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自認為「我又不懂科學,它與我沒有任何關係」,請問你今天沒喝飲料嗎?沒吃食物嗎?不能生吃的米,煮過後變得香軟可口,這就是「科學」;生蛋變成水煮蛋,一樣是「科學」;甚至連咖啡混牛奶,同樣也是「科學」。沒錯!科學對我們而言其實近在咫尺。並非只有科學家才接觸「科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天天離不開「科學」。科學實驗也不是非得在實驗室裡進行,或必須準備一堆特殊的儀器才能做,只要在廚房裡,運用日常的烹調工具,同樣可以輕鬆辦到。
廚房烹調與科學實驗的相異處其實並不多。烹調的目的是「製作美味可口的佳餚」,今天的成品和明天的成品縱然味道有所不同,但只要好吃就可以了,無須探究不好吃的原因。相對地,科學實驗最重要的原則,主要是結果是否具有再現性,以及結果是否能驗證。
科學實驗重視的部分,在於無論是誰、在何時、在何處進行,全都必須獲得相同的結果。也就是任何時候都能重現結果的「再現性」。假使這一點不存在,就無法構成科學實驗。此外,驗證其間的因果關係,對科學實驗也相當重要。廚房進行的科學實驗,在火候控制、材料混合方式、使用食材等方面,很難使其處於相同的條件。因此即使照著本書的步驟進行實驗,結果可能和書上寫的有出入。當此種情況發生時,一定要想想——「理論上應該是這樣,為什麼結果不一樣呢?」這就是所謂的驗證實驗。
身處21世紀必備的重要能力,據說是自行思考的能力。然而要擁有這項能力,並非等著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必須加以訓練。自己親自實驗看看,當結果與預期不同時,應思考「為什麼?」,並探求種種原因,這就是鍛鍊「自行思考能力」的練習。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能獲取「知識」,但我們需要的能力非僅如此,還必須擁有活用該項知識的能力。例如「β澱粉加熱後,旋即變成α澱粉。」這種知識任誰都能取得,但只屬於短期記憶的「知識」,沒多久就全忘光了;如果能實際進行「動手做紅豆餡實驗」,親自嘗試、觀察、嗅聞、品嘗,利用自己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深入學習,這種知識就不容易忘記。經過體驗而學得的知識不僅不易遺忘,而且在深入理解後更能靈活予以運用。
對學習「思考能力」與「活用知識的能力」來說,科學實驗不正是非常好的方法嗎?
本書準備了30項實驗,全部都能在家裡輕鬆進行,最後還可以享用(或許不是每一種都很好吃,總之可以吃就對了^ ^)。科學實驗書籍記載的實驗,一般而言大多需要準備特殊的儀器,但本書介紹的實驗只要利用一般家庭用品即可完成。甚至有的實驗讓人不禁覺得:「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做菜?」如「動手做炸魚漿餅」等。然而製作炸魚漿餅,最重要的就是在魚肉的蛋白質裡加入食鹽使之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不就是「科學」嗎?另外「動手做藍莓煎餅」的實驗裡,可以確認鹼性和酸性能瞬間改變顏色,體驗真實的實驗氣氛。
了解科學上的種種變化,有助於減少烹調失敗,製作出美味佳餚。利用壓力鍋可製作滑嫩的布丁,這項實驗也能應用在茶碗蒸之類其他食品上。
再一次強調,「科學」並非只有專家才能接觸的特殊領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尋常無奇的烹調過程,其實也非常「科學」喔!請各位不要光看看書而已,一定要嘗試親手做一、兩項。此外,光是以文字說明,恐怕無法喚起各位身體力行的動機,因此本書每一單元都搭配插圖描繪做法!(^ ^)。如果各位能因此享受到實驗的樂趣,身為作者的我也將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