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古蹟仙與邱秀堂師生綿綿情
邱秀堂是一個很奇特的女子,既古典又時髦;既活躍又安靜;既熱情又理性;既隨和又常有某些她自己的堅持。這些特質,在她的生活、工作或是她的文筆之中表露無遺,並使得她的工作,橫跨了古蹟的研究與調查到老夫子動漫的推廣活動,以及出書寫作等等,雖然性質各異,但秀堂都能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而且每次都做得有聲有色!
她的熱情性格,也使得她從年輕一直到現在,都擁有許多很好的朋友。她和幾個老師,也都一直都維繫者良好的關係!甚至老師過世了,都還和老師的家人子女保持密切的聯繫與互動。
比如她從年輕時代,就一直跟著人稱「古蹟仙」、「臺灣活字典」、「台灣史蹟百科」、「臺灣史學家」、「國之大老」等等頭銜的林衡道博士上山下海,到台灣各地作古蹟調查與研究。
台灣,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甚至以後也要葬於斯的土地。但是由於過去教育的政策,使得我們對於台灣史地的認識極度貧乏。藉著這些口述歷史的整理,讓我們很輕鬆的了解過去曾在台灣發生過重要的人、事、時、地、物,這實在也是無量功德一件!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的能受邀為這本書寫序與題字。
◎陳牧雨
推薦序
戀戀台灣風情「古蹟仙」
還沒有聽到「古蹟仙」林衡道先生的名字之前,就聽說過在台北的近郊板橋,有一處古蹟。不但是台灣早年開發遺留的地標,更見證漢人祖先當年如何經營發跡,所留下來的遺址。今天,搭一趟高鐵,馬上可以去暢遊。可是早年台北的建設還遠落在今天之後,到板橋「林家花園」,要轉兩、三次車呢,所以始終沒有機會去尋幽探勝。
真正由動心發為行動到「林家花園」一遊,那是在認識秀堂之後。原來秀堂是林老----林家哲嗣的及門弟子,更是負責跟隨他課外教學,隨時記錄林老精闢講學的優秀門人。有一回,秀堂和我一起陪林老來家中吃便飯,那時我還住在台北的新店,帶領林老來家探訪的路上,他隨口如數家珍地介紹新店一帶地名由來,頓時聽得我茅塞頓開。
車行經過蜿蜒往烏來方向的山路,平常我沒注意過「伸丈橋」這個毫不起眼的地名,林老卻立刻像翻開清末歷史,台北新店一帶當年漳、泉械鬥兩派人馬一進一退,夾雜著與原住民爭地的悲慨故事。果然前面兩站有個叫「屈尺」的地方。「伸丈橋」、「屈尺」合起來竟是兵戎相對,有佔有守的一段可歌可泣、初民拓荒時期艱苦卓絕的往事。
沒見到林老之前,心裡不免猜測:這麼一位含金湯匙出身的闊家少爺,一定外型瀟灑、風流倜儻。沒想到他第一次來訪,我聽到鈴聲,應門迎客時,卻發現眼前站著一位年事已高,胖墩墩的「歐吉桑」(台灣受日本影響對男性長者的稱呼, 意謂叔伯)。更有趣的是,他手上提了一個白蘭洗衣粉的塑膠袋,當作他的公事包。後來這個塑膠袋就成了他的身分標籤。那時我一直不明白,他為什麼對「白蘭洗衣粉」這麼情有獨鍾?直到歲月告訴我──等我自己也老了,才明白過來,塑膠袋不佔重量、最輕便易於攜帶。至於他一開口談笑風生,就完全透露出他溫文儒雅的書生本色。
林衡道先生早歲留學東瀛習商,日本殖民台灣時,曾被派到中國大陸上海、南京、蘇州. . . . 等華中各地經營絲綢生意,回到台灣後,轉入學界。終於博得「古蹟仙」、「台灣活字典」、「台灣歷史百科」等美譽。
歷史是人走過的痕跡,國家、社會、地方、人,莫不有過往的歷史。也許是風雨交加,也許是花明柳暗,掌握得住以往的記憶,人的眼光和認同才會寬厚而溫醇,立身行事才會像一座打造在一塊厚重的基石上的建築。
秀堂是林老的高足,又一路追隨老師治學、成書、立說。我發現她做人的溫婉圓融,也受到老師的春風化雨,無論寫作、做事和做人,都委婉周到。
《戀戀台灣風情》是應林老百歲冥誕出版的作品。研究歷史的人,生命永遠不會褪色,它會在時間的長流裡璀璨發光。介紹台灣人文歷史地理的這本佳構,也終於有了成為顯學的一天。懷念林老,也為他慶賀得到邱秀堂這樣的傳人。
◎張香華
推薦序
古蹟仙的美好年代
在閱讀「戀戀台灣風情」的書稿時,彷彿看到父親與秀堂對坐在長安東路老公寓的餐桌旁,聚精會神地,一個講述,一個紀錄,夾雜發問與討論的景象,不禁潸然淚下。當年秀堂是父親出類拔萃的得意門生,也是維護台灣古蹟非常有心的學者,師生因為對台灣昔時文化的熱愛,對台灣文化史蹟的興趣而結「忘年之友」緣。父親傾囊傳授,秀堂博聞強記。雙方分享學術心得及寫作成果之餘,常天南地北地聊天,有品味且懂得生活的秀堂亦常驅車帶父親遊台北市及近郊歷史古蹟、風景名勝,父親晚年的生活因秀堂的關愛與投入,似乎又多了一個女兒,而豐富有趣。
父親專精經濟史,應用於台灣史,在加上經歷過許多動亂,見證了台灣社會的進步與變遷,而秀堂妙筆生花,能將父親口中的舊台灣城市風情、飲食文化、文學、生活習俗、娛樂、宗教、諺語、名人趣聞,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及活潑的用詞,融匯貫通,整理出這本「戀戀台灣風情」,而且又補上多篇創作文稿,畫龍點睛,豐富了書的內容,穿越時空地傳達了林衡道教授的精神,不愧是青出於藍。
「戀戀台灣風情」是以輕鬆方式講述台灣史的佳作,更是一本舊時代的旅遊書,它不僅是為學者而寫的,更是給普羅大眾閱讀的好書,讓讀者穿越時空重溫舊夢,去感受美好年代,發思古幽情,產生無限想像。謝謝秀堂與大家分享這本台灣美好年代的小品,對我個人而言,意義很特別亦深長,感謝妳傳承父親的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
◎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欄作家)
推薦序
林花謝了春紅
如果記憶似風,關於秀堂和林衡道教授的回憶,就像暖暖春風,滋潤我心……
那年暑假(1975),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有兩個工讀生名額,即將升大四的秀堂姐和升大二的我,就是那兩位幸運兒。上工沒多久,我倆接到一項任務:到台中參加由救國團、台北市文獻會、台灣省文獻會合辦的「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營隊,擔任工作人員,全天候為師生服務。
這真是太完美的工作了!我們不但親炙鑽石陣容的台灣史名師,也在史蹟會結交了多位終生摯友;而美麗聰慧的秀堂姐,更成為林衡道教授傾囊相授的得意門生 。
翻閱這本書稿時,彷彿回到史蹟會營隊,追隨林教授那雙「牛伯伯大皮鞋」,一會兒走進大正十年的台北街頭,一會兒瞧瞧台灣泉州人的剪刀符 ……,然後,轉身提醒學員:「各位同學請暫停,林老師要去上廁所,不要跟過去!」
今年是林教授的99歲冥誕,「台灣古蹟仙」到天上作仙18年了,我卻不覺他的遠去,反而清楚記得林教授站在豔陽下撐把黑傘,拿著麥克風,張著銅鈴大眼,語重心長地說:「看古蹟就像看花,不能等。」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南唐李後主《相見歡》),想看古蹟要快,不然,就謝了。但是,親愛的林老師,您的精神未曾凋謝,我們的史蹟情也沒有隨風而逝,秀堂姐把它寫下來了,就在這本《戀戀台灣風情》。
◎汪詠黛(專欄作家)
推薦序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古蹟仙
1979年2月初,那年當選全國優秀大專青年的我,被推薦擔任台灣史蹟源流研習營的輔導員,有緣認識主辦者邱秀堂和古蹟仙林衡道教授,從此成為追著古蹟仙趴趴走的粉絲。秀堂慧眼獨具,以林老認為我是個可以給他「安全感」的女警官,特別給我一個羨煞所有粉絲的任務,每次尋訪古蹟時,我是那個身背大聲公,為林老拿麥克風,可以近距離聆聽古蹟仙講古的幸運兒。
當年的林衡道教授是超火超夯的「大明星」,他出身曾富可敵國的板橋林家,留學日本的經濟學家,卻以衣著儉樸的台灣史蹟活字典著稱,經常帶著媒體記者與青年學生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指著一堆危頹的磚瓦廢墟,敘述曾經的風華絕代、冠蓋雲集;對著古厝或寺廟的燕尾飛簷或馬鞍屋脊等,細數掌故緣由。追著古蹟仙四處尋根的經驗,讓我對於斯土斯民有更清楚的認識。
林老雖然已在1997年辭世,在古蹟仙的長女林蕙瑛教授的召集下,每年在他的冥誕與逝世紀念日,我們定期聚會。17年來,我們對林老的懷念未嘗稍減,而他對我們的影響力也未曾消逝。他最得意的門生邱秀堂,將過去追隨古蹟仙所收集的風土民情采風軼事,集結成「戀戀台灣風情」,今年適逢林老九九冥誕,尤具意義,象徵我們對台灣家鄉與對古蹟仙的眷戀長長久久,古蹟仙的精神長存不墜!
◎葉毓蘭 (警察大學教授)
推薦序
戀戀「古蹟仙」 傳承台灣最美的風情
初識林衡道教授,是在1972年秋天,剛開學不久,我跟隨林老師在淡水古街巷弄中探訪古建築,包括鄞山寺、龍山寺、福佑宮與清水街、重建街,他長年進行田野踏查,腳力奇佳,我們一群建築系學生居然快要跟不上。而認識邱秀堂女士是在1977年,我到長安西路老台北市政府對面的台北市文獻會去見王國璠先生,當時秀堂在文獻會擔任秘書。她熱誠地幫我找資料,主要是台北市的老照片。後來我買盡了林老師在坊間所出的書籍,發現其中有秀堂細心記錄林老師口述的書,讀起來令人感到饒富趣味,將台灣史融於民俗古蹟的文化內涵之中。
林老師足跡所至之處,能馬上將所見的古蹟文物與歷史文獻互相映照,因此別人研究台灣史是平面的,但林老師的講述是立體的,有實際的古城牆、古寺廟、古宅第,甚至古墓可以印證,讓人感受深刻。1996年,秀堂整理林老師口述的《台灣風情》,就是林老師仙逝之前最後的著作,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林老師以長者之尊,非常照顧後進,我常常向他請益,深受啟迪,他看完的書也會送給我。1980年代,文建會常召開全台古蹟勘查及評鑑會議,旅程中林老師精神奕奕,在車上從不睡覺,總是充分利用時間陳述他的觀點。開會時,主席通常會請他先發言,他發言往往簡短有力,講出重點即止,這些風範都發揮著影響力。熟識林老師的人,都知道他的率真,喜怒馬上形於色,不會隱藏。而秀堂跟隨林老師多年,最能體會他的真性情。
秀堂出身書香門第,秉持歷史系的訓練,長期受林老師薰陶,如沐春風,除了熟悉台灣風土習俗,也學到林老師凡事直探本源,言必真知灼見的風格。秀堂是我所見過的一位極為看重師恩的人,她可說是林老師最倚重的知音。
這本《戀戀台灣風情》也散發出師生間高度默契的芬芳。許多台灣史的珍聞,要真正走過那個舊時代的人才有真體會,包括食、衣、住、行點點滴滴,生活文化的面貌歷歷在目。2014年是林衡道教授九十九歲冥誕,這本書的增幅印行,將是極具歷史傳承意義的出版盛舉。回想1980年代,當兵期間上過莒光日課程的阿兵哥,應當不會忘記林老師講述台灣史的身影。現在年輕一代,雖無緣追隨他看古蹟,卻可以從這本書去認識台灣的「古蹟仙」與了解老台灣的文化風采。
◎李乾朗(文化大學教授、傳統建築研究者)
推薦序
穿越時光隧道,打開內心深處記憶庫
十八年前的某夜,在五條通舊居三樓,晚餐後一如往常,與外公邊喝卡布奇諾邊閒聊,當然,還搭配着他最愛的小美冰淇淋。當時我正開始擔任歐洲線的領隊,常向外公請教歐洲的歷史及明治維新後歐洲對日本及亞洲的影響。那晚聊到巴黎的美好年代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畢德麥亞時期,伴著卡布奇諾氤醞的香氣,外公娓娓道出了日劇時期,鐵道飯店布丁紅茶套餐的由來,郵政制度的起源以及三越百貨的成立等,我才知道在台灣這些現在習以為常的事物,多數起源於歐洲,因日據而傳入台灣。
那是我們聊得最痛快的一個夜晚,也是最後一次與外公的深刻互動。當晚,外公送我他的最後一本口述集,是與邱秀堂阿姨合著的「台灣風情」。他說:「這本書,算是回憶大正昭和年間美好年代的小品。」
這麼多年,我在歐洲旅行,盡覽外公告訴我的歷史建築,遊遍他嚮往的名山大川,心中更常想起外公所言,台灣曾出現過的美好年代;於是,重讀外公的著作,騎上單車,循着著作中提及的路線景點,找尋春風吹過的永樂町、西螺最大的石敢當,也嚐到書中提及美味的中華軒肉鬆、彰化冒熱噴香的在來米飯…。
此書不只是回憶小品文,更是穿越時光隧道,打開我們內心深處記憶庫,思想起先民生活足跡的旅遊指南。沒有地圖,沒有行程規劃,更沒有絢麗照片,卻最能喚起雋永的美好回憶。謝謝您,邱阿姨!此書的再生,是外公最好的百歲壽誕大禮。
◎林嘉澍(導遊)
序文
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古蹟仙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從「古蹟仙」林衡道教授(1915年5月2日-1997年1月18日)仙逝至今,每年他的冥壽與忌日,林公的長千金林蕙瑛教授,不管再忙或在國外都會趕回來,並召集老師的親友及門生故舊,到北投法藏寺探望林公。
行儀尋常,先將林公的骨灰罈從屋內抱到面對鬱鬱蔥蔥、桂花飄香的二樓亭台,然後大家倚欄面對著林公的遺像,絮絮叨叨報告個人的近況與最近藝文界動態,讓老師分享。我們彷彿也看到老師睜著炯炯有神的大眼,正在傾聽我們話家常、談心事,甚至跟我們一起呵呵笑談八卦呢!接著,將林公的長外孫嘉澍為林公張羅的冥錢,包括美元、歐元、泰銖及寫有歷年來出席者名字的冥紙袋燒給林公後,蕙瑛姐即請大伙兒下山到林老生前最喜歡的餐廳,如新北投或天母的「金蓬萊」、「基隆海鮮」,邊吃邊回味林公生前的幽默逸事,十七年來從未間斷。
有「台灣活字典」之稱的古蹟仙林衡道教授,生前推動台灣文獻、史蹟調查、編修、出版貢獻不遺餘力。林教授生於民國四年(1915年)日本東京雜司谷,父林熊祥,母陳師桓。滿月後返即回福州,八歲離開福州到台灣並入樺山小學,十二歲至日本求學,畢業於仙台市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經濟學科,是板橋「林本源」長房後裔。林衡道教授在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真理大學、藝術學院任教,父子先後任職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推動台灣文獻史蹟之調查、編修、出版不遺餘力,成果甚為豐碩,並傳為美談。
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莊芳榮,在中山堂為林衡道教授舉辦一個既溫馨又感人的80大壽,向來不喜歡過壽的林老師,當天盛裝出席,頭髮還上了油,當然皮鞋不是那雙超大號的舊鞋而是全新的!老壽星林衡道教授非常開心,宴會結束前,他對著近百官員、親友、晚輩,門生等賀客,深深一鞠躬的說:「今天我八十生日,大家來為我祝賀,實在非常謝謝和感動;不過也很感傷,因為當諸位八十歲生日時,我卻不能為大家祝壽。」林老師一貫幽默的口吻,引來哄堂大笑。
前年,接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電子書出版授權書」通知,《台灣風情》一書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1996年出版) 要出電子書,合約並註明可單篇銷售;我在欣喜之餘,卻不免懷疑當年熱銷的《台灣風情》,現在還有市場嗎?尤其是電子書。然而,就在去年底,賽尚圖文事業有限公司老闆蔡名雄先生也傳來一紙合約,希望以《台灣風情》為本,再加林公過世後我整理的系列專欄,合併出版成新的《戀戀台灣風情》一書,我不加思索馬上答應。因為,我耳邊縈繞著當年聯經有意出版《台灣風情》一書時,當我告訴林衡道教授時,林老回答得很妙:「快快整理,只要聯合報肯付印,不必談條件。」如今,我彷彿又聽到「古蹟仙」林衡道教授從天上傳來的催促聲:快,快!只要有出版社肯付印……。
如今「古蹟仙」離開我們已十七年,今年是林衡道教授他老人家九九冥誕,我在整裡舊稿準備呈獻給恩師時,益發覺得林公對歷史和人情的深刻了解,其所見所聞,將我們帶入更寬廣的世界。不過,讀到拙文【陪林衡道教授最後一程】末段:「有時靜靜聽著老師敘述內心深處極為隱密的歡戀、愛慾、情仇,多次以後,老師竟說:我們寫成小說吧!我來口述,你執筆。於是,我們的筆記裡,記滿了老師的點點滴滴…..。老師曾說,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就是你了,希望你研究我,做為一生的職志。」忍不住思念與羞愧之情,頓時掩面痛哭,久久不能自己。這些年來我雖然仍在地方文化資產耕耘,卻荒疏了對老師的承諾,辜負了老師對我的厚愛,感到非常愧疚!
感謝師長好友們寫推荐序文,有張香華老師、陳牧雨老師(並為本書題字)、林蕙瑛教授、李乾朗教授、葉毓蘭教授、作家汪詠黛女史,及王澤教授畫的老夫子漫畫,為本書增添了無限風采。
謹以此書獻給恩師林衡道教授與林老的千金蕙瑛、蕙瑤姐妹。
邱秀堂
1996年發行《台灣風情》之出版序
因緣際會生風情
話說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的八月八日星期一,全省已籠罩在道格颱風的暴風圈裡。此時我突然接獲林衡道教授的電話:「今天既然不要上班,我們中午一起到國賓飯店用餐吧!」在颱風天裡有這樣的興致,近八十歲的林教授實在夠浪漫。
偌大的阿眉廳,除了一位老外,就只有林教授和我。就在這麼一個特殊的颱風天裡,林教授開講了。
從建成國小的同學會談到西門國小的「河水氾濫碑」,再說到日治時「內台共學法」頒佈後與辜振甫先生進入樺山小學;以及回憶小學時,到圓山運動場看棒球比賽的情景‥‥。
這些往事,令我神往不已。心動不如行動,回家立刻整理成「石碑、棒球、小學生」等四篇短文,傳給我的好友、也是我的「作文」老師汪泳黛小姐指正,她將我的習作動了一些手腳後,建議我投到報社。
就在九月三日,聯合報鄉情版不但接納了我的稿子,還特別開闢了一個每週見報一次,以林衡道口述、本人整理的「林衡道開講」。
負責聯合報文化組的陳長華小姐,在電話中鼓勵我「繼續寫」,這麼簡單的三個字,好像大力水手的「菠菜精」,給了我無比的信心與力量,開始在公餘之暇努力埋首整理、撰寫。
今年初,長華姐提醒我,可以考慮出書了。林教授知悉後,回答得很妙:「快快整理,只要聯合報肯付印,不必談條件。」
在整理出書的過程中,發現遺漏兩篇剪報。我知道遠在屏東的雙親,一直都為我登在報上的文章做剪報,不出所料,很快就補齊了。父母親的愛,真是無時無地。
《台灣風情》共收八十二篇,以原稿呈現,內容包括人物軼事、宗教信仰、山水風物、政經民俗、古蹟諺語等。每篇不脫台灣風土史事,卻比一般寫鄉土歷史者視野來得開闊,因為內容、景物遠涉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采風,其中,亦有以古托今的隱喩,是研究近代台灣歷史的重要輔佐史料。
可是,林教授卻很謙虛的說:「談不上是史料,只是個人時光隧道的回憶小品文而已。」
話雖是如此,假如不是近代名門出身,不是橫跨清季、日治兩時期的台灣首富板橋林家之後,絕不會有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閱歷。林教授得天獨厚,上承先世餘蔭,自己又飽讀中外經史典籍,尤其博聞強記的本領,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因此可以肯定的說,只有林衡道教授才有《台灣風情》這樣的風貌。
如書中「日本女人阿勝與八勝園」、「鐵路大飯店完全英國氣派」兩篇,前者八勝園,為日治時的第一流的溫泉旅館,鐵路大飯店則是日本人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歐式大飯店,這兩處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經常消費的地方。但林教授談起兩處景物,恍如昨日之事、歷歷如繪。
記得「那一年我搭內台連絡船」見報後,林老師和我接到無數通朋友和讀者的好奇電話,紛紛打聽書中女子是何許人也?因為林教授在此文提到,在中學二年級搭內台連絡船途中,巧遇台灣來的東京女子大學生,驚為天人,於是一路追隨這位大姐姐,亦步亦趨,卻不敢親炙。在十幾年後,才知慘綠少年時的暗戀對象,原來是基隆某富翁的千金,已是台灣某名人的夫人。其實,讀者若細心,答案就在另一篇「超級大戶挑女婿」文裡。
我曾問林教授最喜歡書中的那一篇?他說:『「徐坤泉其人其」是我最滿意的。因為徐坤泉的一生,就像台灣人的命運』。
徐坤泉曾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編纂,筆名阿Q之弟,是知名作家。抗戰發生後,徐坤泉到大陸湖南擔任虎標永安堂的經理。但軍方發現他是台灣人後,懷疑他是日本派來的間諜,備受迫害;返回台灣後,日本憲兵隊又懷疑他是中國間諜,又加以迫害;雖然台灣光復,還被判成戰犯。林教授語重心長的說:「這不是台灣人的悲哀,是什麼?」
去年林教授的女友不幸過世,每回談到與女友生前相處的種種,林老師總是淚光閃閃,用情之深,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直到寫那篇「日本殉情風吹不到台灣」,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寄養在日本家庭、受日本教育的林老師,憧憬日本傳統生活美學「心中情死」的意境。為了沖淡林老師對女友的哀思,我半開玩笑的說:「老師,可千萬別去尋找愛情的天堂,殉情消息上了新聞頭條,不好看喔!」過不久,他居然又陷入思念一位「下凡仙女」的思緒裡。
這就是自嘲為「台灣末代少爺」的林教授。其來自富貴繁華世家大族,前半生足跡踏遍日本、大陸華南、台灣等地區,經歷家族、國家的榮枯與興衰,個人的遭遇也極為遞嬗,隨著家國的巨大變化,因而造就其思想言行的複雜與獨特。不過,對於文化的傳承,卻是勇於思索、反省和表達。
為林教授整理文稿,實在感到榮幸與喜悅。
本書的出版要謝謝我的長官陳奇祿院士、忘年之交柏楊、張香華伉儷、胡秀、陳館長碧蓉女士,好友程榕寧、陳長華等,在我習作的過程中,不斷給我鼓勵與支持。
最後謹將此書獻給我最愛的雙親邱鎮祥先生、邱曾雪英女士與待我如姐如妹的林蕙瑛博士、林蕙瑤小姐,她門是林衡道教授的千金。
◎文/邱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