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上
因為設計,台灣更有競爭力
設計讓台灣更有競爭力!
這幾年來台灣設計持續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根據「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統計,從二○○三至二○○八年間,光是iF、reddot、IDEA、G-MARK這國際四大設計獎項,台灣就締造了共六百五十一項大獎的輝煌紀錄。這是自二○○三年的十六項獎座統計之後,台灣設計界朝著國際設計舞台所投出的一記幅度急速攀升,呈現四十五度角上揚的漂亮曲線球!
在這個經濟負成長的年代,台灣設計的優異表現無疑是替我們注入一股的超級強心劑,正因如此,更值得LAVIE在二○○九年開端推出這本《台灣一○○大設計力》。這中間的企劃研究、評選考量、採訪編輯到後期的美術設計,耗費了編輯部近半年的製作時間,為的就是要端出一盤盤色香味具全,品質至上的「台灣設計」佳餚,希望透過LAVIE的眼光,從「工業產品」、「建築空間」、「藝術時尚」到「視覺平面」這四大設計範疇、一百種客觀的觀察角度,徹底檢視台灣設計之於全球和本土的競爭力。
《台灣一○○大設計力》有幾項十分重要的評選標準,本書所收錄一百個的設計師(團隊)主要選自於二○○三至二○○八年間:
一、獲得國際(國內)重要的獎項。
二、參與國際(國內)重要展覽並發表作品的設計單位。
三、入選國際重要設計機構、協會、設計年鑑、?圖案的設計師(作品)。
四、作品為重要設計或美術機構收藏。
五、具備突破性和影響力的成熟作品。
為了訴諸挑選的權威和公信力,我們在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上首先偏重獲得國內和國際上重要設計獎項的代表人物,然而,為了讓評選標準跳脫獎項的思維模式,讓整體名單更加地多元化,舉凡是具備突破性和影響力的成熟作品,並且入圍國內外重要設計、傢具、傢飾、時尚…展覽;入選國際重要設計機構、協會、設計年鑑的設計師;奪下國際級的競圖案;作品為重要機構如知名美術館收藏,也都在我們評選的考量範圍之內。而為了要真實反映整體設計大環境的走向和趨勢,我們此次將研究的時間範圍鎖定在二○○三至二○○八這五年之間,並透過上述設定的標準盡可能找出LAVIE二○○九年的「台灣一○○大設計力」。
先拿台灣最引以為傲的3C電子產品設計來說,早已攻下了素有工業設計奧斯卡的「iFIndustrieForumDesignHannoverAward(德國工業論壇設計獎)」和工業產品設計奧林匹克的「reddotdesignaward(德國紅點設計獎)」的山河;而這幾年間,台灣產品設計也逐漸打入日本產品設計代表大獎「GoodDesignAward(G-Mark大賞)」和美國消費性產品代表獎項「InternationalDesignExcellenceAwards(IDEA國際傑出設計獎)」的窄門,單就二○○八年公佈的四大獎項得名單中,在產品設計類項目上台灣就囊括了一百七十五座獎項。
這個工業產品設計拿獎不手軟的資優生現象,因此反映在本書的評選名單上,光是「工業產品設計」章節,就有四十四個設計單位,佔去全書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在國際四大獎項之外,曾經入選日本MUJI設計獎、美國CES產品創新獎、荷蘭設計週…等國際獎項和展覽的設計師,也是我們評估設計力的指標之一。而同時我們也在不能遺漏從國內工業產品設計獎項上出現的新銳人物,評選的獎項來自於台灣精品獎、國家設計獎,以及培育出許多新銳設計師的光寶創新獎、台灣優良設計產品獎、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台灣設計師週…等本土重要的獎項和展覽。
「建築空間設計」所收錄的二十四個建築和空間設計單位,主要選自於日本JCD商業空間大賞、iF視覺設計獎(公共建築)、APIDA亞太室內設計大獎、台灣TID室內設計大獎、台灣建築獎、空間母語建築獎…等金獎及新銳獲獎代表名單;另外,作品曾經入選至米蘭國際傢具展、德國建築協會,而榮獲國際級建築競圖案的設計作品更是不能被遺漏的重點。建築空間設計力雖不像工業設計師在國際競賽舞台整批發光發熱,但近幾年也開始以個別優秀作品展現國際能見度。
十三個「藝術時尚設計」單位中也個個都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精采創意,這裡評選重點落在踏上紐約時尚週、東京時尚週、亞太時尚週…國際時尚舞台的作品;生活時尚類物件則落在德國reddot紅點設計獎、iF產品設計獎、巴黎國際傢飾展、米蘭國際傢具展、斯德哥爾摩傢具展、東京設計週、台灣優良設計獎;藝術設計類的則有iF傳達設計獎。
「視覺平面設計」的十九個入選名單,選自獲得英國D&AD獎、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獎、iF傳達設計獎、德國reddot傳達設計獎、美國Graphis海報獎、美國CommunicationArts設計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世界包裝之星、美國SIGGRAPH大賞、法國安錫動畫獎、新加坡電視電影節、金蝶獎、國家設計獎、台灣包裝之星;以及入圍葛萊美唱片包裝設計、二○○八Musikraphics設計年鑑、德國科隆設計展、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等多項作品。這個現象顯示台灣設計已經脫離3C電子產品一支獨秀的局面,而邁入更為多元化發展的成熟階段。
LAVIE編輯團隊秉持專業和客觀的態度,記錄下二○○九年100%台灣製造的百大設計代表,對於這份工作我們戰戰兢兢,希望盡最大所能呈現出真實和完整的一面,但因時間或聯絡關係若仍有遺珠之憾,對此我們深感抱歉。然而,對於推行設計不遺餘力的LAVIE團隊而言,這也是我們對整體台灣設計界的一份崇高致意。
讀者在拿到本書時,可先以三個重點進入:
一、分類上先以設計師(團隊)的專業領域分類,再以作品屬性分類,接著逐一歸類到書中的「工業產品」、「建築空間」、「藝術時尚」、「視覺平面」四大架構。
二、不強調排名先後順序,在這個資深、新銳設計師同台匯集的競技場上,我們採取的是在不同領域(章節)中,以每個設計單位的英文名稱(姓氏)字首排序,每位統一予以二頁的報導篇幅。
三、書中每個設計單位,至少刊登一組或多組最近重要的得獎∕參展作品,或者是創作新品及代表作品,讀者除了可以跟著本書重新認識一百位在台灣設計界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設計師∕團隊∕企業),了解整個台灣設計的面貌。在對他們頂尖優秀的設計作品讚不絕口之餘,不要忘了本書介紹的各樣設計物件,會是在採購上「100%掛保證」的指南。
一本100%DESIGNinTAIWAN的設計,介紹100%MADEinTAIWAN的設計,生活之中如果多用一點台灣設計,多補充一點的台灣設計能量,讓台灣設計完完全全落實在這塊土地,進而推向世界,才是真正發揮「台灣設計」的100%影響力。
這一百個設計單位,是否就代表著台灣的設計風格?有些設計師認為美感無國界,台灣設計的多元混血走向,無法被所謂的風格定義,也不需要刻意去定義。但同時也有人相信,台灣這塊在華人世界中最自由、民主的土地,儘管仍處於摸索階段,但所綻放出的創意花朵,絕對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形狀和生命力。《台灣一○○大設計力》,LAVIE精選的一百種創意、一百種設計、一百種美學、一百種態度,獻給在台灣生活的所有人。
LAVIE編輯部
推薦序I
展現台灣設計的柔性國力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
近年來台灣設計產業在政府推動相關設計政策下蓬勃發展,獲得國際四大設計獎項之數量從二○○三年的十六件到二○○八件的二百○一件,成長速度舉世矚目,這也是台灣能獲得二○一一年IDA世界設計大會主辦國家的原因之一,IDA是「國際設計聯盟」的英文縮寫,係由國際三大設計社團包括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及室內設計於去年底組成,我國是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自十二個國家十九個城巿中脫穎而出,得來彌足珍貴,也在在顯示台灣的設計力獲得國際的肯定。台灣的製造從抄襲、仿冒到創意的國度,政府一直扮演相當重要的推手,其一是設計菁英人才培訓工作,在政府推動設計計畫項下每年遴選十名具實務經驗之設計師赴歐美進入國際一流之設計公司,作為期五個月之密集設計實務培訓。每批設計師學成後,高度國際視野,回到工作崗位扮演設計種子人才角色,使我國設計能量大為提升;其二是推動跨領域設計合作,讓設計師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之技術,激發出令人驚艷之創意設計,成效令人肯定,其三是推動設計輔導工作,從研究發展,設計管理、品牌形象建立,到國際推廣讓台灣設計大量曝光,提升台灣的經濟從製造經濟走向知識經濟,乃至於美學經濟,以設計提升我國產業的競爭力,以設計行銷台灣,屆時藉由二○一一世界設計大會在台灣舉辦,真正展現台灣設計的柔性國力,讓台灣的設計發揮全球公民責任。
推薦序II
生活設計與原鄉工藝時尚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
在曼谷街頭,我們看到的麥當勞叔叔是神情恭敬站立,雙掌胸前合十作「薩瓦蒂卡」問候的姿勢。在?里島,我們看到的麥當勞叔叔是滿臉歡樂的笑容,雙腳一前一後站立在衝浪版上迎向歡愉的晴空。
但是,在台北,我們看到的麥當勞叔叔仍然是那個吊兒郎噹,滿臉不在乎,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的洋基。
就因為這個街景小掃瞄,我們對台灣自二○○三年到二○○八年在德國iF、reddot,日本G-MARK與美國IDEA,累積連得六百五十一個大獎的榮光,只要高興一天就好了。
台灣設計要做的事,要努力的工作項目,還有很多很多。
泰國今天敢在世人面前大聲說,他們是亞洲僅次於日本的「設計大國」。
台灣敢嗎?
世人對台灣設計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起步。與台灣特色創意工藝的合作也逐漸放出光芒。
進一步能曖曖內含光閃現台灣生活風格與生活態度的「台設計」仍待大家的努力。
二○○七年以前,iF與reddot兩大獎項的得獎類別幾乎全集中在3C領域(二○○六年比重是81/107,75.7%;二○○七年比重是57/80,71.2%)。比較能表現「台生活風格」的生活形態類只佔得獎項目比重10/80(12.5%) ~ 13/107(12.1%)左右。但是這個比重在二○○八年已出現重大的轉折——3C類別的得獎項目比重已降至75/151(49.6%),生活形態類則上昇到47/151(31.1%)。
從「工業設計」擴展到「生活設計」,從「科技產品」延伸到「生活物件」,這是台灣設計2008年一項可喜的成長。
第二項可喜的成長是透過「台灣工藝所」與「台創中心」的努力,台灣設計師與工藝家更密切合作的趨勢日漸成形。像駱毓芬與鶯歌陶瓷工藝家汪弘玉夫婦合作的「HarvestLight」碗狀桌燈,打上燈光之後,光影就像一顆顆金黃色的米飯,傳遞出台灣庶民尋常日子裡的幸福時光與滿足的喜悅。陳俊豪與工藝家合作的竹編電腦包「隨輕」,暗褐色的竹編令人懷想起台灣茶山丘陵上採茶人的竹籠。還有水越周育如二○○九年的「農夫小年曆」,重新演繹陰陽曆法的魅力,讓人在案頭看著月亮盈缺計算流逝的時光。細緻精巧的設計與工藝表現,甚至得到TylerBr?l?主編的MONOCLE(Dec08∕Nov09)GiftGuide欄的特別推薦。此外像知本蔡惠貞的「陶色風雲系列」海報,以繁體漢字與台灣元素打造東風主義意象——從生活與文化的風土terrior條件出發,掌握在地特色的獨創工藝技能,型塑出能傳達台灣「原鄉時尚」的設計風潮。
台灣成為「設計大國」的願景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