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人生》全集,為星雲大師首次回首一生弘法的心路歷程。他以自己的生命當作媒介,透過20個不同的主題,書寫他對親情、人生、修行、生死四大課題的親身經歷及體悟啟發。
佛光山,遠看是一座莊嚴宏偉、金碧輝煌的修道場,內觀卻是一處安身立命、弘揚佛道的選佛場;而佛光山及星雲大師的『大』,卻是從日常瑣事的『小』,日日夜夜不段積累堆砌而成。本書是大師一生的「現身說法」,在忍飢、忍渴、忍辱、忍苦的淬鍊下,無私剖白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體證佛法的喜悅、欣悅、禪悅和法悅。
這位人間佛教的長者,以最真誠、最懇切的筆觸,訴說生命裡的因緣轉折與省思。全書文隨境走,有情有感、有笑有淚,透過「星雲體」大方大氣恢宏的散文筆墨,小至為鴿子飛失而投河自盡的「護生情」、為求生尋親而睡死人堆的「苦難情」、為貼補家用而拾牛糞撿狗屎的「環保情」,大到為佛教闢土開山的「度眾情」、為弘法義無反顧的「佛道情」……,讀眾隨文而觀、有感、有體、有悟,時而額手稱頌、時而低眉吟哦、時而清淚自垂,至情至性、至真至誠,動人心魄、震人心神。
大師信手拈來的細瑣『小』事,都轉化為成就星雲『大』師的養分,而這部用生命書寫的跨時代回憶錄,回首來時路的萬般心境,尤能和中老年人的生命閱歷相契應,家長、教師可用來教養子女、作育英才,青年學子更可以用它作為生命教育的明鏡。無論賢凡、老少、智愚,皆能受用一生。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江蘇江都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初來台。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並在海內外設立十六所佛教學院,培養佛門專業人才。此外,為推廣社會教育,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
一九八五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辦國際佛光會,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星雲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星雲禪話》、《星雲日記》、《往事百語》、《佛光菜根譚》、《佛光教科書》、《迷悟之間》、《星雲法語》、《人間萬事》、《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叢書》一至四集,以及《有情有義》、《佛光祈願文》有聲書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讀完這本不厚的書,我想,星雲大師又一次出奇制勝,用一番有體溫、有觸覺的散文筆墨,寫盡了人間佛教的真諦。人間佛教的宣導者自己就生活在人間,與其他普通人休戚與共,卻又處處通向佛法。——余秋雨(國際知名學者與作家)
星雲大師致力於佛教「國際化、人間化、生活化、藝文化」,給中國文學留下很多文化財,對中國文學產生很多長遠的影響。《合掌人生》也是文學的人生,十指連心,言為心聲。——王鼎鈞(國際知名華文作家)
一位為佛教奉獻一生心力的長者,為讀者和弟子們訴說生命裡的因緣與省思,留下成就和風範,讓人可以見賢思齊,努力於充滿法喜的生活。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我想,這世代的人,物質的享受那麼豐足,心靈卻是赤貧,很需要這樣的光照。——林蒼生(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閱讀《合掌人生》,中年的我,心中生起了很大的溫柔。大師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如此自在,何其灑脫。——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名人推薦:讀完這本不厚的書,我想,星雲大師又一次出奇制勝,用一番有體溫、有觸覺的散文筆墨,寫盡了人間佛教的真諦。人間佛教的宣導者自己就生活在人間,與其他普通人休戚與共,卻又處處通向佛法。——余秋雨(國際知名學者與作家)
星雲大師致力於佛教「國際化、人間化、生活化、藝文化」,給中國文學留下很多文化財,對中國文學產生很多長遠的影響。《合掌人生》也是文學的人生,十指連心,言為心聲。——王鼎鈞(國際知名華文作家)
一位為佛教奉獻一生心力的長者,為讀者和弟子們訴說生命裡的因緣與省思,留下成就和風範,讓人可...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
歷經民國締造,北伐統一,國共戰爭,吾母即為現代史;
走遍大陸河山,遊行美日,終歸淨土,慈親好似活地圖。
這是我為九十五歲高齡老母──李劉玉英居士(大家稱她老奶奶),所寫的一副輓聯。
守在靈前,我再一次深深地凝視著母親:皤皤的銀絲,整齊地襯托著她安詳的容顏。這一次,她終於放下了一生的牽掛、辛勞,永遠地休息了。
就在她往生之前二十分鐘──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在美國洛杉磯的惠提爾醫院中,她還叮嚀陪伴在身邊的現任西來寺住持慈容法師:「謝謝你們為我念佛,我現在要走了,千萬不要讓二太爺知道,免得他掛心。」(「二太爺」是母親對我的暱稱。)
十幾個小時的飛行,我從台灣趕到母親的身邊,隨行的有母親熟悉的慈莊、慈惠、依空、慧華等。
母親,請您原諒孩兒的不孝,雖然您苦心吩咐不要讓我掛心,但我也瞭解:您是多麼渴望在一生的最後一刻,讓孩兒握著您的手送您一程。
母親出生於江蘇揚州一個鄉村的貧苦家庭,也因此養成一生勤儉的習慣。沒有念過書、不識字的母親,卻經常口誦一些令人深思的詩句,例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就是五十五年前聽她誦念的蘇東坡詩句。事實上,不只口念、心念,母親甚至以一生的生命來實踐這些詩句。所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她幾乎都能隨口說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童年跟著母親過苦日子,從未見過她為貧窮煩惱憂愁,她常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能『貧而不窮』,見到琳瑯滿目的物品,只要你不想買,你就是富有的人。」基於這樣的理念,她一生不好置物。有幾次,家裡的錢比平時多了些,她立即拿去換了很多零錢,隨緣施捨,以施捨為富。她的理由是:「一文逼死英雄漢,一文也可救英雄。」經常,家裡都是家徒四壁、無三日之糧,但她一點都不掛礙,照樣到處為人排難解紛。
十多年前,有機會把母親接到美國奉養,我滿心歡喜地準備各式素菜孝敬她老人家,誰知每一餐她的筷子動來動去,永遠只是豆腐乳、醬瓜兩樣,配上稀飯,偶爾加上一杯茶,這就是她最中意的佳餚美膳。如果要讓營養專家來檢驗母親的養生食品,恐怕要認為太不可思議了。
最令她皺眉的是:物質豐富的現代人,既不知惜物,又不好好惜福,她很不以為然。她常訓誡兒孫:「一個人要知福、惜福,才有福。福報就像銀行存款一般,不可隨意花用。」對於這些話,她一生力行不渝。在她房間四處取用方便的衛生紙,抽出來之後,她首先把薄薄的兩張分開,再撕成四等分,這樣至少可以使用八次以上。所以對於有些人竟然絲毫不知疼惜,隨意把潔白柔軟的衛生紙,輕忽地一抽,就用來抹桌子,真是讓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難怪她要皺眉了。
安貧、知足,甚至「以貧苦為氣節」,是母親一生最好的寫照。
母親一生中有幾件得意的事情:其一是她雖自奉十分勤儉,卻樂善好施。六年前,終於來到她兒子創建的台灣佛光山,在兩萬人的信徒大會上,大家熱烈地對著她高呼:「老奶奶好。」她一生未曾經歷過這樣的場面,但她既不怯場,也不慌張,高興而熱絡地揮著雙手與大家打招呼,接著又用揚州話給大家做了一段「開示」,我也臨時充當了母親的翻譯員,她說:「佛光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天堂就在人間,希望大家好好地修行。過去觀音菩薩在大香山得道,我希望大家在佛光山得道。大家對我這麼好,我沒有東西給你們,我只有把我的兒子送給大家。」
親自把兒子「送」給大家之後,母親打從心底高興了起來。我想,如果她年輕時就知道有「器官捐贈」這種事,恐怕連頭目腦髓、五臟六俯,統統都會簽下捐贈同意書。可能也是因為這一片捨己的慈心,母親另一件得意的事情就是:外祖母生下她們四個兄弟姐妹,直至母親往生,四個人都健在,加起來的年齡有三百六十多歲。母親自己生了四個孩子:長子國華、長女素華、我和小弟國民,平均都有七十多歲,四個合起來也有兩百八十幾歲。尤其歷經文化大革命時期,多少人妻離子散、餓死、吊死、自殺、被槍斃……,我們這樣黑五類的家庭,竟然能夠每個人都無恙,母親認為這是仗著佛菩薩的光明,才能平安無事。
母親一生歷經許多戰爭,多次的悲歡離合,幾度面臨國破家亡,我們兄姐弟四人,沒有人看過母親掉眼淚。
七七事變,日軍在蘆溝橋發動戰爭,中日戰爭期間,國軍部隊極力搜尋壯丁,幾乎每天都要應付好幾次這種事情。當時二舅父劉貴生正好在我家,那天又來了一批抓壯丁的人,他立即到廚房的稻草堆中躲藏,可惜一條腿露在外面,還是被拖出來帶走。
過了一兩天,母親找到了當地的警察局長,提出申訴:「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兒寡母,生活無人負擔,只有統統到你家生活。」那位警察局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很快釋放了二舅父。旁人見了這一幕,以為母親是有辦法、有後台的貴夫人,朝她面前一跪,請求搭救親人,後來竟也讓她救了出來。這類事情很多,後來母親一生都很自豪於「很會打官司」。
戰爭期間,我們這些不知人間悲苦的戰爭兒童,無聊時,常在一場戰役過後,跑到戰場去,以點數死人為樂。母親雖然三令五申警告我們兄弟不准去,我們還是有一兩次溜去。有一次,母親聽說有兩個小孩在點數死人時被臨時引爆的砲彈炸死了,她立即匆匆忙忙出來尋找。見到我們安好無恙,才放下心來。這是我記憶中,母親最著急緊張的一次。
中日戰爭南京大屠殺時,父親失蹤,當時未滿四十歲的母親,帶著十二歲的我到城裡尋找父親,因此路過棲霞山,無意之中,因為一句話,成就了我出家的因緣。我曾問過母親,當時怎麼答應我出家呢?母親說:「我看你是一個有前途的孩子,母親沒有力量培養你,你能在佛教中讀書上進,有什麼不好呢?」真感謝母親開明的觀念。
有一次,我到大陸去探望她老人家,一陣寒暄過後,我打開皮箱,將送給母親的衣物奉上,母親看了說:「你買衣服給我,我也要給你一些東西。」說完,從枕邊拿出十幾雙襪子放在我手中。我對母親說:「我一雙襪子要穿一兩年,您買了這麼多襪子給我做什麼?」母親回:「兒子啊,你可以活到兩百歲。」
過一會兒母親又如數家珍般,將她蒐集的名片,一一翻出來給我看。這時,我也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張我的名片遞給她,母親笑瞇瞇地說:「哦,這是佛陀的名片啊。」母親就是這麼一位幽默風趣的人。
一九九○年,她到台灣佛光山來,有記者問她:「您覺得台灣好,還是大陸好?」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在旁邊為她暗暗地捏了一把汗。沒想到,母親神色自若地回答:「台灣經濟繁榮,民生富裕,但是我年紀大了,比較習慣在大陸居住。」她自然而得體的應對,折服了在場所有的人。
其實母親的機智,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表露無遺。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因為事事留心,再加上從香火神的戲碼裡得知許多中國民間忠孝節義、因果報應的故事,也學會不少成語詩句,所以不但出口成章,而且還常常糾正我念錯的字。直至今日,我經常告訴徒眾:「我是從不識字的母親那裡,認識許多國字的。」
有一個徒眾問她:「奶奶,出家有什麼好處呢?」
母親信手拈來,自然地順口誦出:
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
三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
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嫌,
九修成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說完,爆出一陣熱烈的掌聲。連我也想像不出,為何母親能出口即刻成章?
有一次,我讚美她說:「您老人家好慈悲啊。」她回答:「如果我不慈悲,你會投胎到我這裡來嗎?」
我回想起來,在揚州老家時,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每天都到運河挑水回家,將水煮開以後,親自倒在碗裡(當時沒有茶杯),一一放在凳子上,供附近小學的師生們飲用,後來大家一致稱呼她「老奶奶」以示尊敬。沒想到「老奶奶」三個字,也可以跨越海峽兩岸,甚至響遍世界。
母親往生後,我在美國寓所設置靈堂,在香煙裊裊中,往事一幕幕襲上心頭。六年前,就在這間屋子裡,母親從樓梯上摔下來,跌斷腿骨,當時我正搭機前往澳洲弘法,得知消息時,她已開刀完畢,正在療養恢復當中。她知道自己骨折後,第一句話就叮嚀西來寺的住眾:「不可以通知你們的師父,他在外面弘法,不要讓他掛念我。」
母親有她自己的人生觀:「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經過抗戰,經過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我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
母親來到台灣佛光山那一年,萬國道德會正在編寫「賢母傳」,想採訪母親。我徵詢她老人家的意見,問她要不要讓人家寫?母親連忙搖頭說:「不要,人愈小愈好。」然後不勝憐惜地對我說:「你這樣『大』,不苦嗎?」真是天下父母心。
這一切,言猶在耳,而母親已經離開了。
如今,母親世緣已了,應該會回到另一個地方,整裝待發,就像移民出國一樣。以她這樣一位「有人相」,充滿人間佛教性格的人,必定不捨眾生,相信不久以後,她必定乘願再來。
【內文節選二】
〈人生路〉
人生好比一條「路」,人生的前途要有路,才能有所發展。我曾經把自己的一生,規劃為八個時期,以每十年為一期,第一個十年是「成長時期」,第二個十年為「閱讀時期」,第三個十年是「參學時期」,之後依序是「弘法時期」、「歷史時期」、「哲學時期」、「倫理時期」、「佛學時期」。
我從小就不是一個苦惱的小孩,由於家裡貧窮,出了母胎連母奶都不足飽腹,但是我天性容易滿足。對於童年往事,雖然現在已經不復記憶,只是偶而聽母親敘說,我經常把家裡僅有的一點食物,拿出來分享給其他小孩子吃;儘管家貧,也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分享給人,母親的話只不過說明,我從小就有喜捨的性格罷了。
我還依稀記得,三、四歲的時候就和外祖母學會念《般若心經》,也和七、八歲的姊姊比賽吃素,這一切大概都是受外婆的影響。我的童年,經常跟著外婆進出「道場」,其實當時我並不懂得什麼宗、什麼教、什麼神,只記得大都數的道場裡,都掛了「十殿閻羅」的圖。當時在小小的心靈上,就刻印了「人不能做壞事」的觀念!我雖然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讀過什麼書,但在童年時,就會背誦寺廟牆上所貼的《三世因果經》。
我從小就喜愛小動物,一群螞蟻圍困在路邊的水塘中,我會替牠們搭橋,讓牠們通過。幼小的昆蟲,我也細心把牠養大,再給予放生。我喜歡養小雞、小鴨,尤其喜愛養鴿子。記得有一次,為了一隻鴿子飛失了沒有回來,最初急得飯都吃不下,最後竟至投河自盡,所幸我深諳水性,自己又浮了上來。但是這一切,都被大人責怪,認為簡直是小孩子胡鬧。
我對於家中所養的小狗,每天只准餵食一餐,甚為不滿,總想:人可以吃三餐,為什麼狗子只能吃一餐呢?家人說:只有給牠吃晚餐,牠才肯看家守夜。我無法認同這種說法,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偷偷把碗盛滿了飯菜,再將狗引到僻遠的地方讓牠吃,我寧可自己少吃,也要替狗子加餐。
一隻殘缺的小雞,破殼而出還不到十天,有一次被雨水淋濕了羽毛,我怕小雞受寒,就把牠擺在爐灶的入口,想藉爐火幫牠把羽毛烤乾。那知小雞見了人,受到驚嚇就往爐子裡跑去。我一見大驚,趕快伸手把牠從爐火裡搶救出來,但是牠的羽毛已被燒光,一隻腳也燒掉了,甚至嘴巴因此缺了下喙。
被燒成這個樣子,照說小雞應該是必死無疑,但我想出種種方法照顧牠。起初餵食很麻煩,因為只剩上啄,不能啄食,所以三餐我都用杯子盛滿米穀餵牠。如此養了一年多,小雞不但沒有夭折,反而大到可以下蛋,儘管所下的蛋小如鴿蛋,但總是活了下來。這件事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成就了一件大事業一樣,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對生命的愛護,所以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是有些許的仁慈性格。
記得是八、九歲的時候,因為家裡貧窮,看到父母為家庭日用艱難而辛苦,於是就有心想要幫忙。但是一個年幼的兒童,能有什麼辦法呢?想到狗子在路上屙屎,我每天早晨天濛濛亮就起床,然後到路上撿「狗屎」,把它推積在一起,幾天後也能賣給人家當肥料,而能賺得幾個銅板。
或者我也在下午時分,出門撿拾路上的牛糞,然後學習大人,把稻草剪碎,將牛糞及稻草用水和在一起,貼在牆上晒乾後,一塊牛糞幾角錢賣給人當木炭燒,如此也能賺錢。
後來「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我的家鄉揚州江都被戰火摧毀,燒得只剩瓦礫一片,到處都有鐵釘,以及各種器皿損壞後的破銅爛鐵。我把這些撿起來賣,雖然不值錢,但當時小小年紀,也覺得為數可觀。甚至在桃李銀杏出產季節,鄉人吃過桃子、李子、杏子,裡面的核到處亂丟,我也滿街滿巷的撿拾,累積起來也可以賣點小錢。
過去自己一直覺得很難為情,不敢把這些事告訴別人;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我覺得自己童年所做,不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也是對環保的實踐。同時也增強自己的信念,不論什麼人,只要對公益有所幫助,我覺得都非常有意義。
我在出家前的一、二年中,斷斷續續也讀過幾年「私塾」。所謂「斷斷續續」,原因是我們每天讀書要繳四個銅板,有錢的時候就帶著四個銅板去讀書,如果沒有錢,今天就主動為自己放假。斷斷續續當中,也不知道自己能認得幾個字,直到十二歲那年,我在師父志開上人的座下剃度出家。最初在南京棲霞律學院讀書,全班約有學生五十人,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許多,大部份在二十歲以上,只有我還在幼童之齡。對於《成唯識論》、《因明學》、《般若經》等經論,都如鴨子聽雷,老師的語言,對我而言,只有聲音,完全不知道講的是何意義。
所幸在私塾裡認得幾個字,這時總算能夠派上用場,我經常到棲霞佛學院的圖書館,借幾本文學書籍來閱讀。我記得自己所看的第一本小說,就是《精忠岳傳》,後來又接觸《七俠五義》、《小五義》、《封神榜》、《儒林外史》、《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常看得入迷,甚至真是看到廢寢忘食。之後又閱讀不少西洋文學,先後看過《莎士比亞全集》、印度泰戈爾的詩集、《戰爭與和平》,以及《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老人與海》、《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等。
那個時候,我愛看小說,終於慢慢被老師發現了,成為黑名單的學生。老師認為,一個不用功閱讀經論,只是沉迷於小說的學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罷了!但是不管別人怎麼樣嘲笑、歧視,我對東西方的小說、文學作品、歷史傳記,還是讀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因為經論看不懂,只有閱讀這些世間著作,能夠增添我的知識見聞。
我在棲霞律學院讀書的六、七年當中,可以說都是被人歧視、打壓。例如,有一次國文課中,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目,叫做「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在那種年齡,對於什麼叫做「菩提」,什麼叫做「般若」,我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論議?如何能暢所欲言呢?結果老師給我的批語:「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當時一看,還洋洋得意,以為老師寫了詩句給我,後來經過別人說明,才知道老師是在嘲笑我。所謂「兩隻黃鸝鳴翠柳」,牠在叫什麼你知道嗎?「一行白鷺上青天」,你又了解了什麼呢?所以總說老師的意思,就是說我的文章「不知所云」!
又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故鄉」。這種淺顯易懂的題目,又是跟自己切身有關,加上我讀過一些文學小說,懂得怎麼樣形容故鄉,所以就寫道:「我的故鄉有彎彎曲曲的小河,河流上有小橋,兩岸翠綠的楊柳低垂,每當黃昏落日餘暉下,農舍的屋頂炊煙裊裊昇起……。」老師又替我批語:「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這一看就很明白,老師認為這篇文章是我抄襲而來,不是自己所作。
寫得好,是抄襲而來;寫得不好,是不知所云。幸好我的性格善於轉化,沒有輕易被摧殘、打倒,所以後來我一直主張,對青年學子要用愛的教育,要鼓勵他上進。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老師的一句話,一點鼓勵,是金錢買不到的,可是對一個青年學子而言,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需要師長大人的鼓勵哦。
國共戰爭之後,時局動盪,我率領青年同道,以參加僧侶救護隊的名義渡海來台。初到台灣,人地生疏,用「走投無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即使窮途潦倒,我仍然堅守自己對佛教的信念,保全一件僧衣。後來輾轉在宜蘭駐錫,最初成立念佛會、歌詠隊、學生會、文藝寫作班,之後創辦幼稚園,也成立幼教師資訓練班。我把宜蘭市四十八個村里,用佛教的義理,組成光明班、菩提班、清淨班、慈悲班……等四十八班,每班選出一個班長,有系統、有組織的弘揚佛法。
我在忙碌之餘還能抽空撰寫文章,我的《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佛教童話集》、《佛教故事大全》,就是在宜蘭十年的初期完成的。《釋迦牟尼佛傳》和《十大弟子傳》,我都是用文學的筆調撰寫,尤其《釋迦牟尼佛傳》,曾由監察委員游娟女士編成連續劇,在台視八點擋播出;也曾拍成電影,在金國戲院上映。《玉琳國師》更加發揮威力,曾被空軍廣播電台列為小說選播,也拍成電影,尤其勾峰先生二度編成電視劇「再世情緣」,在電視台連續播出一個多月。
我在這個時候,鼓勵慈莊、慈惠、慈容等人,在台北三重開設「佛教文化服務處」,除為佛教界做一些文化服務以外,也出版通俗化、大眾化的佛教著作,如佛教的小說選集,如唱片的發行等。我自己也在全省各地巡迴講演之餘,努力撰寫文藝作品,尤其作了許多佛教歌曲,透過雷音寺歌詠隊隊員的演唱,甚至編成舞台劇,在台灣各地表演,一時造成轟動,但也引起傳統佛教人士對我的不滿,認為我荒腔走板,怎麼佛教還唱起歌來,真是大逆不道,這不是要滅亡佛教嗎?
但是佛教並沒有因為唱歌而給唱完了,反而接引了一批批優秀的青年進入佛教,對於帶動佛教的年輕化、知識化,發揮很大的功能。
我在宜蘭弘法十多年後,一九六四年時年三十八歲,先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接著購買了大樹鄉麻竹園五十多公頃的土地,就此開創佛光山,想為佛教創造歷史,開創另一個佛教的新局面。
儘管我一生都很努力在為佛教推展文教事業,但是在佛光山開山期中,佛教界的一些領導人放話,揚言要打倒佛光山叢林學院,不准我興辦教育。其實,天主教、基督教在台灣創辦了東海、輔仁、東吳等多所大學,佛教界也沒有人要打倒他們,為什麼我為佛教所辦的一所小小佛學院,就要打倒他呢?
佛光山開山數年之後,由於各種因緣推動,我分別在高雄、彰化、台北設立分院,雖然來自教界與政治的阻力不少,但我順應時勢的需要,不但沒有被打壓、阻礙,反而以創造歷史的精神,後來陸續到美國創建西來寺、中美寺,到澳洲創建中天寺、南天寺,到歐洲創建巴黎道場、荷華寺,到非洲創建南華寺,到馬來西亞創建東禪寺等。後來又成立國際佛光會,在五大洲成立一百多個協、分會,真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了。
【內文節選三】
〈苦行〉
苦行,是指佛教修行人所過的一種刻苦自勵的修持生活,是出家人應有的修行過程,也是僧侶應有的密行。我在「苦行」的生活中,能夠感覺到生命活得很踏實、很快樂,在自己後來的人生歲月中,一直以此感到自豪。
回憶起十五歲那年,我在棲霞山接受佛教的比丘三壇大戒,記得第一天報到時,戒師問我: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弟子自己發心來的!」我這麼回答。
那知說過以後,戒師拿了一把楊柳枝,在我頭上猛打一陣,我頓時眼冒金星,感到很錯愕:我有什麼錯嗎?這時只聽得戒師慢條斯理的說:
「你很大膽,師父沒有叫你來,你沒有得到師父的允許,自己就敢來受戒。」聽了這話,覺得「說的也是」,心裡平服不少。
第一位戒師問過以後,走到第二位戒師面前(戒師就等於現在的口試官一樣),結果他問了同樣的問題:「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要來?」
剛才被打過,懂得應該要「尊師重道」,因此趕快說:「是師父命令我來的!」那知話才說完,戒師又拿起一把楊柳枝,在我頭上猛打,一邊打一邊說:「豈有此理,假如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連受戒都不要了!」
想想也對,說的不無道理。這時他叫我再到第三位戒師那裡,問題還是一樣:「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要來?」
前面被打過兩次,有了經驗,就回答:「戒師慈悲,弟子來此受戒,是師父叫我來,我自己也發心要來。」
自覺這種回答應該天衣無縫,合情合理。那知戒師仍然拿起楊柳枝,一陣抽打後責怪說:「你說話模稜兩可,真是滑頭。」
到了第四位戒師那裡,問話改變了,他問:「你殺生過沒有?」
殺生是嚴重的犯戒,我既然來受戒,怎麼可以說有殺生呢?因此毫不考慮的說:「我沒有殺生!」
那知戒師即刻反問:「你平時沒有踩死過一隻螞蟻,沒有打死過一隻蚊子嗎?你打妄語,明顯是在說謊嘛!」說過以後,楊柳枝再度狠狠的打在身上。
又再換另一個戒師,他一樣問:「你殺生過沒有?」因為剛才打過,只有直下承認:「弟子殺過!」
「你怎麼能殺生呢,真是罪過!罪過!」每說一句罪過,都要打上好幾下楊柳枝。下面再有戒師,他還沒有開口,我就把頭伸出去,說:「老師,你要打就打吧!」
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這種「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教育,就是要把你「打得念頭死」,然後才能「許汝法身活」。當初我心中雖有不服,但後來確實感覺到,這樣的訓練,讓一個人在無理之前都能委屈服從,將來在真理之前,還能不低頭接受嗎?
無情打罵的教育以外,在五十三天的戒期當中,每次聽戒師講話,都得跪在地上,經常一跪就是幾個小時,等到起來時,地上的碎石子都嵌在皮肉裡,雖然隔了兩層的海青、袈裟和衣褲,但是鮮血還是從褲子裡滲透出來。這讓我想起在一個漫畫故事裡,講到孫悟空的修行,需要一千天的時間才能成就,他能大鬧天宮,神通廣大,也是苦練出來的,我想自己只不過才五十三天,有什麼不能忍耐的呢?
不過,皮肉之苦其實還比較容易忍耐,更大的考驗是,受戒時我才十五歲,正是精力充沛,好奇心強烈的時候,對於身旁的事事物物,難免好奇的想要看一眼,但是每次只要被戒場的引禮師父看到了,楊柳枝馬上就狠狠的打在身上,並且大聲罵道:「眼睛東瞟西看的,這裡有那一樣東西是你的?」有時候聽到一些風吹草動的聲音,也會興致勃勃的聆聽,結果又是招來一陣責打與呵斥:「把耳朵收起來!小孩子聽一些閒話做什麼?」
確實,沒什麼東西是我的!因此我閉目不看、收耳不聽。在五十三天的戒期中,我生活在漆黑、無聲的世界裡,但是雖然如此,我的心中卻燃起了一盞明燈,我發現世界上的一切,原來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於是我學會了不看外而看內,不看有而看無,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到了現在,我走夜路,上下樓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能無礙自如。甚至我常覺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間事,比用肉眼去觀察還要來得如實真切。
十八歲時,我升學上了焦山佛學院,因為是新生,立刻被分配到大寮典座,也就是負責三餐煮飯燒菜的職務。我擔任二年的典座,除了撿菜、洗菜,也學會烹調的方法。至今我對菜餚的煮法,烹調的技藝,雖不能稱為一流,但自覺有些心得。
在焦山佛學院期間,因為年輕,什麼事情都覺得應該當仁不讓,勇於維護正義;但也因為心直口快,經常惹來麻煩,因此自覺應該有「禁語」的必要。剛開始自己很不習慣,不知不覺就會脫口而出,明明知道不能說話,偏偏忘記而說溜了嘴。為了處罰自己,我經常獨自跑到大雄寶殿後面,人跡罕至的海島,摑打自己的耳光,並且自我責罵:「你真是豈有此理,自己歡喜持禁語,又沒有人勉強你,卻出爾反爾,不能持好。」
為了根除自己的習性,務必要給自己刻骨銘心的教訓,因此我重重地處罰自己,有時打得嘴角都滲出鮮血。就這樣實踐了一年的「禁語」,這一年不講話的經驗,對於青年時代初學佛法的我,在學習過程中,有很深的意義。因為我體會到,「禁語」不止口中無聲,更重要的是心中無聲。有時我們受了一點委屈,表面上雖然若無其事,但是內心的不平、怨憤,卻如澎湃的浪濤一樣,發出巨大的響聲,如果我們能夠止息內心煩惱的聲音,那就是寧靜無聲的證悟世界了。
總說我出家時雖然年齡很小,也沒有很好的環境學習,儘管生活艱苦,但我在佛門裡的學習,從「禪宗」的金山到天寧,「律宗」的古林律寺到寶華戒堂,「教下」的棲霞到焦山,我都曾經參學過。在參學的十年當中,因為遊走在許多叢林之間,所以也就懂得律宗、淨土宗、禪宗,甚至密宗等四大宗派的修行。可以說,我童年在佛門接受的叢林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等於一個軍官,陸、海、空三軍都受訓過,資歷完整。這是當時小小年紀的我,除了為常住勞動服務外,自己參學得來的經歷。
一九五三年我到宜蘭之後,在雷音寺前後二十六年,每年都要主持一次佛七,從早上五點第一支香開始,一直到晚上圓滿,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支香。那時雷音寺雖小,但座落在中山路的市中心,每次佛七,在家信眾參加踴躍,遲到的人往往進不了門。尤其每年一次的佛七,宜蘭人簡直把它當成過年一樣,平時在外地工作的人,都會特地回鄉參加,大家念佛念得法喜充滿,當然我也非常認真。每到佛七,我就在紅綠招貼紙上,用毛筆寫一些念佛標語,把整個佛殿布置得煥然一新,每次總要寫上二天,才夠貼滿佛堂。
我一生沒有練過書法,如果說我能寫毛筆字,就是在這二十六年的佛七當中,我不但念佛,也讓我有機會寫字和信徒結緣。
其實,在各種修持當中,我自己受益最大的,應該是「拜佛」。雖然近年來因為腿部開刀,不能跪拜。但是在過去,我每天早晚都要各拜佛半個小時,雖然時間不長,但每天持之以恆,盡量不讓它間斷。尤其早在我十五歲那年,因為受戒時燒戒疤,把頭蓋骨給燒得陷了下去,之後我忽然好像失去記憶的能力,讀《古文觀止》、《四書讀本》,怎麼念就是背不起來,並不是我不用功,而是任我怎麼努力念誦,就是沒有記憶力。
因為無法背書,被教我的覺民法師罰跪、打手心,這是常有的事。有一天,我又再次為了不會背書而挨打,教務主任覺民法師一面打,一面罵:「你真笨喔!你要多拜觀世音菩薩,祈求聰明智慧哦!」真奇怪,那個時候不管老師怎麼打手心,我竟然一點痛的感覺都沒有,只覺心中好像忽然亮起了一盞明燈:「哦,原來拜觀音世菩薩就可以有聰明智慧,我有希望了!我有希望了!」
生來雖然不是很聰明,但也不是很笨的我,自從受戒失去記憶力以後,感覺人生好像從此沒有了未來。現在忽然聽到拜觀世音菩薩,可以有聰明智慧,一下子又燃起了我的希望。只是當時在叢林古寺裡,想要拜觀世音菩薩,也沒有地方可以拜。因為大雄寶殿除了早晚課的時間以外,不能隨便進入,其他的殿堂也都各有堂主。我在學院裡,除了一間共用的小禮堂以外,又能到那裡去拜觀音菩蕯呢?
所以,之後每到夜深人靜,我就偷偷起來到禮堂去,一個人面對觀世音菩薩,首先稱念:「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矇矓,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稱念之後就拜下去,大概留停半分鐘,自己垂淚感動的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這樣,我一邊念,一邊拜,拜了一拜又一拜。
禮拜觀世音菩薩的靈感很多,聽說有人拜到後來,蒙觀世音菩薩甘露灌頂,或是摩頂授記。但是很慚愧,這些我都沒有。不過,時間過了三、四個月之後,奇異的現象發生了,從此之後我的記憶力忽然好了起來,而且是出奇的好。過去念書,一篇《古文觀止》念了二、三十次,還是無法背誦,現在只要兩三次就會背了。甚至《戰國策》、《史記》上的短論,未經老師教授,自己看一遍就能記得。至今時隔六十餘年,這些文章在我口邊,還是能夠朗朗上口。
坦白說,我一生經歷的各種苦行修行,雖然都能接受,但並不是太喜歡,可是閱讀小說,我真是興味盎然,樂趣無窮。那個時候,舉凡《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五義》、《小五義》、《封神榜》、《蕩寇志》等,幾乎看過一遍就能記憶。有時我也信手拈來,順口說上一段《水滸傳》,由於我對梁山泊上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名字、綽號、身穿的衣服、手拿的武器,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弟子們對我在年輕時看過的書,至今還記憶這麼深刻,都表佩服不已。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不得不感謝觀世音菩薩跟我的因緣。一直到現在,我對於一些年輕徒眾的修行,總認為他們應該要從拜佛下手。因為禮拜可以莊嚴身心,可以折服我慢、增加謙虛,可以跟佛陀傾吐心事。拜佛時,人雖拜下去了,心裡的情感卻昇華而與佛相應。所謂「鼓聲有打則響,鐘聲有扣則鳴」;人有誠心禮拜,佛怎麼會不垂慈感應呢?
說到苦行,我一生最感激的,應該就是很多的人事讓我有機會修持「忍辱波羅蜜」了。我從小出家,就受到前輩的歧視,因為我沒有經過小寺院的基礎養成,一下子就進入大叢林裡參學,當然陋習、缺點很多,所以學長經常取笑我,例如說我走路不威儀,叫我走來走去訓練走路,有時一走就是幾個小時,他們以教我為樂。
三餐吃飯時,雖然只是一個小職事,都可以叫我站在身旁,為他添飯、夾菜,我的師兄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吃飯時,還不忘揶揄嘲笑我,一個說「星雲是沒有出息的!」一個搭腔說:「哎呀,不可以小看他,他也會像某某人那樣聰明!」我師兄則說:「他如果能像某某人那樣聰明,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我是被人看輕到如此的地步,但是我一點也不洩氣,因為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豈是現在就可以看得出來的?還有十年、二十年以後呢!不過這倒是讓我聯想到,外面的一些境界,就像打棒球,壞球來了,不要接,就不會被三振出局,根本也不需要什麼忍耐。
我一生沒有學過建築,但我會建房子;我沒有學過書法,但會寫毛筆字;我沒有學過文學,但會寫文章;我沒有受過駢文、韻文的寫作訓練,但會作詞寫歌。因此,承蒙有些人誇讚我很聰明。如果我真的有一點聰明的話,我想都是從「為人服務」的苦行中修來的。
所以,跟我一路走來的佛光山千餘名弟子,我希望大家知道,修行不是片面的個人解脫,而是全方位的弘法與利生;生活的苦行也不是一時的功課,而是一生的修持。能夠懂得「苦行」的意義,那才是「行佛」的宗要。
more...
【內文節選一】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
歷經民國締造,北伐統一,國共戰爭,吾母即為現代史;
走遍大陸河山,遊行美日,終歸淨土,慈親好似活地圖。
這是我為九十五歲高齡老母──李劉玉英居士(大家稱她老奶奶),所寫的一副輓聯。
守在靈前,我再一次深深地凝視著母親:皤皤的銀絲,整齊地襯托著她安詳的容顏。這一次,她終於放下了一生的牽掛、辛勞,永遠地休息了。
就在她往生之前二十分鐘──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在美國洛杉磯的惠提爾醫院中,她還叮嚀陪伴在身邊的現任西來寺住持慈容法師:「謝謝你們...
作者序
(摘錄)
一瓣心香,微願供養
我一生別無長處,所幸對文字有種莫名的興趣和親切,童年時期,家中長輩忙於生活,無暇對我施以言教,許多觀念是自己在文字中領略、獲取。因此,少年起我就有記日記的習慣,只是當時物資缺乏,只能將一日所做所思記於心裡,睡前就將一日所得在心裡溫習一遍,如此也養成了思考反省和記憶的習慣。
童騃時期生活單純,除了幫忙家計、讀書之外,有的是時間,但苦無紙筆;後來紙筆不缺,卻流離顛沛、乃至弘法倥傯,總不得時間好好記錄;如今眼力大弱,要寫也不得辦法了,人生總是難得圓滿。不過,至今八十餘年的生命,七十餘年的出家生活,以及六十餘年的弘法生涯,……我一生的經歷,足可以算得上是「劃時代」了。
我經歷過舊時代的戰亂,嚐過槍林彈雨的滋味,為了求生,我躲過死人堆;也欣霑新時代的風貌,體會社會安和樂利下,人心的轉變;我曾經在交通不便的家鄉,單泳渡河到對岸幫家裡買東西,也歷經舊時代對佛教的猜忌限制,慶幸能在關鍵時刻值遇善緣,難題迎刃而解;如今也能運用新時代的科技,為大家注入佛法新觀念,共創人間佛教淨土……。
凡此種種,點點滴滴,有風霜,有雨雪,也有陽光和煦,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梳理過去的種種經歷,一切如在夢中,雖然有忍飢、忍渴、忍辱、忍苦的時候,卻有更多喜悅、欣悅、禪悅和法悅。我一介貧僧,本來一無所有,至今也覺得心中萬法共鳴、萬花齊放了。
我倡導「三好、四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家庭和諧、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也力倡佛光山四大信條: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方便,四十多年來一向沒變。我經常問弟子們:「你,給得起嗎?」因為,給,是布施,是供養,是奉獻,是無我。
這本書所以名為《合掌人生》,是緣於看到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企業發展到數萬名員工時,他在員工上班的時間,悄悄的在窗外巡視時,對著員工合掌感謝。我感動於他的精神,也不禁對世間幫助我、孕育我的一切師友、弟子們,本著合十感恩的心情謝謝大家。
此外,書裡有我個人的遭遇,有些也不足為外人道,但如果讀者大眾,能從中看見我的一些處世原則,一顆為了佛教的心,一腔弘法為眾的熱血,一條利益社會的道路,我願意以身說法,貢獻給大家做參考,這也是我寫《合掌人生》的一份供養心了。
星雲
(摘錄)
一瓣心香,微願供養
我一生別無長處,所幸對文字有種莫名的興趣和親切,童年時期,家中長輩忙於生活,無暇對我施以言教,許多觀念是自己在文字中領略、獲取。因此,少年起我就有記日記的習慣,只是當時物資缺乏,只能將一日所做所思記於心裡,睡前就將一日所得在心裡溫習一遍,如此也養成了思考反省和記憶的習慣。
童騃時期生活單純,除了幫忙家計、讀書之外,有的是時間,但苦無紙筆;後來紙筆不缺,卻流離顛沛、乃至弘法倥傯,總不得時間好好記錄;如今眼力大弱,要寫也不得辦法了,人生總是難得圓滿。不過,至今八...
目錄
【自序】 一瓣心香,微願供養 ◎星雲大師
【推薦序】浩瀚星雲 ◎余秋雨
向《合掌人生》合掌致敬 ◎王鼎鈞
法如是,心如是 ◎林蒼生
煩惱泥中起佛法 ◎許悔之
【目錄】第一冊
1. 在南京,我是母親的聽眾
2.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
3. 佛門親家
4. 生日
5. 外婆
6. 道情法愛
7. 照相
【目錄】第二冊
1. 生死邊緣
2. 人生路
3. 苦行
4. 弘法
5. 關鍵時刻
6. 得失之間
【目錄】第三冊
1. 媽祖,台灣的觀世音
2. 向佛陀訴說
3. 我的新佛教運動
4. 我建荷華寺的因緣
5. 一筆字的因緣
6. 地球人
7. 開山記
【目錄】第四冊
1. 榮總開心記
2. 梅約醫療中心檢查記
3. 球類運動
4. 走路
5. 飢餓
6. 靈感
7. 來發
【自序】 一瓣心香,微願供養 ◎星雲大師
【推薦序】浩瀚星雲 ◎余秋雨
向《合掌人生》合掌致敬 ◎王鼎鈞
法如是,心如是 ◎林蒼生
煩惱泥中起佛法 ◎許悔之
【目錄】第一冊
1. 在南京,我是母親的聽眾
2.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
3. 佛門親家
4. 生日
5. 外婆
6. 道情法愛
7. 照相
【目錄】第二冊
1. 生死邊緣
2. 人生路
3. 苦行
4. 弘法
5. 關鍵時刻
6. 得失之間
【目錄】第三冊
1. 媽祖,台灣的觀世音
2. 向佛陀訴說
3. 我的新佛教運動
4. 我建荷華寺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