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味麵
美食於成都人而言,是一種人生,即美食人生。沒有了美食,人生將會是多麽地不可想像,那會是怎樣的超級可怕啊!最低限度也是一個無滋無味的人生。以成都人的話說來便是「這輩子還有啥子活頭呢?」「這輩子算是白活了!」正因為如此,美食在成都亦是個江湖,不時都有新奇的吃法,獨具特色的風味,恣意挑逗著成都人的食趣吃情。成都人對別的事常多嫌麻煩,惟有說起吃,便是不顧一切,追新求奇,樂吃不疲。
「一碗好的怪味麵,是各種口味的疊加與昇華,一筷子入口,肉臊的辛辣脆香、紫菜的厚重海味、燉棒子骨的肥甘豐腴,還有炒花生的乾脆、香菇的細膩……不同的味道與口感紛至遝來,卻又不混淆雜亂,呈現得層次分明,更是成都人鍾愛怪味麵的原因。
……
這『吳記怪味麵』確實好吃,難怪被食客譽為『成都第一麵』。其麵妙在調味精細,鹹甜麻辣酸香味味俱全,和諧柔美,滋味豐厚濃醇,加之餡料精緻,煨爛的剔骨肉、脆嫩的香菌增添了鮮美之味,和著花生的酥香吃來口感極爽。更為煽動吃情,挑逗食欲的還是店子裡的服務小夥的吆喝。吃的人越多吆喝的越精彩,一開始讓人聽後莫名其妙,明白之後則捧腹大笑。小二哥一張嘴就朝堂子裡高喊:『妖怪,二怪』,原來成都人愛把『一』說成『么』,由於與『妖』字同音。於是,『妖怪、二怪』便是『一兩怪味和二兩怪味』之意。
吳記的麵品種僅有四款:怪味麵、海味麵、脆臊麵和多味牛肉麵,簡稱『海、怪、牛、脆』。一兩海味叫『一海』,一兩脆紹叫『小脆』,一兩牛肉叫『小牛』。客人一般都是每樣點一兩,也就是一小碗,就可多品嘗一兩個品種,口感更舒服。於是乎,這些麵一到了小二哥嘴裡,就變成了『海怪各一』、『妖雞、妖牛』、『妖海妖怪』、『三妖怪,一小牛』,意思是你點了三個一兩的怪味和一個一兩的多味牛肉,聽起來十分逗趣。」
牛肉焦餅
「巴巴掌,油煎餅,你賣胭脂我賣粉,賣到成都蝕了本。」這首不知從什麼時候唱起的童謠,祖祖輩輩一代代的吟唱著。
一九五○年代母親搖著竹椅唱給我聽,以後又唱給弟妹聽,到了一九八○年代,她又常把小孫子放在腿上,拉住他的一雙小手,一邊搖一邊唱,直到我那小兒子會唱了,她才笑盈盈地住了口,好像完成了一樁人生大事一樣。童謠裡的「油煎餅」,就是成都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牛肉焦餅。
舊時的成都,在走馬街口有一家極狹小的單間門面,名號「三義園」,專賣牛肉焦餅,只兩、三個人在店內經營。焦餅的皮用燙麵製作,即麵粉加堿和熱開水揉和成的「熟麵」,其加入開水的量,往往隨春夏秋冬季節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麵皮的起酥,則須將牛油熬熟,再按比例加生菜油製成油酥,放在涼水或冰中使之凝固,抹在麵團上,叫麵裡酥。牛肉餡則須加醪糟、鹽、胡豆瓣、豆豉、紅豆腐乳汁、醬油、花椒、生薑、五香粉等拌好後,再加進蔥花拌勻。平底鍋
煎炸出的焦餅酥脆清香,入口化渣,算是清真名食一絕。
一九六○∼七○年代,還在讀中師,即成都第二師範學校的我,週末都要從學校回家,每當走到東大街,離牛肉焦餅店尚有一百多公尺遠……
邛崍缽缽雞
邛崍缽缽雞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以土陶缽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加上多種調料拌合的去骨雞片,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鹹適中的特色。在吃奶湯麵時配以缽缽雞,一濃一淡、一清鮮、一麻辣,風味特異,別
具一格。
缽缽雞來源於四川的邛崍農村,清末民初就已是流行於邛崍的傳統風味小吃。帶有自然、純真、質樸的鄉土氣息,具有麻辣多滋,吃口舒爽,以片計價,食用方便的特點而廣受大眾百姓喜愛。
然而,真正傳統的缽缽雞,並不是現今竹籤串起,盛裝在有各式湯料的土缽盆裡之概念。道地的邛崍缽缽雞,是用一個約三十多公分的土瓦缽,蓋有土碗,碗旁有一小孔,將拌製好的雞片盛在碗內,調料汁水便順孔流入土缽,吃使用筷
子夾起雞片,伸進缽內蘸裹調料吃。
以前的缽缽雞是帶骨的,用背篼背起賣,後來被一個叫周福秀的改變了缽缽雞的帶骨歷史。她在賣缽缽雞的過程中不斷的演變,把雞骨全部去掉,這樣讓食者挑選和吃起來更方便,也更爽口。她還把缽缽雞擺在奶湯麵館賣,這樣,奶湯
麵的鮮香淡雅配上缽缽雞的紅亮麻辣,紅白相襯,令人視覺愉悅,吃口超爽。加之缽缽雞以片計價,吃多吃少,豐儉由己,美味與價格都是那樣和藹可親,於是,逐漸形成了奶湯麵與缽缽雞套吃之美味絕配。
一九四○∼五○年代初,川西的大邑、崇州、邛崍等地的街頭巷尾,逢場趕集,都有用土陶盆(當地稱之為缽缽)盛著紅亮、麻辣鮮香的嫩雞塊,幾分錢一坨,調料隨便蘸,大眾稱之為缽缽雞。……
擔擔油茶
舊時的成都,挑擔售賣油茶的很多,總在夜晚和清晨出來。晚間,寒風四起冷冷清清,一聽見擔擔油茶的叫賣聲,老遠就聞到那冒著熱氣的擔子上飄來的陣陣香味,就覺得身心一下暖呼呼的,忍不住要「宵個二道夜」(川話「宵夜」即
吃晚飯)。特別是那些上夜班回家的更是不會錯過。食者多不拘一格,端回家的、蹲著或站著的,當小販和藹地問清了各自的口味,麻辣的、五香的後,只見他用一竹提子,從瓦罈子中舀出米糊糊倒進瓷碗裡,嫺熟地放上紅油、花椒粉、撒上幾顆酥黃豆和榨菜末、鹽、蔥花等佐料,然後抓上幾根脆饊子捏碎堆在油茶上,再放上一根小湯匙就可吃了。那油茶熱燙香美,麻辣多滋,加之黃豆、饊子酥脆可口,一入口便是香氣亂竄,一進肚則立即周身暖和,好不舒爽,好不愜意。
擔擔油茶,除麻辣香燙外,還有五香、椒鹽、鹹鮮等風味。這是一種極易消化的素食小吃,大可不必為腹飽影響睡眠而擔憂。成都許多人亦將油茶作為秋冬最適宜的早餐,尤其是上班一族和學生們。記得在我讀大學的幾年間,一到秋冬油茶就是我的首選早點,甚至是在夏天,心裡一想起那滋味,就盼望秋去冬來,好品賞油茶的美滋美味。吃一碗熱熱鬧鬧的、麻辣香鮮的油茶真可暖和一整天。
我讀小學時的成都東府街和南府街的小吃,如油茶、三合泥、油炸散子、麻花、碗豆糕、蒸蒸糕、甜鹹豆花、滷肉夾鍋魁、湯鍋蘿蔔等滿街飄香,給我童年留下了不少難忘記憶。這條街有三家賣油茶的攤攤,這些攤攤都是下午擺在街沿邊,一直賣到晚上。油茶是米粉炒熟、加水,再加熟清油和鹽,在鍋裡攪拌煮熟而成。一碗油茶上面灑點蔥花、大頭菜顆粒、搓碎了的油炸饊子和勻,吃在嘴裡香香的,吃了一碗還想第二碗。
價格也不高,記得才四分錢一碗。每到晚上來吃油茶的人更是不少。這條街上還有一家專門賣油炸饊子、麻花和豌豆糕的商鋪……
雞絲涼麵
涼麵,這個聽起來就讓人感到清爽幽涼的名字,又叫冷麵,涼吃冷吃的麵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人稱為「冷淘」。大詩人杜甫曾寫有《槐葉冷淘》一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麵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
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這裡,詩人所說的「槐葉冷淘」,是指用鮮嫩的槐葉榨汁加少量清水和麵,再擀薄切條,沸水煮熟,即製成碧綠麵條,拌以各式調輔料即可。宋代又有了槐芽冷淘、水花冷
淘、甘菊冷淘等品種,說明那時涼麵就已是人們普遍喜食的炎夏清涼食物。
其實,世界上不少地區都有涼麵。現在超市、便利商店也售賣盒裝涼麵,當然談不上什麼很好的風情味道,只是可以吃而已,遠不及涼粉、涼麵小吃店
的那種口感與氛圍。涼麵在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各自的特色風味。如四川的紅
油涼麵、酸辣涼麵、麻辣涼麵、雞絲涼麵、香油涼麵、麻醬涼麵;陝西的狗肉
涼麵、山東的麻醬涼麵、廣東的雞蛋涼麵、上海的粗條涼麵、山西的柳葉涼麵、天津的打滷涼麵、北京的麻醬涼麵、素什錦涼麵、蘭州的清湯牛肉涼麵、湖北的
炸醬涼麵,以及台灣的台北陳家涼麵、台中洪記涼麵、高雄崗山周Q涼麵等都是很有名的涼麵。
在大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當天熱得使人對大魚大肉都失去胃口時,人們就愛做一碗多滋多味的涼麵,挑逗倦怠的味蕾。為了讓那碗麵色彩誘人,一般多用黃瓜、紅蘿蔔切成細絲,加上芫荽和香蔥,有的還會攤一張蛋皮切絲。那些紅
的、綠的、黃的細絲整齊地碼在碟子上,看著心情便蕩漾起來了。做好配料,就可以煮麵,同時把蒜和薑剁成細末放入碗中,撒上一勺辣椒粉,用另一個鍋把油燒燙潑上去,頓時,連空氣都香風彌漫。麵條煮到八成熟,用漏勺撈起後過冷水
瀝乾,用一個大碗,把用熱油燙過的辣椒、蒜茸等埋在碗底,把麵條蓋上,澆上醬油、香醋,最後是黃瓜絲、細蘿蔔絲、雞蛋絲、芫荽和蔥花。如果家裡有炒香的黃豆、花生米或芝麻,撒一小把下去,這碗涼麵將會無比完美,這時口水已是波濤洶湧,就等著你快點與涼麵親吻了。
當然,這多是北方及江浙一帶的吃法。特別是在北京,夏天裡沒有幾家不吃麻醬涼麵的,因為它既省事又清涼可口,開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