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首次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在解釋「道」這一範疇時,哲學家們的意見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共識的地方,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裡,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表述,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老子所講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
老子介紹了道家學說的哲學性質及其「道、無、有」這一中國古典的哲學體系。老子集中華古人的大智慧,創造並建立起以「道」命名的一套系統的哲學思想,對於今天使用白話文字的後人們,若要讀懂它,理解「道」、「無」、「有」的涵義是至關重要的。在老子哲學體系中,「道」不僅是其哲學的總稱,也是所研究物件的代名詞。而「無」和「有」表示了這個客觀的世界存在著的兩種形態迥異的東西:一種表現為無定形不具象,其代表事物非空間莫屬;另一種表現為有定形又具象,其一般歸結為物體。這無形和有形的兩個世界就像太極圖所描繪的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這一章可稱作全書的導論,讀懂它便可掌握打開每一篇的鑰匙。當讀懂此章時會驚奇地發現,老子對於哲學定義的描述與現代人的理解是那麼的相似。若把它與西方古典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又會發現一個顯著的不同,這就是老子沒有陷入到物質與精神之爭中去,而是十分清醒地抓住了一個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問題:世間一切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消亡,無不是在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其發展過程的。當然不是老子不承認有個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認而且還特別看重它,只不過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分開對待,因為客觀世界屬於萬物,而精神世界只屬於人類這一特殊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