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單憑自己就能成功,
總得靠什麼來撐過挫折,靠什麼而出人頭地!
來吧!這些事打不倒我——這麼強韌的心態打哪來?
哪種朋友可以當靠山?如何結交?
規律的生活就可以幫我練成高手,這麼簡單?
齋藤孝博士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家,他發現多數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這樣的︰
臉書、噗浪上的朋友愈多愈開心,但大多數很少碰面,很希望他們按「讚」。
遇到不順的事情,朋友指正「你這樣做不行啦」反而更受傷,要的是大家好言安慰。
換一家公司、做一陣子之後,就看懂一家公司,然後判定「這不是我嚮往的工作」。
希望成為這一行裡的一流高手,因此覺得「公司同事做的事無趣、重複」,「這些事不是我該做的」……
上社交網站、要朋友給慰藉、一直換公司想找到理想工作,這都是我們在「尋求心理依靠」的行為。但齋藤孝指出,心理上的靠山是無法這樣找到的,現代人自尊很強、自信卻不太夠,其實你可以自己找到四個靠山,得到「任何不順依然打不倒」的堅強心態︰
用機緣的心態看事情:
現在的壞事、以未來的眼光看有時是好事,用「機緣」來看待周遭的好事壞事、遇到的好人惡人,就可以放下當下的壞情緒,用平常心看待。不要一直掛意現在的幸或不幸,你會只想著如何向著目標前進。
靠山就在你的朋友裡,你如何打造專屬應援團:
讓自己學會忍耐和別人共同生活,人會在面對面朝夕相處的情況下磨合,然後建立起交情,網路上交朋友是以「隨時可以封鎖」為前提,不可能讓友誼磨合。
一同吃飯、裸裎相見、共同旅行、一起喝酒、一起看戲、乃至於激烈爭辯,就算一起做「徒勞無功」的事情,都有助於建立真正的友誼。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才能締結專屬自己的朋友應援團,提供你不斷嘗試的燃料,打敗挫折的最佳攻擊力。
建立自我認同,讓你的安全感強大:
如果你不能感到自己是某個團體的成員,這個團體再怎麼強大,也無法形成你的支撐力量──也就是靠山。反之,如果你無法讓一個團體覺得你是他們的一員,你就很可能變成「我們不需要的人」,不管你的本事有多強。
可以形成你認同感來源的,包括同鄉、同窗、公司前後期……你可以仔細思索,畫出自己的「自我認同樹根圖」──人脈不該是一株強大的樹幹,而應該是錯綜複雜的樹根,以吸收打不倒的人生養分。
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是頂尖高手的靠山:
讓自己的身體與大腦習慣於每天規律的生活方式,就能具有絕佳不失常的戰鬥力。棒球選手鈴木一朗為了培養自己的穩定度,過著每天一樣的行程,賽前聆聽同一首曲子、餐餐吃相同的食物、天天固定時間練習,以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及壓力,讓自己在「平常安定」的狀態下打球。
齋藤孝一輩子都從事教育與心理輔導,尤其是針對青少年與青年,他認為情緒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的習慣。改變生活中的思考習慣,就能改變心情,習慣「機緣」想法的人,心靈較不易受到傷害。而心靈受到傷害,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個性就能撫慰的。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式,就能改變思考習慣,能使心靈堅強起來。齋藤孝說:「我遇過太多因此產生驚人變化的孩子及年輕人。」
作者簡介:
齋藤孝(Saito Takashi)
1960年出生於靜岡縣,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繼續攻讀同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院教授。專長是教育學、身體理論及溝通技巧。主持針對小學生的私塾「齋藤法」,擔任NHK教育電視節目「利用日語來遊戲」的綜合指導。
著作有:《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大是文化)、《恢復肢體感覺》(NHK books,榮獲新潮學藝獎)、《發出聲來讀日文》(草思社,榮獲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三色筆閱讀日語》(角川文庫)、《理想的國語教科書》、《理想的國語教科書紅色版本》、《氣力》(文藝春秋)、《點燃工作幹勁》、《打動人心的「激勵」話術》(文春文庫)、《無聊力》(文春新書)等。
官方網站:www.kisc.meiji.ac.jp/~saito/
譯者簡介:
李佳蓉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
譯著有:《在社會走跳、你得懂這些生存之道》、《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合譯)、《好主管不該教員工》、《念了大學,然後呢?》、《茶水間的數學思考》、《職場英語,這樣活用才對!》、《3天讀懂韓國》、《現在,該進場了嗎?》(以上均由大是文化出版)、《幼兒數學啟蒙遊戲》(新手父母出版社)等書。
章節試閱
有些事情要努力,有些事情要放下
當我整理自己的心情時,只要想想「和某些人或事就是無緣」,就能感到如釋重負。並不是和所有的人都有機緣,可以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我們得接受有時候就是沒有緣分。
同樣的,也不是身為老師就能和所有同學打成一片。尤其大學,學生自行決定選修課程,所以學生必須選了我這堂課,我們才能建立師生關係。若是學生不肯選修我的課程,我們就無法相遇。
我對學生的要求既高、管教又嚴厲,很多學生都逃避上我的課(按︰作者是日本名人,如同台灣的李家同教授)。我不可能追著他們說:「別這樣嘛……」而主動去教他們。通常這些學生都會選擇和我完全不同類型、提供溫柔指導的老師。就算和我沒有緣分,他們也會有各自學習知識的因緣。
凡事不過於執著,有時承認「就是沒緣」,在面對不順遂的事情時,就不會過度煩惱。
就連小孩子在班上結交不到好朋友時,也會產生各種煩惱。像是有不少孩子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結交朋友的能力,大家都說摯友很重要,但身邊就是沒半個,自己一定是不受歡迎的人;或許自己就是沒用的人……。這時只要對為此煩惱的孩子說:「那只是因為你和他們沒有成為好友的機緣,你應該找機會去認識其他人。」相信孩子就能因此轉換想法。
個性愈是認真的人,愈是容易想太多,覺得是不是自己不懂得送往迎來、欠缺社交能力,而開始自責起來。這不是自己人格上的缺點,也不是對方不好。若是把原因歸咎於機緣,就不會有憎恨他人、怨恨他人的念頭。對於個性太認真、總是想太多的人而言,一切都是機緣的想法,有助於心理健康。
例如在推行某項工作企劃期間遭遇挫折,雖然知道工作不順利時,自己勢必要負很多責任,但對方難道就沒問題嗎?我們往往因為這樣的想法,而產生責怪對方的情緒。大部分的情況下,挫折不會只是一個人的錯造成,而是種種因素導致的結果,執意追究其中的因果關係一點意義也沒有。自問已盡了全力,倒不如就把挫折當作「這件工作和我無緣啊」,然後做別的嘗試。
檢討失敗的原因,是為了下次會成功,但如果說再多其中的因果關係,也不可能逆轉局勢,那就不要深究工作失敗的理由。追究也不會有所改變,我就不去深究,對於合作不愉快、感覺始終不契合的人,我會在心裡默唸:「看來我們無緣,下輩子再想合作的事吧。」然後就此放下,不再去強求。
直覺:當你感覺怪怪的,通常真的怪怪的
事情順利時,根本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但際遇愈不順遂時,愈需要平定心情的理由。例如在做決策時,若感到「這部分好像怪怪的」,而產生疑慮(不安感),在這種時候很多人都會隨便找個理由,以便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然後做出決定。但事實上,在為「這麼做應該沒關係」的行為找理由的同時,做出的決定就已經不妥當了。所以經常有人在事後後悔時會說:「果然當初不要這麼做就好了,我原本就不太想這樣做。」
就我的經驗來看,「果然(事情演變成這樣)」及「不會吧(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兩種反應中,以「果然」的反應居多,兩者大約是八比二的比例。所以,如果你因為不知如何決斷而開始找理由時,就此放棄會比較好。感覺怪怪的,通常是真的怪怪的,不是你心理作祟。
很少見面、常常按「讚」的,不算朋友
還有另一種可以讓身心放鬆、縮短彼此距離的方法,那就是喝酒。蘇格拉底曾說:「酒可以滋潤靈魂、撫平傷痛,喚起內心的溫柔情感。」就連平時無法和人深入交際的人,也可能在酒酣耳熱下,打開心房與人交流。所以,喝酒也有助於增廣人脈。
在餐會酒席,與上司、部屬及客戶喝酒談天,有助增進彼此間的關係。出社會後,其實有很多需要交際「喝酒」的機會。然而,現在的學生及社會新鮮人卻排斥喝酒應酬。甚至有人認為:「喝酒應酬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雖然平時也會和交情好的朋友私下喝一杯,但是當長輩在場、或是和不熟悉的人聯誼時,就會感到全身不自在。對現在的學生而言,所謂的朋友僅限於平時往來的少數那幾個,而課堂上的同學根本不算朋友。所以我才認為聚餐是增進彼此關係的絕佳機會,但現在的學生對縮短與他人距離或拓展人際關係,一點興趣也沒有。
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討厭和人交際,但網路上的交流卻不少,個中原因我一點也不明白。既然身分是大學生,就應該以建立大學人際關係為第一優先。如果自己不主動積極建立人際關係,是不可能培養出交情的。
有一次在我擔任部長職位的部門,舉辦新進員工歡迎會時,竟然一半以上的新進員工都缺席。要被歡迎的人卻不出席,真是一件超奇怪的事。我曾經在把這件事發表在報紙專欄上,還記得當時我作的結語:「不管有什麼理由,先逼自己出席迎新會吧,因為那是某種關係的開端。」
隨時做好辭職準備?沒前途
以前常聽說年輕人平均三年就會換工作,但近幾年來,別說三年了,很多人連一年都做不滿就辭職了。根據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的說法,現在就連大型的商業銀行錄用人事時,都要考量到不久就會有人辭職,因而預先增編名額。以前,銀行是條件好、工作穩定的代名詞,沒有員工會輕易辭職。但是,現在不論是在商業銀行還是上市公司工作,員工只想著:「還有條件更好的公司」、「一定還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動不動就辭職。
「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受不了這家公司的人際關係」、「條件不好」等,年輕人辭職的理由很多,他們不像以前的人願意耐著性子學習工作,以戲臺下站久了的方式,邊看邊學邊等到職務的升遷。當然,現在也有懷抱著上進心、努力求進步的年輕人,但是對工作存有過多幻想,不斷變換工作的結果,只會讓自己的路愈走愈窄而已。
畫出你的自我認同樹根圖
想像自己是一棵樹,自我認同的樹根會長成什麼樣子,請你把它畫出來。寫出自己認為過去人生中哪些要素形成了自我認同,然後畫出樹根圖,繪製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樹根圖」。一邊想像樹根的粗細、長短,一邊畫圖。該畫幾根粗壯的樹根呢?回顧自己的人生,哪個時期曾形成粗壯的自我認同的根?假設自己不曾經歷那段時期,現在又會變得如何呢?當你意識到是哪段時期證明了自己的存在,也就是開始了自我認同的過程。
比方說,若覺得中學時期社團活動所培養的團隊精神帶給自己極大影響時,可把這根樹根畫粗大一點;和小學時期的朋友雖然還有聯絡,但感情並不深厚,還不如補習班的老師或同學所留下的印象,所以這個樹根就可以畫得細一點。想必有人會認為學生時期與同學間的友誼,都是自我認同根源的一部分吧。但是,絕不可能各級學校生成的根都是同等粗細,一定會有「中學時期的友誼並不那麼深厚,對我而言,還是小學時期的友誼較令人懷念」的情形。
描繪自我認同的樹根圖,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在自己的人生中,至今仍然源源不絕提供養分的是什麼。自己是在什麼東西的支持下才有今日,都可以透過樹根圖中具體得知。
若本身像一根棒子單獨獨立於世上,很容易就會一折就斷,只有在他人的支持下,自己才能變得強壯又穩定。
練到變習慣、習慣變技能
能幫助像鈴木一朗這樣優秀運動員的關鍵,靠的是「日常習慣」。比方說,比賽結束後,不管當天比賽的結果如何,一朗一定把使用過的釘鞋及手套擦得乾乾淨淨。這是他從少年時期就養成的習慣,成為少年時期一朗所建立的自我認同,因此變成大明星的今日依然奉行不悖,是一朗對棒球得以保持新鮮感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光靠個人的能力及才能,很難永遠維持自我肯定感,我們每天生活在各種習慣當中,應該有過這種經驗:只有在自己一一貫徹習慣時,你才能告訴自己「這件事情做了,一切就沒問題」、「做了這件事情,我沒問題」,以習慣來肯定自己。
這就像用手指一一確認每件事,確定自己「這個做了、這個也做了、那個做了、那個也做好了」一樣,肯定現在做了這些事情的自己。
技能是什麼?是變成我的一部分
化為技能的意思,就是經由不斷的累積,使本質不斷產生變化直到不再變化為止。例如,背誦九九乘法表就是典型把習慣化為技能的例子,一旦記在腦子裡了,之後就沒有練習乘法表的必要。也就是說,要練習到進入腦子,永遠不會忘的境界,才算是技能。
做任何事,都要達到把習慣化為技能的程度為止,這是唯一的重點。在化為技能之前就放棄的話,永遠也不可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舉例來說,網球場上,如果毫無打球技巧,是不可能參加比賽的。因為沒有可依賴的技巧,就無法訂出比賽策略。
假設你只會正拍擊球,完全不會打反拍,這場比賽或許會打得很辛苦,但還是有整場都用正拍擊球來對付敵手的打法。徹底練習正拍擊球,直到變成憑直覺就能拿出來運用的技能,讓自己在場上可以用正拍應付八成以上的球。然後,剩下二成的球,就利用正拍回擊對方打不到的角度。而且,實際上也真的有這種幾乎不會打反拍的選手。
假設只會一種技巧,只要將它技能化(隨手就能拿出來用的程度),並比別人早一步精通,即使不擅長其他技巧,也能避免身心受挫。能做到這種程度,這項技能就再也不會跟你切割開了。
停止不斷更換跑道的人生
珍惜與人相遇的機緣。例如與其在認識、交換名片後就此結束,還不如再進展到寄封電子郵件的關係。只是交換名片,並不能帶來任何機會,唯有互傳電子郵件,才能製造一點機緣。
這樣做的出發點並不在於功利想法的「應該會有幫助」,而是自己主動想和對方建立關聯。這種關係最後也會形成保護自己的安全網。
以打工或兼職,維持生計的飛特族在社會生活上面臨的殘酷現實,除了時薪低又沒有社會保障外,還有無法建立人脈的劣勢。每換一次工作就得重新培養人際關係,機緣永遠只是機緣,沒有後續的發展。比起正式員工,飛特族遇到的阻礙較少,生活看似輕鬆,但每天累積的經驗卻很難真正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攀上某一職位後,工作上人際之間的聯繫,便會成為自己的資產,並帶來下一份新工作。職位愈爬愈高,人和人之間的聯繫將會帶來更多商機,我們必須懂得如何抓住人脈及擴展人脈,將人脈變成最重要的情報聯絡網。
工作場所和工作類型換了又換,現在的時代和過去沒什麼選擇的時代不同,現在的人擁有從眾多選項中選擇的自由。但這並不代表你就應該不停變換選擇,讓自己陷入徬徨不安中,而是必須由自己下決定,停止換了又換,安定下來。一再追求更多的東西,絕不可能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
有些事情要努力,有些事情要放下
當我整理自己的心情時,只要想想「和某些人或事就是無緣」,就能感到如釋重負。並不是和所有的人都有機緣,可以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我們得接受有時候就是沒有緣分。
同樣的,也不是身為老師就能和所有同學打成一片。尤其大學,學生自行決定選修課程,所以學生必須選了我這堂課,我們才能建立師生關係。若是學生不肯選修我的課程,我們就無法相遇。
我對學生的要求既高、管教又嚴厲,很多學生都逃避上我的課(按︰作者是日本名人,如同台灣的李家同教授)。我不可能追著他們說:「別這樣嘛……」而主動...
作者序
【前言】 靠山就在那裡,你找到了嗎?
現在的小孩及年輕人的心靈愈來愈容易受到打擊。經常為了一點小事便感覺心靈受傷。失去自信、幹勁全消,所有事情都擱在一旁不管。
「奇怪,怎麼會因為這麼一句話就受到傷害?」回想自己小時候,根本不會因為這種小事就感到心靈受傷。就因為如此,導致現在的父母愈來愈不知道要怎麼對待孩子才好。無論是來自國高中老師們對於學生的看法,或是自己在課堂上與大學生接觸的感受,都能感覺到現代學生的心靈愈來愈脆弱了。
公司裡總是會看到,因為上司的幾句責備,員工就不想做而提出辭呈。那裡有人心靈受傷,這裡也有人心靈受挫。不論是在學校或公司,心靈容易受傷的人突然大增。於是,嚴厲的話一句也不能說,造成不少管理上的困難。
為什麼現代人的心靈這麼脆弱呢?
許多人常說「心靈受到打擊」,最早出現這種說法的應該是格鬥世界。一旦失去爭鬥的想法,一決勝負的意願也遭到瓦解時,便會用「心靈受到打擊」來表達在精神上嚐到敗北的滋味。因為格鬥技的熱潮讓這句話流傳開來,變成一般用語,才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心靈受到打擊」使用在格鬥時,通常是指選手竭盡全力戰到最後一刻時,心靈重挫、整個人精疲力盡的狀態。這和現代孩子及年輕人受挫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現在的孩子及年輕人遇到困難,只是想要逃避而已。他們在盡力之前便已失去信心,不敢面對問題。
遇到不順時,只想要朋友安慰?
現代人尤其對嚴厲的責備及否定態度最無招架之力。例如只要聽到一句:「這樣不行吧。」就像自己遭到全盤否定般,心情極度沮喪。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在否定你的人格,只是針對目前遭遇的問題,指出這種做法行不通,但現在的年輕人聽了之後,卻不會視現實狀況去思考哪裡不行、為什麼不行。
只會在心靈受傷後,產生「反正我就是不行」或是「我這種人根本做不到」的念頭,然後失去信心、自暴自棄。讓自己的情緒更加墜入負面的深淵。如果受到吒責了,也會出現同樣的反應。
有太多的年輕人,做錯事時,不會有「反省」及「道歉」的想法,只會想著:「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被罵?別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逃避應該負的責任。而且,完全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被罵這件事情上,反應過度,便自怨自憐的說:「大家都討厭我。」
這樣程度的心靈受傷,並不會造成無法東山再起的致命傷害,只要周遭的人給予關愛,年輕人便能恢復信心。其實,老是嚷著「大家都討厭我」、「反正像我這種人」、「我的心受傷了」的話,只是想聽到別人對自己說:「沒有人討厭你呀」、「我不可能覺得隨便你怎樣都好吧」、「你絕對不是做不到的」,希望因此讓別人來肯定自己。
也就是說,那些自憐的話都是希望得到別人關愛的信號,是以獲得關愛為前提的一種崩潰。希望獲得認同,聽到大家對自己說:「你很努力呢」、「你做得很好」、「真厲害」等等。而且,這種人時時刻刻需要他人「肯定、認同」的欲望非常強烈。到底要怎麼對待那麼容易受到打擊的心靈,父母親、師長、上司、社會大眾都為此傷透了腦筋,也疲於應付這些問題。
沒有別人的認同,就沒有自信?
現代社會都瀰漫著渴望他人認同的氛圍,不論是年輕人或成年人,都習慣在部落格或社群網路服務(SNS)的mixi(日本著名社群網站,有網誌、社群、相簿、交友等多項功能)上,書寫自己的日常瑣事。這樣的行為,也是希望獲得他人認同的一種表現。誰回應了我、引用了我的文章,或是留下足跡,就表示「有人閱讀我寫的東西,等於自己的日常瑣事獲得認同」,給人極大的滿足感。
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必須先認同別人,因此朋友間總是互相溫言勸慰、互相勉勵,從中得到一絲安心。當瀏覽自己網頁的人數增加五人、十人、二十人時,會有一種慢慢受到肯定的感覺。
我聽大學生說,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玩mixi,隨時隨地都在上面交換意見。若是閱讀訊息後,只留下足跡,會被覺得沒禮貌,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回應。這種關係就好像承認彼此存在的互助會。沒想到,連和大學同學聚餐、喝酒都嫌麻煩的年輕人,竟然會有這種互助精神,到底是哪裡衍生的,我實在想不通。
年輕人常常使用的手機簡訊、國高中生之間流行的部落格等,使用的最大目的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並獲得他人的認同。現代年輕人思考的人際關係,就是要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承認自己的存在。這種「認同欲過剩的社會」,真的會帶來幸福嗎?
我認為反而助長了不安感。就算得到他人的認同,總還是覺得不夠,而且是極度地不足,這種渴望的神情就跟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的人一樣。因為喘不過氣,就會想要吸進更多空氣。但是,造成呼吸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沒有好好地把氣吐盡。若是把氣好好吐盡,自然可以吸進大量新鮮空氣,但如果小口小口的吸進空氣,而沒有把氣吐盡,頻繁的短促呼吸只會造成呼吸困難。
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跟自以為想要的東西正好完全相反。如此一來,才會因為某件事,發覺別人不再認同自己時,心靈便受到打擊。為什麼得不到他人的認同,便保護不了自己呢?原因之一,在於感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需要。
現在是個任何事都可以被取代的消費性社會,因此連帶影響了人的價值觀。只要發生一絲絲不愉快,人際關係說斷就能斷,不論是朋友、情侶或是夫妻,不喜歡就斷絕往來的想法,已經成了主流意識。
公司裡,可以被取代的系統日新月異,有沒有自己,工作都能不受阻礙的進行。只要一想到,自己隨時可以被取代,就再也無法從工作上找到動力及生存價值。「沒有你也可以!」這句話無處不在,消費性社會雖然讓人類生活變得豐富及便利,但把所有東西都視為「消費性產品」的態度,使人心變得更加貧乏。
想出頭,你需要四個靠山
現今人們的缺點之一,就是不想再擁有足以成為自身依靠及心靈養分的來源。人心,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一下不安一下安心、一下意氣風發一下失落沮喪,人就是這樣善變,所以要求自己時時維持過去的一貫性,是非常困難的事。
感覺心靈就要受傷的時候,就去依靠心靈以外的東西。只有得到心以外且具有一貫性來源的力量,就能維持安定感及安心感。例如我們最親近的來源──「身體」,不論心靈如何因不安定而動搖,我們的肉體永遠保持著一貫的存在。所以加強身體感覺,是不迷失自我最常見的辦法。
然而,現代人已逐漸遺忘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其實不只是身體的感覺,成長過程中原本應該學會的「自我保護術」,也逐漸消失中。內心深處若能擁有穩固的自信及肯定感,心靈就不易受傷。
而且,連接安全感及肯定感不能只用一根極細微的線,必須使用好幾根線,而且要將這些線像搓繩子般纏繞成一根粗壯的繩子,心靈就不再那麼容易受到傷害。保護自己的精神骨幹,成為心靈依靠的重要精神,我認為有下面三大要素:
● 珍惜「機緣」。
● 與人建立深厚交情。
● 建立自我認同。
在過去社會中,這三大要素都可以靠教育力量自然地培養出正確觀念。不用特別多花心思,也能在社會上建立自我認同。而生活本身就會跟人有密切接觸,所以和「緣分」、「機緣」更是息息相關。這些原本就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事情,根本無需特別強調那是守護自己的重要因素。
然而,現代社會已經無法讓人建立正確觀念,教育也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因此,每個人只能自發性、有意識地自己建立正確觀念。只要擁有保護自己及肯定自己的能力,就不需要仰賴別人的認同與肯定。這意思並不是說不需要建立和他人的連繫,而是「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尋求他人的認同,也能讓自己變得堅定和安定。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習慣把周遭一切變成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並且培養成「技能」,強化自信。到底如何形成不會輕易受傷的心靈、堅定的心靈呢?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肯定感?我在本書的第四部章節中,會具體提出培育堅定心靈的方法。
【前言】 靠山就在那裡,你找到了嗎?
現在的小孩及年輕人的心靈愈來愈容易受到打擊。經常為了一點小事便感覺心靈受傷。失去自信、幹勁全消,所有事情都擱在一旁不管。
「奇怪,怎麼會因為這麼一句話就受到傷害?」回想自己小時候,根本不會因為這種小事就感到心靈受傷。就因為如此,導致現在的父母愈來愈不知道要怎麼對待孩子才好。無論是來自國高中老師們對於學生的看法,或是自己在課堂上與大學生接觸的感受,都能感覺到現代學生的心靈愈來愈脆弱了。
公司裡總是會看到,因為上司的幾句責備,員工就不想做而提出辭呈。那裡有人心靈...
目錄
【前言】靠山就在那裡,你找到了嗎?
遇到不順時,只想要朋友安慰?
沒有別人的認同,就沒有自信?
想出頭,你需要四個靠山
第一部 你的想法如何成為你的靠山
第1章 學會以「機緣」正面思考
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所有事都不喜歡
你能把「麻煩」變成好事嗎?
「事情都照我的方式做」?太狂妄
「感覺不對就分手」?很功利
利益交換不算人脈,認同感才算
同時包含好與壞,才是好因緣
第2章 決定職業時,志向不是最重要的
停一下,聽聽別人怎麼說
務實:三流畫家卻是頂尖導演
「這不是我該做的事」?機會是試出來的
意念會讓你吸引好機緣
共患難的人,比菁英團隊棒
第3章 老覺得「沒人了解我」,好運不上門
好運其實是想法,不是際遇
身體一定有個地方藏著好運象徵
第4章 你怎知何時放下、何時努力
有些事情要努力,有些事情要放下
直覺:當你感覺怪怪的,通常真的怪怪的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祕密基地
聚會是製造機緣的開始
第二部 打造自己的應援團
第5章 交情靠磨合、不是迎合
朋友交情必須像「石油化」
跟別人一起生活,我能嗎?
要秉燭夜談、別徹夜狂歡
用禮貌守護你最親密的關係
我該對誰心靈交流?好好學
第6章 身段柔軟的人,懂得爭吵分合
我有一起泡溫泉的朋友嗎?
很少見面、常常按「讚」的,不算朋友
交情,包括好與壞的經驗
不為錢,一起投入一件事
你以為麻煩跟無聊,都不會白費力氣
第7章 莫逆之交不會讓人有長進
網路交友,以隨時封鎖為前提
大聲讚美也大聲責罵
與巨大的差異對峙,可以獲得能量
用說的來整理思考
第8章 天時地利人和,要靠自己找
夢想在哪裡?就往那裡找夥伴
我有可以偷學的朋友嗎?
融入環境的人能突顯自己特色
不願回憶的痛苦,是奮鬥的動力
我的怪異也可以是魅力
把吸引力變成束縛他人的感染力
讓人離不開你
第三部 找到自我認同,靠山不只一個
第9章 辭職的理由與做三年的態度
隨時做好辭職準備?沒前途
你總得認同一家公司,才有發展
我是○○的一員嗎?
第10章 我夠強嗎?從自我認同開始
我以「身為○○」而自豪嗎?
誰和我有很多共同點?
我在哪裡長大?什麼學校畢業?
為什麼「自我認同」是一股強大力量?
第11章 畫出「自我認同樹」,找到靠山
因為認同,所以不放棄
畫出你的自我認同樹根圖
唯一的認同,最危險的靠山
第12章 不服輸?好受傷?就是前進的動力
沒有欲望?不想太累?未來麻煩了
跟過去的經驗不一樣?
找一個成功偶像,來模仿
感謝逆境,強化生存能力
書本、家人、朋友,心靈導師是誰?
想像未來十年的自己
第四部 我該倚靠哪些好習慣
第13章 生活多規律,身手就多了得
鈴木一朗的每天「一定要」
練到變習慣、習慣變技能
技能是什麼?是變成我的一部分
絕世高手的道具
善待你的吃飯傢伙
我有熱衷的事嗎?有多熱衷?
第14章 讓各種事物變成我的助力
停止不斷更換跑道的人生
別讓理想造成你的不安
用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不會有進步
練習放下
讓自己被喜歡的東西包圍
【前言】靠山就在那裡,你找到了嗎?
遇到不順時,只想要朋友安慰?
沒有別人的認同,就沒有自信?
想出頭,你需要四個靠山
第一部 你的想法如何成為你的靠山
第1章 學會以「機緣」正面思考
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所有事都不喜歡
你能把「麻煩」變成好事嗎?
「事情都照我的方式做」?太狂妄
「感覺不對就分手」?很功利
利益交換不算人脈,認同感才算
同時包含好與壞,才是好因緣
第2章 決定職業時,志向不是最重要的
停一下,聽聽別人怎麼說
務實:三流畫家卻是頂尖導演
「這不是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