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講記:「須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果有人鋪滿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以這麼多的七寶用來布施給眾生,這個人由於這樣的因緣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就像是這樣子,世尊!這個人以這樣布施的因緣而得到的福德非常之多。」「須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實物的,如來就不說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多;由於福德並沒有實物的緣故,如來說他得到的福德非常多。」
接下來講「法界通化」,這是第十九品。佛陀說過三心不可得以後,就呼喚:「須菩提啊!你認為怎麼樣呢?假使有人用能夠布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琉璃、車磲等七寶,用來布施給眾生;這個人由於這個大布施的因緣,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就答覆說:「正像是您講的這樣子,世尊!這個人由於這個大布施的因緣,他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之多。」佛又呼喚須菩提說:「須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實物的話,是有真實物質的福德,如來就不說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很多;因為福德『無』的緣故,如來才會說這個人如此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很多。」
這一段經文中 佛陀似乎又故弄玄虛了,只因為這個「法」就是不可以明講的緣故,才需要這樣烘雲托月。咱們《金剛經》講這麼久了,證悟的人都說:「老師!您講經時都已經明講了。」可是我到底明講在哪裡呢?對於還沒有悟入的人來說,這可就難會了。也許哪一天,有誰聽出名堂以後又跟我說:「老師!您都明講了。」我就問他說:「明講在何處?」這位老哥、老姊也許就告訴我說:「六六三十六。」我只好跟他們說:「抱歉!還真的是明講了。」那也沒關係!回頭我再去跟 佛陀懺悔吧!
現在 佛陀又問說:「如果有人用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由這個因緣而獲得的福德到底是大還是小呢?」諸位想想看,這個因緣、這個福德,到底是大還是小?現在台灣佛教界最大的慈善團體,大概就是慈濟,他們獲得的資源可真夠多的;可是如果以 世尊開示的這種布施來看,慈濟全體會員集合那麼多的資源去布施,那因緣、那福德,還真的不夠瞧。再把地球上所有最有錢的富人們所有資財集合起來,全都投入慈濟功德會來合併布施,這樣算起來也還是差太遠了,真的不夠瞧,因為 佛講的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三千大千世界有多麼廣大?且不說那麼大的處所,單說一個地球世間就好了,有誰能夠用遍滿地球的珍寶來布施?且不說布施,光是讓他鋪滿了來示現;且不說地球,因為整個地球還是太大了,只說遍滿台灣就好了;把全球所有富人的資財集合起來,假使能夠買到那麼多的七寶,能夠把整個台灣鋪滿嗎?不可能呀!所以你想,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全都用來布施,那福德當然不能說小呀!所以須菩提說:「由於他這樣布施的因緣,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可是 佛陀卻說:「須菩提!像這樣布施的福德,那個福德若是有實而不是無,像那樣具體的福德,我不說他的福德多。」所以,成佛時的福德不該是像世間人這樣看待。你如果想要成佛,你的福德都要化為無相的福德,把它們全部存在你的金剛心中,不應該加以實現為具體的福德。如果你把它實現的話,那你大部分都應該拿來布施,否則你無法將未來成佛時所應該有的福德累積成功,你一定累積不起來。
想要成佛,那個福德就得像滾雪球一樣,每一世努力修集大福德而不用掉,要把大福德像雪球一般不斷地滾下去,才能越滾越大。可是如果你把它具體化了,譬如說,你往世所修的福德,在這一世把它實現出來,那你可能會擁有幾百億、幾千億美元,其實一世是用不完的,可是下一輩子開始就得世世都當窮光蛋了。如果聰明,就大部分拿出來布施。有一些外國人很有錢,他們都不是沒有前因的。他們很有錢,可是往往會設立一個單位,專門去付錢布施、救濟貧窮;他們留給子女的,往往只是十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很多這種洋人,都很有錢,可是他們大部分拿去作慈善事業。這種人當然會很有錢,因為這種布施的行為並不是一世就能養成的習慣。可是如果他不懂得繼續去作布施,這一世很有錢,都不肯布施,下輩子就沒有福德了。所以真正的福德要留在你的金剛心中,要把它化為無相的福德,永續存在金剛心中,不應該有具體的實現。
作為菩薩,世世修道時所需要的資糧其實很有限,世世修集所得的大部分福德,真的不應該全部實現出來;所以真學佛的人,世世不斷地布施,當他重新受生於人間而必須實現福德時,他賺錢到了一個階段時,就不想再賺錢了;也就是說,他賺錢到了一個階段時,就不再實現應該有的福德。那時,他明明知道這裡可以賺錢,那邊也可以賺很多錢,可就是不想賺了;他不想再去實現自己的福德,保留著更多的福德無形無色而存在自己的金剛心如來藏中。所以 佛說:「因為福德無,如來說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也就是說,你要轉依於金剛心來看待這些福德業種。再從另一方面來看,金剛心不會覺得自己有福德,福德實現以後全部是五陰在受用;對金剛心來講,沒有福德可說。當你轉依了金剛心的這種自住境界以後,你覺知心中也覺得沒有所謂的修福可說;因為你已經把一切福德都歸於金剛心的立場來看,所以修福之目的不是為了修福,而是為了成就道業、利樂眾生。所以,如果能夠像這樣使福德成為「無」,如來就說:這個人真的得到了很多、很多福德。
這個觀念,我不曉得諸位能不能接受?可是若不能接受時,你的佛菩提道這條路走起來就會非常地漫長。在利益一切眾生之中不斷去獲得無形福德的回報──福德種子不斷地累積起來,每一世也都只實現一些,把大部分福德留起來,成為無形無色的福德種子而存放在金剛心裡面;然後把此世實現的那一小部分,再撥出其中的大部分繼續來布施;如是,以無住心而行於布施,心中卻沒有修集福德的想法、看法。所以,住於無住心的境界而布施的時候,即使僅僅布施了一塊錢,那福德可就很大了,因為這個福德是「無」的緣故。這就是懂得布施的人,依金剛心的立場來布施,這時沒有我這個布施者,沒有對面那個受施者,也沒有所布施的財物。這樣去布施,福德就非常之大,因為「福德無」的緣故。雖然理上是這麼說,可是沒有實證這個「理」的人,真的還是作不到,那我們就先從事相上來說說福德吧!
從事相上來說,福德有事相上的福,也有心地上的福。事相上的福,是說以實際上的財物來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力去服勞務,這樣來布施。這雖然只是事相上的福,但也不能偏廢;因為未來世行菩薩道,你得要有資糧。沒有世間法上的資糧,空言修道;結果在家的時候,每天朝九晚五不得休息,晚上還得兼差賺取生活必需品,哪還有心思放在佛法上呢?所以事相上的福德,你得要能夠實現一部分。可是上一世若沒有布施,這一世就沒有這個福德來實現行道的資糧。所以有的人三、四十歲就退休了,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可以專心在法上用功,這就是有形的事相上的福德。
還有一種福德是心地上的福德,那就是修除五蓋,所謂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是五蓋。修除了這五蓋是心地上的福德,其實說穿了,就是「好心」所得到的福德。可是這個好心不是世間人講的好心,意思是除掉了貪欲,對世間的財、色、名、食、睡無貪;也除掉了瞋,不會隨意對眾生起瞋。可是他心地卻不會掉散,也不會常常作錯了事再來悔恨。他也不會像某些人有很嚴重的睡眠蓋,不管什麼天氣,他都是好睡覺,閒著就睡;下雨天,睡覺天;颱風天,睡覺天。天氣很熱,太陽那麼大,他想:「睡覺!別作事了,累死人了!」等到陰雨的時候又說:「下雨了,睡覺!睡覺!」所以下雨天也是睡覺天。不管什麼天氣,他總是跟睡覺連在一起。然後,當他生起煩惱的時候,他還是上床睡覺。有的人起了煩惱,他就什麼事都不能作,他只能睡覺;一覺起來以後,心情就好多了。就這樣子,就是睡眠蓋。等到沒事了,不管他心情好不好,他坐下來,也不想講話,什麼都不想作,在沙發上一靠,他又睡著了。一到了吃喝玩樂時,他就很有精神;可是你若教他修定,才一上座,他又跟周公點頭了,真沒辦法。這就是睡眠蓋。明明剛剛睡醒起來,上了堂打坐時又瞌睡了。這樣子,就表示他在佛菩提道裡的心地上的福德還是不夠的。還有呢,證得禪定也是心地上的福德,這個福德是諸天法界中通認的,這個福德比世間法上的一切有形福德更大。
但是還有一種福德,也是心地上的福德,就是不疑,除掉疑蓋了。疑人、疑法、疑禪定境界、疑解脫、疑佛菩提,那就把自己的福德給缺減了。有的人就是這個福德好,他於正法不疑,於他的師父也不疑,所以他得法非常快。你們在正覺同修會得了法以後,到處去接引別人時,你會發覺眾生很難度;不論遇到了誰,當你開口說:「現在真的可以開悟,真的可以證初果、斷三縛結。來!來!來!趕快來正覺同修會。」對方聽了卻說:「哼!你在說什麼?你算老幾?現在已經是末法了,誰能證菩提?」這表示他的福德還不夠,你得要費盡心神,今天送他《無相念佛》,明天送他《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過幾天以後,你發覺說:「也許這二本是結緣書,他覺得沒價值,讀不下去;那麼我就買一本《心經密意》送給他。當他看到我是花了三百塊錢買來的,也許就願意讀一讀吧!」事實上往往也是這樣。後來終於有機會送給他,他拿到了書也不看,就放上書架擺著。終於有一天閒著無聊,起了好奇心,拿下來翻一翻:「這是什麼時候出版的書?」在版權頁裡一看:「喲!這書要三百塊錢,我這個朋友對我還真不壞,還肯為我花錢呢!」心裡想一想:「好啦!他對我這麼有心,那我就讀讀看。」這一讀,才終於願意進正覺學法。搞不好,你們之中有人就是這樣來的。可是更多的人是:「這本書賣三百塊錢?邪魔外道寫的,還賣三百塊錢?」連讀都不讀,所以真的很難度。原因是什麼呢?正是因為他被疑蓋障住了。如果沒有被這個疑蓋障住,就表示他有心地上的福德,所以福德在事相上就有這些差別。
再來談一談說,福德可以分成世間福德、出世間福德。世間福德已經是千差萬別了。所以你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出家以後,有的人小廟裡住,人家就是一直送供養來,他根本是想推也推不掉;因為他往世布施多,在法上不斷地利益別人。有的人出家以後是用宣傳手法,發動群眾的迷信心理去崇拜,又到處去勸募,這樣弄成一大片家業;然後弄到每天三更半夜才能睡覺,清晨四點半打板時只好勞動徒弟們去把他挖起床來。名聲變得很大,道場好大,金碧輝煌好像皇帝住的金鑾殿一般,可是那福德是他自己的嗎?不見得!等他轉生去未來世,自己就知道了。有些人出家後,一天到晚要下山來托缽,好辛苦啊!他想要蓋一個小小的佛殿,下山去勸募托缽就花了好幾年,可是始終無法完工。台灣不是有很多這樣的小佛寺嗎?這就是說,往世在世間福德的修集上面,他沒有作,或者作太少了,這是屬於世間福德。
如果是在家人呢,他作什麼就賺什麼;看來似乎笨笨的,但他不管作什麼行業都賺錢。人家都不看好的,他作了就是好;人家作了就是會賠錢,他去接過來就開始賺錢,真的沒來由。可是,有的人去到某一家公司作事,那家公司就會賺錢,因為他能力太好了!有一天,他發覺說:「我不論去到哪一家公司作事,那一家就賺錢,顯然是我的福報。」好了!有一天他真的自己開公司,開始營業以後卻老是賠錢。這代表什麼呢?是他自己的福德少,老闆的福德多,他雖然很有才幹,但是卻要依靠以前老闆的福德才能賺大錢。有的人很有才幹,卻是三百六十行幾乎都幹遍了,可就是賠錢,永遠賺不了錢;這就是說,他往世修的世間福德真的不夠。
可是,福德並不是只有世間福,還有出世間福,出世間福跟世間福德完全不一樣。也許有人想:「那我知道了,能生天就是出世間福。」但這個不是出世間福,仍然是世間福。光說世間的有情,同樣是行善生天,可是佛經上不是有講嗎:「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在欲界天中,有一個專門變化出甘露的寶器,諸多天人來了,都從那裡去把食物舀出來放到自己的缽裡面來吃。然而同一個寶器生出來的食物,不同的天人來了,舀出來放進自己的缽裡,顏色與香味就是不同,那你要怎麼說它呢?若是在人間的話,人們都會怨怪說:「你怎麼拿比較不好的給我,好的就給他?」可是諸天都不敢抱怨,因為都知道那是由於自己的福德所致;又沒有人弄比較差的給他,是他自己的福德弄成那樣的。所以他從同樣的寶器中自己現出不夠精美的食物時,可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的福德比別人差。這就是說,同樣往生在同一天的境界中,可是因為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同,各人的果報也就不一樣。
平實導師及弟子等的著作: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list.aspx
正智書香園地:http://books.enlighten.org.tw/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