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種現世與來世的菩提善因
伏藏師「列卓林巴」的化身,尊貴的「菩曼仁波切」乃西藏康區囊謙札都菩曼寺「洛吉佩仁波切」第三世之轉世。此轉世靈童歷經波折方始尋獲,後經本人認證無誤,其中之殊勝因緣溢於言表。
林建成先生是位觀察仔細的記者,對西藏頗有研究,所著之《菩曼仁波切》一書十五章節裡,如同滿月般的力量,綻放出燦爛傳奇的光芒。此書內容含括菩曼仁波切的轉世與尋找過程、佛教與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簡史、宗門部派的發展、強久林佛學院,乃至於菩曼仁波切對佛法的思惟,本書皆有翔實記載。
此書章節雖精確簡要,但影響為之深切。透過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讀者除能更了解藏傳佛教轉世之意義,也能運用佛法獲得生活的啟發。《菩曼仁波切》一書對有心學習佛法者以及對佛法具有信心者,將開啟莫大之助緣與利益。本人深信藉此因緣,所有讀者皆能種下現世與來世的菩提善因。
祈願
三寶加被
入世出世皆圓滿
直貢噶舉法王 澈贊之名持有者
昆秋 滇真 昆桑 赤列 倫珠
Konchock Tenzin Kunzang Thinley Lhundrup
藏曆木猴年∕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推薦序二
台灣心.西藏情
建成兄送來他的《菩曼仁波切》書稿,要我過目並寫序言。本來知道自己沒這個能耐,卻因為自己是一個西藏人,並與建成兄有那麼一段特別的因緣,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建成兄是我在台灣媒體界很好的朋友,我與他的相識,開始於西藏政教領袖 達賴喇嘛二度訪台期間。西元二○○一年三月,尊者 達賴喇嘛第二次訪問台灣,當時台灣很多媒體爭相申請獨家專訪 達賴喇嘛的機會,公共電視的新聞記者林建成是其中之一。透過對台灣媒體生態的認真評估,對採訪人員背景的詳細了解,經過反覆考量之後,我們將 達賴喇嘛訪台最重要的一個專訪給了公共電視。
作為當時負責媒體及新聞工作的我,壓力還是很大。雖然我對建成兄的英文程度及新聞專業信心十足,但還是放心不下到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所以,在專訪之前,我與建成兄多次會面協調專訪的時間地點,並探討專訪的題目與內容。
因為他的用心與投入,那次的專訪相當成功。公視製作的專訪節目也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評價和肯定。作為一個西藏人,我不僅對建成兄的專業素養深感佩服,也非常敬佩他對西藏宗教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以及他同情西藏、關懷西藏的真誠之心。
西藏佛教中的「轉世制度」是一個既殊勝又特別的文化。轉世文化的形成,是依據佛法「因果報應」、「輪迴轉世」、「十二因緣」等的教理,也是西藏佛教注重傳承與法脈的結果。
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轉世在寶島台灣的西藏喇嘛(雖然他的父母都是藏人,但法理上他是藏裔台灣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菩曼仁波切在台灣的轉世,顯現了世界屋脊上的雪域西藏,與太平洋西隅的福爾摩沙有著某種不可迴避的殊勝因緣。兩百多個密宗道場的先後建立、不同宗派大成就者的蒞臨弘法、至尊 達賴喇嘛的慈悲與智慧之旅,都證明了這一事實。
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佔據整個大陸,國民黨政府遷移台灣。當時在中國弘法的藏傳佛教高僧章嘉仁波切、甘珠仁波切等也隨同蔣介石來到台灣,並首次在台灣播撒藏傳佛法的種子;之後是格勒仁波切、明珠仁波切、貢噶老人、創古仁波切、卡盧仁波切、梭巴仁波切等,不同宗派之大成就者們的辛勤耕耘;接下來是八十年代台灣的密宗熱。西藏政教領袖 達賴喇嘛兩次訪台弘法,使佛法在台灣的盛行達到高潮。這一切豈不是因緣果報的再次顯現?
在西藏歷史上,轉世靈童的尋訪,曾經只有在西藏之外的蒙古出現。而今,菩曼仁波切在台灣轉世,究竟是何種因緣,台灣何其有幸成為活佛轉世的地點?菩曼仁波切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台灣是享有宗教自由的國家,民眾很尊敬出家人,是和佛教有緣的國家。我轉世到台灣來,希望讓更多的台灣民眾聽聞佛教正法,拉近台灣和西藏的距離,讓密宗不再遙不可及、不再神祕。如果我轉世到宗教遭到限制的國家,我能為佛教做的事情實在有限。」(見《菩曼仁波切》內文)
建成兄的這本《菩曼仁波切》,完整地介紹了菩曼仁波切的轉世因緣、尋訪認證和坐床經過,以及少年仁波切在良師益友的關懷與指導下成長的經歷。同時,《菩曼仁波切》也詳細介紹了西藏佛教各宗派的歷史源流與傳承法脈,其中對菩曼仁波切所屬之直貢噶舉派的祖師傳承、典籍教義等花了相當的筆墨。
作者耗費一年多的時間著作《菩曼仁波切》,其目的不外乎是讓讀者透過對菩曼仁波切生平的認知,正面理解西藏佛教獨特的轉世文化,深入了解藏傳佛法深奧及豐富的內涵。
總之,《菩曼仁波切》一書,不僅是一本西藏喇嘛在台轉世的傳奇故事,它還包含了西藏歷史、文化、宗教、傳統等豐富內容。閱讀《菩曼仁波切》一書,定能進一步理解與認知西藏佛教殊勝、獨特的一面,並能揭開西藏密宗「神祕」的面紗。
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吉祥圓滿!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董事長 才嘉(Tsegyam)
藏曆二一三二年∕西元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於台北
推薦序三
輕鬆閱讀來結緣
坦白說,我對宗教涉獵不多。宗教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有無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我心懷崇敬,從無懷疑。
我深信,大多數宗教帶給人們面對苦難世界的勇氣、辨別人間是非善惡的智慧,使人類得以超越生命的本質與現實,代代恆傳千古。但是,大多數宗教所標舉的種種神蹟,則是超出我這凡夫俗子能理解的範圍,縱然聽過不少我尊敬的宗教人士或信徒朋友講述,我仍心存疑惑。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說,便是其中的一種。對我而言,我只相信這是藏傳佛教為了宗教上的目的而創造的必要論述,不可能在人間真實發生。
因此,當建成兄帶著新完成的大作《菩曼仁波切》,要我幫他寫序時,我還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建成兄明白知道,我既不是宗教專家、也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之所以找我,主要是我們曾經在公共電視同事多年,共同為追求事實真相的新聞專業及公共利益努力過。
而他這本書就是本著新聞專業追求事實真相的過程實錄,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認識菩曼仁波切,了解他如何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他熱忱的價值觀。」他這樣說服我。
在二○○四年六月轉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服務之前,我擔任公共電視總經理五年餘,那時建成兄是新聞部記者,充滿熱忱與理想,中英文素養俱佳,負責國內與國際新聞,也當主播。他在新聞專業上的表現非常出色,不久就升任製作人,是公視新聞的重要台柱。
本書的主角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轉世台灣的活佛,現年剛滿二十二歲,目前還在印度的佛學院就讀。「這樣的題材與架構,倒滿適合煽情八卦的商業媒體炒作,怎麼可能寫成一本書?」礙於曾是同事的情誼,我抱著這樣的懷疑勉強自己去翻閱這本書。
沒想到,一進入本書,便被深深吸引,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好書。建成兄流暢的文筆,將主角的故事鋪陳書寫得非常精彩可讀,他充分發揮新聞記者的專業,對活佛轉世的每一個過程細節及疑點,都很用心的去找答案,甚至遠赴佛教聖地尋找證據與求證相關人士,而不是道聽塗說;然後用嚴謹客觀流暢的文字,描繪出「活佛轉世」傳說的具體圖像,讓人對藏傳佛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
他更花很多時間近身採訪與觀察菩曼仁波切的內心世界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這位從小就背負眾生期待「壓力」重擔的年輕活佛,在建成兄筆下,就像我們平常周圍的青年朋友一樣純真可愛,但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自然流露出佛學的智慧,舉手投足皆顯仁波切的大器風範。
輕鬆閱讀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自然感受生命價值的啟發。要感謝建成兄,否則即使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我也不會去翻一下,那豈不是錯失善緣?
嗡瑪尼貝美吽
【公共電視前總經理】李永得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於台北
增訂版 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文
距《菩曼仁波切》一書出版已經七年,很高興看到許多人因這本書而得到佛法的利益。有憂鬱症患者因此而走出憂鬱,也有浪子因此而悔悟,冥頑剛強者因此而點頭;有些發心修行卻誤入歧途的人也因此導向正軌,有些人則根本不知道要修行,又或者不知道該如何修行,也因為這本書的接引而進入正信佛教。
指引眾生修持正法,走上正確方向,乃吾人職志所在,亦是深感欣慰之處。佛法不是魔術、不是迷信,不是一道光照下就可讓人變得如何如何,而是真實的持行與思惟、是內在的轉念與修心。我在印度、台灣各地弘法,就是教導大家如何導正觀念、改變行為。
這些年來,世界歷經許多天災人禍,不論是自然生態或經濟環境都變得更加惡劣,一切就像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一樣。唯其苦難如此,更讓我們實際看到無常是如何迅速與真實,更能習練我們的慈心與悲心,在逆增上緣中對治「貪、瞋、癡、慢、疑」五毒。未來的苦難只會更多,然則處於越困難的境況,越要堅定修行的道路,才能消業增福,進而改變自己與眾生的未來。
猶記得本書初版之時,印度菩曼強巴林(慈愛寺)仍在籌畫中。承蒙諸佛菩薩與上師加持,以及無數人的慈悲願力相助,慈愛寺終於在二○一○年落成啟用,弘法利生的責任更加重大,更需大家發心共同荷擔如來家業。
佛法如同大海,越學越覺其深廣。學習佛法的過程,就是自我改善向上的過程。本書此次改版,係根據吾人的講法和修法記錄編輯成新一章節,並加上未曾刊印的照片。期盼此書能幫助更多人,照亮正等正覺的道路。
願 傳承加持,如細雨遍佈。
願 眾生遠離憂苦,證悟菩提。
菩曼仁波切
二○一二年一月 於台灣台北
緣起
與菩曼仁波切的相識算是相當巧妙,只有一步之差。
二○○二年七月,我與幾位久違的出家師父和老友們齊聚於台北蓮香齋用餐,在偌大的餐廳裡竟然巧遇已八年未見的珍珠師姊,我有幸與她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結下義工之緣。寒暄後,珍珠師姊說餐廳內有位活佛,正在接受蓮香齋董事長郭芳良先生的款待,她隨即引領我去見活佛。
「他叫菩曼仁波切,是台灣第一位轉世活佛。他從未到餐廳接受供養,今晚算是第一次,你也算是有緣人……」珍珠師姊邊走邊說。
我走在珍珠師姊後面,心中沒有特殊的感覺,因為在台灣自稱活佛的人不在少數。況且,在我的記者職業生涯裡,看過太多神棍利用善信的虔誠與彌罪心態,編列各種名目詐取錢財,敗壞正信佛教的聲譽。雖然我向來對活佛轉世的過程感到相當好奇,但心裡難免會想,這又會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
見到了坐在餐桌主位的年輕活佛,他眉宇間散發的自信是我第一眼的印象。我和這位才剛滿十九歲的出家人禮貌地握了手,言談間發覺這位「藏裔台灣人」相當和順平實,翩翩有禮的舉止,沒有隻字誇耀他的「豐功偉業」,迥然不同於那些滿口奧論、急於表功的宗教人物。
當時我任職於公視新聞部,由於菩曼仁波切的誠摯言語釋出一股暖流,對眾生永不放棄的心讓我很難忘卻,於是希望能透過電視訪問讓更多人了解青年仁波切的處世態度。但他隔天就得飛回印度佛學院上課,訪問一事只好暫時作罷,等待下次的機緣。
隔年六月,我和許多台灣民眾一樣,從電視新聞看到「活佛也要當兵」的報導,螢幕上的菩曼仁波切看來仍是那麼純真友善。
一個月後,也就是和菩曼仁波切初次見面後一年,有一天,珍珠師姊來電徵詢我為菩曼仁波切寫書的意願。我覺得寫書是一種深度調查報導,可讓更多民眾仔細了解活佛的世界,於是希望先和菩曼仁波切詳談後,再視情況答應。當我再見到菩曼仁波切時,他的華語已經進步很多,仍是微笑迎人,眉間的自信依然亮麗。
在交換意見當中,旁人建議書名應含「傳記」二字,但是菩曼仁波切恰逢雙十年華,自傳二字並不恰當,因此我提書名為《青年仁波切》,期待本書吸引青年族群讀者學習熱誠的價值觀與菩薩德性以外,也可讓讀者了解活佛的內心與想法。而有些朋友則希望此書能包含佛學深論,但我認為菩曼仁波切的第一本書應著重於讓民眾認識他,所以內容應朝普及方向,了解他如何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的意見獲得菩曼仁波切首肯,我更建議仁波切在他不惑之年寫本「中年仁波切」,年老時就寫本「老年仁波切」,轉世前再寫給世人一本「圓寂前的叮嚀」,將活佛累積數世的證量結晶,留給世人作為修行法藏。這樣的人生階段,恰好契合了佛教強調生老病死循環,期許眾人以有限之生命,行人間菩薩之道。
於是,我開始走進了菩曼仁波切的世界,從整理蒐集舊報章資料和照片開始,也重新調查他的身世、觀察他的舉止,以及感受他的想法。由於菩曼仁波切仍在佛學院就讀,停留在台灣的時間有限,每當他抵達台灣,我的隨行採訪也就跟著展開。
我和仁波切的談話問答摻雜中文和英文,地點則在寺院、住所、鬧街、車上,乃至於飛機艙內,隨時隨地把握時間觀察、發問、再發問。另外,我也在台灣數地採訪相關人物,甚至遠赴印度、尼泊爾,以及託付友人從青海帶回相關資料,進行全方位的交叉確認。
千年前,密宗祖師蓮華生大士預言未來世界會出現鐵鳥(飛機)騰空。這次的採訪任務,我就坐在「鐵鳥」中望著中亞綿延的山脈,思考著佛教的散佈為何能遠遠超過佛陀行腳說法的區域範圍?教理若非讓人折服,怎能擴展成國際性的信仰?
從加德滿都飛往佛陀誕生地倫毗尼時,我的內心跟著雙螺旋槳小型飛機搖晃得相當厲害,鄰座小朋友一下機就在白拉瓦機坪上吐得稀哩嘩啦,撲鼻而來的酸味,讓我對這次的採訪旅程充滿了忐忑。到了倫毗尼花園,滿地的碎石,塵土飛揚,雖然我戴著口罩,腳上也穿著皮鞋,但走起路來仍充滿了不舒服的感覺,實在很難想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如何忍受赤腳行走碎石路,以及頂受炙熱高溫托缽說法,若非有極大的度眾願力,哪能持續至圓寂的那一刻?
在國外採訪期間,我與喇嘛們同吃同住,晚睡早起,每天駕車越過數百公里的崎嶇蜿蜒山路,出家人確實擁有過人的耐力。簡陋旅館內的蚊子相當多,仁波切和喇嘛們毫無罣礙,早已安然入睡,但長年生活在捕蚊燈環境裡的我卻無法入眠,只得以行李箱當桌,振筆疾書當日經歷的人事物與感想。我目睹游擊隊叛亂導致民不聊生、罷工遊行、遊客遭槍殺、開車撞人逃逸等等事件,讓我深感亂世之中,更凸顯佛教八正道與因果觀念必須深植人心的重要性。
有關佛陀生平的年代,學者間持有不同論點。我查考很多書籍和百科全書,仍不得要領。最後,我求教於應邀來台灣為寺院開光的直貢噶舉澈贊法王。法王按照藏傳佛教的紀錄推算,結果與我在尼泊爾看過的當地文獻記載相符,讓我深深佩服澈贊法王對佛教歷史有如此的研究。雖然學派間的論點不一,但本書介紹佛教的章節重點不在於考究年代,而在於幫助讀者對佛陀在世的時空背景有個概念。
至於羅桑夫人產前的夢境瑞兆,我曾在尼泊爾多次勸請公開都得不到她的首肯,因為夫人不希望仁波切的轉世過程太過招搖,導致旁人誤解。二○○四年八月,羅桑夫人來台暫住後即將飛離台灣的前一晚,正逢艾利颱風登陸,我不放棄最後一線希望,再度懇請她公開夢境。
風雨打得窗戶劈啪作響,也許羅桑夫人有感於我的誠意,經過七次的溝通請求,夫人終於鬆口答應,讓菩曼仁波切的轉世過程平添一項重要紀錄。雖然經過了二十多年,夢境依然歷歷在目,羅桑夫人還畫出人、物位置圖樣向我詳述,那是個非常美麗的吉祥夢。
秉持十多年的記者經驗和新聞採訪傳統,書中資料都是經過再三確認,力求忠實呈現菩曼仁波切。蒐集資料與採訪過程中所遇之挫折和疲憊,旁人實難以體會,希望讀者當知得來不易,多加珍惜。
台灣有很多自稱「活佛」或「仁波切」的人士,利用民眾的信仰誠心,行詐財騙色之舉,令人覺得無奈。因此,本書有兩個章節介紹佛教與宗派,希望讀者藉此對正信的佛教、活佛的認證過程,以及仁波切如何學習與修行,能有進一步了解。要明辨真假仁波切,得先查清其師承門派,再向其宗派總部或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求證。信仰畢竟是一生的大事,多詢問善知識,就會減少誤入歧門的機會,免得最後徒呼苦惱。
謝謝所有被採訪的朋友,也感謝直貢噶舉澈贊法王、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才嘉先生、公共電視前總經理李永得先生惠賜推薦序,還有漢藏佛學翻譯林生茂老師、公共電視同事蘇惠玲小姐與汪靜玉小姐、法鼓山主編陳重光先生、直貢噶舉派達瓦喇嘛、寧瑪派瑪瓊仁波切、噶瑪噶舉派策旺喇嘛、時報周刊檔案室高美齡小姐、連慧玲攝影記者、程俊華攝影記者、古道熱腸的珍珠師姊,以及我父母親的支持,在這些助緣相互牽動之下,本書得以順利完稿。
這是第一本有關菩曼仁波切的正式書籍,耗費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埋首伏案的日夜,經常出現我對神妙因緣的驚嘆,不勝枚舉。
不論您是哪個年齡族群,不論您的宗教信仰,如能因讀此書而有所啟發、獲益,我將感到無限滿足,這是我至心的期盼。本書大部分所得版稅將由出版社直接匯入菩曼仁波切的利生專戶,以期減輕菩曼仁波切在青年歲月擔負的重任,加速實現前世與今世對眾生的願景。
林建成
二○○四年十二月 謹識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