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每每不能兼得,人生永遠得面臨「取捨」,
儘管要付代價,但我還是能賺到——這種下決定的思考方式,你會嗎?
‧做了一半的電廠、水庫,乃至於人生的各種大小計畫,值不值得進行下去?
‧別把事情都交給最能幹的人,對大家最有利。這也有理論基礎?
‧政府決定「最低薪資」水平,對勞資雙方都沒好處。原因是?
‧看懂新聞、知道中央銀行要幹嘛的人,想的會跟有錢人一樣。
‧優衣庫(uniqlo)運用的是哪種個體經濟學的競爭策略?麥當勞呢?
這是一本高中生也能讀懂的經濟學,作者的目的是︰
具備經濟學知識,你就懂得用「機會成本」、「沈入成本」來思考問題,能聰明且正確的決定,你進行一半的旅行計畫、投資計畫,是否有進行下去「效益」;你運用「比較利益」來分析,就能決定最能幹的人該做什麼,其他人做些什麼,總利益最大。
你還會懂得用「供需分析」,了解到政府進行干預對勞資都沒好處,但何時又該進行干預,對社會最有利;你也能懂得,自己的理財決定,該如何配合中央銀行所「進行○○的動作」;更能看懂財經新聞當中的暗號,懂得銀行在玩些什麼手段,懂得如何搭上政府政策的順風車……。
其實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一個人該學習哪項技能、找哪種工作、選擇哪些投資工具理財,乃至於國家的政策、央行的動作,只要跟得失、選擇、取捨有關的事情,都會應用經濟學的概念。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並不難,常常用到的人都能擁有比一般人好的「經濟能力」,像:
‧ 人都是因為「誘因」(利益)而行動,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是有免費的東西可拿(失),商家一定有利可圖(得)。
‧ 通貨緊縮是因為「錢變值錢了」,物價都不漲,大家反而捨不得拿錢出來花,這會導致失業;通貨膨脹則是「錢變得不值錢」,大家會跑去購買黃金、房地產來保值,東西會變貴。聰明人如何因應通膨、通縮,本書有列出一些對策。
‧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一種利用經濟原理來思考的方式,想守住自己的財產,就得分別根據各種理財工具的獲利與風險(得與失)來取捨,來配置你投資土地、存款、股票、債券的比例。
‧ 說到身價,別只是計算資產,你也算算負債吧。
‧ 一胎化,這是增加國民平均所得的最快速方式。
‧ 奢侈稅,這是政府在採取重分配的經濟政策……………
經濟學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情境,幫助你在做任何決定時,提高效益降低風險。本書將告訴你,該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做出讓你擁有最大經濟能力的決定。
作者簡介:
飯田泰之
經濟專家。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
1975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東大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
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總合研究所(負責研究和發表景氣狀況、GDP等數據)、財務省財務總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攻經濟政策、總體經濟學。
著有《做為思考技術的統計學》(NHK Books)、《經濟成長需要什麼條件?》(合著,光文社)、《脫離貧困的經濟學》(合著,自由國民社)、《日本經濟復活的最簡單方法》(合著,光文社)等書。
譯者簡介:
劉宗德
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
曾任雜誌兼任翻譯、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兼任助理。
課餘閒暇時喜愛閱讀、看電影,以及從事旅行、游泳等等活動。特別喜愛遊逛古蹟、博物館、美術館。
譯有《3天讀懂哲學》、《3天讀懂德國》、合譯《其實我們沒那麼了解美國》、《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以上,大是文化)。
章節試閱
一般的狀況下,當我們判斷一件事是好是壞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套可以判斷的基準,大家會覺得很困擾。所以在經濟學中,就會以「最有效率的狀態」為基準,來思考「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
如果出現了比「講究效率」還要緊的事情時,你對最有效率、最有利的狀態的了解,就很關鍵了。如果你了解什麼是最有效率的狀態,就能把它當成基準,做出「如果只有些微損失就承受吧」或是「如果損失龐大就停止」的判斷。
誘因:計算得失,然後行動
經濟學的第二大原則是:「人,都會對誘因做出反應」。
如果直接翻譯的話,誘因就是受到什麼所吸引的意思,不過也有受到什麼刺激或是根據哪種動機等涵意。
如果覺得這句話很難懂的話,我可以換個說法:「人們都會計算得失然後行動」。舉例來說,企業的利益就是銷售額(=得)減去成本(=失)。銷售額超出成本,就會出現利潤。如果出現利潤就會……
很開心!
沒錯,獲益比虧損來得好。所以企業如果能夠找到獲利的管道,便會歡喜地去執行。如果是個人的話,也很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假設阿牛正在煩惱要不要在餐廳吃飯,這個時候的得與失就是:
效益(得):吃過飯之後的滿足感
成本(失):因此花掉的飲食費
兩者相比,如果獲得滿足感這邊對你來說比較重要(所獲效益),那麼在經濟學之中便說「這個付錢吃飯的行為對你具有誘因」。滿足感便是吃飯得到的效益,而付出的金錢便稱作成本。而效益,也包括得到方便或得到利益的意思。
如果我在減肥,不能吃飯呢?
原來是這樣啊。實際上,我們這裡所提到的成本,並不只限於金錢。「一吃飯就會變胖」這句話所指的情況,其實也是一種成本。經濟學的用語,和日常生活用語在使用上會有些許差異,也許你們會搞混。之後如果出現了與日常用語有所不同的詞彙,我會再一一地提出。
前面的情況中,得失就是:
效益(得):吃飯之後感到滿足
成本(失):一吃飯就會變胖
如果把兩者相比較,現在的人也許會覺得成本部分的問題(變胖)比較嚴重。這還真是要慎重地思考效益和成本的真實情況呢。
以上這種比較得失(比較成本與效益誰高誰低),並分析是否應該採取行動的方法,在經濟學之中稱作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這個模式在之後的章節中還會多次出現,所以要好好地記起來。
將得到的跟失去的做比較,如果好處較大的話就是具有誘因,相反的話就表示沒有誘因囉?
沒錯。所以人們的行動是立基於誘因,一邊思考得失、一邊行動的。本書的內容,便是在解釋這種思考邏輯。
經濟學,是一門企圖將複雜難解的世界,盡可能地以簡單的形式做出整理並分析的學問。人的大腦畢竟有極限,很難按照事物原本的複雜型態來理解其本質。如果堅持要以事物原原本本的樣貌來思考,就會出現問題牽涉太過複雜,導致什麼都搞不懂的情況,這麼一來就沒有意義了。
因此,一開始就必須盡可能地將問題簡化,去掉旁枝末節,再進行思考。這種簡化過程就是經濟學思考的第一步。
白吃的午餐:套利能多久?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人在面對稀少的物品時,會依照誘因大小而行動。從這個部分所引導出的人類思考原則,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法則。這法則並不只是指世上沒有免費的飯可吃,而是指如果大家都依照誘因大小而行動的話,這個社會就再也不會有免費的情況。要得到,一定得付出,只是誰負擔罷了。
那麼,這裡有個問題要問阿熊,如果你在路邊看到一張千元鈔票,會怎麼做?
撿起來囉!
就是嘛!不管撿起來的人會不會交給警察,千元紙鈔總不可能擺在行人眾多的馬路上好幾天。
如果以成本和效益的角度來說,花點體力和工夫(你的「失」)把錢交給警察,沒有人去領的話,你就可以在六個月之後拿到這1000元(你的「得」)——如果法律這樣規定,相信大家都不會輕易放過這種好事。但直接收進自己的錢包可不好喔,被人檢舉你損失就大了,得吃官司。
接下來改用商場上的例子來思考相同的問題。假設在東京的溫泉饅頭一個賣100元,而在箱根則是一個賣10元。
這時,如果我用10元的價格購買箱根的溫泉饅頭,然後在東京以100元出售,一個饅頭就能賺90元。這種狀況,就跟我撿到1000元一樣,都屬於獲益的情形。
如果從箱根運一大堆溫泉饅頭到東京賣,就可以大賺一筆!
不過,實際上可沒那麼便宜的事。因為人們都會評估得失之後再行動——如果可以這麼簡單地賺到錢,應該會有手腳比我們快的人搶先去做吧?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買箱根的溫泉饅頭再拿到東京賣,會產生什麼狀況呢?
箱根出產的溫泉饅頭就會賣光?
沒錯。結果,箱根的溫泉饅頭會供貨不足,數量變得非常稀有,價錢也會上漲。東京的狀況又會如何呢?
東京到處都是溫泉饅頭?
就是這樣。如果東京變得隨時都可以買到溫泉饅頭的話,價格自然會下滑,相反地箱根的溫泉饅頭價格就會上漲。結果會變成,兩地之間的價差,其實就是貨物運輸成本。
應該不會有人坐火車到箱根把溫泉饅頭一個一個運到東京吧,所以,兩地的饅頭價差,就只剩下雇用貨車等大型運輸工具所產生的極小成本差距。
順帶一提,這種在箱根買東西運到東京販賣的獲利方式——只是將物品從甲地運到乙地販售獲利的商業行為——稱作套利(arbitrage)。利用套利賺取利潤的方式雖然可以賺到錢,但是能操作的時間很短,沒辦法持續多久。
套利就是居中仲介的意思,也可以說有「填補兩者價差的交易」的含意。此外,這類不具風險、光靠互通有無來獲取利潤的機會,稱作套利機會。
哥倫布為什麼想去印度?
15世紀的歐洲,因為保鮮方式還不成熟,魚、肉等貨品一下子就腐敗了,必須找出保存與調理食物的方法,而當時所使用的就是胡椒等香料了。然而,那時候的香料,是中東的伊斯蘭商人在印度採買,然後帶進地中海,賣給義大利商人,再由義大利傳入英國以及西班牙等地。
因為是千里迢迢,用駱駝從印度運送到歐洲,而且又輾轉經過好幾個商人的手,所以價錢十分昂貴。
據說當時在英國,香料價錢竟然和同等重量的銀差不多。15世紀的人,一樣是順著誘因行動的,所以陸續有人想到:「如果直接在印度採購帶回來賣,不就可以變成大富翁了!」
這就和在箱根買溫泉饅頭到東京賣的情況一樣。據說當時只要來回航行一趟,就可以成為大富翁,這就表示,當時的香料擁有足以讓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出海航行的莫大誘因。
然而,儘管當時印度與歐洲之間的往返航程需要一年以上,貿易的利潤還是變得越來越薄。
當時的船員前仆後繼地前往印度購買香料,使得香料在歐洲境內大量流通,導致價格下滑,印度國內的香料價格反而上揚,最後兩地之間的貿易利潤逐漸消失,印度和歐洲之間的免費午餐(=套利機會)沒了。
接下來,船員便把目標放在麻六甲諸島——現今的印尼——的香料。不過,這項貿易的利潤也一下子就消失了。船員到處找好貨,找到最後的航行目標,到了當時所能抵達的最東邊國家,就是中國以及日本。
瓦斯科.達迦馬(Vasco da Gama)首次抵達印度西南部是在1498年,而槍枝從葡萄牙傳入日本是在1543年。就現代來說,45年感覺起來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就當時的航海技術(單趟航程約六個月)而言,仍顯示出這種套利機會很快就會消失。
即便在那樣航程耗時極長的時代,全世界的香料套利機會,也只能維持半世紀的時間,由此可知誘因的力量之大。大航海時代都已經如此了,現代的誘因力量則是更為強大。
而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法則所衍生出的結論,則是「取捨」(trade-off)的行為特質。取捨的概念,指的是在「免費取得」無法成立的前提下,產生效益的同時,必定會隨之發生某些成本。而取捨,指的即是如果要交易(交換)某些物品,就必須得捨棄(付出)某些代價。
1-1 總結
●人們為了追求稀少的物品,順從誘因行動的話,就會出現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情況。想達成目的,就得付出某種等價的代價,這時,便出現了取捨。
一般的狀況下,當我們判斷一件事是好是壞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套可以判斷的基準,大家會覺得很困擾。所以在經濟學中,就會以「最有效率的狀態」為基準,來思考「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
如果出現了比「講究效率」還要緊的事情時,你對最有效率、最有利的狀態的了解,就很關鍵了。如果你了解什麼是最有效率的狀態,就能把它當成基準,做出「如果只有些微損失就承受吧」或是「如果損失龐大就停止」的判斷。
誘因:計算得失,然後行動
經濟學的第二大原則是:「人,都會對誘因做出反應」。
如果直接翻譯的話,誘因就是受到什...
作者序
序言 這世界,到處是經濟學
學經濟的四個目的
你站在書店裡,手裡拿著本書,相信之前你已經翻閱過好幾本、封面上掛著《○○經濟學》、《用○○讀懂經濟》之類書名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了吧?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了這些書之後,依舊覺得「我還是搞不懂什麼經濟學」、「經濟學這種東西,學了真的對我有用嗎?」
這些感想並沒有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書店中陳列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大多都不是為了讓讀者可以「依靠本身的能力」就能理解經濟問題,也不是為了讓經濟學幫助你在商業或私領域當中發揮作用而寫成的。
像這類目的不明確的「入門書籍」,就算讀了再多本,都沒辦法讓你得到「有所了解」、「充實基礎實力」的收穫。然而本書卻不一樣,本書是為了這四個目的而編寫:
.讓你理解經濟新聞。
.讓你具備足以形成專門知識而加以利用的經濟學基礎。
.希望你可以掌握經濟的動向,在往後的人生之中活用。
.使你能分析商業方面的問題,並具備解決的能力。
要讓你對經濟或是商業問題產生「搞懂了」、或是「我可以自行思考」的感覺,所需要的不是最新的經濟詞彙、也不是經濟情勢的相關知識,而是針對眼前的某種狀況與問題,你可以做出「邏輯性的整理、理解,並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的思考。因為每個人直接面對的現實狀況各有不同,面對時時刻刻不斷變化的問題,你需要的是自己能深入探討、處理這些問題的技巧。
建立你思考的「套路」
在為數眾多的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是一門擅長以邏輯分析事物,並尋求解決方法的學問。
然而,這世上除了少數的天才之外,一般人很難從小就擁有正確的邏輯思考並知道用它來解決問題。因此,如果可以充分理解,經濟學是採用何種方法來分析社會的問題,之後你再延伸用來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必然可以獲得莫大的成果。
閱讀本書,你可以像學習空手道的「型」(基礎套路)一樣,自然而然地學會經濟學思考法的邏輯,再根據這樣的邏輯,自動學會經濟與商業上想出解決良策的基礎能力。
從簡單的法則開始領會
經濟學的魅力不僅是如此而已。不管你說空手道的「套路」有多重要,要學起來,都得十分努力並花費許多時間……聽起來就不容易,對吧?但是,經濟學的基礎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
.比起虧損,大家比較「喜歡」獲利
.比起虧損,獲利比較「好」
推動經濟的架構非常簡單,就是上述這兩點──而這種「計算得失」的情緒,就成了本書的寫作主軸。如果可以看見這種推動世界經濟的得失計算脈動,難以理解的經濟動向,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商業運作的架構看起來會更鮮明。
不過,有不少人會認為「人生不是只有得失而已」或是「人不是只因得失而行動」,本書充分準備了此一問題的解答,敬請期待。
如果看得懂這個架構是怎麼推動世界的,除了可以提昇你對經濟新聞的理解力,你的生活、工作更會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本書如果能讓原本認為「經濟很難」、「學經濟沒用」的人,產生「經濟學原來是這樣」、「我懂了」、「好有用啊」等想法,那就是最值得高興的事了。
序言 這世界,到處是經濟學
學經濟的四個目的
你站在書店裡,手裡拿著本書,相信之前你已經翻閱過好幾本、封面上掛著《○○經濟學》、《用○○讀懂經濟》之類書名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了吧?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了這些書之後,依舊覺得「我還是搞不懂什麼經濟學」、「經濟學這種東西,學了真的對我有用嗎?」
這些感想並沒有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書店中陳列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大多都不是為了讓讀者可以「依靠本身的能力」就能理解經濟問題,也不是為了讓經濟學幫助你在商業或私領域當中發揮作用而寫成...
目錄
序言 歡迎來到經濟學的世界
第1章 學經濟,你學會取捨
‧人性:經濟學的出發點
‧成本與效益,都想到了?
‧交換,讓大家都幸福
‧產業政策?政府還是別管吧
第2章 自由競爭誰獲益?誰受害?
‧競爭是好事,也是壞事
‧自由競爭好處最大?從供需談起
‧為了不必競爭,結果對大家都好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第4章 看懂政府的決定,從不吃虧
‧成長政策與搭政策順風車
‧什麼時機要採取穩定政策
‧重分配政策,富人當心
第5章 怎樣過生活,我這輩子都有錢?
‧心中都得有一張資產負債表
‧負債多,不一定是壞事
‧資產價格—身價—怎麼算?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
‧找工作一定要計算風險
第6章 世界經濟怎會這樣
‧金融海嘯是什麼決定造成的?
‧物價都下滑,為什麼是壞事?
‧通貨緊縮的三階段
‧通貨緊縮時我該怎麼辦?
‧什麼決定造成政府居然要破產?
第7章 你可以預知央行財金決定
‧銀行到底做些什麼事?
‧中央銀行執行的是哪些業務?
‧怎麼看出國家的實力
‧用什麼角度看懂新聞的寓意
後記
序言 歡迎來到經濟學的世界
第1章 學經濟,你學會取捨
‧人性:經濟學的出發點
‧成本與效益,都想到了?
‧交換,讓大家都幸福
‧產業政策?政府還是別管吧
第2章 自由競爭誰獲益?誰受害?
‧競爭是好事,也是壞事
‧自由競爭好處最大?從供需談起
‧為了不必競爭,結果對大家都好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
‧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
‧「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
‧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第4章 看懂政府的決定,從不吃虧
‧成長政策與搭政策順風車
‧什麼時機要採取穩定政策
‧重分配政策,富人當心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