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除了比YA之外,原來也可以這樣拍
照相,不只是按快門而已,也不是拍得愈多,技巧就會愈精進,如果是抱持這樣的想法來玩攝影,很可能只是浪費時間。可惜的是,數位相機愈來愈普及,但台灣的攝影書籍卻停留在過去,不是翻譯國外攝影書、專業攝影家作品集,就是名模美女寫真集、明星旅遊自拍集,但為普羅大眾所寫的攝影入門書,依然少之又少,因此,我才發心起念寫作這本書。
這本書,我花費將近一年的時間,同時也透過台灣攝影界前輩、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負責人全會華老師的協助下,找尋最適合的人選。而且很幸運的是,在全老師的支持與鼓勵下,讓我能夠順利地完成這一本書。
最後我找到了15位攝影達人,在這15位攝影達人中,有喜歡拍青蛙的Winsun、拍台灣廟會的莊國琳、拍風景的郭育安;追著蝴蝶跑的施信鋒、追著極光跑的洪家輝、追著街貓跑的吳毅平;也有能拍出自然純真美少女之風格的Kennymax、徐聖淵,拍出天真可愛孩子笑臉的張大魯;因雜誌攝影工作多年後,決定自行開設專業攝影工作室的王麗君、楊志雄。另外,還有喜歡蒐集、把玩特殊相機,而且對攝影很有自己想法的張小成、李孟學、陳斌華,以及堪稱是台灣黑白攝影大師的阮義忠所收的第一個徒弟──楊鎮豪,將他從多年來在阮老師身上所學到的黑白攝影、手工放相等祕訣精華,以分解步驟的圖示方式,首度對外呈現在讀者眼前。
在訪談這15位攝影達人時,我也進入了他們的攝影世界,為他們對攝影的熱情與堅持而深深地動容。透過他們的分享,示範他們拍照的心法與訣竅,我衷心希望讓讀者發現:「除了比YA、按快門之外,原來也可以這樣拍。」如果說這15位攝影達人,代表攝影的15種流派,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流派,體會15位攝影達人拍照的初衷及技巧,按部就班、依樣畫葫蘆學習,然後再挑選其他流派嘗鮮,或許你也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攝影風格與樂趣,拍出具有生命力的照片,感動周遭所有的人。
本書熱情推薦人之一:
全會華 任職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執行長
展覽記錄:
1983 「心象」攝影個展
1984 「靜訴」攝影個展
1985 「生活與肉體」攝影個展
1987 「時間?的妖精」攝影個展
1988 「石曲」攝影個展、「綠島風情話」攝影個展
1990 「走過一個古老文化的哲思」攝影個展
1993 「ZOO ─ 動物園」攝影個展
1998 「靈欲面具」人體攝影展
2001 「花魂」攝影個展
2002 「動物園PARTⅡ」
2003 「我的SX-70」
2007 「印象」全會華攝影個展
2008 「一個江南夢的開始」全會華攝影個展
推薦序
「攝影不再是瞬間的紀錄,它是延續了瞬間的感性與生命。」
生活在數位資訊的時代,影像的觀看、閱讀與拍攝都是我們現代人必要俱備的生活經驗,影像的感官衝擊往往是不可迴避的社會話題,所以「攝影」在數位時代裡,它已是人人非用非了解不可的工藝,不論你在職場上或休閒生活中都離不開攝影這百年來最時尚的發明,人手一機世界同步。但是如何才能拍出壹張出色的照片讓人人為之心動,我想你只要能掌握到眼到、手到、心到的拍攝「三到」原則,你就會成功,不妨試試看。
但如想攝影技術再更上一層樓,那就得吸收新知了,一張被他人稱之為有水準的好照片,就是照片本身會敘述動人的故事和吸引人注目的「形」與「色」,所以知識是發現故事的精髓所在,透過這手段讓我們更能了解到拍照時現場氣氛的掌握、反應及如何發揮相機自身的功能,那要如何才能增進這些拍攝知識與技巧呢?選擇工具書就非常重要了,攝影書籍百百種,但在這本書中所選出的攝影達人,他們所提供的攝影知識、拍攝技巧及作品圖片,我認為出版者非常用心收集與挑選,並做連貫性的編輯,讓讀者能從中捉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為起點,可說是一書在手受用無窮。
因此,我希望喜愛攝影的朋友,大家能好好的利用這本有水準又精美的攝影書,來達到你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能感動你我身邊的人,並將照片中的故事永遠流傳。
本書熱情推薦人之二:
吳天章(資深視覺藝術工作者)
個展:
2009「普天同慶」莊普. 吳天章雙個展
2008「懾-相」2008吳天章個展
1997「吳天章個展」印象畫廊
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2) 」MOMA畫廊.日本福岡
1990「四個時代」台北巿立美術館
1987「傷害症候群」台北巿立美術館
推薦序
對年輕世代來說,「拍照」或「攝影」是如此自然且簡單不過,隨著電腦運算機的進步,數位相機內建自動化程序在在簡化攝影的困難度,彷彿只要輕鬆按下快門,所有惱人的對焦、曝光、快門、色溫等技術問題通通不見,並且隨著儲存媒介容量的進步與平價化,充實攝影器材的便利性,攝影可謂全民運動,人人手上至少一部相機,甚至手機也加入影像攫取的行列,世界被大量影像包圍著。誠如作者陳雅莉所言,電腦解放了文字、數位相機也解放了攝影。幾次閒聊當中,雅莉提及早年傳統相機的攝影,尤其是一九七○、八○年代盛行的報導攝影,甚或是更早之前的黑白攝影,畫面中富含溫潤的質感、和人文精神的內涵逐漸不可得。
書中這十五位年輕攝影達人除了對外探索,也反照個人內心,從多方失敗記取經驗,甚至從中開發出獨特觀點與創意角度。雖然其中有多位並非專業攝影家,但他們的作品都已表現出專業且職業水平。每位作者精湛的攝影作品,加上巧思的編排,讓本書有如一本精美攝影集,內容分成五個主題,有生態、風景、人物、生活、創作等類別,有的作者偏好環境生態的觀察;有人則是用攝影來進行文化研究,搶救快消失的歷史記憶;有人是藉由影像來書寫自己的生活心情;也有人透過影像來思考人文現象;還有探討攝影的藝術性及影像的本質。
而在作者與受訪者訪談的過程當中,以自然、輕鬆學的方式提點技術面,每個篇章末尾都附上攝影家使用的相機廠牌及鏡頭規格,還有作品拍攝時光圈大小、曝光時間和快門速度等相關資訊。其中,創作類攝影家楊鎮豪(小羊老師)更將「私房練功秘笈」(暗房沖片)大公開,讓初學者得以按圖索驥,若能勤於練習,假以時日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風格與樂趣,拍出具有生命力的照片。
攝影是一種有著無比親和力的創作媒介,但個人認為,攝影不僅是生活寫真的紀錄,它也是一種可以加入個人創見,進而領略藝術創作般的樂趣,讓攝影在你的心靈上有著更細膩的探觸。我可以確定,「拍照不會讓你的靈魂出竅,但你的照片需要更多靈魂」。
本書熱情推薦人之三:
陳克華 醫生詩人 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展覽記錄:
陳克華的視界地圖(攝影),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C)
陳克華的視界地圖(油畫∕針筆畫∕現代詩)
佛途旅次(I)、(II)、(III)─陳克華的緬甸攝影義賣展
著相-----「犍陀羅(Gandhara)時朝佛像及巴基斯坦攝影展」
邂逅拉達克---暑期海外醫療服務活動成果攝影展
浮生夢遊—詩人的攝影手札,花蓮松園別館藝廊
裸鏡告白---陳克華的油畫∕針筆畫展,花蓮文學館∕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一花一淨土---陳克華的花攝影
石頭秘語---陳克華的石攝影
邂逅拉達克---暑期海外醫療服務活動成果攝影展
寂靜花開---花蓮松園別館
攝影大師--陳克華&關耀輝超越時空的對話
花非花---陳克華的花攝影展. 時空藝術中心
我的天---陳克華攝影展. 布查花園藝術空間
推薦序
許多智慧古籍裡更清楚指出,人的一生「畫面」可以儲存在類似潛意識的「視覺資料庫」裡,因緣湊巧時,便可以隨時叫出來。也很喜歡「人死之前,一生的畫面會在一瞬間全部在腦海裡重演一遍」這樣的講法,而這樣的前提也已被好萊塢拍成了「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故事設定在一個人類出生就被植入晶片的時代,死亡之後,專業的剪接師會將往生者的一生剪接濃縮成類似電影的長度,在追悼會上播放給死者的親友觀賞。是的,每當出遊過後回到電腦面前,開始準備整理記憶卡中的照片時,便有這種回顧前塵,小死一番的感覺。
如何讓「攝影這件事」,真正成為一種「看見」,而非一種扭曲,渙散或遮擋?在上「神經語言學」時學到一個字:「重新框視」。意思是說:任何人生際遇所代表的意義,全取?於我們為它所配的框架。當你換個角度來看,意義就隨之而變。一個人尋求改變的工具之一,就是要曉得如何為自己的遭遇配以最適切的角度,這種認知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重新框視」。
誠如在一次某喇嘛攝影家的展覽所讀到的一段話: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當你的心,眼,鏡頭,和外象恰恰排列成一直線的瞬間。如此地因緣俱足,成就了一張「好」照片的可能。而我在電腦前久久凝視每一張我按下快門所「劫取」而來的時空切片,每一個畫面構成的瞬間,是何種因?何種緣?一一和我的潛意識作對應,一花一草、一張陌生的臉孔、一幅落日、一個背影,你都創造、賦予了他們意義,他們也與你化身為一種暗諭、一種象徵、一種精神、一朵自我宇宙的曼陀羅。否則,你便可以將這些畫面刪去,一如送入無明。一切在於「你」的心,眼。
在寫詩逾卅年的近知天命之年,攝影猶如一扇新開的窗,讓我暫時丟下文字,關上詩的軟體,讓眼晴追隨心象,看見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的創作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