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果沒有痛苦,我們能懂甚麼是快樂嗎? 或許這就是 “痛快”一詞的來源。本書試著以 “痛快” 的角度提醒讀者,不要忽視或取笑死亡。當死亡帶來毀壞與哭泣後,人會更親密。只要四季照樣運行,死神還是會再來。仔細看看繪本中的圖,倒是帶來不少安慰。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死亡」就像一個旅行中的過客,自然的來到,為平靜美好的生活帶來了改變。
「死亡」雖然帶來了痛苦,但是從前後對比的圖像看到,它也讓原本冷漠疏離的人們,學會同理心和彼此安慰,互相幫助。那股凝聚的力量,讓大家嶄露幸福的笑臉,也體驗唯有失去,才會懂得珍惜擁有的可貴。
真實的人生不會永遠只有快樂,沒有悲傷。讓孩子學習面對傷痛和改變,了解生命運轉的規則,那無所畏懼的平靜心靈,將成為他們探索生命最堅定的能量。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 童書作家 嚴淑女
死亡是一門功課,是一個老師,它教會人們很多事,在不可避免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中,這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一項,也是大人很難教導孩子的一項。我很佩服本書的作者和繪者,能用這樣的方式把這個嚴肅、不好說明的議題呈現出來:簡短的故事、簡潔的文字和細膩的圖像,尤其最後一張與前面全體大合照互相對照的圖片,更清楚的指出人們因死亡而得到的智慧,讓孩子深刻體悟。這是一本值得親子共讀、討論的圖畫書。
新樹幼兒圖書館館長 蔡淑媖
死亡路經人生,總帶來失去,傷痛和淚水,是一種感受更深於理解的經驗.這本書的創作者不僅帶我們凝視死亡,也溫柔的提醒,原來,失去會被彌補,傷痛會漸漸平撫,淚水也會澆灌出新的生命.人生依舊美麗!
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劉清彥
「年少的我,第一次和死亡接近,是大伯過世時,那靠近讓我暈眩想吐,然而沒有人和我談論那是什麼?
若干年後,父親中風,我第二次和死亡靠近,那時我已經是一個母親,但是我仍不知要如何敘說內在的恐懼和焦慮,於是我用忙碌掩蓋過去…
時光飛逝,年歲漸長,一次次的面對和學習,我終於逐漸懂得如何和摯愛對話,明白所謂的當下是多麼幸福的臨在。
如果你還無法和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透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很久很久以前…」
台北市故事協會講師 黃文綺
如何與孩子談生說死
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 / 紀潔芳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是一本耐人尋味的繪本。
故事一開始這麼寫:「很久很久以前……」從人的一生來說,「很久很久以前」,指的可以是人生中的「初生」;慶賀孩子來到人間,歲月是用「加法」計算,如出生之吉時、滿月、四個月之收涎、抓週、入幼兒園、七歲入學、成年禮等。然而,一旦罹病或老化,歲月卻是用「減法」,如生命只剩幾個月時間,多活了一天就是又少了一天。
繪本中寫到「傍晚,死亡走過來,跌倒……」,或許是指年老或臨終的重病者。人生有許多失落,如搬家、好朋友吵架、考不上理想學校、丟掉了工作、夫妻離婚……而其中最大的失落應該是親人過世了。家人年老或生病死亡,雖然是可預期的悲傷,但還是令人極度悲慟不捨,何況是不可預期的悲傷的發生,如意外死亡或自殺,真是應驗了黃泉路上無老少!故事中的小弟弟在火災中喪生,那樣刺骨的椎心之痛也令「死亡」失神,在釘棺木時,竟將鐵鎚重重的敲在自己的大拇指上;然而,在送葬隊伍中,除了家人之外,親戚朋友甚至寵物都參加了,也給了彼此最大的溫馨及支持!
「死亡」雖然帶給人們哀傷及痛苦,但也教會了大家同理、安慰及珍惜。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要互相體諒及包容。早上醒來,睜開眼睛的那一剎那,慶幸又是美好的一天,相互祝福平安。隨時關懷周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公車上聽到別人打個小小噴嚏,會在意及關心,誠懇的說:“Bless you!” 。家人「離去」,如果平時能夠善加關心,給予臨終關懷,了解「盡心隨緣」,那麼陪伴者和即將離去的家人將能找到平安與寧靜,生者祝福往生者一路好走,生死兩相安。
細細品味這個書名──《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有人可能回答:「不可以。因為快樂和哭泣是相生相隨,就像出生帶來了快樂,離去令家人哭泣,兩者是無法分開的。」也可能有人回答:「不可以。因為,哭泣可以抒發悲傷,對情緒調解是有幫助的。」或者有人會回答:「可以。當人們對死亡有更多的體認、更能接受死亡時,是可以不哭的。如鐵達尼號即將下沉時,一些天主教徒靜靜的隨著船上的神父祈禱,他們知道蒙主恩召的時間到了,一心祈求回到天堂。更可佩的是一群超越生死的樂隊朋友,他們體悟到既然走不了,何不綻放生命的餘暉,繼續演奏,為人生留下優美的旋律。」總之,答案留給讀者自己回答,這是個有很大的想像空間的問題。
親愛的家長,有空不妨帶孩子到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探訪人生。其中人生五階段「初生→成長→壯年→老年→死亡」展覽室,展品豐富、解說生動,漫遊其間,還真有很大的啟示。再配合館內特別設計的體驗活動,如「清涼身心」、「漫步朝聖大道」、「生命手印之傳承」、「金色大廳的祝福」、「華嚴世界之昇華」、「生命之河的動心」,在在有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對大人及孩子而言都是難得的生命之旅!
或許你會問:和小學生談死亡,會不會太沉重?
其實小孩子也會碰到死亡事件,如爺爺奶奶的去世、寵物的死亡、班上的同學離去,甚至面臨自己的死亡,而且也會害怕、恐懼、疑惑、悲傷、內疚、憤怒或思念。2011年蓮花基金會舉辦「愛,要及時說出來」,台灣地區有609位幼兒園及小學生參加。據估計,在這609幅畫中,有5%的小朋友是畫想念去世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有14%的小朋友是不捨死去的寵物。其中,高年級金蓮獎張欣蕾畫的是沙漏,全家人和爺爺聚會時的歡樂,隨著時間流逝,爺爺的床空了,剩下的是家人的悲傷與不捨。多麼有說服力的「愛要及時說出口」。中年級金蓮獎的劉乃綺畫的是在老人家去世前,家人用心完成老人家的心願──成家立業。低年級銀蓮獎的吳方禎畫的是綁馬尾的小女孩看著爺爺的照片流下眼淚,上方有三幅小畫是回憶著爺爺教她讀書、和爺爺一起打陀螺及幫爺爺搥背,祖孫之愛真情流露,將往日的回味和現在的思念一起呈現,令人鼻酸,也提醒了大家要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愛。幼兒園金蓮獎曾笙瑋的畫令人詫異!爺爺往生躺在棺木中,空中有佛祖接引,周邊一共畫了十二個人。頒獎當天,五歲的笙瑋一一指出畫中的人有奶奶、爸爸、媽媽、他、小妹及阿姨、舅舅等人。笙瑋教會了我們,縱然是小小孩,也會悲傷。
孩子對「死亡」是有覺知的。大人們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可不用心!這本繪本不論是對父母或老師和孩子討論死亡都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同年紀不同際遇或不同年紀的孩子對於「死亡」會有不同反應,可以參考延伸的繪本還有:《好好哭吧!》、《我家寶貝要出生》、《我的黃色小番茄》或許有相輔相成之果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