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1976年,隨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對藝術的嚴厲審查和對意識形態的控制都放鬆了。與國際藝術界隔絕十年後,蜂擁而至的西方藝術概念攪動著中國藝術界,行為藝術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始,「行為藝術」、「行動」、「行動藝術」、「行動展現」、「藝術行動」、「表演藝術」、「身體藝術」等術語一起出現,說明對這種身體展示形式的定義並不穩定。然而,這些不穩定的術語,都把重點強調在行為展示的過程和藝術家的自身體驗上。與此同時,還引發出涉及觀眾身體角色的爭議。本書還討論作為表達和體驗媒介的藝術家身體的感知方式。通過對行為藝術作品及其背景的研究,嘗試給行為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定位。
過去二十年間,行為藝術的背景已經發展,本書大致勾勒出幾個行為藝術的發展階段和藝術家的圈子,主要有北京的藝術圈,以及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武漢、蘭州等地的藝術家團體。同時還研究身體在中國當代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並著重討論身體在行為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研究身體與展示場域之間的關係,以及強調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繪畫、雕塑、攝影、影視錄像等中國當代藝術中,身體一直是一個重要論題。一些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表達形式跟行為藝術中的特定時空,以及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相似。當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較時,究竟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作用有多重要呢?首先,行為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形式有一個嚴格的劇本,雖有藝術家聲稱會事先測試一下道具或設施的效果,但在實地創作之前很難做排練。當行為展示進行時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事,導致即興的臨場發揮,這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所區別;其二,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既倚賴於場域又受限於場域,身體和場域共同構成傳達信息的因素,藝術家的身體吸引並激起觀眾對所傳達信息的反思,身體語言述說得越清楚,行為展示過程所傳達的信息就越有效。
本書研究焦點是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史上的作用。行為展示時,身體在真實的時空中行動,這個經歷就成為一件藝術作品,藝術不僅僅是一個最終成品,而是一連串身體表達經驗,這在80年代的中國仍是一個新的概念。藝術家的身體所經歷的整個創作過程,沒有人能分享他或她在創作過程的相同感受,也許正是這種身體的獨自經驗吸引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行為藝術創作著迷,讓身體親自去體驗是行為藝術的焦點和目的之一,筆者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中國行為藝術中處理身體的方式理論化。第二個研究問題是,在不同時期他們在行為藝術裡處理身體的方法有何不同。作為一個20和21世紀的流行題目,如何將中國行為藝術裡的身體作用和攝影、錄像、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裡的身體作用加以區分,這是本書探討的第三個問題。
本書不用傅柯(Foucault)以身體為權力載體的分析理論為框架,反而從相反方向出發,對每個藝術作品裡藝術家的身體特徵,以及觀眾的身體都做仔細研究,並將相似的身體語言或者相似的主題進行比較,重構出一幅新的有關中國行為藝術在過去二十年間如何發展的畫面。並討論有關身體作用的特別問題,嘗試去確定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探討身體在相關場域展示行為作品時所起的作用。在展示過程中,身體受場域限制也在考慮之列,身體被當作與當局討價還價的工具或武器將與其他次文化現象一起討論。(本文為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