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章
36篇關鍵內容
解開基金賠錢迷思,指引正確清楚的投資之道!
遭逢金融風暴,你的基金是否受傷慘重?一般人總認為基金是最穩健的投資工具,它自有一套傻瓜投資術,長期投資一定會有複利效果,但果真是如此嗎?這可就大錯特錯!其實大家都用了錯誤的規則在投資開放式共同基金,這形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騙局,並釀成了金融大災難!
書中要揭露的一個殘酷真相是,多數投資專家所告訴我們的基金投資法則,包括標準差、夏普指數、貝他係數、阿爾發係數,以及其所衍生的著名「四四三三」挑選基金法則等,都是建立在一個錯誤且偏差的基礎上在討論基金的投資遊戲規則。過去我們只是傻傻的聽從、下單、扣款,眼看基金虧損卻不知問題出在哪?
而如何才是正確的基金投資之道呢?
本書將循序漸進引導投資人認識基金投資的迷失、盲點,並建立正確的投資手段,把基金投資應該具備的資產組合、風險分散等專業觀念,重新放到投資位置上。你將更清楚的了解要如何投資基金,讓基金報酬由負轉正。重新認識次貸風暴後,為你的基金資產快速找到正確的定位與策略,讓你輕鬆學會基金投資,跟賠錢說拜拜!
作者簡介:
王志鈞
現職:財經暢銷作家、<商業周刊>、<Smart智富月刊>特約主筆
學歷: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新聞資歷:
<數位時代>雙週刊主筆
<今周刊>主編
<蘋果日報>財經新聞中心財金組組長
<商業周刊>資深記者、金融組副召集人
作者的部落格:<地球人抱抱—王志鈞文字工作室>http://www.wretch.cc/blog/solon8888
為台灣的財經資深媒體記者、暢銷作家、財經部落客與Yahoo奇摩理財專欄作家。自2007年夏天起,受邀於台北誠品書局信義店,每月進行一場理財演講,頗獲好評。並為了推廣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於2008年5月起,在台灣各地舉辦公益理財講座,積極推廣理財下鄉運動,目前已在台北、桃園、台中等地舉辦過多場理財演講。
自詡為「股市慈善家」,積極提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認為投資就是要選擇好企業、好老闆,在股價低迷時進行雪中送炭的行為。而在部落格中,分享許多膾炙人口的理財好文章,為目前台灣熱門的理財部落格。
其他著作有:《笑笑看線圖—跟著6大名師學技術分析》《看懂股市新聞新手自學》《Wow!有錢人來了!》《管好你的錢—一生受用的理財計畫》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破解基金投資的迷思
【金融理財Q&A】
薛先生 42歲 台北資訊業
問:歷經這次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後,許多人都不敢再做投資了,我雖然仍對投資理財有信心,但卻不知錢該往哪裡投資好?
王老師答:次貸風暴發生後,未來十年,投資的主流將是回歸傳統價值,也就是說:「投資到底是什麼?」「投資的基本意義是什麼?」這些投資價值會重新被市場找回來。
過去多頭榮景,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氾濫時,一塊錢賺十塊錢生意是王道;但如今,從全球金融市場一度瀕臨破產危機來看,企圖用高槓桿方式來作為大眾理財工具的想法,簡直是邪魔歪道。
我的論述重點是,複雜的金融商品並非罪惡,出問題的投資人企圖一夕致富的高槓桿操作,才是導致市場扭曲的元兇禍首。這包括投資銀行設計不當的商品來誘惑投資人進場投機(如債券加上衍生性操作的連動債商品),又或者投資銀行本身就在這些複雜的衍生性商品操作中牟取暴利等等。
複雜的商品未來並不會消失無蹤,問題出在,如果商品設計是真心朝向為保護投資人的資產而設計,那麼這種金融工具將會大受歡迎。反之,不當的金融行銷將會在市場消失無蹤,投資人在理財行為上也會更趨保守。
然而正是這種大眾理財趨於保守的風氣,將為積極型投資人創造絕佳的投資機會,古典而簡單的商品,因為投資人不敢碰,反而使有正確投資認識的人,能夠在股市、債市與房地產市場上逢低建立絕好的資產部位,並為長期性的資產報酬建立良好的關鍵位置。
錢該擺往哪裡好?其實很簡單,什麼東西是好公司?好產品?而其價格卻過低,就是絕佳的投資標的。簡單來說,價值型投資法將是未來的主流,積極型的價值投資法,更會成為聰明投資人的最佳選擇。
而在價值型投資的另一個極端,則是金融機構將會創新各種保守性的金融商品,而這種穩健、安全的商品,也將會成為比較不具備理財能力者的主流選擇—雖然這種選擇不見得有利,但是,被蛇咬過的人,的確很難再對積極投資有所信任。
第一節 基金的時間複利效果存在嗎?
投資的時間複利效果,是否真的存在於基金身上呢?
基金公司為了避免投資人輕易贖回基金,總喜歡用「時間複利效果」的說法,要求投資人要長期抱緊一檔基金,如此才能創造長期複利績效。
問題是,對基金公司來說,其基於自身獲利考量,一定希望基金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資金規模越的基金,代表管理費用越多。基金公司希望散戶多多申購基金,甚至不要贖回基金,如此才能讓基金規模永遠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基金公司真的這麼邪惡嗎?倒也未必。
有些基金公司也會在股市過熱時,提醒基金投資人適時停利,逢高贖回基金。而有些基金公司會主動教育消費者,透過目標規劃,讓基金投資能夠配合自身需求來執行,一旦目標報酬率達成,那麼,投資人應該完全贖回基金,以確保自身的理財計畫能夠達成。
業者好壞皆有,這是市場的常態。但投資人一定要清楚認知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謂的「時間複利效果」,真的存在於基金身上嗎?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第一,基金商品本身,並沒有時間複利效果。第二,所謂基金投資的時間複利效果,是存在於投資人身上,而非基金商品身上。
我們再來做個魔術實驗,投資人很快就會清楚我們在說什麼了。先來測試一下為何基金商品本身沒有時間複利效果吧!
所謂的「時間複利效果」,簡單來說,就是錢滾錢,10000元存款,透過銀行2%的年利率,儲蓄1年變成10200元,儲蓄2年變成10404元,儲蓄3年變成10612元,儲蓄4年變成10824元,儲蓄5年變成11040元。
單筆金額10000元儲蓄了5年,只多跑出1040元的利息錢,效果實在太低了,難怪大家都不想存銀行定存。
如果有一家基金公司,承諾提供一檔15%年報酬率的基金,那麼看看單筆投資這檔基金的效果如何?
10000元單筆投資,透過基金15%的年報酬,投資1年變成11500元,投資2年變成13225元,投資3年變成15208元,投資4年變成17490元,投資5年變成20113元。5年就能讓原始投資本金1萬元翻了一倍,淨賺1萬元,複利效果真是太棒了!
但問題是,這檔基金的淨值必須每年等幅的以15%速度向上增長,那麼,投資人單筆申購一檔基金1萬元,才有可能5年後領回總投資報酬率高達100%的投資複利效果。
事實上,基金的淨值有可能像圖一這樣的階梯一般,乖乖又老實的每年以15%的報酬率增值上去嗎?這種淨值成長速度就像45度角斜線,一口氣竄升上去,在實務上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所謂的不可能,不是說換算回去的年化報酬率15%不可能,而是說,基金淨值會像市場股價波浪一般,上上下下波動,而非筆直的成長上去。
基金淨值更像是圖一的紅線那樣,上上下下變動個不停,所以它本身沒有必然保證創造報酬率穩定積累上去的時間複利效果。
但基金投資確實是有時間複利效果的,只是這個創造者是投資人自己,而非商品本身。這個說法,很顛覆多數人對基金既定的刻板印象吧?但這確實是個事實。
就拿剛剛這個例子為例,紅線是一檔基金的淨值水位,投資人在第4年淨值水位達到20元時就贖回出場,累計4年的累積(總)報酬率為100%,而換算年化報酬率為18%。
所謂的「年化報酬率」,是指換算下來,這檔基金過去4年以每年18%的穩定增幅向上增值。(「年化報酬率」與「年平均報酬率」是迥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複利效果的計算基準,而後者則是單利概念,是指一檔基金每年平均的漲幅,後一年賺到的錢會拿掉,而非利滾利上去的複利漲幅。)
投資人如果懂得在第4年逢高贖回基金,將為自己帶來換算每年有18%的複利增值效果。但假如他持續投資到第5年,則淨值又回跌到14元,累積報酬率將降為40%,換算過去五年的年化報酬率只有7.2%。
由此可以證明,長期持續的持有一檔基金,並不一定會有時間複利效果,而是必須低進、高出,讓基金前後淨值產生獲利,那麼折算回持有期間,才有可能有複利效果。
再進一步補充說明一下,就算是第4年逢高贖回基金的投資人,折算年化報酬率為18%,但是,在投資第1年與第2年時,這檔基金的淨值仍是跌破10元的,也就是說,連續兩年的投資報酬率都是虧損的,一直要到第3年,淨值突然飆升至15元,基金投資人才忽然產生連續3年累積50%的報酬率,換算年報酬率為15%。
所以,所謂的基金投資之複利效果,是要投資人忍耐,在投資底部區繼續持有,直到基金淨值上漲後再一次逢高出脫,如此,才有可能轉虧為盈,讓前面兩年的虧損不但弭平過來,第3年的高報酬也會讓前面的等待是有補償的,因為折算下來的年化報酬率為正值。
透過這樣的說明,投資人應該可以發現,時間複利效果並不存在於基金商品本身(因為開放式基金的淨值並積累效果),而是在投資人正確操作基金的過程之中。
基金投資的複利效果,是控制在三個條件上的:1.進場點的淨值要低;2.基金持有時間要剛好;3.出場點的淨值要高。只有這三個條件滿足,基金年化報酬率才會剛好滿足投資人的時間複利需求。
否則基金持有時間過長,即使淨值在低買、高賣間是有賺錢的,但是年化報酬率折算下來,每年的報酬率可能會低到與銀行定存差不多。
第二節 配息基金是否有時間複利效果?
如果投資人明白基金或基金淨值沒有時間複利效果的話,那麼,對於投資基金的進出場點,應該會更加謹慎才對。因為通過前述的解說,投資人應該清楚的明白,投資人投資基金的正確期間,才是創造複利效果的主要因素。
多數的投資人往往在「總累積報酬率」、「年化報酬率」與「年平均報酬率」上混為一談,才會誤認為只要最後累積報酬為正值的基金,就是有時間複利效果的基金。這種說法,完全誤解了時間複利效果的本質。
假如我以10萬元單筆投資一檔基金,以淨值10元申購,10年後再以淨值15元贖回15萬元,表面看來,這檔基金累積報酬率50%,讓我淨賺了5萬元,但別忘了,實際年化報酬率卻僅有4%,僅比銀行定存高那麼一丁點兒。
許多投資朋友會問,累積10年,總投資報酬率50%的基金,平均10年計算下來,為什麼不是年平均5%的報酬率呢?這個數字不是比銀行定存好太多嗎?
如果你是這樣這算複利效果的話,那恐怕就上了基金公司的大當。我們再來看一下下述這個例子。
我現在把10萬元資金放在銀行存款戶頭裡,這家銀行承諾每年提供我5%的高利率。所以,儲蓄1年,我可以拿到5000元的利息錢,第2年再拿5000元,累計會拿10次5000元的利息錢,總計5萬元,十年總報酬率為:5萬÷10萬=50%。
這個例子是不是跟剛剛所謂「年平均報酬率5%」的基金計算方式很像?所差別的只是一個是銀行儲蓄,一個是基金投資。但反正最後我都會拿回15萬元,換算每年平均報酬率為5%,兩者都是一樣的。
如果兩者是一樣的話,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要來弄清楚,如果銀行每年提撥5%利息給投資人,第2年的利息計算基礎仍以原始本金10萬元來計算(而不是以10萬5000元來算),這叫做單利效果,不是複利效果。來看看單利的定義:
單利:最終金額=本金×(1+第1期報酬率+第2期報酬率+第3期報酬率+ ….. +第N期報酬率)
我每一次都把5000元銀行利息錢拿回來,並且花掉,不再滾入本金中計息,那麼,即使第1、2、3、4、5……10期的報酬率都是5%,我的總投資報酬率為50%。
以前述基金總報酬率50%,除以投資時間10年,所得到的「年平均報酬率5%」來看,這個意思和銀行存款的單利是一樣的,這並非複利效果。
假如有一家銀行承諾我5%的複利存款,那麼我單筆定存10萬元,10年後可以拿回多少錢呢?答案是:16萬4701元,而不是15萬元。這就是單利與複利效果的差異。由此可以証明,基金投資花了10年,只達到50%的累積報酬率,其年化報酬率的複利效果是4%,不是5%,5%的基金複利效果應該為16萬4701元!
投資人這樣有弄明白「總累積報酬率」、「年化報酬率」與「年平均報酬率」這三者的差異嗎?簡單來說,年平均報酬率為單利效果,不具有利滾利的複利效果;年化報酬率才是每年定期增值上去的複利效果。而總報酬率則是未計入投資時間的一種報酬率粗估值而已。
也許投資朋友會問,如果是有配息的基金,也就是說,基金的持股標的,因為每年會配發股利股息,而基金公司再平均配發這些股利給基金的所有持有者,不再滾入基金池塘裡去讓基金經理人再投資的話,這些每年固定配發的基金利息收入,能不能算是時間複利的投資效果呢?
答案一樣是不能的,除非投資人把拿到手上的利息收益,再回頭申購更多的基金單位數,以創造明年更多的基金配息,否則,利息錢拿回到投資人手上,就花掉了,哪有再進一步利上滾利的時間複利效果呢?
時間複利效果的正確定義是這樣的:
複利:最終金額=本金×(1+第1期報酬率)×(1+第2期報酬率)×(1+第3期報酬率)×….. ×(1+第N期報酬率)
如果基金沒有利滾利,新增淨值沒有滾入原始淨值當中,並乘上後期報酬率的話,那就根本沒有複利效果。
同樣的道理,如果基金的配息拿到投資人手中就花掉了,沒有拿配息的現金申購更多基金單位數再投資,那就根本無複利效果可言。
不過,配息基金確實有單利效果,投資人每年或每季,也就是固定一段時間能拿回一點現金,這個現金的價值是相當高的,卻往往遭到基金投資人忽略。
因為配息基金的配息率,往往不高,可能只有3%而已,這就讓喜歡投資基金的朋友,忽略掉這筆單利配息的效果。單利效果事實上遠比投資人一直把基金當撲滿,在那邊空等基金淨值能自行創造投資複利效果,來得有價值許多,因為後者的複利效果根本是不存在的。
配息基金,不管是債券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高股息基金或ETF或REITs的配息,只要我們所投資的標的物能在一段時間後,配發出現金給投資人,就具有投資的單利效果。如果投資人願意把這筆錢,再度進場投資更多的基金,那麼,單利效果就會變成複利效果。
由此可見,投資的時間複利效果不存在於基金商品身上,而在於投資人是否有正確的投資操作。
第二章 破解基金投資的迷思【金融理財Q&A】薛先生 42歲 台北資訊業問:歷經這次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後,許多人都不敢再做投資了,我雖然仍對投資理財有信心,但卻不知錢該往哪裡投資好?王老師答:次貸風暴發生後,未來十年,投資的主流將是回歸傳統價值,也就是說:「投資到底是什麼?」「投資的基本意義是什麼?」這些投資價值會重新被市場找回來。過去多頭榮景,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氾濫時,一塊錢賺十塊錢生意是王道;但如今,從全球金融市場一度瀕臨破產危機來看,企圖用高槓桿方式來作為大眾理財工具的想法,簡直是邪魔歪道。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