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的圖書
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作者:克利弗得‧紀爾茲 / 譯者:方怡潔郭彥君 
出版社: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11-30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

內容簡介

  智者面前有一頭真的大象,智者在大象面前蹲了下來。智者說:「這不是一隻大象。」過了一會兒,當大象轉身並開始笨重的移開,智者心中升起一股懷疑:是否有可能大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後,當大象完全從智者的視線中消失,他往下看著大象遺留下來的足跡,很肯定的宣稱:「的確有一隻大象曾經在這裡出現過。」至少對我而言,人類學就是這樣:從大象留在我心裡的足跡,試圖去重構難以捉摸、相當虛無飄渺,而且至今已消失無影無蹤的大象。 ……

  在如此不確定的追求下,在這樣不同的人群裡,在這麼分歧多樣的時代中,並沒有太多的確定或是封閉的感受,甚至連到底在追求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是一種度過人生的絕佳方式,時而引發興趣、時而令人沮喪,既有益處又充滿樂趣。——克利弗德.紀爾茲

紀爾茲的異想世界

  紀爾茲,人類學一代宗師,如何回味自己精彩而豐富的學術人生?對於自己學門的徒子徒孫留下哪些忠告與建言?對於想一窺人類學奧秘的讀者又給予何種想像?《後事實追尋》這部迷人的作品,提供了回答上述問題的種種線索。

  紀爾茲一生寫下數部學術經典(如《文化的詮釋》、《地方知識》、《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作品(如《爪哇的宗教》、《峇里島的親屬關係》、《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但他學術巨人的身影及浩瀚淵博的學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免讓人望而生畏,所幸紀爾茲留下一張進入他異想世界的知識地圖——《後事實追尋》。後人按圖索驥將能發現經典民族誌的許多空白間隙,而地圖所載軼事、典故、趣聞更是賦予理論生命的重要血肉。

  紀爾茲在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一方面不停追問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什麼是民族誌書寫?另一方面又深刻反省始終牽動著人類學事業的西方霸權,以及當代糾纏難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本深具反思性的回憶錄中,紀爾茲以兩個國家為經、四個十年為緯,交織建構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並娓娓道出慧黠而深邃的體悟洞見。追隨大師的足跡踏上旅程,我們終將發現: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本書特色

  閱讀《後事實追尋》就像在觀賞《葵.德川三代》,兩者都是具有時間厚度的史詩作品。讀者很能從中體會強烈且巨大的時代感,因為兩位主角都是風起雲湧世代的見證人。紀爾茲彷彿是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他以縝密的心思與謀略,將自己四十載學術人生、縱橫印尼與摩洛哥的足跡,交織成這部如同民族誌的學思回憶錄,裡頭處處充滿令人驚奇、拍案叫絕的情節。

  紀爾茲的寫作手法也讓人想起春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兩個不同的世界看似分離實則交纏,兩個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是相互牽引。帕雷與賽夫魯,一個在東南亞,一個位於北非。原是世界地圖中毫不相干的兩點,卻因紀爾茲的特殊人生際遇,而有了不平凡的交會。

  這本書不僅訴說一位當代大師的精彩人生,也訴說一門迷人學科的內幕秘辛,更訴說了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總而言之,紀爾茲真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啊!

作者簡介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

  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大師、詮釋人類學的首要倡議者。192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6年於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學系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名校。一生主要田野地點為印尼(爪哇、峇里島)及摩洛哥,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包括《爪哇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Java)、《峇里島的親屬關係》(Kinship in Bali)、《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Meaning and Order in Moroccan Society)等作品。《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等論文集極具學術影響力,甚至跨越人類學而遍及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1988年以《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本書《後事實追尋》(After the Fact)為深具反思性的精彩回憶錄,是認識紀爾茲豐富學術人生的最佳選擇。

譯者簡介

方怡潔

  台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組畢,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倫敦政經學院(LSE)認知與學習人類學碩士。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社會人類學博士。

郭彥君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資訊科學碩士。服務於美商公司擔任研究員,譯有《生態設計學》、《夠了!創意》。

 

目錄

譯序:事實,在行路的終點/方怡潔
第一章 城鎮
第二章 國家
第三章 文化
第四章 霸權
第五章 行規
第六章 現代性
注釋
索引

 

譯序: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方怡潔
倫敦政經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生

  在翻譯完這本《後事實追尋》(After the fact)之後,出版社希望我以人類學學徒的身分寫一篇譯序。在我們這一輩的人類學訓練裡,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養成,不管醉心於哪一個次學門(親屬、法律、教育、經濟、宗教、媒體、醫療…等),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作品都可說是必讀的。他的書寫是迷人的,流暢且深具故事性;他的理論是直觀的,非常容易感同身受;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只人類學界,整個社會科學界都對他的詮釋人類學朗朗上口(雖然本書中他曾明言,他不喜歡人家把他的學派「貶稱」為「詮釋人類學」,因為在他看來,這根本是把一個能夠從根本影響人類學的新方法,貶低為只是人類學的一個次學門,淪為與宗教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等等一般而論之)。閱讀他的文章基本上是享受的,對於向來擅長以日常瑣事顛覆既定邏輯、以微觀細節挑戰行之有年的常識的人類學家而言,很有搔到癢處的痛快感。紀爾茲精練世故的文字、敏銳的觀察、細緻的描述,能讓地方生活中本不出奇的點點滴滴,突然一下子都在眼前鮮活起來,呼應著他的理論。

  但翻譯他的作品,則是一種挑戰。有幾個原因:一是紀爾茲的書寫風格;二是地方文化專有名詞;三是西方典故中文化的挑戰。首先,在書寫風格上,紀爾茲喜歡用很多的修辭去「敘述」場景與事件——這當然某種程度堅守著他在理論上倡議的「深描」。除了修辭多之外,他還喜歡在主要句子中插入短句——主要句子描述著當時的情景,而插入的句子則表達今日回想當時的感觸(或是自嘲、反諷)。這自有紀爾茲在寫作安排上的用心,如此一來,更能讓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觸而強烈感受到「事實之後」(after the fact直譯)的滄海桑田,他並不強調「早知如此」的慨嘆,而是娓娓告訴讀者:非得這麼走一遭,才能從當下的混沌中,沈澱出澄澈的「後見之明」(after the fact意譯)。但也因為如此,其語句結構就變得華麗複雜,主要句子常因插句而顯得破碎。但中英文語句結構本不相同,中文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直譯,只會破碎斷續,難以閱讀。如何既做到意譯,又保持「古今相照、今非昔比」的效果,以及該如何斷句、怎麼下標點,都常會遇到諸多在翻譯技巧上可堪琢磨的挑戰!

  其次,本書與一般人類學著作相似,紀爾茲大量使用各種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本書聚焦於印尼和摩洛哥),這不單是名詞本身的翻譯問題,更牽涉到該文化的宗教信仰、歷史發展、地理淵源或政治制度等,因此這些名詞要如何譯得妥當,的確讓人戰戰兢兢。最後,紀爾茲涉獵淵博,下筆傾向引經據典。只見其不時引用希臘神話、哲學名詞、文學名著裡的比喻,去生動化他的行文敘述,以收畫龍點睛之效。此舉對以英文為母語、浸淫西方文化而大量閱讀的讀者來說,可能瞬間就能發出會心一笑。但對中文讀者而言,東方與西方的典故大不相同,西方典故就像謎語一般出現,濃縮了巨大的文化脈絡,假若單純直譯的話,想當然爾只會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個不得解的迷團。譯者因此負有追溯來源、理解其文中脈絡之意的重責大任。如此種種相加,翻譯進度就如龜爬壁,進三退一、反覆修改,著實花了一番功夫。在翻譯方面,彥君比我資深許多,此譯本在她的加入之後,獲益良多。當然,若日後還能有二版、三版,在譯文上也會繼續努力、尋求進步。

  但翻譯此書也是樂趣無窮的。紀爾茲提出的詮釋人類學,從根本上反對將經驗與生活排除在外的結構論(結構論學者不做田野,因此被戲稱為「搖椅上的人類學家」),此書就是一位從搖椅上爬起來的人類學家,在田野中穿梭數十年的回憶錄。紀爾茲在以生動筆法回憶過往的同時,卻仍然「很人類學」的孜孜矻矻追問著一個相當根本且哲學的大哉問。這個問題從頭到尾貫穿全書,且恰如其分的將「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以及「紀爾茲這位人類學家」串連在一起。紀爾茲不斷的反問自己:到底,事實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問。可以說他問出了任何一個做過田野的人類學家都會有的疑惑。「事實」就是田野中之我所見、所感、所經歷的嗎?還是,如紀爾茲一開始所說的,如果他不是「剛剛好」生在這個時代、「剛剛好」受過那樣的訓練、「剛剛好」遇上某些世界正在發生的大事、「剛剛好」趕上了某些理論的流行,那麼「事實」是否可能將是另一個面貌呢?本書就以此為開場,一路娓娓道來。

  人類學家(不管過程如何)由田野帶回來的資料,從根本上撐起人類學這個學科的根基。當紀爾茲問著「人類學家靠著田野調查寫出來的『事實』真實嗎?」這個問題時,他同時也在問「人類學的田野應該是什麼?」以及「人類學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我在人類學這個領域裡,花去人生中最燦爛的青春時光也有數年之久,至今仍不敢說已窺其堂奧,但我老是問自己「人類學到底是什麼?」。閱讀本書之後,發現紀爾茲這位一代大師竟也問著同樣的問題,著實讓我放心不少。這個問題看似好笑,怎麼會反而是人類學家自己搞不清楚人類學是什麼呢?但大概只有進入人類學這一行,才知道該問題的重要與分量。人類學在台灣常被誤解、窄化為考古學,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對外迎戰諸如「讀人類學?你們挖骨頭啊」此類的問題事小,對內的心理交戰才真是難以對付、縱錯複雜。人類學是什麼?絕對是學科內外數一數二難回答的問題。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者,不好(對自己與別人)回答人類學與社會學有什麼差別。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者,也不好回答歷史學與人類學有什麼差別。不可否認,人類學家都知道人類學的確有它獨特的問題意識與切入視角,它絕對不是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但到底差別在哪裡,似乎又難以「證明」。若硬要給出「一個」一言以蔽之的定義,反而顧此失彼,更偏離了人類學的根本。「社會學研究己文化、人類學研究異文化」之類的便宜答案曾風行一時,但在全球化、移民、通婚頻繁,傳播、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已經不堪使用。當代若再用文化為邊界去框限一門學科的界線,已不是很具論述的效力,同時也容易落入畫地自限的窘境。

  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貫穿著全書,答案也隨著紀爾茲的行文而逐漸浮現。有意思的是,紀爾茲在〈行規〉那一章裡看似要直接回答「人類學的discipline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其實卻恰好相反,通篇都在解構這個問題。他要說的是:學院的圍牆內無法給出人類學的定義。那麼,到底是什麼形塑了人類學的「氣質」呢?

  田野調查正是他給出的答案。我認為本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說出了這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空白(或禁忌)。本書觸碰到諸如田野地點如何挑選與進行、人類學家如何在田野中被養成、作品好壞的標準與田野的關係、論述與理論如何從田野材料中形成等等議題。當一篇正式的人類學論文必須「捨去」(不管是有意識的隱瞞或是忍痛割捨)田野調查的過程、避之不談時,本書寫出了論文中這不被看見的另一面。而藉此,離開學院進入田野的人類學家,其「氣質」才逐漸成形。

  的確,一個受正式訓練的人類學家,由於「長期」田野調查的不可避免,因此注定會被放在一個得直接面對理論與實際層面間斷縫的位置,而人類學家亦身為人的那一面,就在這個斷裂當中無所遁形的現身了。做「長期」田野調查這一件事,讓人類學家注定要比其他的社會科學家,更尖銳的去迎戰「生活現實」。在處理研究之前,要先處理「如何在這個地方活(待)下去」的問題。伴隨而來還有諸如「如何讓陌生人接納我」、「如何與人交朋友」、「如何贏取當地人的信任」、「我能適應這裡的天氣嗎」、「我能吃的慣這裡的食物嗎」等問題。相信每一個正要進田野的人類學家,都像回到了第一天上小學時的緊張樣。更進一步,在田野中,還得面對很多道德掙扎,諸如「我要不要放下一切進田野,還是要帶著外部的資源進田野」、「寂寞時怎麼辦」、「如何面對厭惡這種情緒」、「如何處理田野中複雜的利益糾葛」、「如何面對勒索(實質上的或情緒上的)」、「我能對田野裡的朋友說不嗎」或是「我該在多大程度上對我的田野朋友坦白」等等。進入田野像是進入一個修羅場,當地人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人類學家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人類學家跟他們呼吸同樣的空氣、住在同樣的屋簷下、喝一樣的水、吃一樣的食物、面對一樣的現實,並相互觀看。之後所寫出的作品,某種程度就在這樣他—我兩相照映之下,述說一個關於人如何生存於世的故事:人的思考、人的策略、人的情感、人的選擇,即種種生活表象背後隱微而巨大的「民間哲學」(folk theory)。

  而就是這種正面面對人生現實,以及試圖用「身為人或身為學者」的種種,去處理學院理論與真實人生的斷裂的重複過程,形塑了人類學的「氣質」。有人用堅守科學與客觀的立場來迎戰其中的矛盾、有人深切自省(如後現代學派宣稱客觀之不可得)、有人投入社會運動、有人開展理論流派、有人拓寬學科疆界(如情緒就開始被注意並納入結構中來討論)。人類學家有各種面貌,看似不易定義,難以找到共通點,但其實可說這繁花似錦的表象,是在面對真實人生經驗與理論的斷裂之後,以各自方式迎戰的一種映照。

  這本書之精彩,是處在任何階段的人類學接觸者都值得一讀。人類學初心者,可把它當作基礎入門書;即將出田野的菜鳥人類學家,也會從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捕捉到每個人都在說卻永遠說不清楚的田野調查(人類學家的成年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已經從田野歸來的人,在拼湊材料、尋找事實的同時,紀爾茲的經驗與反省則相當值得借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25186
  • 叢書系列: 人類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免疫系統全方位復原計畫(二版):從飲食、壓力、腸道、肝臟四大途徑全面拯救你的免疫系統
作者:蘇珊.布魯
出版社:如果
出版日期:2023-06-05
66折: $ 329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最新增訂版】
出版社:原水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16
66折: $ 363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負建築
作者:隈研吾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1-28
66折: $ 198 
博客來 - 今日66折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作者: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Anna Rosling Rönnlund)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8-07-01
66折: $ 264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用自然發音串記單字不用背:心智圖+發音串聯超強結合,從此單字不用背,一記就是一整串
作者:邱律蒼、劉容菁
出版社:國際學村
出版日期:2022-09-01
$ 27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便當實驗室開張:每天做給老公、女兒,偶爾也自己吃
作者:高木直子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24-04-01
$ 27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修訂版]: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
作者:佛蘭克.赫爾
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 18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作者:宋曉東
出版社: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21-03-17
$ 26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就說了我不會喝酒啦~與酒後情不自禁的他盡情愛愛~(全)
作者:秋生なつめ
出版社:紳士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28
$ 16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天才動物醫生.杜立德(1):影響孩子一生的奇幻兒童文學經典.紐伯瑞金獎作家必讀作品【收錄作者親筆手繪1920年初版插圖53幅】
作者:休.羅夫汀
出版社: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7
$ 22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獻身給魔王伊伏洛基亞吧(04)
作者:梶原伊緒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11
$ 11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GIGANT 殺戮女巨人(04)
$ 127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