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近年來,筆者常常在教學中感到與年輕人溝通時愈來愈有代溝,包括:網路世代所使用的辭彙、對事情的看法與態度等,但看完這本書的若干故事後,我彷彿重燃起希望,原來有些跨越世代的永恆價值與人物典範 是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 代代相傳相傳下去,畢竟我的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 而非大人的說教。
政大教育系教授 教改總體檢論壇執行秘書 周祝瑛
這是一套能指引年輕人正確方向的好書,看了書中的人物故事,你會發現,逆境不僅是挑戰自己的意志,更是打開人生另一扇窗的機會。
教育部部長 吳清基
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困境;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心態對待他人,是我一向堅守的信念。這一套書,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是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國家文化總會副會長.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發行人 林澄枝
讀者諸君他日得享成功的人生,必當感謝今日有幸閱讀這套堪為典範的勵志書。
台灣觀光學院董事長 柴松林
這套書不僅為現代年輕人開啟了心靈卓越的理想,更為其生命填充了再出發的能量。
淡江大學校長 張家宜
理念、勇氣、信心、毅力、不屈不撓、持之以恆,乃成功不二法門,古今中外皆然。這是一套值得推薦之勵志好書。
全球和平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世界和平婦女會台灣總會榮譽理事長 張博雅
與他國相較,台灣的年輕人似乎較缺乏企圖心、視野、胸襟與國際觀,令人擔心。〈人生必修的成長課〉中古今中外名人一心逐夢、實現自己的故事,能幫助年輕人塑造願景,建立典範,有積極引導向上的作用。
亞洲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學習暨生涯輔導中心主任 張湘君
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除非你選擇失敗、放棄了給自己的機會,否則,你的所有夢想必定一一實現。給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也讓這個世界看見你的獨特和天才。加油!
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 盧蘇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的話
人生必修的成長課
第三堂 寬容。拋開天生殘缺,奮勇向前—視關懷為天職的李家同
每個人生下來並不能自己決定家境、外表、智慧,與其埋怨這些命定的、自我無法掌握的事,不如放下抱怨,將逆境化為前進的力量。
當然,每個人選擇的方式不同,有人聽到不同意見的人會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立場,有人遇到誣陷的事情會用盡方法澄清,有人面對不公平的事會大聲疾呼,但在爭取自我權益的當下,你真的獲得真理了嗎?不是每個人都是偉人,都能像曼德拉一樣面對冤枉還選擇原諒,但或許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做自己,不要讓這些負面的力量阻擋我們原本想走的路,只要用寬容的心看待每一件事物,你會發現所有的不順遂都可以因為你的努力而改變。
我們〈人生必修的成長課〉第三堂講的主題是「寬容」,也就是當別人的意見和你不同時你願不願意包容,當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你願不願意原諒。「放下,所以得到」,就讓我們從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的訪談中,了解關於「寬容」的真諦。
關懷弱勢是天生的使命
所謂原諒,就是心中不能有仇恨,所謂寬容,就是要拋開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沒有人喜歡貧窮,也沒有人喜歡因為無法掌握的命運而影響自己的路。長期關懷弱勢的李家同教授認為,人本來就應該要懷有寬容的心,心中不能懷有仇恨,這也是他長期關懷及幫助弱勢學生的原因。
或許我們會好奇,是什麼原因讓李教授特別關懷弱勢學生,是因為曾經在生活中有遇到類似經驗嗎?李教授很直接的說,完全不是。他不是出生於弱勢家庭,會特別關懷弱勢學生,完全是因為他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看到許多因為家境而被迫放棄學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因為經濟壓力需要工作,念書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事,就算勉強念完了義務教育,也會因為沒有學費或忙於家中事務而無法繼續升學,當然,如此選擇的工作也不太容易能為他們帶來較好的物質生活,貧窮的循環就一直發生在他們身上。
而李教授成立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終結這樣的循環,藉由教育讓弱勢家庭的子女有正常的讀書機會,拋開「我註定無法完成夢想」的怨念,讓教育為這些孩子帶來希望。
幫助受刑人得到寬容
除了關懷弱勢學生之外,李教授長年來特別關懷曾經犯過錯的受刑人,曾有已經被判死刑的受刑人在行刑之前寫了一封信給李教授,不但對於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悔悟,並且完全不怨恨法律所加諸給他的制裁,甚至還鼓勵李教授,希望他繼續關懷在獄中的受刑人,讓這些人知道這世界上還是有人肯原諒他們,並藉由「閱讀」反省自己所做的事,並讓他們的悔意有一個抒發的出口。
不僅如此,李教授對於盲人等身心殘障的朋友也特別關心,還參與製作他們學習的教材內容,讓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因為他認為,唯有「讀書」能給予所有生命發光的契機。即使在執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阻礙與辛苦的地方,但他卻說,不是做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成功,試想,耶穌一生宣揚教義、教人為善,直到他死後才有人將他所體悟的真理傳頌出去,所以,當你願意不看成效的去做你認為對的事情時,即必須放下當下所得到的回應。
當受到誤解時也能微笑以對
「對於誤解我的人,我會先檢討自己。」李教授說,因為自己的直言不諱,讓他常遭致外界誤解,當我們問他如何面對時,他表示,他完全不想解釋,因為,聽到不同於自己的聲音時,只要先檢討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的地方,如果沒有,再希望別人能接受你的意見,如果不能,也只能抱著寬容的心放下,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擁有相同的意見,只要做你想做並且是對的事情,即不用害怕被誤解。
就是這樣寬容的心讓李教授持續從事關懷弱勢的事業,我們也希望讀者們能學習這種「寬待他人、用愛貫徹」的理念,運用在所有的事情上。讓我們從接下來30位代表「寬容」的人物身上看到放下後得到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