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自畫自說
劉伯樂
近年台灣受到世界潮流和地球上災難頻傳的影響,有關環保的議題,幾乎已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話題。自然生態藝術和自然文學,也在諸多討論和反省的聲浪中快速醞釀成長。許多環境自覺運動、本土認同、關懷、抗爭……,讓關心環境、歡喜自然的人,有很大的演繹空間。然而博古通今的論文、研究和林林總總的報告,卻易讓一般民眾無所適從。同樣地,自然生態繪畫或抒情文字,如果少了用心認同與真情關愛,就不見得能確實表現出台灣自然環境的固有美感。
即使在一片「要環保、要自然」的口號聲浪中,許多人對於台灣的自然環境,仍然不求甚解。
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的遊人們,帶回來峽谷、草原、城堡、森林的讚美,有的色彩繽紛目不暇給,有的鬼斧神工渾然天成,有的世界遺產絕無僅有,也有的是碩果僅存值得保護。可是,當大家還在回味著北國櫻花祭多麼令人眼花撩亂的時候,台灣漫山遍野,相思樹上的小黃花正爭相怒放,好像打翻了黃色染料似的,北從大屯山南到墾丁公園,山河為之色變。這樣事實俱在的美景,卻是很少有人願意顧盼的台灣自然環境。當我們行經中橫霧社支線,沿途在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區,看到了標示著:盧森堡、薩爾斯堡、普羅旺斯、亞維農……形色色的民宿招牌,好像已經忘了我們是位於北迴歸線上亞熱帶的居民。
出離台灣、放眼世界甚至擁抱地球,固然都是一件積極正面的活動,然而,若是我們不瞭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不自信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不安份於既成的自然環境宿命,台灣就只能朝著自我作踐的命運和向下沉淪的方向前進了。
小小的台灣,我們擁有足以傲視全球的高山脊梁景觀,我們擁有從熱帶到寒原的植被分布,我們有高山深海、縱谷平原,也有輝煌的史前遺跡和文化。這些原有的、美好的、特殊的風景、民俗……,卻在環保聲中一一被矮化、忽略或捨棄。美麗小島被粉粧成一個尷尬的地球村,居住在島上的人沒有自信、缺乏遠景,環境愈來愈醜陋,心情愈來愈鬱悶。
筆者生於鄉間,長於都市,及長更有機會優游台灣山區海角,時間上橫跨了半個世紀的春夏秋冬。從玉山巔到外傘頂洲,從富貴角到墾丁龍坑。我思,我在,我寫,我畫,從台灣的真實面著眼,以眼見為憑著手。片紙隻字寫的是所見所聞,信手拈來畫的盡是山林野趣。
筆者也是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生活中遠離了事事求是的野望,工作中又常耽於迷惑人的美感,始終追求那屬於不入流的、草賤的繪畫題材而無怨無悔。有關台灣的人文、自然景觀,從山川草木乃至於飛禽走獸和花草蟲魚,自有一番刻骨銘心的感情和心得。只是平凡的能力,無法形容心中累積著千山萬水的心情,手拙筆禿也無能渲染台灣的枝草滴露,只能藉著平時的觀察和模寫,把握瞬間即刻或永遠銘記的印象,隨手隨筆,寫實寫意。偶有篇章圖像成稿,針砭評斷,多半是個人好惡的抒情;於生態上的描繪,不論精密、粗放、邏輯、浪漫,都是依據實物而有所本,不敢妄造。
同樣是藝術工作者,我也不在乎別人的畫作多麼精美,技法多麼純熟,對於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夠反求諸己,在自己畫定的界限範圍裡,縱然孤芳自賞也是自得其樂,或可出版還能自娛娛人。希望藉著本書,以筆記、速寫和簡單描繪的方式,盡可能記錄多樣的台灣自然環境,讓這些既俗又平凡的畫寫素材,有一天能夠登堂入室被人舞文弄墨,也要讓台灣民眾認識,長在自己家門口的一草一木,要像世界瑰寶一樣珍愛與保存。在本書對台灣北部、中部、東部和離島的紀錄之後,對南部和西部、濱海和高山地區的描繪則將以另冊出版。
台灣的「真」不在名山大川,台灣的「善」不獨鳳毛麟爪,台灣的「美」就在尋常百姓的心中。只要心中有台灣,哪怕荒山草木,無論夏花秋葉,任何飛禽走獸,都可以擁有台灣自然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