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怎麼沒想到?
引起共鳴的產品和服務
日本上班族的工作時間長得不像話,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點都待在公司,有時下了班還會去喝一杯,甚至跟同事去唱唱卡拉OK。問題來了。像東京、大阪、名古屋這種大都會,末班電車十二點左右就開往郊區了。所以,在辦公室忙了一天,說不定又灌了幾瓶啤酒,日本上班族坐上末班電車之後,常會不小心睡著。
有時甚至會睡過頭。
列車在最後一站停下來,車掌巡視車廂,發現竟然還有不少上班族睡在車上。車掌採取必要措施叫醒這些為了薪水打拚的上班族,把他們推下車門。接著,頭昏眼花的上班族拖著步伐走向寂靜的夜晚,手拿公事包,脖子歪歪斜斜,發現四下竟是稻田連綿的鄉鎮,離城市好幾哩,離住家那一站也好遠──那一站早在一個小時前就過了。(會不會是夢到了剛剛在卡拉OK唱的〈鄉村小路帶我回家〉裡的美麗風景?)
搭下班車回家?下班車得等到明天一早,眼看還要三、四個小時呢。搭計程車?要好幾百元。沒想到,咱們這位意外的旅客發現對街就有一家旅館!而且還有空房!
接著,身穿藍色西裝的上班族往意想不到的救星走過去。走進旅館時,有人過來招呼他們,說不定還遞上包括牙刷和刮鬍刀在內的整套盥洗用具。最讚的是,住宿費比計程車費便宜多了。找到可以一覺到天亮的地方……安啦!
誰會想到要在火車終點站、附近沒什麼名勝要地的小地方開旅館?聰明的日本旅館業者就看見了這個沒人發現的市場問題,而且還想到,只要在合適的地點開旅館,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他們鎖定了需要旅館服務的特定族群──加班到很晚、累到不行的上班族,然後從這個利基點切入,在一些沒沒無名的小地方,例如離最近的大城市好幾哩遠的偏僻小鎮,建立日漸茁壯、能夠獲利的事業。(名古屋的Wellbe旅社就是類似的例子,這些旅館從繁榮的商業中心附近的車站興起,就是為了服務錯過末班火車的人。)
我們都會受類似的成功故事吸引。這種消費經驗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產品本身完美地解決了消費者樂意付費的問題。這本書歸納出了成功(和失敗)故事的模式,並介紹許許多多激起市場共鳴的產品和服務。此外,書中也舉出一些無法激起共鳴的例子,並剖析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傳授讀者「洞悉市場」的方法,使你在自己任職的單位裡也能締造類似的傲人佳績。
你會在書中看到一般人忽略的市場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解決,用不著強力推銷,顧客就會滾滾而來,甘心樂意掏錢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
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
我們會在書中分享「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幫助你打造共鳴體:能完美解決消費者的問題,本身就是最佳廣告的產品或服務。星巴克、《美國偶像》,還有Google都是共鳴體。推出這些產品和服務的人,比一般大眾更聰明、更幸運,或是更有才華嗎?不見得。我們將在書中說明,市場上的成功案例,並不是靠創新的構想或巧妙的行銷手法達成的。每個人都能創造引起共鳴的產品和服務。只要你肯花時間深入了解消費者最重視什麼,不再盲目猜測消費者需要什麼,就可以達成。你會在書中學會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步驟,找到市場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打造讓大家迫不及待想掏錢購買的創新產品或服務。
介紹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之外,書中也會舉出一些成功洞悉市場、創造共鳴體的例子。我們研究了數千樣產品的問世過程,包括知名的大公司,如福特汽車、微軟、奇異電子;締造紀錄的暢銷品牌,如蘋果電腦、紅牛機能飲料、Google;一些創造商機但你可能沒聽過的公司或團體,如國家社區教會、行家相機、捷普租車。
本書為什麼值得參考?
二○○六年中旬,我們三個人聚在一起討論構想,本書就是從這些構想孕育而成的。很多客戶向我們反應,希望我們把傳授的策略整理成重點,不過要容易消化、方便與他人分享。我們由此發現了一個市場問題:世面上需要這樣一本書,而我們也有足夠的知識得以滿足這個需求(來自多年傳授洞悉市場的方法所累積的經驗)。因此,我們希望本書比我們參與的演講和研討會,更能把這些概念傳達給更多產業、不同職位的工作者,還有世界各地的讀者。
我們三人發揮各自的專才,合力撰寫了這本書。克雷是務實行銷公司的創辦人和執行長,曾把自己的方法理論傳授給三千多家公司,合計超過四萬五千名的管理人員、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菲爾曾在三家新公司(後來成為市場領導品牌,其中兩家股票順利上市)擔任執行長或高級經理。大衛深入鑽研行銷和公關的新法則(他最近一本暢銷書的書名),相當了解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打進消費群,也很擅長幫顧客解決問題。
在下一章〈跟市場脫節,只會盲目猜測〉中,我們會破解三個有關成功開拓市場的普遍迷思。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驚訝,不過我們發現第一、依靠創新不是答案;第二、專注於獲利往往會走向失敗;第三、聽顧客的一面之詞會引發錯誤且危險的訊息。其中原因,我們會在書中詳細說明。有了這些認知,你就能更順利地跟鎖定的市場接軌。第三章呈現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幫助你應用這些方法打造、推銷及銷售消費者想購買的產品。
洞悉市場的六個步驟則各闢章節,一一深入介紹,讓你將理論應用於自己的事業上:
步驟一、找出尚未解決的問題:如何知道該鎖定什麼市場和產品?
步驟二、掌握消費族群:如何知道誰會購買我們的產品?
步驟三、估算影響力:如何知道我們的產品是否有成功潛力?
步驟四、創造突破性的消費經驗:如何建立競爭優勢?
步驟五、傳達強而有力的觀點:如何建立令人難忘又切中顧客問題的概念?
步驟六、建立確實可靠的聯繫:如何告訴消費者我們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可向我們購買產品或服務?
一連串步驟的最高點,就是創造出共鳴體,即消費者想要討論、購買,並推薦給他人的產品或服務。其餘章節則探討如何培植能洞悉市場的環境,改造你所在的組織,還有如何成為市場領導者並屹立不搖。每章最後都有章節摘要,方便你快速瀏覽、回頭查詢。
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最神奇的是,不管用在何種組織都成效驚人。我們發現不管是非營利組織、企業對企業的公司、電子商務公司、獨當一面的顧問、教會,甚至牙醫和律師,都能打造共鳴體,建立日漸茁壯、能夠獲利的事業。儘管這些人鎖定的市場各異,但形形色色不同種類的組織,都具備發掘共鳴體的潛能。一旦洞悉市場,即能傾聽消費者的需求,並緊緊抓住這種需求,盡力打造最好的消費經驗。
廢話不多說,現在就介紹第一個成功抓住市場的商業人士出場。如果他的故事不能打動你,沒關係,後面還有很多例子。
引起共鳴的房屋仲介
根據我們的經驗,房屋仲介都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注意一下他們的名片或接送客戶的車子,好像都差不多不是嗎?你去委託售屋的時候,他們會說:「請在這裡簽名。我們會收百分之六的佣金,我還需要一份專任委託銷售契約書……還有,你多快可以把房子清好,讓我帶人去看?」而且跟大多銷售員一樣,很多房屋仲介會立刻開始談折扣:「你可以接受的最低價錢是多少?」眼光狹隘,又不想了解賣屋者真正煩惱的問題,這種典型的房屋仲介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錯了。
我們常思考,如果房屋仲介能洞悉市場需求,成績會比原來好多少?假如他們一開始就用心了解市場的問題呢?這樣就可以在一般人所謂的「商品市場」中,創造出一種突破性的消費經驗嗎?畢竟售屋服務不都大同小異?如果有個獨樹一格的房屋仲介利用洞悉市場的方法,跟消費者博感情,業績會因此成長嗎?房屋仲介業也能激起共鳴,創造可發展蓬勃事業的平台嗎?有人能突破窠臼、開創新局嗎?
我們有答案──或者該說有個房屋仲介就是我們的答案。此人名叫羅素蕭,在鳳凰城幹了三十年房屋仲介。羅素在某家房屋仲介公司任職,但他跟其他房屋仲介的共同點僅止於此。他洞悉市場需求,進而累積客戶,打響名號。羅素就是靠著洞察售屋者的心理,一手建立了自己的房屋仲介事業。
售屋者都希望:
★ 快點賣掉屋子。
★ 售價越高越好。
★ 能省下仲介費當然最好,但自售有風險,所以我不敢貿然嘗試。
★ 如果仲介沒達成我的期望,我不希望被長期合約綁住。
羅素蕭開創的突破性消費經驗是:委託售屋輕鬆省事。售屋者只需付百分之四的合理費用,但還是可以自售房屋也不算毀約(需要的話也可支付百分之一的費用,由仲介公司辦理履約保證)。
羅素蕭說:「我們的目標是讓你在最短時間內賺到最多錢,還有把麻煩減到最少。我們希望你委託我們售屋會很滿意,而且願意把我們推薦給朋友。」
羅素說這種方式就好像在向你「求職」。如果你不滿意他的工作表現,隨時可以開除他也沒有責任或金錢損失。但你應該會滿意才對,因為委託蕭羅素房屋售屋的家庭,即使在房市慘淡的二○○七年,平均不到四十五天就售出房子(其他地區的房屋仲介平均要一百一十一天),而且多半都以全價售出。如果你賣過房子,應該會同意這個構想是個共鳴體。
羅素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售屋者共同的問題,並不斷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後抓住了市場。他甚至給潛在顧客十四個問題,要他們去問其他房屋仲介,這些問題證明了輕鬆省事的委託售屋流程是個獨一無二的構想。這個構想讓羅素的事業蒸蒸日上,甚至需要十六個人的團隊才足以應付,其中包括六名委託售屋和購屋的專業人員、兩名交易經理、六名行政人員,甚至還有一名行銷經理!
終於有個懂得售屋者心理的房屋仲介,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一般房屋仲介一年可賣八到十二棟房子,「頂尖」的房屋仲介一年可賣二十二到三十棟房子,驚人的羅素在二○○七年賣了三百七十棟房子。
他說:「很多房屋仲介覺得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滿足顧客,我不這麼認為。我相信滿足顧客是這行最基本的要求。我和員工一直努力提升我們的制度、流程和服務,超越大多房屋仲介提供的一般『服務』。」
你會把你的房屋仲介推薦給朋友嗎?
我們相信,如果像羅素這樣能洞悉市場需求的人,可在房地產業這種競爭激烈又發展已久的市場裡創造出共鳴體,那麼你也可以。洞悉市場的方法步驟會教你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