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韋伯生平為經、學術作品為緯,交織出波瀾壯闊的學術人生
韋伯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法律史與經濟史研究,並曾組織農業狀況大調查,30歲即取得教授職位。但後來卻飽受憂鬱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學教職,大半生都安於私學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發間歇期間仍同時著手數個研究計畫,最終交出令人眩目驚心的豐碩成果。此外,在籌組德國社會學學會、力挺國會改革、批判種族歧視、反對軍事擴張等行動中,都能看見他的實踐身影。56歲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掙扎與奮進。
Fritz Ringer作為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教授韋伯著作超過四十年,他以極大的熱情為年輕學子提供汲取韋伯知識遺產的路徑。《韋伯學思路》不僅讓韋伯和作品回到其時其地的脈絡中,也讓韋伯和作品向此時此地的我們說話。這樣的呈現令我們相信,韋伯不只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想啟發與精神鼓舞。他對於官僚制和資本主義的反省批判、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懇切倡議,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閱讀中。
作者簡介:
Fritz Ringer
1934年出生於德國,1947年移居美國,1961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印地安那大學、波士頓大學及匹茲堡大學。主要研究興趣為德國及歐洲的社會史與思想史,早年著有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Modern Europe、The Rise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Fields of Knowledge等書。1990年代起,研究範圍集中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相關作品包括Max Weber's Methodology,以及這部集其心血之作《韋伯學思路》(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譯者簡介:
簡惠美
台灣大學歷史系、史研所畢業,碩士論文《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譯有韋伯著作多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韋伯學思路》是一部精湛的作品,乃卓越學術生涯的及時巔峰之作。本書使我確信,韋伯是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最具恢弘原創性和嚴謹批判力的才智之士。我們在此見證了思想史所能達成的詭論效果最極致的表現。藉由將韋伯放回他的時代,並將他富含見識的思想作品置於多重的歷史脈絡中,Fritz Ringer成功讓韋伯出現在我們眼前——當我們面對自身明顯的困局,包括知識、文化、社會變遷和政治等問題,韋伯彷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位思想家,以及迫切需要的清晰聲音。」
——Anthony LaVopa,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韋伯學思路》是一部精湛的作品,乃卓越學術生涯的及時巔峰之作。本書使我確信,韋伯是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最具恢弘原創性和嚴謹批判力的才智之士。我們在此見證了思想史所能達成的詭論效果最極致的表現。藉由將韋伯放回他的時代,並將他富含見識的思想作品置於多重的歷史脈絡中,Fritz Ringer成功讓韋伯出現在我們眼前——當我們面對自身明顯的困局,包括知識、文化、社會變遷和政治等問題,韋伯彷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位思想家,以及迫切需要的清晰聲音。」
——Anthony LaVopa,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章節試閱
導言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生於1864年。他的父親老韋伯(Max Weber Sr.)是個法律人出身的政治家,也是國家自由黨的一名活躍成員,該黨贊同俾斯麥的專制領導和德意志帝國的官僚君主體制。韋伯的母親海倫娜.法倫斯坦.韋伯(Helene Fallenstein Weber)是個信仰虔誠且道德嚴謹的婦人,與她習性保守的丈夫漸行漸遠。韋伯本身對宗教深感興趣,但從來不是個信徒。英才早發的他,從自行閱讀裡所學習到的,遠多於傳統人文中等學校教育的傳授。循著父親的腳步,他於1882年到海德堡大學註冊為法律系的學生,但同時也修習歷史、經濟與哲學的課程。這個時候的他,參加了鬥劍兄弟會,痛飲啤酒,隨俗享受著當時德國學生生活典型的社交模式。
1883-1884服完一年兵役後,韋伯到法院實習並繼續他的法律課程,主要是在柏林。法律史與經濟史交鋒並進的研修下,他終於在1889年出版了探討中世紀貿易公司史的博士論文。主題為羅馬農業史的第二本論文,讓他於1891年掙得了教授商業法、日耳曼法與羅馬法的資格。在柏林大學駐講一小段時期後,韋伯於1894年接受了弗萊堡大學經濟學全職正教授的席位,時年三十。二年後,他轉往海德堡大學,堂堂開展他輝煌的學術生涯。1890年代早期到中期,他組織起一輪農業勞動狀況的大調查,親自分析易北河東岸地區的收益報告。在這過程中,他變成普魯士地主的反對者,大力倡導德國的工業化。
1893年還在柏林執教時,韋伯與他遠房的表妹瑪利安妮.史尼特格(Marianne Schnitger)結了婚。韋伯與瑪利安妮兩心相許,但其婚姻幾乎可以肯定是有名無實。密茲曼(Arthur Mitzman)在其韋伯心理傳記裡有憑有據地說出了這點,並且還提到韋伯在1904年四十歲出頭時的一段婚外情。密茲曼的主要關切點是在韋伯的深度憂鬱症,這病症約在1898到1902超過三年的時間裡顯然麻痺僵住了韋伯,並迫使其餘生間歇性地承受這病痛的苦。這種先天易於精神抑鬱的毛病應該是遺傳性的,也發生在他的一些親戚身上。不過根據密茲曼有力的說法,韋伯的第一次發病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是由於他在1897年與父親的一場衝突所產生的內疚使然。那場衝突的表面事由在於母親海倫娜是否可以撇開丈夫自行造訪韋伯與瑪利安妮。當時老韋伯干涉這樣的到訪,而自己反倒被兒子下了逐客令,不久便在難以分解下撒手人寰。
總之,韋伯在1898到1902年的重病,至少對他的工作造成了兩大實質性的後果。首先,他的思考方向在1902年後大大轉變。他的提問變得既廣又深。一方面,他從經濟史與法律史轉移到方法論問題上,另一方面,轉而研究基督新教的禁慾思想。1904年他加入宋巴特(Werner Sombart)與雅飛(Edgar Jaffe),成為《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Archiv fu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的編輯,該刊物的公開議題涵蓋了他對於社會科學客觀性問題的知名論述。當年稍後,《基督新教倫理》的上半部便發表了。1898到1902年發病所造成的另一個重大結果,便是他從海德堡大學的教書職務上退了下來,而且一直到1918年他接受了慕尼黑大學的教職後才再度走上講堂。相對於他的弟弟阿爾弗列德(Alfred)享有傑出學院人的響亮聲譽,韋伯大半生安於他私學者的角色。時而再的焦慮不眠與精神耗竭讓他飽受煎熬,直到1920年因肺炎而英年早逝。
然而,就在這些憂鬱病發的間歇期間,韋伯卻有著異常暴發的工作狂熱勁頭。他通常同時進行著兩三個研究計畫。即使病前,致力於農業問題的當頭,他也進行股市交易的研究。1904年,推出《基督新教倫理》後,他到美國遊歷了三個月。1906年,他發表了關於1905年俄國革命的評論,之前還為此自學俄文。1908與1909年,他推動一項關於工廠勞工生產力精神生理學狀態的研究調查,而親自動手做出一份地方研究的範本。一次大戰爆發前幾年,他組織起德國社會學學會,協助其界定與推出會議主題及經驗研究。同時,他著手進行兩大研究計畫,其結果直到他死後才刊出最後的定版。其中的一部是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綱要指南,身後出版名為《經濟與社會》;另一部是關於世界各大宗教的經濟倫理的比較研究,可謂經典。一戰期間,他負責管理海德堡的一所軍醫院。他也為了力挺國會改革並力抗許多同事所執迷的兼併狂熱而書發血氣奔騰的論戰。威瑪共和開頭的幾年,他一直是政治上的活躍分子,並且具有影響力。以此,儘管生病,從1902到1920年他以五十六之齡溘然長逝,韋伯交出了一份令人眩目驚心的學術資產與現實反省的論述。
在以下的章節裡,我打算對韋伯最引人入勝的一些著述做個分析。我想集中精力在對我來說韋伯學術事業整體精髓所在的作品上。我希望以此方式能為文化與社會研究的學子與學者,同時也為廣泛受教育的大眾,提供進一步認識韋伯的機會。我期望能帶領大家進入韋伯的文本,而不是越俎代庖。對英美的讀者來說,有許多精妙的譯本可資利用。在一門嚴謹的韋伯作品研讀課程裡,韋伯的文本──或其譯本──可以和本書的章節段落合著讀,期使指定閱讀的分量可以落在合理的限度裡。簡言之,我的目的是要為閱讀韋伯自身作品及更加深入研究其思想,提供一個紮實的基礎。
以下各章是對韋伯最吸引人的文本的詮釋。這裡頭有時也包括一些簡短的評論;不過,這主要是為了想辦法弄清楚韋伯到底寫了些什麼,或者說是盡可能用平易近人的順暢手法來重新陳述一次。我認真地運用韋伯自己提出來的詮釋法則。我打從開始就認定韋伯的著述是首尾一貫的,包括作品本身以及著作間的關聯。不過,即使在我碰到隱晦不明或相互牴牾之處,我也要問問這何以致之,並且這透露了些什麼韋伯的想法。我並不企圖超越韋伯,攀摘出比他更加融會貫通的一個社會理論。因為即使在與矛盾左衝右折之際,韋伯都是個身教的典範。韋伯是論證現代社會生活關鍵問題的第一人。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在如今集體計畫的夢幻行將破滅之際尤其醒目。韋伯比任何思想家都更加集中心力思索私營與公共的科層官僚體制那種顯然舖天蓋地的網羅,還有這種體制與學歷資格考試證照的集結。群眾政治對於自由傳統的影響令他掙扎不已。他自問,在理性化的現代生活環境裡,自主性的個體有何前景可言。他再三思量,在後宗教的世界裡,科學知識與人文價值之間的關係。然後他試圖再加以界定,知識分子在一個多元社會與民主社會裡的角色。總的來說,韋伯確實是當今世代社會思想家中的翹楚。
進行中的韋伯全集評鑑版(Max Weber Gesamtausgabe)惠我良多。這個版本註解充實薈萃,可惜尚未完成。韋伯思想的蓋棺論定──如果可能的話──現在當然仍力有未逮。再者,我對於浩瀚的韋伯二手研究──或者例如政治與法律理論家們的韋伯論戰──比不上我對韋伯著作本身的認識。我深受傑出的韋伯專家的影響,但若要一一評點出我與無數前輩合意與不合意之處,就未免過於冗雜。同行學者若想多知道些我的學問傳承,可以參考一下羅列了韋伯整體作品的書目,本文裡以縮寫引用的書本在那裡有全文可查,最重要的英文譯本也刊列其中(除非特別指明,否則書中引用韋伯文本的英譯一概出自本人之手,斜體字是韋伯所用)。讓我再強調一下,我並不是哲學家或社會理論家,只是個執業的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另一方面,我教授韋伯著作已超過四十年。韋伯是我的方法論導師,也是我第一本著作的主角。在我寫過的文字裡,他都如影隨形,不僅只是我研究主題的一角而已。毋寧說,他的理念引領著我,理解近代德國社會史與思想史,理解近代中等與高等教育的比較研究史,理解文化與社會科學裡關鍵性的方法論問題。我的學生與親友都知道,學院生涯一輩子,我始終是個熱情的韋伯學者。因此,對我而言,這本書並不是我學術著作的收尾舖陳,而是畢竟其工。對社會學領域裡的學者專家來說,我這裡所寫所論的,可能看似老調或者駭人聽聞。然而,如果我真能增加韋伯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美國,那我也就達陣成功了。
正如我力求表明的,韋伯思想的一體性並不在於他的方法論,當然更加不在於他對於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的思想承續。我同樣無法接受有人說韋伯根本是個德國國家主義者的論點。幾乎就像他同時代的每個歐洲知識人那樣,他將自己國家的利益置於他國之上;但是他的德國國家利益觀念比起大多數同僚來得更溫和也更切實際。最後,我拒絕同意這樣的看法:韋伯對直接訴諸民意之領袖民主制的闡述,使他無意中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先知。相反地,我認為德國當代的自由主義者裡有太多人與他們一位可敬的先師失聯了,這是個悲劇。因為韋伯根本是個自由主義者。這不消說他是少數支持威瑪共和的學院人士,準備和溫和的社會民主黨人合作,並且極力反對那些反動的神話與派系,後者搞垮了共和也給了希特勒上台的機會。我同時頂真堅持,韋伯思想的總體底蘊就在於他的自由主義多元論。他對這樣一個信念的投入是如此的深沈,以致於我將之視為現下我打算描繪出其肖像的這個知識分子的人格的核心所在。
導言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生於1864年。他的父親老韋伯(Max Weber Sr.)是個法律人出身的政治家,也是國家自由黨的一名活躍成員,該黨贊同俾斯麥的專制領導和德意志帝國的官僚君主體制。韋伯的母親海倫娜.法倫斯坦.韋伯(Helene Fallenstein Weber)是個信仰虔誠且道德嚴謹的婦人,與她習性保守的丈夫漸行漸遠。韋伯本身對宗教深感興趣,但從來不是個信徒。英才早發的他,從自行閱讀裡所學習到的,遠多於傳統人文中等學校教育的傳授。循著父親的腳步,他於1882年到海德堡大學註冊為法律系的學生,但同時也修習歷史、經濟與哲學的...
作者序
譯後記
二十幾年來一直在譯韋伯原典,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時代開始對韋伯學說產生興趣時,譯出了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再就是這次譯出林格(Fritz Ringer)所著的這本《韋伯學思路》。
德裔的林格早年以研究德國現代學術中人的獨特性而聞名,而後擴及英法德歐洲學圈的比較研究,九○年代起專致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最後寫出了這本集其心血的著作,然後不到三年便過世了。讀過此書便可知他有多麼了解如何為學生吸收韋伯知識遺產提供方便法門,而他四十年的講壇經歷也可在書中對美國多所著墨這點上窺得端倪——他一心想讓台下的美國學生理解非常德國特色的韋伯。
當然,韋伯不止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通過林格的苦心安排、濃縮取萃,讓我們感受到韋伯並未因其作品卷帙浩繁而造成財富的夢魘(cauchemar de richesse),反倒是要讓我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一個人的心智可以宏大到什麼程度?林格讓我們認識,韋伯既深沈又寬廣,面對世情,是那麼清醒明靜,一腔熱血總透過才學而冷凝為嚴正的論述,一篇篇的作品卻又讓人讀來訝然嘆服不已。二百多頁的篇幅裡,概念的湧現如潮水奔來,我們看到韋伯從社會學家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用概念與模型的建構來闡述各個領域的實質內容,得出其「可能的」發展方式與發展方向,再將之應證於真正的歷史場景而讓來龍去脈「立體」呈現,從而企及歷史學家的事業。一本書裡含攝這樣豐盛的知識內容,這麼緊湊的知識密度,可能會令人讀得換不過氣來或者消化不良;所幸,書中徵引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出版,讀者可以在自覺精彩處或緊要處按圖索驥,細細品味原文脈絡,既可緩一口氣,也當會更有所得。
此外,本書中凡徵引韋伯作品《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和《經濟與社會》的段落,大致不出康樂先生和筆者先前譯出中文本的範圍(前者包括《宗教與社會》、《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基督新教倫理與與資本主義精神》,後者包括《支配的類型》、《支配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城市的類型學》、《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最重要的是,由錢永祥先生操刀的韋伯兩篇演講稿中譯文著實精彩(見《學術與政治》),筆者才情不足以有所更易,凡徵引處只能拜服迻用。
從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到決定將它譯出,再到把書譯完,編校審對,匆匆五年已過。由於讀書習慣使然,每遇好書總要細細地讀,讀著讀著自然就有了翻譯的衝動。康樂先生因此規勸我,要把工夫精力花在經典上。這本導論性的著作自非經典,而是經典的導讀引介,藉由經典著作的貫穿而帶出對經典人物的詮釋。相對於為知識做出原創性貢獻的學者,翻譯者頂多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把一本好書譯壞了,是莫大的罪過,不僅辜負了學者對知識的貢獻,也阻撓了知識的傳播,甚至扭曲破壞知識,從而誤導了他人,良心事業變成了一樁糊塗事。但願自己並未犯下這種既浪費筆墨紙張又白耗讀者時間心神的壞勾當。更願多方嚴加批評指教,讓筆者「與人分享學問,便是個幸福人」的願景更趨真實。
在2013年春雨解渴解旱的4月中
譯後記
二十幾年來一直在譯韋伯原典,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研究生時代開始對韋伯學說產生興趣時,譯出了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再就是這次譯出林格(Fritz Ringer)所著的這本《韋伯學思路》。
德裔的林格早年以研究德國現代學術中人的獨特性而聞名,而後擴及英法德歐洲學圈的比較研究,九○年代起專致於韋伯的生平與學說,最後寫出了這本集其心血的著作,然後不到三年便過世了。讀過此書便可知他有多麼了解如何為學生吸收韋伯知識遺產提供方便法門,而他四十年的講壇經歷也可...
目錄
謝辭
導言
第一章 其人其時
.韋伯的知識場域
.德國史學傳統
.德國古典社會學的興起
第二章 韋伯的政治
.農業問題與韋伯的民族主義
.韋伯的自由主義
.邁向民主聯盟
第三章 韋伯的方法論
.單一因果分析
.詮釋的個體主義與理想型
.客觀性、價值中立與價值多元論
第四章 基督新教倫理
.定稿文本
.爭論:韋伯與宋巴特
.基督新教教派:韋伯在美國
第五章 韋伯的比較宗教社會學
.比較世界史的構想
.宗教與世界
.中國與印度的宗教
第六章 從史學到社會學
.經濟與社會
.權威的類型
.法律社會學
第七章 城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官僚制
.西方城市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官僚制
.官僚制的兩面性
第八章 教育、知識與志業
.涵養與專業化,階級與身分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結論 其人此時
譯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謝辭
導言
第一章 其人其時
.韋伯的知識場域
.德國史學傳統
.德國古典社會學的興起
第二章 韋伯的政治
.農業問題與韋伯的民族主義
.韋伯的自由主義
.邁向民主聯盟
第三章 韋伯的方法論
.單一因果分析
.詮釋的個體主義與理想型
.客觀性、價值中立與價值多元論
第四章 基督新教倫理
.定稿文本
.爭論:韋伯與宋巴特
.基督新教教派:韋伯在美國
第五章 韋伯的比較宗教社會學
.比較世界史的構想
.宗教與世界
.中國與印度的宗教
第六章 從史學到社會學
.經濟與社會
.權威的類型
.法律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