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理論建築》出版。沒有料到在一年內即匆匆修改了當時已發現的一些錯字就再版了。今天,在第三版之前,覺得有必要針對這本書的性質,在裝訂技術的容許範圍中補充幾句話,做為三版序言。
由於建築專業(國內外均然)長期以來缺乏研究的傳統所以沒有理論的訓練。本書的主要目的則在於針對當前教學所需,就設計理論與社會理論提供一點理論思考。簡言之,由於受到社會運動的衝擊所造成的社會科學過去這些年的反省,本書是由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借取其思考角度再轉而重構建築理論(architectural the-ory),尤其是其中的設計理論(design theory)。社會科學的社會理論,或者說,社會科學的哲學與方法論存在了諸多爭論,這些爭論有其社會根源。本書試著提供一點體會。這體會是由理論干預到經驗研究的準備。經驗研究才是我們進入真實的空間與社會之依據,“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誠哉斯言。然而,理論與概念的活動卻是有意義的經驗研究所必需的,不然,連研究的發問(problematic)都抓不住要害。這是理論建構之起點。然後,我們必需謹記,經驗研究才提供了理論建構的必需素材。對於設計師,專業分工與教育分化使得我們有手無腦,我們必需學會獨立研究,不然做什麼實務,為什麼失敗都弄不清。當然,設計者的行動能力提供了我們對理論的要求:實踐性認識。專業訓練要求的務實,所以不願把言詞誤為真實,不會把自已推向象牙塔的悲觀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