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書凡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二篇;原為語錄,列為子部。係記載亞聖孟子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之間的論述,及孟子週遊列勸說各國實踐「仁政」的論說。孟子的學說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宣揚仁義,提倡性善之說,為宋明理學之本;並主張井田制度及世卿法制,以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宋儒朱熹將《孟子》與《論語》、《中庸》、《大學》詳加章句解說,並稱為「四書」,影響後世科舉制度及經世、教育、思想之大,可謂甚矣。
時值春秋戰國交替之際,諸如法家、陰陽家、連橫、縱合等諸家興起,論說紛乘,可謂「眾鳥爭鳴,百花爭豔」;以致政治局勢混亂,仁義道德不明、生民塗碳。孟子本乎儒家先王要道的精神,游說於齊梁等國,力倡行「仁政」,講「仁義」、闢異端邪說。推行善養「浩然正氣」,振興人格修養、家庭與社會道德及治國之道,可謂將孔子的性理心法、天命傳承的精要實踐無遺。啟發人人之靈明本性,以達本還源之道;其德之昭著大且明,故有「亞聖」之稱,僅次於至聖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