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的第一本同名小說《Yang》在集合出版。憑著對創作的興趣與腦海裡不斷冒出想法,奇幻、科幻、言情、現代都會、古風武俠等等不同題材的故事一個個在筆下成形,我享受著這樣的嘗試,也享受著藉由寫作將生活裡的觀察寫進故事,並提出新穎的觀點,透過書中人物角色情節推演自問自答,自省自思,沒想到竟不知不覺間在創作這條路上走了十年。在2018年推出《相逢有時》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段特別的緣分,也是我與出版社之間的「相逢有時」。
在出版了《Yang》後不久,我曾在網路上連載過一篇短篇小說《小妖》,從「不是妖吃了人,而是人吃了妖,放在肚裡藏著惦著」一段話,引出敘事者「我」的口吻,帶出幾乎沒有出場卻主宰通篇故事節奏的主角小妖。彼時在歐洲已為尋常的平權運動,在台灣卻還苦於萌芽求生的階段,於是我在《小妖》這個故事中花了一些篇幅討論各個角色間的質同與質異,在相異間尋求認同,由認同轉而尋求相同,可鍥而不捨追尋下來才赫然驚覺「鏡子仍是倒映正面的我,虛的鏡子真正的身體,她卻背對著」。
我喜歡這個小故事,很短,卻餘味無窮。
直到2017年,完成了討論關於核能與環保議題的《天火》後,不知怎地突然很想寫一個生活在異國的都會女子,外表光鮮亮麗可內心寂寞,連主角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董雙成。孰料雙成的故事尚未落筆,當年《小妖》中的沈荷、學姐、我⋯⋯等人物卻頓時躍然紙上提醒我他們的存在。
當初構築的衛寧,在故事裡離婚帶著一個孩子與小妖重逢,兩人得以彌補年少遺憾,而今看來似乎是太美好的想像,畢竟現實生活中,所需考量的事太多,也很實際。譬如:經濟壓力、單親媽媽、原生家庭的複雜情感甚至於來自純真孩子的渴望要求⋯⋯這種種因素都會左右一個人的決定,那無關好或不好,只是優先順序有了新的一輪排列。因為「選擇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如人生從來不是一個轉捩點。總是在回頭看時,才發現人生是由許多不經意的決定、未曾預料的人事,舖折出一段蜿蜿蜒蜒的路。」
自《小妖》後睽違十年,《相逢有時》於焉成形。
這是一個「以愛為名」的故事,關於親子、關於情人、更關乎友誼。因為愛,我們總是尋求再貼近一些,卻在靠得太近時不經意傷害了對方,爾後又期待對方釋然。可釋然後就能全然地和解嗎?有些事可以,有些事不行。就像衛寧的母親夏麗芳說的,那是因為妳走過來,才能說都過去了。對於衛寧來說,某些傷口它還在那裡,而她也不曾「走過去」。
這是一個告別青春年少走向風華花開,橫跨三十年的陳釀故事。說的是相聚,也是分離。而相聚分離間,仍有無數記憶留存,就如人生是一段行駛的列車,在不同車站遇見不同的人。有些人會同行一段長長的路途,有些人僅僅是一站之緣,還有人在這站下車了又再彼站重逢。
世事熙攘,人生雖無常,因緣卻常在。期待這個有血有肉的故事,能勾起你我心中曾經的分離有時、相逢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