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Unruly Cities?: Order/Disorder)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三冊,延伸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與第二冊《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Cities: Movement/Settlement)的討論。本書旨在探討城市裡分化的空間如何產生,都市空間的分化不僅涉及了差異的形式,也牽涉這些差異如何被生產、維持、減弱、挑戰與轉變。本書一一重訪理論家的經典著作,這些人都曾試圖拆解與詮釋城市的秩序與失序。
對秩序的呼籲,以及失序重要性的宣稱,都源自於都市空間的分化──無論這牽涉的是人群在街上的安全,或是都市生活的活力與創造力,還是惡意地將某群人與其他人隔離開來。介入都市空間以產生特定效果的嘗試是模糊曖昧的,無論好壞,沒有可以輕易或確切預測的社會後果,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對此社會後果毫無置喙餘地。本書邀請讀者一同思索規約城市秩序的新可能性,以及思考城市的無可駕馭。
本書特色
台北是個有趣的城市,在所謂的現代大都會裡,角落卻隱藏著傳統小市集;在鋼筋水泥的高聳建築物錯落的表面下,有時會出現紅磚平房小屋,令人感覺突兀,充滿衝突的特色。
台北看似無序,卻又充滿秩序;傳統市場出現的地點雖然突兀,卻不會越界。市場有它該有的範圍,高樓商業區也井然地座落在它的位置。秩序∕失序的衝突在這小而美的城市之中不斷上演。台北很符合這本書的討論,透過本書,讓我們更能了解我們身在何處、長在何時。
作者簡介
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
開放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他最近的書包括《身體與城市》(The Body and the City, 1996)和《抵抗地理學》(Geography of Resistance, 1997,與Michael Keith合編),以及《穿越身體的地方》(Places through the Body, 1998,與Heidi J. Nast合編)。
克里斯多佛.布魯克(Christopher Brook)
開放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他最近的著作包括《全球世界?》(A Global World?, 1995,與James Anderson和Allan Cochrane合編)和《新世界秩序中的亞太》(Asia 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 1997,與Anthony McGrew合編)。
蓋瑞.穆尼(Gerry Mooney)
開方大學社會政策教學導師。他曾發表許多有關社會政策發展與都市研究議題的論文。他目前正與Michael Lavalette合編論文集,主題是《階級鬥爭與社會福利》(Class Struggles and Social Welfare)。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副教授。近期譯著有《現代地理思想》、《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城市世界》、《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