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起了頭,又想起另一個故事,我的故事、家人的故事、他人的故事,交織成一張生命故事網,可以一直織下去。
這是一本認真說「說故事」的書。
說的是作者阿月的故事。
海螺吹響的黃昏,拔腿奔到海灘牽罟的蘇澳漁村小女兒是阿月;九二一地震後,赤手空拳在重災區協力創辦安親幼兒園的傻大姊是阿月;隨嚴重車禍的丈夫上了救護車,一路驚心動魄的人妻是阿月;為胎兒種櫻桃樹,又為紀念家庭時光繪圖染布的人母是阿月;擅長設身處地,老和學生玩成一片的英語老師、特教輔導員是阿月;探索故事能量與敘事療法的生命學碩士也是阿月……。
其實這本書原是阿月說給兒子阿寬童年的床邊故事,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更是一個親職教育示範,可以提供父母們參考,如何藉說故事帶孩子穿越時空,「參與」自己的成長歷程。其趣味可能更勝朗讀童話作品,還能「零說教嫌疑」,巧妙地分享討論生活經驗,並傳承家族情感與文化。特別是作者阿月寫這本書的終極目標,並非為了放送自己的故事,而是希望當我們一直忙著向外尋求力量時,不妨也將眼光聚焦在曾經走過的路,深入探訪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就擁有一些過去沒有發現的力量。
所以,作者阿月鼓舞大家來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以完全開放的心,尊重別人的故事。她將自身經歷盡情交織於書中字裡行間,細膩又溫柔,請跟著這些故事的發展去追尋,相信讀完、闔上之時,你的故事團線頭將會自動跳出,等待你牽紗引線,重新整理出宇宙獨一無二的—你的故事。
作者簡介:
陳阿月Tan Agwat
從小在宜蘭蘇澳的小漁村成長,擁有來自漁村生活及生長環境的特質。從小在「人的故事」中長大,是個故事痴人,喜愛以故事記錄及分享生活點滴。
外文系學士、生命學碩士/美國學前蒙特梭利教師/幼兒教育、親職教育、英語教育工作者。
譯作《童年沃野》、《父母可以不吵架》、《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推薦序
《推薦序》
光之所在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003年,宜蘭蘇澳大坑罟,一個燠熱的午後。
「嗚~嗚嗚~嗚~」牽罟的號角響起。大坑罟的海灘,人聲鼎沸,來自埔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同仁圍在老船長的四周,看他用海螺吹起牽罟的哨音。吹罷,老船長嘴角上揚,微微笑,「好厲害喔!」小朋友無不露出羨慕的眼神。
老船長有條不紊地指揮大家把漁網配合海上的船隻,順利下網,他身材不高,平頭,高高的顴骨,襯托著炯炯有神的眼睛,話不多。
回到庄內,一位嗓門洪亮的阿嬤招呼著大家,「喫茶!天氣好熱,大家來喫茶!」阿嬤又高又瘦,笑聲爽朗,看著這麼多人跟她問好,她也笑得合不攏嘴。
這兩位是本書作者阿月的父母,非常典型的漁村群像,素樸,靦腆,大氣,直接,木訥,交錯呈顯在他們的身上,阿月集了大成,擁有來自漁村生活及生長環境的特質,闖蕩在當代江湖。「理性思考,感性行動;感性思考,理性行動」,這特質造就阿月生命的厚度。
因從小的家庭背景、成長歷程,無形中培養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且根扎得很深,從一花一草一木,從麵粉煎到梅子壽司,從熟悉的故土到異域,阿月的敏感、熱情、勇氣和她的行動力,無不在理性與感性中,堅毅卓絕地面對每個當下,讓人親炙到她的溫暖、誠懇,甚至是生氣。
也因著這些特質,她容易被接受,在故事激盪的過程中,生命彼此被理解,被友善對待,被梳理,生命也有了出口。台灣話形容一個人靈敏說是:「目色好!」目色好的背後,呈顯她的理解,察覺,判斷,思辨與果決,這需要慈悲與勇氣來支撐,也需要有消解與昇華和轉化的能力。生命故事不只是歡愉,它還有許多悲苦與不堪的撞擊,生命在此產生火花,在此合奏共鳴,也在此憤怒哀鳴。傾聽生命故事,堪比神父接受告解,神佛接受燒香,沒有足夠的生命厚度,總難消受。
說故事的人,從過程中得到抒發,得到寄託,得到解放;得到理解,得到原諒,得到快樂。聽故事的人在擬態傳情中,同悲共喜,有好的敘述,加上好的書寫與紀錄,就會是個動人的國民故事。阿月不僅是個善於說故事的人,也是善於聽故事的人,她集兩者之大成,是故事控。
小時候我住虎尾的鄉下農村,生病的時候,媽媽帶我搭客運進城去看病,那被打針的恐怖樣,到現在仍記憶猶新。打完針,搭客運回家,就在客運站旁的小巷子內,有一賣肉羹的小吃攤,母親為安慰我,總會讓我吃一碗肉羹,這碗肉羹就成為兒時生病最甜美的回憶,那滋味永難忘懷,肉羹一直到現在是我最珍視的食物。這跟阿月的麵粉煎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事的感染力在此共鳴。
就如同阿月所說,921地震前,我們幾位好友的家庭常共同帶著小孩,在埔里四處遊玩,彼此有許多共同的記憶,梅子壽司特別讓她懷念。2021的五月,我工作來到宜蘭,聚會的同時,阿月希望來個梅子壽司之約,以解她相思之苦。一陣風,一幕景,一個味道,一種痛,一抹笑,一段情,都有可能是生命中無法被取代的節點,是痛苦的淵藪,也可能是快樂的泉源。
我們都需要生命故事的洗禮,唯有通過這洗禮,才能成年,不管是不惑或是耳順知天命,故事永遠是我們心裡最幽微的發光體,它讓我們有光,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光之所在。
故事永不止息 ◎夏瑞紅/作家、資深媒體及文化工作者
這是一本說「故事」的書,也是一本認真說「說故事」的書。
作者堪稱故事達人,也是故事痴人。
多年前與作者初相識,就因為她來提一個關於說故事的企劃案。
她在美國接觸到一個收錄百姓故事的非營利機構「故事團」(StoryCorps),深受感動,認為那麼美好的事業,無限療癒、又能保存社會精神資產,台灣也該有一個。
第一次聽說StoryCorps的我,聽著聽著就莫名跟著熱血起來。但我知道,與其說是因為贊同StoryCorps的理想,不如說,我是被眼前那位嬌小女子說故事的「偉大氣勢」給「徵召入伍」了。
她說她如何與StoryCorps相遇、如何研究其組織架構,又如何採訪到創辦人,以及StoryCorps收錄的幾個黑人移民故事、九一一爆炸受害者經驗談,如何地深刻動人;還有,這樣的常民口述歷史收集,意義是如何地深遠。
那百分百虔誠的神情,讓她整個人當下熠熠生輝,正如她的名字「月」。
可惜機緣不足,我終究未能幫阿月夢想成真。但阿月沒放棄,她後來找到一個基金會,光憑既有條件做成模型,捲起袖子就經營起故事站,做多少算多少。
相對於阿月,我這「逃兵」很不好意思,如今阿月新書出版,看到她對說故事的那份純真熱情,至今依然綿綿不絕,更叫我敬佩。
這本書說的是阿月的故事。
海螺吹響的黃昏時,拔腿奔到海灘牽罟的蘇澳漁村小女兒是阿月;九二一地震後,赤手空拳在重災區協力創辦安親幼兒園的傻大姊是阿月;隨嚴重車禍的丈夫上了救護車,一路驚心動魄的人妻是阿月;為胎兒種櫻桃樹,又為紀念家庭時光繪圖染布的人母是阿月;擅長設身處地,老和學生玩成一片的英語老師、特教輔導員是阿月;探索故事能量與敘事療法的生命學碩士也是阿月……。
阿月的兒子阿寬稱這是母子合作的「我們的」書,因為這書源自阿月給童年阿寬的床邊故事,後來才以文字整編為雜誌專欄。
從這角度來看,這書就不只是阿月的故事,更是一個親職教育示範,提供父母們參考,如何藉說故事帶孩子穿越時空,「參與」自己的成長歷程。其趣味可能更勝朗讀童話作品,還能「零說教嫌疑」,巧妙地分享討論生活經驗,並傳承家族情感與文化。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要說――我知道說故事很好,只是這位阿月角色豐富,還專研過說故事,而我的人生普普通通兼平平淡淡,哪有什麼好說?就算勉強挖出小故事,怎知該從何說起?而且,人家想聽嗎?哪裡值得人家聽呢?
阿月寫這本書的終極目標,應該不是為了放送她的故事,而是希望鼓舞大家來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以完全開放的心,尊重別人的故事。
所以,以上問題的解答,阿月早就為你交織於書中字裡行間了,詳盡又溫柔,請繼續翻下去,跟著故事去追尋,相信讀完、闔上之時,你的故事團線頭將會自動跳出,等待你牽紗引線,重新整理出宇宙獨一無二的――你的故事。
法華經裡,釋迦牟尼佛曾給大勢至菩薩說一個「常不輕」菩薩的故事。這位菩薩見到任何人都磕頭禮拜,並正經八百地稱誦:「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而被取了「常不輕」這綽號,即使總被人當怪胎驅趕、打罵、丟石頭,他始終安靜莊嚴地「常不輕」相待。最後,常不輕菩薩不但修成正果,且度化無數。
我想,我等雖沒常不輕菩薩的法眼慧見,能在眾生身上看出人人本具的佛性,但至少皆可推想,人人背後都各有一串故事。故事的情節或許大不相同,但箇中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卻是相近相通的。儘管人間有種族文化、社會階級、賢肖強弱等重重障礙,但透過故事的訴說與傾聽,心靈剎那超脫了障礙,便能與許多不同的人「無線連網」,同情、同理、同在一起。
這麼一想,忽然對阿月那天的偉大氣勢,隱約「若有所悟」――原來,當時她在說的其實是「相信我、不用懷疑,好好說故事定能救國救民、促進世界大同」?
你看,不過說了一個故事,竟又從故事裡冒出了新的發現。
就像聖經說「愛是永不止息」一樣,故事也是永不止息的。
《推薦序》
光之所在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003年,宜蘭蘇澳大坑罟,一個燠熱的午後。
「嗚~嗚嗚~嗚~」牽罟的號角響起。大坑罟的海灘,人聲鼎沸,來自埔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同仁圍在老船長的四周,看他用海螺吹起牽罟的哨音。吹罷,老船長嘴角上揚,微微笑,「好厲害喔!」小朋友無不露出羨慕的眼神。
老船長有條不紊地指揮大家把漁網配合海上的船隻,順利下網,他身材不高,平頭,高高的顴骨,襯托著炯炯有神的眼睛,話不多。
回到庄內,一位嗓門洪亮的阿嬤招呼著大家,「喫茶!天氣好熱,...
目錄
推薦序-夏瑞紅/作家、資深媒體及文化工作者
推薦序-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曾琴蓮/曾任蒙特梭利雙月刊主編
1.從自己的生命故事找到力量
2.在大太陽下走路的遊戲
3.買雞蛋 4.冒煙的鳳梨銅罐
5.誰知道我為什麼哭了? 6.自然就好
7.等待天光上學去 8.我要說國語
9.遊戲趣 10.落水記 11.生命的樂歌
12.土豆園交響曲
13.種在心底的花草樹木
14.有動物相伴的童年歲月
15.充滿童心的大人
16.老朋友 17.月光光,秀才郎
18.討海人之歌
19.阿爸的手路菜
20.麵粉煎的滋味
21.禮盒 22.向世界說再見
23.螺聲響起,牽罟去
24.當我們同在一起
25.家家都有一座故事寶庫
後記-織網‧知往‧之往
推薦序-夏瑞紅/作家、資深媒體及文化工作者
推薦序-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曾琴蓮/曾任蒙特梭利雙月刊主編
1.從自己的生命故事找到力量
2.在大太陽下走路的遊戲
3.買雞蛋 4.冒煙的鳳梨銅罐
5.誰知道我為什麼哭了? 6.自然就好
7.等待天光上學去 8.我要說國語
9.遊戲趣 10.落水記 11.生命的樂歌
12.土豆園交響曲
13.種在心底的花草樹木
14.有動物相伴的童年歲月
15.充滿童心的大人
16.老朋友 17.月光光,秀才郎
18.討海人之歌
19.阿爸的手路菜
20.麵粉煎的滋味
21.禮盒 22.向世界說再見
23.螺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