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的年代,實證醫學益形重要,自從本書初版至今,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領域的研究大量發表,動作控制的新觀點,如任務取向模式(task-oriented approach),以及動作學習的新觀點,如影像醫學技術所帶來的神經塑性證據、最佳挑戰觀點(optimal challenge point)等,都逐漸豐富成熟。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第四版)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475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在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的年代,實證醫學益形重要,自從本書初版至今,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領域的研究大量發表,動作控制的新觀點,如任務取向模式(task-oriented approach),以及動作學習的新觀點,如影像醫學技術所帶來的神經塑性證據、最佳挑戰觀點(optimal challenge point)等,都逐漸豐富成熟。
作者簡介
胡名霞
台大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區分校物理治療碩士∕美國奧瑞崗大學動作科學博士∕英國布魯耐爾大學健康研究學系進修
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輔仁大學跨領域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兼長期照護推動主任委 員∕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兼編輯主任委員∕台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兼任物理治療師∕領有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執照
四版自序 iii
初版-Foreword by Woollacott and Keele v
初版-江序 vii
三版自序 ix
二版自序 x
初版自序 xi
致 謝 xii
第 1 章 緒 論 1
動作科學 2
動作技巧的分類 5
理論的要素及影響 7
理論、基礎研究與專業未來 9
第 2 章 動作控制基本概念 11
周圍學派與中樞學派 11
訊息處理論(stag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2
開鏈式迴路(open-loop)與閉鏈式迴路(closed-loop)觀念 17
第 3 章 周圍理論學派(peripheralism) 21
反射鏈理論(reflex chaining theory) 21
階層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 28
第 4 章 中樞理論學派(centralism) 35
中央形式產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35
動作程式(motor program) 42
第 5 章 模組理論(modular theory) 55
歷史演進 55
模組理論 58
第 6 章 系統理論與姿勢控制 69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 69
姿勢控制(postural control) 74
第 7 章 動態系統、生態、平衡點、平行分佈處理論 87
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87
生態論(ecological theory) 93
平衡點假說(equilibrium point hypothesis) 94
平行分佈處理論(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98
第 8 章 神經塑性-動作學習之生理機制 101
定 義 101
發展過程之神經塑性 102
受傷後之神經塑性 105
經驗或學習之神經塑性 108
第 9 章 動作學習基本概念 119
動作學習的定義 120
動作學習的種類 121
動作學習的測量與實驗設計 124
第 10 章 動作學習理論 137
動作分期說(stages of motor learning) 137
閉鏈式動作學習理論(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141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141
生態學習論(ecological theory of learning) 145
訊息理論之挑戰觀點(challenge point view of information theory) 146
第 11 章 練 習 149
集中(massed)練習或分散(distributed)練習 150
固定(constant)或變異(variable)練習 154
隨機(random)或段落(blocked)練習 155
心像練習(mental practice) 160
分解動作(part)練習 163
第 12 章 回 饋 169
指導與回饋的種類 169
結果的回饋(knowledge of results) 175
表現的回饋(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182
回饋與練習之間隔 189
擴增性回饋的功能 191
回饋的臨床應用要領 193
第 13 章 影響表現之其他因素 195
個人能力 196
注意力 201
警醒程度與焦慮 209
動 機 212
第 14 章 記 憶 217
記憶的定義 217
記憶的種類 218
記憶元素理論 220
遺 忘 220
記憶的網路 221
促進記憶留存之法 230
第 15 章 動作科學之臨床治療理論 233
肌肉再教育(muscle re-education) 233
神經誘發模式(neurofacilitation) 234
任務取向模式(task-oriented approach) 239
參考文獻 251
索 引 277
中文索引 277
英文、中文名詞對照 291
作者、人名索引 304
四版自序
在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的年代,實證醫學益形重要,自從本書初版至今,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領域的研究大量發表,動作控制的新觀點,如任務取向模式(task-oriented approach),以及動作學習的新觀點,如影像醫學技術所帶來的神經塑性證據、最佳挑戰觀點(optimal challenge point)等,都逐漸豐富成熟。在網路發達的年代,學子們自行上網取得第一手的近期文獻已非難事。課本的角色應由「專業聖經」轉而為指引求知方向的「燈塔」。本書目的在於提出傳統中有關於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的重要觀念,藉由頻繁的改版、再版,希望能納入重要的最新文獻與新觀念,提示學子深入研讀的方向,成為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領域的燈塔。
十多年間,動作科學領域也發生了一些憾事,將動態系統理論帶入兒童動作發展的大師,Esther Thelen(1941~2004)在久病後過世;我敬愛的博士指導教授之一,Steven W. Keele(1940~2005),也在病後突然離開了我們(Ivry等人,2006);動作學習領域宗師Richard Schmidt則已經退休。幸而動作科學經過了一世紀以上的發展,我們見到如Linda Smith、Karl Newell、Gabriele Wulf、Charles Shea等等學者繼續在動作科學領域的重大貢獻;還有Anne Shumway-Cook、Carolee Winstein等人把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學門帶入了物理治療領域,引導專業向前邁進。此外如Research Quarterly in Exercise and Sports,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Human Movement Sciences等等期刊的持續經營,提供了一個動作科學領域學者共同耕耘的園地。當然我更感謝碩士論文指導教授Carol Guiliani以及博士論文指導教授Marjorie Woollacott對我在動作控制與學習領域的專業啟蒙與指導。這些學者與相關研究都是我們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向更有效的臨床服務、更有意義的研究主題大步前進。
謝謝讀者們這些年的鼓勵,希望本書能繼續得到各位的支持與回饋。
胡名霞
2013年8月7日
江 序
「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跨越生物力學、控制工程、心理學、生理學、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復健醫學與神經科學等不同領域,物理治療師乃是訓練病人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的專業,須整合已知的理論架構,科學新知與實驗證據,以期實務臨床應用。
胡名霞老師師事M. H. Woollacott,學成歸國在台大物理治療學系任教,並主持多項姿勢控制大型研究計劃,實為物理治療學界連貫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不可多得的卓越人才。
本書收集「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之科學新知及實驗證據,整合為可讀性高並有批判性及引伸性之文獻,對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系學生及臨床專業人員均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中山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江炳焱
2001年8月
三版序
本書改版至今又過了三年,這段期間在課本的編譯與改版上所花的時間較少,主要的進步與學習來自於多媒體網路教學的嘗試與應用。這段期間除了使用個人自設的課程網頁外,試用了台大醫院的XMS學習平台,去年又開始使用公共免費軟體Moodle數位教學平台。隨著本書的再版,此次擬邀請使用本書的各校教師,共同耕耘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這門領域,提供電子檔搭配使用。歡迎有興趣共同學習的教師們與我聯絡,也期望您的協助與鼓勵下,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領域能繼續發展,並激勵更多學子加入我們的行列。
胡名霞
2009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