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與讀者的交流經驗中──其中包含疑問、對話、激勵、爭論、意見交換,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我們發現讀者常有兩種有趣的反應。第一種是針對我們的職業:「你們能常常品試葡萄酒,真是天下最好的工作了…。」我們從讀者的語氣中嗅出了交雜羨慕、後悔與貪食愛喝的渴望;這不只是我們對讀者行為的觀察,當中其實暗藏深意。其次,我們最常收到的讀者回應是:「我很喜歡葡萄酒,可是我懂得不多,葡萄酒好複雜呀!」其實不論是哪一種反應,兩者症狀都差不多:讀者都先表達了貪食愛喝的渴望,然後又露出後悔與羨慕之情。
品飲葡萄酒,就跟從事所有有助於文明人身心均衡的活動一樣──例如文學、歌劇,甚或騎自行車等休閒娛樂──都可能會碰到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從事前不必具備相關知識或經過深思,也能容易理解輕鬆入門;另一種則是參與過程中會激發求知的欲望,增加活動的樂趣。
我們年輕時都曾見過,有人能連續牛飲數十杯便宜餐酒而面不改色,或有人能一口氣讀完三本在車站隨手購買內容平乏的小說。然而不論上述哪一種情形,都只能帶來一時的痛快,最後留下的,只有口乾舌燥和頭痛欲裂的痛苦。這種狼吞虎嚥式的快感,與我們長久以來投身品酒事業的趣味,有著天壤之別;這並非是因為我們堅持飲不至醉的原則,而是葡萄酒的樂趣不僅於此,而且遠超乎於此。
我們很幸運,有機會能嘗遍各種不同的葡萄酒──紅酒、白酒、粉紅酒、干型酒(不甜)、半甜酒、甜酒;風格清鮮、酸度佳、圓潤、修長、柔軟、堅澀、韻長、韻短、強勁、脂潤、甜美、風味集中、柔和、架構扎實、帶氣泡、靜態無氣泡、綿柔、流暢、風味續航力佳的酒款;又或來自波爾多(Bordeaux)、布根地(Bourgogne)、桐克丘(Cotes de Thongue)、竇丘(Cotes de Thau)、阿根廷的馬爾貝克(Malbec)、法國卡歐(Cahors)產區歐歇瓦(Auxerrois)的品種紅酒;以及一瓶價值4,000歐元的神祕紅酒、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廉價劣酒、法國大革命前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私人窖藏的天之美露,我們甚至還品嘗過用剛採收的葡萄鮮榨的葡萄汁!
當我們幸運地享有如此口福之際,也體會到一件事:葡萄酒的絕妙之處,在於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僅隔幾公尺之遙的埃雪索(Echezeaux)葡萄園上、下坡,兩處的葡萄風味便不同;因為年分差異,每當波爾多列級酒莊的新年分葡萄酒一上市,便讓酒界專業人士與葡萄酒愛好者的眼光再度聚焦;當你從酒窖取出一瓶好酒與好友分享時,這些細微的差異帶來的熱烈討論,絕不亞於品酒之樂。
當我們愈能察覺某種味道、香氣、單一葡萄園酒款、酒款風格、釀酒傳統或年分酒款之間的細緻差別,就愈能喚醒沉睡的感官,愈能在思考與想像之中找到樂趣。雖然現代人的感官已鈍化,許多人已不知如何感覺、觀察與品嘗,但我們希望藉由本書,為讀者開啟通往品嘗葡萄酒這門愉悅知識的「感官之門」,這也是本書的宗旨。然而我們不敢說能替大家開啟所有門道,畢竟我們還未掌握所有葡萄酒的知識之鑰,因為葡萄酒讓人謙遜,我們知道得愈多的同時,也會發覺愈多未知的領域。
推開感官之門並不困難,但入門後,許多對葡萄酒不同的看法──如何侍酒、保存、品酒,以及辨識等──不免讓人感到疑惑。其實,只要具備單純的邏輯和常識,這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感謝薇諾尼可.慧姍(Veronique Raisin)及吉庸.普佐(Guillaume Puzo)的協助,讓這本書親切易讀。或許你在夏夜時分,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品飲清鮮、果香芬馥的葡萄酒時,會悠然發覺──人生值得走那麼一回...。
貝坦Michel BETTANE與戴索夫Thierry DESSEAUVE
譯者序
三分之一杯更好喝
台灣本土的葡萄酒書著作類型頗為繽紛,有全書類型的、專講產區的、專講酒莊的、購酒指南或是探論文化現象者,然而挹注心力撰寫優質的入門酒書卻為少數。這本《葡萄酒的31堂必修課》當作入門書,寫得簡練,但易讀、易查、易懂,段落分明,提綱契領,正適合蹲馬步。
有人曾在網路大放厥詞,說葡萄酒是用來喝的,何必讀書?只要用心品嘗就好,他人所言都只是參考,個人口中所嘗才是真。但為何有人囫圇吞棗喝了十年,到酒專買酒時,總是記不起幾個星期前喝的酒名?說穿了,就是從未入門過,從來都是喝應酬的,永遠停留在「好喝」、「不好喝」的層次。
誰規定要記得「蠻夷鴃舌」這種古怪酒名?沒有,但是每次要買酒就說「哎呀……就是我上次買的那一瓶呀!」酒專人員不是電腦,只好查查購買紀錄,若紀錄沒入電腦或是資料太多,就完蛋。其實若有一些基礎知識(讀這本書!),便可丟線索讓店員去猜,結果會大不同:「就是夏什麼內的品種呀,好像是法國的,就是酸度比較高,還滿清爽的,我上次搭炒溪蝦還不錯的那款。」依據所提供的關鍵字,或許店員就能幫你找到一瓶村莊級夏布利白酒,入門者與未入門者的差別便在於此。
這本書分兩大部分,前半主要是基礎概念的建立,如酒不要倒太滿,三分之一杯就可。上次我在山東餃子館吃飯時,帶了兩只布根地杯(請參看本書酒杯相關章節),替自己與朋友斟了三分之一杯。旁邊桌的叔叔、阿姨滿臉狐疑,叔叔說:「杯仔這呢大,倒這少?!」一旁已經喝威士忌到滿臉通紅的阿姨則點頭稱是,對我同行的法國友人意味深長地笑了笑。我猜,她必定在想法國人生性浪漫,他定是這樣認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看開樂觀點,人生就是三分之一滿,而不是三分之二杯未滿。」讀出她深沉心思的同時,我覺得這三分之一杯的布根地紅酒更好喝了。
本書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法國與世界的葡萄酒,例如它可以讓您知道法國黃葡萄酒因一層白色黴花而誕生,就像臭豆腐一樣,只不過後者是綠黴。看起來很厲害吧,更多葡萄酒的驚人事實,有待您在書中發掘。
酒愛呷,冊馬愛讀!酒要喝,書也要給它讀一下)。
by Jason LIU 劉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