響。只有當我們相信會受到恐懼的影響時,恐懼的影響力才會真的發生。我們之所以需要防衛,是因為認同了攻擊者的力量,所以才會把攻擊當真。
面臨極大的傷痛,我們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堅定信心。我們要了悟到,反擊只會助燃虛妄戲碼的熊熊烈火。愛會在我們周遭,創造一個無形的防護罩,保護我們不受侵擾。當我們置身失敗、被背叛或任何一種危難中時,記得這句能帶給我們力量的話:「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誰。」(Be still and know I am.)真理永遠不會被摧毀。《奇蹟課程》說,除了時間之外,我們別無損失,而時間根本不存在。
第六章 關係(摘錄)
浪漫的愛
除了上主的愛以外,沒有其他的愛存在。
從《奇蹟課程》的觀點來看,愛無分別;母親對孩子的愛,情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都並無不同。真實的愛存在於所有關係之中,那即是上主的愛,不受形式和環境所改變。
最近,一位女性友人問我說:「你和你女兒之間的關係,一定讓你體驗到一種全新形式的愛。」我聽了之後,回答她說:「不,並沒有。但是,我和她的關係,確實讓我體驗到更深刻的溫柔,讓我更懂得愛是什麼。」
常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就是遇不到深刻而親密的關係?」會問這個問題是...
推薦序
我們是天生完美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了擁抱愛的天性,擁有了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知道如何善用這些天賦。和今日的我們相比,當時的我們仍和一個神奇的豐盛世界相連。
問題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等我們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環顧四周,竟發現生活黯然無趣? 因為我們被灌輸了違背生命本質的思想,被教導要去追求別的東西。我們習得了一種非常糟糕的價值觀,被迫用違背自己神聖本質的眼光去看世界。
我們被教導諸如此類的想法:競爭、奮鬥、疾病、資源有限、侷限、內疚、惡意、死亡、匱乏以及損失等等。於是,漸漸把成績要優異、表現要良好、要賺取金錢,以及要把事情做對等等,看得比愛來得更重要。我們被灌輸「自己和他人是隔閡的、對立的個體」、「必須要在競爭中勝過他人」,以及「我們現在還不夠好」等想法。我們一再被教導,要以別人的眼光看世界。彷彿我們一出生就被餵食了安眠藥一般,在才剛剛靠岸來到這世上時,就被迫放棄用愛的眼光看世界,並陷入充滿惡夢的昏睡。
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恐懼則是後天學習來的。靈性的旅程即是放下恐懼,接受愛回到我們心中。愛是我們終極的真相,也是我們活在這世上的目的。有意識地覺察到愛,並體驗到自己和別人心中的愛,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意義並不存在於事物的表象,意義只存在於我們心中。當我們賦予金錢、車子、房子和聲望的意義不是出於愛時,就是在愛著不能回愛我們的東西,也是企圖在根本沒有意義的東西裡尋找意義。金錢本身不具任何意義,物質本身也不具任何意義,它們無關好或不好,只是沒有意義也無關緊要。
我們來到世間,是為了和上主一同創造,把愛延伸出去。把生命浪費在愛以外的事物上,不僅毫無意義,也違背了我們的天性,讓人苦不堪言。這好比我們迷失在一個漆黑的平行世界裡,在那裡,外在事物喧賓奪主比人更受鍾愛。我們高估了感官知覺到的有形之物,卻低估了自己內心深知真實的那些東西。
***
愛永遠存在我們心中,它不會被摧毀,只會被隱藏。我們誕生時所知曉的那個豐盛世界,依然存在我們的腦海裡。我曾經讀過一本小說,叫作《亞法隆迷霧》(The Mist of Avalon),它是一個以亞瑟王為藍本的魔幻故事。亞法隆是一座魔法島嶼,隱身在濃不可見的迷霧裡。除非大霧散去,否則人們無法航至那座島。但是,除非人們相信島嶼真的存在,否則大霧將永遠不會散去。
亞法隆象徵著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那裡有許多神奇的事物,是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神奇世界。赤子般的純真才是我們最真實的樣貌,而凡真實的必不會消失。真理並不會因為我們不去尋找,就不再是真理了。那看似不在的愛,只不過是暫時被心中的迷霧籠罩住了而已。
亞法隆象徵著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裡,我們依舊和自己的溫柔、純真和靈性深深相繫。其實,那個充滿愛、希望、信心的神奇世界,和我們現在看見的是同一個世界。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回這個世界的,只要我們選擇對它保持覺察;只要我們相信亞法隆就在迷霧背後,這場大霧就一定能夠散去。
所謂的奇蹟,指的就是迷霧散去,就是我們知見(perception)的轉變,使我們能夠重歸於愛。
我們是天生完美的。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了擁抱愛的天性,擁有了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知道如何善用這些天賦。和今日的我們相比,當時的我們仍和一個神奇的豐盛世界相連。
問題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等我們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環顧四周,竟發現生活黯然無趣? 因為我們被灌輸了違背生命本質的思想,被教導要去追求別的東西。我們習得了一種非常糟糕的價值觀,被迫用違背自己神聖本質的眼光去看世界。
我們被教導諸如此類的想法:競爭、奮鬥、疾病、資源有限、侷限、內疚、惡意、死亡、匱乏以及損失等等。於...
作者序
【自序】
我生長在一個猶太裔的中產階級家庭,家中有個老是異想天開的古怪父親。早在一九六五年,我十三歲的時候,他就為了讓我知道什麼是戰爭而把我帶去西貢。當時越戰正烈,他卻要我親眼看看彈孔長得什麼模樣。他說,不想讓媒體報導操控我的思想,他要我實地目睹其實戰爭沒傳言中那麼嚴重。
我的祖父是個很虔誠的猶太教徒。小時候,我會在星期六早上和他一起去猶太教堂。當約櫃(the ark)在儀式中被打開時,他會深深鞠躬,然後開始哭泣。我也會跟著哭,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哭,是因為正在萌芽的宗教熱忱,還是因為看見祖父在哭。
就讀高中時,我修了畢生第一堂的哲學課。過沒多久,我就確定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依靠上主。我心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居然讓孩子餓肚子,讓人們罹患癌症,或允許大屠殺這樣的事發生。我原本是一個天真信仰著上主的孩子,但這個孩子現在卻變成了只會掉書袋的高中生。我於是寫了一封分手信給上主。雖然寫這封信的時候,心情非常沮喪,卻覺得自己非得這麼做不可。因為,我的學識已經淵博到無須再信靠祂。
念大學時,我從教授那裡學到許多課外知識。後來,我休學去種菜(現在已記不得曾種出過什麼東西來)。事實上,很多那些年發生的事,我都記不得了。我就像許多生活在六○年代末、七○年代初的年輕人一樣,活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傳統規範禁止我們涉入的每一道門,在我看來似乎都藏著一條通道,可以帶我通往亟需的歡愉之境。凡是聽起來很瘋狂的事,我都會想試,而且通常都會真的去做。
雖然父母一直拜託我做點像樣的事,但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做什麼好。我不斷地換伴侶、換工作、換住處,一直在尋找認同感及人生的目標,尋找可以帶給我存在感的事物。我知道自己小有才華,但不清楚那是什麼樣的才華;我知道自己有點小聰明,卻不知道該怎麼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我去看過幾次心理醫生,我嗑過藥、和朋友瞎混,試遍各種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來的辦法。我一直想做一些像樣的事,但是,除了自編自導出種種空想戲碼之外,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
那些年裡,我依稀覺得有一塊大石頭卡在我的腹部,裡面滿是自我憎恨的情緒。隨著年紀漸長,我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為了從痛苦中尋求解脫,我對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神祕學的興趣日益濃厚。我涉獵過齊克果(Kierkegaard)、《易經》、存在主義、佛教思想、宣稱上帝已死的激進基督教神學等領域。我一直隱隱感覺到,所有事物都依循著某個神祕的秩序在運行著,儘管我從來不知道這個秩序會如何在我的生命裡起作用。
有一天,我和哥哥無所事事一起抽著大麻時,他坦誠對我說,大家一直都覺得我是個怪胎。他說:「你身上就好像染有某種病毒一樣。」我還記得,聽到這番話的剎那,有一種整個人要蹦出身體去的感受。我常感覺,人生好像一個私人招待所,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人,都知道進門的暗號是什麼,單單我被排除在外。我覺得別人都握有一組我不知道的通關密碼,但我又不想去問他們,因為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其實並不知道。
在我年紀輕輕,大約二十五歲左右的時候,我的人生就已經一團混亂了。我相信一定有人和我一樣,內心明明已經在垂死掙扎,卻無法啟齒或不願與人談起此事。我猜想,這其中一定存在著什麼非常重要,但人們卻不願面對的事。對此,我沒有確切的解答,只是很確定這世界忽視了一些很根本的事。為什麼大家會認為,玩一場「在世上揚名立萬」的笨遊戲,一場讓自己覺得窘迫,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玩才好的遊戲,會是我們降生來此的原因?
一九七七年的某一天,我在紐約的一家咖啡館裡,看見某個人的桌上放著一本燙了金字的藍皮書。我打開導言,裡面寫著:
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是一門必修的課程。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隨自己的意願並不表示你可以自訂課程。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本課程的宗旨並非教你愛的真諦,因為那是無法傳授的。它旨在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而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
對於這段文字,我記得當時若不是感覺它很傲慢,就是覺得很有意思。但是,繼續讀下去後,發現整本書中充滿了傳統基督教的用語,這一點立刻讓我敬謝不敏。雖然我在學校時上過基督教神學的課,但始終僅止於智性上的理解。那一刻,我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壓迫感襲來,於是把書又放回桌上。
那天之後,我又過了一年亂糟糟的生活,直到再度拾起那本藍皮書。這時候的我,已經準備好要接受這部課程了。這一次,我沮喪到了極點,再也顧不得那些刺眼的用語了。隨後,我立刻明白《奇蹟課程》有很重要的東西要教我。它雖然使用傳統基督教詞彙,但它們的意義卻與傳統的解釋不太一樣。我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讀著之間,被《奇蹟課程》的內容所震懾。它回答了那些我原先認為無解的問題,還以道地的心理學術語闡述上主。它挑戰我的邏輯理智,卻絲毫不帶威脅感。這麼說或許有點老套,但我真的覺得有回到家的感覺。
《奇蹟課程》要傳遞的核心訊息,就是放鬆。我一開始聽到的時候,其實不太懂那是什麼意思,因為我總是把放鬆和放棄混為一談。長久以來,我一直在等某個人來教我如何打贏人生的仗,如何咬緊牙根奮鬥下去。但是,這本書居然要我徹底退出這個戰場,走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我雖然覺得十分詫異,但也感到無比寬慰。畢竟打從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並不擅長人間的爭鬥。
對我來說,《奇蹟課程》絕對不只是另一本書。它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導師,為我能離開地獄指點出一條明路。一旦開始閱讀《奇蹟課程》,並依照當中的〈學員練習手冊〉來操練時,我馬上就感覺到,自己的內心出現了正面的轉變。我感覺到深層的幸福,覺得自己的心平靜了下來。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人際關係總讓我痛苦不堪,為什麼不管我做什麼事都無法持久,以及為什麼我這麼討厭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可以扭轉這一切。《奇蹟課程》幫我釋放出內在充滿希望的能量,這些能量曾在以前的每一天裡,變得越來越黯淡,驅使著我走向自我毀滅。
一套三冊的《奇蹟課程》,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靈性自修課程。《奇蹟課程》從不自稱是上主的唯一代言人,它只是對不變的真理的眾多詮釋之一而已。真理只有一個,但詮釋真理的方式卻有很多。如果《奇蹟課程》這個法門適合你,你自然會瞭然於心。對我來說,《奇蹟課程》為我帶來智性、心理和靈性上的突破性進展,將我從可怕的情感創傷裡徹底解放出來。
我渴望擁有《奇蹟課程》裡所說「感受到愛」的經驗,因此,過去的五年來我很積極地研讀這部課程。正如我母親所形容的,我簡直「把《奇蹟課程》當成餐廳菜單一樣仔細來讀」。
一九八三年開始,我固定在洛杉磯小規模、定期地演講,分享自己修習《奇蹟課程》的心得。之後,來聽講的人越來越多。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聽眾在美國國內和國外迅速激增,這讓我有機會見識到《奇蹟課程》對全球讀者的強大影響力。
《愛的奇蹟課程》就是根據我自己修習《奇蹟課程》的心得所寫成的,我在書中簡單介紹了《奇蹟課程》的基本理念,並對如何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建議。《愛的奇蹟課程》要談的是,如何把愛當成一種力量,並落實出來;如何把愛當成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遭遇困難時的解答,而不是一項弱點;以及,如何用愛的眼光來看待生活裡的疑難雜症。
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引人們以愛的力量去療癒所有的創傷。不論我們的痛處在哪裡,也許是在人際關係、健康、職場或是在其他地方,愛都能帶來最強大的療癒力,以及提供最終極的解答。
美國人對哲學不那麼在行,但是在瞭解行動的理由之後,往往是最勇於採取行動的一群。當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為什麼愛是療癒世界的必要元素時,我們內在和外在的運作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我期盼這本書能幫上一些人的忙。我以敞開的心書寫這本書,希望你也能以敞開的心來閱讀它。
瑪莉安‧威廉森 于加州洛杉磯
【自序】
我生長在一個猶太裔的中產階級家庭,家中有個老是異想天開的古怪父親。早在一九六五年,我十三歲的時候,他就為了讓我知道什麼是戰爭而把我帶去西貢。當時越戰正烈,他卻要我親眼看看彈孔長得什麼模樣。他說,不想讓媒體報導操控我的思想,他要我實地目睹其實戰爭沒傳言中那麼嚴重。
我的祖父是個很虔誠的猶太教徒。小時候,我會在星期六早上和他一起去猶太教堂。當約櫃(the ark)在儀式中被打開時,他會深深鞠躬,然後開始哭泣。我也會跟著哭,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哭,是因為正在萌芽的宗教熱忱,還是因為看見祖父在...
目錄
【推薦序】一本陪伴你回歸愛的好書 心理治療師暨奇蹟講師 王敬偉
新版前言
自序
導言
第一部 奇蹟的理念
第一章 地獄
黑暗 / 光明
第二章 上主
上主的愛堅若磐石 / 上主是愛 / 只有愛是真實的
第三章 你
完美的你 / 神聖的心靈 / 小我 / 聖靈 / 開悟的生命
第四章 臣服
信心 / 抗拒 / 放下對結果的期待 / 臣服的人生
第五章 奇蹟
寬恕 / 活在當下 / 復活 / 蛻變為成熟的人 / 重生
第二部 奇蹟的實踐
第六章 關係
神聖的會晤 / 關係裡的寬恕 / 放下批判 / 選擇去愛 / 教學的次第 / 特殊關係 / 神聖關係 / 浪漫的愛 / 清除恐懼 / 在自己身上下工夫 / 封閉的心 / 療癒我們的創傷 / 改變心念 / 練習寬恕 / 表達愛 / 承諾 / 關係中的信心 / 婚姻 / 寬恕父母、朋友和自己
第七章 工作
將工作交託給上主 / 上主的旨意 / 個人的力量 / 金錢 / 事奉 / 新的心,新的工作 / 目標 / 上主的計畫 / 從營利到服務
第八章 身體
身體的目的 / 健康與療癒 / 健康的思想 / 拯救心念,拯救身體 / 關係中的身體 / 虛榮、體重與年齡 / 療癒的意義 / 死亡與輪迴
第九章 天堂
決定要快樂 / 我們的大能 / 靈性操練 / 看見光明 / 世界的終結 / 天堂的大門 / 聖誕節 / 復活節
致謝
索引:本書引文與《奇蹟課程》章句代碼對照
【推薦序】一本陪伴你回歸愛的好書 心理治療師暨奇蹟講師 王敬偉
新版前言
自序
導言
第一部 奇蹟的理念
第一章 地獄
黑暗 / 光明
第二章 上主
上主的愛堅若磐石 / 上主是愛 / 只有愛是真實的
第三章 你
完美的你 / 神聖的心靈 / 小我 / 聖靈 / 開悟的生命
第四章 臣服
信心 / 抗拒 / 放下對結果的期待 / 臣服的人生
第五章 奇蹟
寬恕 / 活在當下 / 復活 / 蛻變為成熟的人 / 重生
第二部 奇蹟的實踐
第六章 關係
神聖的會晤 / 關係裡的寬恕 / 放下批判 / 選擇去愛 / 教學的次第 / 特殊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