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208期書摘推薦!!
◆ 真魚真事!這隻鯊魚還在漲價中……
◆ 從安迪˙沃荷到村上隆,「在藝術界,如果你不是名牌,就什麼都不是!」
◆ 高潮迭起的瘋狂金錢遊戲,宛如電影情節的藝術收藏傳奇
◆ 從蘇富比到佳士得,直擊國際拍賣現場,揭開神祕推手的操盤密技
◆ 《時代雜誌》強力推薦:給一生從不曾讀過任何藝術書的讀者
◆ 特別彩頁製作_ 當代藝術品牌,一次認識傳奇藝術家、藏家及拍賣公司
◆ 前25大當代藝術家、藏家及重要拍賣紀錄一覽
從佳士得到蘇富比,從安迪˙沃荷、村上隆到赫斯特,
art = Money,How they made it?
你一定想像不到,賣一幅珍貴的竇加畫作與一杯冰鎮露啤,背後的行銷課題有多類似。
──艾佛瑞德.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前蘇富比控股股東
為何一隻死鯊魚可以賣到四億台幣?
如果你一生不曾讀過任何藝術書,建議嘗試這本宛如電影情節的藝術收藏傳奇。為什麼藝術品的價格動輒百萬美元天價,一顆鑲鑚的骷顱頭,收藏家個個趨之若鶩?村上隆的大公仔如何創下一億日幣的天價?為何超級精明的紐約投資銀行家願意花1200萬美元買一隻腐爛中的鯊魚屍體?是什麼樣的魔法讓帕洛克的滴畫《一九四八年,第五號》賣出1.4億美元的天價?為何一件拴了銀鍊子、扔在牆角、取名《沒有人離開過》的皮夾克,能在2007年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69萬美元的佳績?所有這些你曾在新聞上聽聞,令人匪夷所思的頭條話題,都可從本書中得知箇中秘辛。
除此之外,更可透過本書登堂入室,來到名流仕紳進出的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會,直擊神祕的國際夜拍會現場,破解操盤手法及市場運作之道。藝術市場是否已達高點?當代藝術到底值不值得投資?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另翼刊物《村聲週報)評論家Jerry Saltz曾斷言85%的當代藝術品都是垃圾,但為什麼光2006年就有131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屢創新記錄呢?而未來又有哪些藝術家會有出人意外的驚奇表現?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又將如何令人期待?從藝術家、畫商、交易員、收藏家到拍賣會,看門道,培養好眼光,學會藝術投資之道。
本書以引人入勝的文字,首度帶領讀者一窺現代藝術世界種種光怪陸離的瘋狂經濟現象,並揭發自安迪˙沃荷以來,赫斯特(Damien Hirst)、昆斯(Jeff Koons)及艾敏(Tracey Emin)等當代藝術家創下銷售天價的行銷策略。作者唐‧湯普森走訪拍賣公司、畫商及收藏家,掀開藝術市場背後的心理面紗,顯示物慾及擁名畫自重的渴望如何導致買家脫軌演出。文中更引證品牌在藝術界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在許多方面與時尚精品界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以迷人、慧黠的文筆與思路深入探討當今的文化現象。在當代藝術界,如果你不是名牌,就什麼都不是。
藝術家品牌1
Damien Hirst 達米安˙赫斯特
──藝術史上最會賺錢的藝術家
成為名牌是生命中重要之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就是這麼回事。
我喜歡用一個東西來傳達一種感覺。鯊魚是很嚇人的,它的體型比你大,而且你對這個環境很陌生。它似死亦生,似生亦死。
Profile
˙聲稱四十歲時身價為一億英鎊(約45億台幣)。這個數字等於畢卡索、安迪˙沃荷加上達利同齡身價的總和──而這三位都是藝術史上最會賺錢的藝術家。
˙1965年7月7日生於布里斯托,長於里茲。畢業於倫敦哥斯密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就學期間曾在太平間打工,影響日後創作主題。
˙在學時於倫敦船塢區策劃「凍結」(Freeze)展覽,廣受好評,開啟日後藝術家職業生涯。
˙1990年,與友人策劃一場名為「賭徒」(Gambler)的倉庫藝展。贊助人沙奇站在裝置作品《一千年》前目瞪口呆,稍後買下這件作品,並提供赫斯特未來創作的經費。
˙擅長畫題=話題的行銷策略,作品名稱是一個重要環節,會迫使觀者賦予它一個意義。畫題所引起的討論和作品本身一樣熱烈。
News
˙1995年,30歲贏得英國一年一度的透納獎,得獎作品為《被分開的母與子》。
˙2003年5月,成為第一位作品登上太空的藝術家,點畫作品被選為英國「獵兔犬號」(British Beagle)登陸小艇所使用的儀器校準表。
˙1997年與友人合開「藥房」時尚餐廳,因店名容易誤導引發皇家醫藥學會提告,登上新聞頭條。2003年結束營業,餐廳裡的150件物品搬上拍賣桌。在蘇富比259年的歷史中,首度為在世藝術家舉行專場拍賣。原估價300萬英鎊,最後拍出1110萬英鎊,淨利所得,勝過餐廳經營六年的利潤。
Record
˙2007年5月,一幅194154cm的點畫在紐約蘇富比拍出150萬美元。
˙2007年6月,《搖籃曲之春》在倫敦蘇富比拍出1910萬美元(逾5億台幣),創下在世藝術家的最高拍賣紀錄。
˙《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1200萬美元。
˙《看在上帝份上》問世一年前,即被一百種刊物所報導,成本1200萬英鎊,要價5000萬英鎊(約23億台幣)。
˙《上帝之怒》以400萬美元賣給韓國首爾的三星美術館。
作者簡介:
唐‧湯普森(Don Thompson)
˙經濟學家、商學教授,任教於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與多倫多約克大學書利克學院(Schulich School, York University)。經常講述有關藝術課題,自著與合著九本探討行銷與經濟的書籍,部份已譯成六國語言。現居倫敦與多倫多。
˙因2005年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萌發撰寫此書的念頭,試著用經濟學來解釋當代藝術品動輒拍出百萬美元天價的背後原因。
˙寫作材料來自訪談及二手消息,因為旨在寫作一場當代藝術市場的深度遊記,而非學術參考書,讀者應將本書提供材料視為範例樣本,或看成是貼近現實的傳奇故事。過程中,有賴倫敦蘇富比前董事長、拍賣大師彼得.威爾遜(Peter C. Wilson)先生指教,才得以領略藝術拍賣迷人而複雜的風貌。
˙此外幸得許多畫商、拍賣公司專員、藝術界人士以及各領域高層主管的熱心協助與鼓勵,成就本書的原創性。但此原創性僅如美國教育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所說:是一門「記住你所聽到的,但忘記你是聽來的」藝術。
˙對當代藝術經濟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從三份雜誌讀起:《藝術與拍賣》(Art & Auction)、《藝術新聞》(ARTnews)與《藝術新聞報》(The Art Newspaper)。
譯者簡介:
譚平
清華大學電機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曾任廣告製片,現專事翻譯。譯有《植物,也有情緒》(博大出版)。
章節試閱
1
一件發青又泛皺的天價藝術品
Green and wrinkled and twelve million
keymen:英國藝術家赫斯特、收藏家沙奇、經紀人高古軒、買家柯恩
work:《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
price:1200萬美元
event:展覽「今日美國」
2005年1月13日,紐約市
對正在兜售這件填充鯊魚的經紀人來說,最大的難題就在於1200萬美元(近四億台幣)的要價。次要難題則是牠重達兩噸的身軀,要扛回家著實不容易。這隻長十五英呎的虎鯊標本,被框在巨型的玻璃水族箱中,成了一件「雕塑品」,還取了個創意十足的名字──《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鯊魚在1991年於澳洲捕獲,之後送往英國,在英國藝術家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指導下,由技師們完成處理及裝框。
除此之外,這件作品的問題還未結束:鯊魚創作的概念雖然新穎,但許多藝術界人士不確定牠是否有資格被稱為藝術品。這問題很重要──因為除了瓊斯(註解1)之外,所有藝術家在世時都不曾賣到1200萬美元的價碼。
怎麼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多錢買一隻鯊魚呢?原因之一,就當代藝術界而言,品牌力可凌駕一切劣評,而這件作品涉及一長串知名品牌。賣家查爾斯•沙奇(Charles Saatchi)是廣告界名人,同時也是一位名享國際的藝術收藏家。十四年前,他以五萬英鎊委託赫斯特製作這件作品。這在當時是極其誇張的價格,誇張到《太陽報》(The Sun)以〈五萬英鎊買條魚,恕不附贈薯條〉(50,000 For Fish Without Chips)為題來揶揄這樁交易。赫斯特故意開出天價,希望帶來宣傳效益為他賺進大把鈔票。
兜售鯊魚的經紀人是紐約的賴瑞•高古軒(Larry Gagosian)──全球最知名的藝術經紀人。而積極爭取這條鯊魚的買家,則是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Museum)的尼古拉斯•瑟若塔爵士(Nicholas Serota),但他手上的預算很吃緊。另外四位財力雄厚的收藏家也表達了興趣,其中成交希望最大的是美國康迺迪克州超級富有的避險基金主管──史提夫•科恩(Steve Cohen)。赫斯特、沙奇、高古軒、泰德、瑟若塔以及科恩所聯合打造出來的藝術品牌,比世界任何名牌都更具份量。對媒體記者來說,這隻沙奇所擁有及展示的鯊魚,已成為「英國年輕藝術家派」(Young British Artists,簡稱yBas)所謂的「驚奇藝術」(shock art)代表。在如此龐大的品牌後盾和媒體炒作下,這隻鯊魚肯定是件藝術品,而,價格也必然是個天價。
不過,這件作品其實還隱藏另一個爭議──若換成其他藝術品,可能早就嚇跑所有買家:缸子裡的鯊魚自1992年在倫敦沙奇畫廊首展之後,便以驚人的速度敗壞。由於,先前防腐做得不夠徹底,魚體逐漸腐爛,魚皮嚴重皺摺,顏色變得鐵青,一片魚鰭掉了下來,缸子裡的福馬林變得混濁。原本想要營造的錯覺,是虎鯊在美術館的白色空間中朝觀者游來,準備捕殺眼前獵物。而現在這種錯覺被比喻成希區考克名片《驚魂記》中,主角諾曼•貝茲(Norman Bates)走進地窖,卻發現滿身塗了香油的母親屍骸坐在椅子上(註解2)。沙奇畫廊的策展人試圖亡羊補牢,在福馬林中加入漂白水,卻使腐敗速度更為加劇。1993年,策展人放棄補救,找人把魚皮剝下來,撐開魚皮,套在加重的玻璃纖維模子上。鯊魚卻依舊鐵青,依然佈滿皺紋。
赫斯特並未親手捕到這隻鯊魚。當初,他打了許多通電話給澳洲海岸郵局「徵求鯊魚」,請他們張貼告示,上面有他倫敦的電話。他共花了六千英鎊完成:買鯊魚四千英鎊,用冰塊把鯊魚包妥運達倫敦花了兩千英鎊。有人想,赫斯特或許可再另買一隻,換掉原來那隻舊鯊魚。然而,許多藝術史家一定會主張,假如鯊魚經過修補或替換,那就是另一件作品了。比如,在雷諾瓦的畫作上重描一次,它就不再是同幅作品。不過,既然這隻鯊魚是件觀念藝術,那麼再抓一隻同樣凶猛的鯊魚來取代,並保留相同的名字,這作法是可被接受的嗎?經紀人高古軒以美國裝置藝術家丹•弗拉文(Dan Flavin)的作品霓虹燈管為例,做了一個牽強的比喻。他強調,如果弗拉文的雕塑有根燈管燒壞了,他會直接換根新的。但是,當沙奇被問到修補鯊魚是否會改變這件作品藝術上的意義時?他回答道:「絕對會。」那麼,究竟哪一點比較重要──是原始的藝術作品?還是藝術家創作的意圖?
泰德美術館的瑟若塔向高古軒殺價200萬美元,未被接受。高古軒繼續尋找買家。當科恩聽說沙奇希望盡快脫手時,他決定下手買下這隻鯊魚。
本書稍後將介紹赫斯特、沙奇和高古軒的出身背景。但科恩是何許人?誰會花1200萬美元買正在腐爛的鯊魚呢?這麼說吧:科恩是金融界買家刺激高檔當代藝術市場買氣的代表。他在康迺迪克州格林威治鎮(Greenwich, Connecticut)擁有一家SAC資本顧問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是業界公認的天才。他管理的資產總額高達110億美元,據聞每年賺進5億美元。他將藝術戰利品存放在幾個私人處所:包括格林威治鎮的豪宅(佔地32000平方英尺)、曼哈頓的別館(佔地6000平方英尺),以及佛羅里達州德爾雷海灘(Delray Beach, Florida)的別墅(佔地19000平方英尺)。2007年,他在紐約州東漢普敦(East Hampton, New York)又買下一間十個臥房、佔地二英畝的房地產。
想瞭解1200萬美元代表的意義,就必須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富有。假使科恩的身價是40億美元,稅前年薪是5000萬美元。在這個前提下,即使投資報酬率只有一成(遠低於他實際的資產管理獲利),他每週的收入仍高達1600萬美元,相當於一小時9萬美元。換算下來,這隻鯊魚只花了他五天的收入。
有些記者質疑《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是否真以1200萬美元成交。據幾個紐約媒體報導,除泰德美術館外,科恩是唯一出價的買家,實際成交價是800萬美元,但《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則聲稱是1300萬美元。雖然交易雙方均依照協議對實際成交金額三緘其口,但1200萬美元是最多人引用的數字,一時之間成為熱門話題。無論真正數字為何,在沙奇的館藏中,赫斯特的作品從此水漲船高。
本書所記載的這趟發現之旅,首先從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說起。2006年10月5日,我與600名貴賓應邀參加一場名為「今日美國」(USA Today)的私人預展,策展人正是剛才提到的沙奇。展品來自37位極有才華的美國年輕藝術家,許多人並非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只不過在紐約創作而已──從這點能看出,要界定藝術家的身份實屬不易。
皇家藝術學院創立於1768年,是英國大型的公共美術館。在展覽宣傳上,館方自比為國家畫廊、兩間泰德美術館及國外一流美術館的等級。「今日美國」不是一場商業藝展,展出作品全都沒有標價;這也不是一場傳統的美術館展覽,因為所有作品全都來自一位藏家的私人收藏,這個人就是沙奇。所有展品都由他欽點。這些作品將因為在此高檔公共空間展出而增值,而未來任何買賣所得,利潤都由沙奇一人獨享。
沙奇既不是一個專業的策展人,也從沒當過美術館主管。在他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最為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廣告界巨擘的身分,其次是藝術收藏家。他最擅長將自己收藏的藝術品以高利潤轉手,而赫斯特的鯊魚只是其中一例。
有人批評沙奇利用皇家藝術學院來提高私人收藏的身價,也有人批評其中一些作品過於墮落或色情。有人戲稱皇家藝術學員成了「沙奇畫廊臨時分館」,還有人說,很高興看到沙奇把收藏品掛出展示,否則要等到拍賣那天才能重見天日。
強力宣傳下,這場展覽博取許多媒體版面。展覽開幕前,倫敦各大報、《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及十幾家美國大報,皆大肆報導。驚嚇指數是這場展覽所標榜的特色,其中有老鼠大戰的場景,還有少女與男子交歡的畫面。
「今日美國」這場展覽的主題是「當代美國的覺醒」。出席私人開幕酒會的評論家和策展人對主題及展品皆抱持不同看法。有人質疑用「覺醒」來形容這些藝術家是否恰當?甚至質疑他們是否真有才華?皇家藝術學院展覽秘書諾曼•羅森索指出,展品「傳達一種激進的政治主張和憤怒,同時摻雜一些懷舊情緒;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展覽。」藝評人布萊恩•蘇沃說:「至少『感官』(Sensation,沙奇的上一次策展)讓我想吐,但我這次一點感覺也沒有。」雕塑家艾佛•亞伯拉罕是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委員之一,他補充道:「沙奇靠著男學生的黃色作品和冷嘲熱諷的伎倆,吸引更多的注意。」這些評價在當代藝術界司空見慣,而,沙奇則說:「請務必前來觀賞『今日美國』。假如您認為裡面有任何東西,比我們周遭所見所聞更沒品味,請留張字條給我。」
隔天展覽正式對外開放。魚貫入場的參觀者幾乎無聲無息,面無表情,彷彿排著隊等待簽名,準備參加戴安娜王妃葬禮的弔唁群眾。就如同多數當代藝術所得到的反應,沒人想乾脆地承認自己既不理解也不喜歡這些展品。參觀結束後,列隊而出的人們竊竊私語,吸取著這次經驗,既無喜悅也無驚奇。
沙奇到底選了哪些作品?來自加拿大溫尼伯(Winnipeg, Canada)的藝術家強納生•皮爾秋克(Jonathan Pylpchuk),他參展的作品是軍營模型,裡面全是腿部截肢的黑人大兵,有些正在痛苦地哀號著,有些已經死亡,標題為《希望我撐得過去也留下一些尊嚴》(Hopefully, I will Live Through This With a Little Bit of Dignity)。生於北京、長於溫哥華的許漢威(Terence Koh)以作品《毒蟲》(CRACKHEAD)表現一首死亡幻想曲:他在222個玻璃櫃中擺進用石膏、顏料和蠟製作的扭曲黑色頭像。據沙奇表示,他花了20萬美元買下這件作品。許漢威的另一件作品《大白雞》(Big White Cock)則是用霓虹燈管做成一隻公雞。
法國藝術家茱莉•德•巴蘭古爾(Jules de Balincourt)的參展作品《美國世界研究第二號》(US World Studies II)是一張地圖,圖裡的美國上下顛倒,國土被密西西比河一分為二:左半邊是民主黨的地盤,右半邊是共和黨的地盤;世界上其他陸地則被縮小,擠在地圖最下方。
真正生於紐約的戴許•司諾(Dash Snow;他的真名,直譯為「灑雪」)展出作品《他X的警察》(F*** the Police)。這幅拼貼作品集合了四十五張剪報,全是探討警察如何執法不當的內容,而「灑雪」先生還真的在上面灑上精液(想必是他自己的)。25歲時的「灑雪」先生曾組織一個名為「伊拉克」(Irak)的塗鴉幫派,還發表過以多位裸體少女及數百本絞碎電話簿為元素的行動藝術《倉鼠窩》(The Hamster’s Nest),在紐約藝術圈早已聲名狼籍。
眾人一致同意這場展覽最具挑釁意味應屬巴基斯坦藝術家胡瑪•巴巴(Huma Bhabha)的作品了。在這件作品中,她用鐵絲做出有尾巴的人形,上面套著黑色垃圾袋,雙臂伸直,做出伊斯蘭教徒祈禱的姿勢。45歲的巴巴擅長用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有關「人類處境(依她的說法)」的雕塑。她在「今日美國」展的作品,乍看一半像人,一半像老鼠。不過,《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藝評人瓦迪莫•雅努司札克(Waldemar Januszczak)在報上寫道:「這件作品只有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這是一個在進化上倒退的宗教性物種,所以會有尾巴。」
按理來說,藝術評價的標準主要不在作品內容,而在於我們對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訊息有何直覺反應。內人姬兒絲登•華德(Kirsten Ward)是一位醫師兼心理學家,她說,當藝術讓大腦中思考與情感的部份對話時,它就能帶給人們最大的衝擊。偉大的作品能傳遞清楚的訊息,無足輕重的作品則像是藝評家口中的「一灘死水」。有經驗的收藏家在購買一件作品前會先帶回家,每天端詳好幾次。最後決定的關鍵時間,則是在過了一個禮拜或甚至一個月後,當新鮮感消失時,畫家的訊息以及技巧是否依然鮮明。
沙奇這次共展出105件作品,每件作品的畫價介於3萬至60萬美元之間,總共約為780萬美元。由於沙奇是個高知名度的收藏家,加上這些藏品在重量級的美術館展過,所以據推算,他當初出的價錢應該只有這個數字的一半。從皇家美術館鍍金之後,每件作品的市價恐怕會上漲一倍。若果真如此,沙奇從這場展覽中獲得的利潤是1170萬美元。據悉他花了兩百萬英鎊來佈展。
「今日美國」到底有何重要性?這場展覽真的反映出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的現況嗎,或者它只代表了沙奇個人對驚奇藝術的偏好?這些作品有資格進入大美術館的殿堂嗎?尤其是一些作品只完成短短幾週就披掛上陣?《村聲》(Village Voice)週報的傑瑞•薩爾茲提出了一個大原則:百分之八十五的新當代藝術作品都很糟。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和當代藝術收藏家,我始終搞不懂一件藝術品的價值究竟值多少?──是什麼魔法讓人們同意是1200萬或1億而不是25萬美元?有時一些作品的售價比我認為的合理價格要高出一百倍,其中道理何在?畫商和拍賣專員不打包票說自己能辨別或界定哪些藝術作品能成為下一筆百萬交易。他們對外宣稱價格決定於買家願意提出的金額,但私下又表示最昂貴的藝術交易常常是超級富豪在玩的遊戲──這些人把購買藝術品所得到的注目及文化優越感視為一種戰利品。這清楚說明了他們的動機,但無法解釋其中的運作機制。
展覽結束後,我開始研究倫敦和紐約當代藝術市場的運作模式,花了一年時間與畫商、拍賣公司、拍賣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藝術家以及藝術收藏家朝夕相處。這一年中,有131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刷新價格記錄;在短短六個月內,有四幅畫的成交價衝破百萬美元。本書將探討藝術、畫商及拍賣會的經濟學與心理學,深究藝術收藏所涉及的金錢、慾望及自我膨脹,這些種種都是當代藝術圈運作的重要元素。
註解1:1930-,普普藝術的重要人物之一,擅長擷取集體意識符號為創作元素,舉凡旗幟、地圖、標靶、字母都是他常用的創作主題,作品經常被歸類為「新達達主義」。
註解2:在英國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經典名片《驚魂記》(Psycho)中,旅店主人諾曼.貝茲在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之後,將屍體藏進地窖,自己卻分裂成母/子雙重人格。每當「母親」人格出現時,就是他大開殺戒的時候。
1一件發青又泛皺的天價藝術品 Green and wrinkled and twelve millionkeymen:英國藝術家赫斯特、收藏家沙奇、經紀人高古軒、買家柯恩work:《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price:1200萬美元event:展覽「今日美國」2005年1月13日,紐約市對正在兜售這件填充鯊魚的經紀人來說,最大的難題就在於1200萬美元(近四億台幣)的要價。次要難題則是牠重達兩噸的身軀,要扛回家著實不容易。這隻長十五英呎的虎鯊標本,被框在巨型的玻璃水族箱中,成了一件「雕塑品」,還取了個創意十足的名字──《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The Physical Impos...
目錄
1.一件發青又泛皺的天價藝術品
2.有品牌、有安全感
3.名牌夜拍會
4.名牌畫商
Box-超級畫商一覽表
5.賣畫的藝術
6.藝術與藝術家
Box-前25大當代藝術家
Box-藝術品成交紀錄一覽
7.赫斯特跟他的鯊魚
8.安迪˙沃荷、昆斯與艾敏
9.沙奇:名牌收藏家
10.佳士得與蘇富比
11.挑選一支拍賣槌
12.拍賣心理學
13.拍賣界的秘密
14.培根的完美自畫像
15.拍賣公司與畫商之爭
16.藝術博覽會:最後疆界
17.藝術與金錢
18.為當代藝術定價
19.偽作
20.藝評人
21.美術館
22.比賽終了
23.投資當代藝術
1.一件發青又泛皺的天價藝術品
2.有品牌、有安全感
3.名牌夜拍會
4.名牌畫商
Box-超級畫商一覽表
5.賣畫的藝術
6.藝術與藝術家
Box-前25大當代藝術家
Box-藝術品成交紀錄一覽
7.赫斯特跟他的鯊魚
8.安迪˙沃荷、昆斯與艾敏
9.沙奇:名牌收藏家
10.佳士得與蘇富比
11.挑選一支拍賣槌
12.拍賣心理學
13.拍賣界的秘密
14.培根的完美自畫像
15.拍賣公司與畫商之爭
16.藝術博覽會:最後疆界
17.藝術與金錢
18.為當代藝術定價
19.偽作
20.藝評人
21.美術館
22.比賽終了
23.投資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