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回台探親訪友,並開畫展,與《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先生,及負責出版部的原聯合報老同事王庭玫小姐見面。何先生客氣地對我說:「妳住荷蘭,經常去美術館,替雜誌寫些文章吧!」這樣,我成了《藝術家》雜誌海外特約撰述的一員。
這些年來,只要一有精彩的藝術特展,我便會從近德國邊界的荷蘭東部小鎮,搭一個多、兩個小時火車,不辭辛苦去到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烏特列支、馬克垂斯等大城觀看展覽。每次去不同的國家旅行,也一定造訪美術館,將圖畫拍照,並以文字留下紀錄。
其中,梵谷美術館每年二至三回不定期的特展,我必定報到。幾乎每次都看得神魂顛倒,知性與感性得到極大的滿足。可是,老寫梵谷美術館的展覽,讀者會有興趣嗎?起初有些猶疑。何政廣先生很肯定的回答:「不必擔心,凡是與梵谷美術館有關的內容,都會有讀者。」讓我吃下一粒定心湯圓,便放下心來書寫所觀所感。
梵谷美術館策劃的特展,一向圍繞著「梵谷」這個中心:除了梵谷本人及其藝術,舉凡與梵谷有關的藝術界人物、梵谷的時代、梵谷的承傳與影響......,都可構成展覽的主題與內容。將「梵谷」這個「點」,擴張成線、平面而立體,讓我們站在歷史的基點上,縱橫交錯伸展出去,對於梵谷有了更深的瞭解。
我很欣賞也很欽佩梵谷美術館特展規劃的精神與堅持:方向與目標清楚明確,積年累月、一步一腳印地收集與梵谷相關的元素,抽絲剝繭地把內容充實起來。彷彿編織一幅精緻的錦繡,要求每一條線的色彩與每一根針的細密,相信終有一日會呈現出最完整而精美的藝術品出來。
就這樣,從1998年開始了「梵谷與我」的關係,常常拜訪梵谷美術館與相關的地方,寫下文字留下影像。雖然這幅關於「梵谷」的精工刺繡仍在繼續,何先生卻鼓勵我,先將及至現今足足十年累積的十幾萬字結集成書,並從拍攝的上萬張圖片中選擇配搭,增加書籍的可讀性。
書中篇章,雖然是不同的梵谷展覽觀後感,但是藉由親自觀賞展覽中的繪畫原作、聆聽專家解說,以及仔細閱讀詳盡的專著,然後提煉精髓,增添自己的領悟、分析與評斷,更真實地勾勒出了藝術家梵谷的精神以及影響。因此,我認為這本書加上另一本《踏尋梵谷的足跡》的出版,意義不同於一般梵谷的傳記和評述,有了另外的切入點,增加了新的觀察面與內容。
我把「梵谷與我」的關係劃分成:梵谷這個人、梵谷的承傳與影響、梵谷的時代、梵谷美術館等單元。
「梵谷的時代」,著重於梵谷在世及其前後,世界上的藝術氛圍。
「梵谷美術館」單元中的幾篇文章,詳細描繪了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的歷史、建築物的變遷、它與梵谷作品的關連性;通過這一單元,沒到過梵谷美術館的朋友,也等同於紙上遊歷了一趟梵谷美術館。荷蘭的庫拉-穆勒美術館也收藏了大量的梵谷作品,乃海倫.庫拉---穆勒女士的收藏。從《踏尋梵谷的足跡》書中「梵谷與海倫」這篇文章,讀者也等於巡禮過庫拉---穆勒美術館典藏的梵谷創作。遊過「梵谷美術館」與「庫拉-穆勒美術館」,梵谷的作品大約看完了絕大多數哩!
此外,「踏尋梵谷的足跡」、「梵谷」、「梵谷的承傳與影響」三單元文章,均收集在《踏尋梵谷的足跡》書中。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翻閱,猜想會有不少驚喜。
只要繼續留住荷蘭,「梵谷與我」的關係就會延續下去,書寫「梵谷」的文字會不定期地發表。只是下一本書,大約是另一個十年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