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基本招 讓你看的到也吃得到70%獲利
某檔股票飆了沒賺到,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不知道的事太多了!
作者大方公開操作應該知道,卻被深埋其中的秘密。
財經媒體資訊平台聯合推薦
聚財網執行長 陳志維
精誠資訊資深協理 李琨瑜
《今周刊》行銷部暨出版事業群副總經理 陳智煜
K線神奇的代表了一天交易的面貌,研究K線的目的是要研判多空力道,如果每一根K線都有關鍵的意義,那也就等於都不重要。
投資人使用技術分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趨勢研判。
最困難的地方是判斷力量的變化,最精華的重點在於轉折型態,這些本書都帶給你最精闢的答案。
本書從K線意義、趨勢、力量變化、賣壓化解、多空轉折,循序漸進地讓讀者體會,投資股市時的多空研判技巧。而真正有效的交易準則,是從最重要的攻擊起始研究出發,技術分析的最終目的,是在下單交易的那一刻,可以真正的「相信自己」。
作者簡介:
林家洋
CSIA證券分析師
歷任匯豐銀行、富邦證券、國際大通投顧 分析師
媒體經驗
非凡、三立財經台 媒體分析師、盤中解盤分析師
講師經驗
精誠資訊 技術分析講師
嗨投資、寰宇財經網、聚財網 技術分析講師
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台北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台北商業大學 證研社社課講師
華南永昌證券內訓講師、第一金控內訓講師、統一企業內訓講師、扶輪社例會財經議題來賓、中興電企業內訓講師、高雄市財務金融協會例會專題講師、台企銀內訓講師
FB粉絲團
林家洋-K線軌跡
https://www.facebook.com/youngAug24/
推薦序
精誠資訊資深協理 李琨瑜
數年前,跟家洋老師結緣於一場大型講座。當時他站在台上,神采奕奕,口條清晰,用許多案例說明轉折K線範例。由於案例十分生動活潑,口語化解釋其中幾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與意義,台下許多觀眾都神情專注,興趣盎然,當場也提出許多問題,都獲得家洋老師專業的回覆,就在輕鬆的互動中,清楚分析K線的重要意涵。這樣愉快的演講過程,與家洋個人的技術分析能力及表達親和力,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家洋老師個人學經歷豐富,除了CSIA專業分析師等多張執照外,並且歷經各種專業歷練,熟稔各種金融商品操作,專精於趨勢分析、多空判斷、K線轉折、基本分析與新聞解析等,一向以推廣正確金融知識與技術分析能力為職志。本次整理過去數年間,累積數百場講座的精華,共分成七大章節,序章「以簡單的方式作為投資獲利的祕訣」開始,談到「投資心理建設」,分析「K線真正意義」,如何判斷「趨勢力量」、「攻擊態勢」、「多空意圖」、「賣壓化解」,以及「轉折K線」,最終再以「股市金融知識觀點」做總結。文章從淺而深,案例簡單易讀,涉及金融範圍廣泛,將最重要的金融投資觀念與技術分析判斷能力彙集成冊,分享予金融投資人,尤其彰顯其渡化投資大眾之佛心。
股海浩瀚,無邊無際,投資獲利機會高,相對也存在虧損高風險。一般投資人位於資訊年輪最外圍,只擁有少數資金,獲取公司營運與基本資訊管道有限,因此只能努力學習正確的投資方法,依照多空趨勢,遵循一套精心設計的操作法則,嚴格紀律執行停損;在心理面則要克服投資的心理障礙、所謂的修行五毒──貪、嗔、癡、慢、疑。
在這本專業著作中,有關股市投資專業知識與心理建設,都會一一揭示答案,在家洋老師的帶領下,祝福各位投資朋友,操盤獲利,沉穩堅定,成為真正的富貴贏家。
《今周刊》行銷部暨出版事業群副總經理 陳智煜
跟家洋已經認識超過十年了
他可以稱得上是最懂散戶問題的投資教練
這本書要幫讀者釐清觀念打通任督二脈
少犯錯,你才有機會成為下一位股市贏家
精誠資訊資深協理 李琨瑜
數年前,跟家洋老師結緣於一場大型講座。當時他站在台上,神采奕奕,口條清晰,用許多案例說明轉折K線範例。由於案例十分生動活潑,口語化解釋其中幾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與意義,台下許多觀眾都神情專注,興趣盎然,當場也提出許多問題,都獲得家洋老師專業的回覆,就在輕鬆的互動中,清楚分析K線的重要意涵。這樣愉快的演講過程,與家洋個人的技術分析能力及表達親和力,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家洋老師個人學經歷豐富,除了CSIA專業分析師等多張執照外,並且歷經各種專業歷練,熟稔各種金融商品操作,專精於趨勢分析...
作者序
先來說一下我的第一次股市交易。當兵的時候,我一直抱持著「要用錢來賺錢」的心態,當然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去買賣股票交易。當兵時在東引,東引在馬祖的北邊,船一個月才會到訪兩次,常常能夠看到的報紙內容都已經不算新聞,那年代也沒有智慧型手機。退伍前我就在那些舊聞之中,發現了一則半版廣告,內容是慶祝一家「易欣工程」的股票上櫃,文中搭配廣編搞,將這家公司的前景描繪得非常亮麗,對於投資的第一個標的我開始幻想起來。
退伍後很快地就開了戶,準備以兩年來存下來的錢開始人生第一次「以錢賺錢」的任務。那時代也還沒有網路下單,我在京華證券開戶後,隔天打電話給營業員下單買了人生第一張股票,就是「易欣工程」,當時用股價15元買進了第一張。
很巧,第二天開盤股價跌停板,我打電話給營業員,那時候的營業員就算是沒執照講話也很高調的,像我這種小咖連問個問題她都沒耐心,所以當天我不敢多問她跌停的原因,就再買了一張。現在回想,當初就算是問了,她應該也不知道答案。
第三天,開盤股價又直接跌停板,再打電話問營業員為什麼易欣工程連續兩天股價都跌停,她只回答我:「你到底要不要下單?」我猶豫著還來不及回答,她就把我的電話先放在一邊,接別人的單去了,等到她回來聽我的電話,我決定再買進第三張。
當天晚上我的想法很複雜,但是我的動作說穿了就是在攤平,以成本來說,股價明天如果可以漲停板就等於沒有虧損了,所以我打算隔天開盤前就先掛漲停板賣出再說。
可是真正到了第四天開盤時刻,不管我是看電視、或者出去到外面銀行的電視牆看報價,易欣工程都是沒有數字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當天開始就停止交易,因為整個大穎、延穎集團都交不出財報,底下的易欣工程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全部都停止交易,最後三家公司股票都變成地雷股。
就這樣,我人生的第一次投資只花3天就結束了。
應該沒有人第一次投資的損失速度比我還快,當下我也樂觀的做了決定,讓這件事情將來成為告訴別人選股必須注重基本面的最佳案例。當時我天真的以為,這樣的結果應該已經算夠慘的了,誰知道後來卻有了更慘的狀況,影響了我的一生,也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當然我的虧損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上面大約只是整段回憶錄的八分之一(其餘已在網路社團中分享)。我試圖透過人生第一次交易的經驗來告訴你,沒有經歷過失敗,又怎麼擁抱成功?改變的觀念可以在一瞬之間實現,只要你是真的想改變,操作上自然就會設法趨吉避凶;如果你有心成功,就得要脫離現有的舒適圈才行。
在筆者長時間的演講與教學生涯中,我發現很多投資大眾習慣性的在學習到一兩招技術分析的技巧之後,就想趕快拿到股市直接運用,彷彿認為好的技術分析可以套用於所有的金融商品,常常忽略環境背景因素,也沒深入考慮股價的走勢是否已經遠離基本面。
然而,開始進入技術分析的研判之前,你必須要先對K線有正確的認識。K線是交易發生過後才會呈現出來的圖形,當然屬於落後指標,事實上所有的指標都是落後的。技術面運用K線的核心思維應該是「透過每一天的K線來了解市場的資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事」。如果你的交易只管自己的進出場價位與盈虧狀況,不考慮市場上其他的資金現況,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打算要獲利,那麼你得思考,憑什麼讓市場上的其他人都把錢輸給你?
當你操作先開始不怕虧損,確切的依照學習技術分析後所建立的交易準則來執行,才有長遠的獲利機會。即使是勝率高的交易準則讓你賺錢,也要繼續保持戒慎恐懼的態度,因為你的獲利是市場資金動能持續發揮的結果,並不是你的交易誘發攻擊走勢。假若你帶著錯誤的觀念進場交易卻有了幾次意外的獲利,長期來說對你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在進入教學市場之前,工作上有很長的時間待在投顧圈,深知投資人操作上最大的障礙在何處,所以寫下這些觀念,希望提醒有心改變交易現狀的投資人。學習K線前要先有正確的認知,再來進入K線的世界;先避免對於行情有先入為主的看法,再用技術分析的角度來支持自己的多空觀點。
常常有人問我,投資要怎樣才能夠「有效的規避風險,趨吉避凶」?這與每個人過去的操作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只要經歷過真正的風險與危機,在投資上自然會更加謹慎。
最後來談談操作的風險,「停損」的觀念很重要,只是多數人都用錯了停損的設定方式,才使得效果不佳,並不只是執行力出了問題。本書最後一章的觀念單元,我也將為讀者分享10篇金融操作的觀點認知,其中「停損的真正意義」值得你反覆閱讀。有了正確的停損觀念之後,你將發現恐懼的心理並不會讓你交易的虧損減少,反而因此常常錯失進場買進的絕佳機會,如果有了正確的停損設定方式,下單前就已經算好最大的虧損範圍,才能減少恐懼的心理,去執行正確的交易操作準則。
先來說一下我的第一次股市交易。當兵的時候,我一直抱持著「要用錢來賺錢」的心態,當然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去買賣股票交易。當兵時在東引,東引在馬祖的北邊,船一個月才會到訪兩次,常常能夠看到的報紙內容都已經不算新聞,那年代也沒有智慧型手機。退伍前我就在那些舊聞之中,發現了一則半版廣告,內容是慶祝一家「易欣工程」的股票上櫃,文中搭配廣編搞,將這家公司的前景描繪得非常亮麗,對於投資的第一個標的我開始幻想起來。
退伍後很快地就開了戶,準備以兩年來存下來的錢開始人生第一次「以錢賺錢」的任務。那時代也還沒有網路下單...
目錄
第一章 用最簡單的方式當作是投資獲利的祕訣
第二章 操作應有的心理建設
第三章 K線代表的真正意義
第四章 趨勢帶動的力量
第五章 攻擊態勢、多空意圖、賣壓化解
第六章 轉折K線與實務應用
第七章 股市金融知識觀點系列
第一章 用最簡單的方式當作是投資獲利的祕訣
第二章 操作應有的心理建設
第三章 K線代表的真正意義
第四章 趨勢帶動的力量
第五章 攻擊態勢、多空意圖、賣壓化解
第六章 轉折K線與實務應用
第七章 股市金融知識觀點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