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講出了創意的真諦 南方朔 文化評論家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帶出新的競爭形勢,於是諸如「創新」、「創意產業」、「創意力」、「知識經濟」之類的名詞,我們社會也跟著別人有樣學樣的流行起來。
但請恕我斗膽,就嚴格的知識區劃標準而論,所謂的工商企管及經營組織等,可以說仍相當程度的停留在歸納與分類的層次,因此它在討論時難免有「成功的,即為成功找理由;失敗的,即為失敗找理由」這種缺陷。它會讓人學到許多術語和例證,但卻難以累積和推演,最後反而是對企業人的勵志效果更多一些。在我們朗朗上口「創新」、「創意產業」、「創意力」、「知識經濟」這些名詞時,即有著詞義含混、蹈空躡虛的浮泛缺點。它有多少效果,只有天知道。
但當我讀到哥倫比亞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威廉.杜根所著的這本《策略直覺: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時,卻意料之外的充滿了驚喜之感。任何知識學門,它的發展都是一段由蓽路襤縷而康莊大道的過程:它必須在方法論上由簡單的歸納與分類走向更大的綜合分析,試著得出一般的原理原則;它必須試著去碰觸更大的問題,去解除過去許多習以為常但卻似是而非的常識包袱,它也必須走出自己這個知識的界外,從其他人們以為無關但事實上有關的知識領域尋找更大的?發,而這本《策略直覺》,就是部有著上述這些意義的開創之作。它在講「創新」和「創意」時,其實是在講一切大創造行為底層的那種智慧的規律,對於這種表現,它可說已替工商企業管理這個領域的學術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為一切真正的重要創造提出了一個統一而雄辯的知識論的基礎。
作者杜根教授在本書裡開宗明義即指出,他在對人類的創意成就究竟如何產生這個問題曾做了多年探索,最後有三個重要的思想人物出線,分別是湯瑪斯.孔恩論科學革命;約瑟夫.熊彼得談企業家的飛躍;卡爾.克勞塞維茨論軍事策略。因為他赫然發現這三位大師對科學、經濟和軍事這三個不同領域的創意進展所做的描述,都有著極其雷同的機制,於是他遂對這個「創造機制」的問題加以深入發掘,由自然科學、腦神經認知科學、經濟、社會、心理、政治,再到實用的商場競爭、政府管理、非政府組織活動。套用物理學裡的說法,杜根在本書裡所做的,其實是要為創造及創意機制提出一個非常具有整體性的「統一場論」,也是企圖將管理學綜合進入更大的知識系統中,在還算新興的管理學這個領域,為夠出現杜根教授這種博識而又有極大綜合能力的研究家,實在值得尊敬與讚揚。
在杜根教授這本非常與眾不同而具有哲學高度的著作裡,近代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孔恩的那部經典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發及串聯角色。一個管理學家而能傍涉到科學哲學領域,而且沒有讀錯,並能做出更大的綜合與延伸,單單這點就已讓人佩服。
有關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乃是部無論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史上,都有劃時代貢獻的經典之作。從過去到現在,都有許多科學家及教育家相信科學的發展,乃是一個「理論-實驗-發現-科學革命」的過程,但物理學家出身的孔恩教授,在做了皓首窮經而又高度透視力的研究後卻發現這其實是不對的。科學的革命,其實乃是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過程。一套舊思維模式?定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新的發現即不一致出現,當它累積到一定程度,即會被綜合出新的思維。這也就是牛頓所謂「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道理。這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劃時代革命者,乃是在某個特定時刻,以新的方式整合了既有的元素所致,這也就是說,科學革命的歷程與我們通俗的認知恰恰相反,它是理論在後,而非理論在先。
將這種認知推廣,那就是說,真正的創造,乃是無論在那個領域,它都必須對該領域的知識前沿具有通達的理解,當腳踩定了過去成就的肩膀,才會有站起來望高望遠,讓個人綜合創造的靈光得以閃現的機會。
我自己年輕時讀的是生物化學。近代有關生物化學和基因遺傳學的快速發展始於戰後的一九五O年代初,諾貝爾獎的得主裡,有些得主有著劃時代的貢獻,那是A級;有些只是還不錯而已,屬於B級或C級。那個時代即有好多個A級生化學家,有個學者叫凱文,透過實驗做了光合作用的生物合成而得獎,開?了整個生命化學合成的研究,凱文教授即將他的研究寫了一本小書,將當時相關知識的成就,如:同位素追?、生物合成的基礎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等皆有體會,於是他遂在這些基礎上設計自己的放射性碳十四實驗,並根據實驗結果做出解釋。此即今天生物化學上大家都知道的「凱文循環」。今天「凱文循環」已是大學生都知道的ABC,當時可是劃時代的突破,他不但得獎,也開?了整個生物合成的後續研究。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當代例證,今天人人都朗朗上口的華生及克里克的「?螺旋」,乃是個更大的例證。
因此,在知識領域上,孔恩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的貢獻,乃是以一種非常清楚的機制性方法,把胡適早年所謂的「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做了更具體的注解。任何真正的創造者,都必須殫精竭慮走在他研究的領域及從事的行職業的前沿為自己的創造做出準備。杜根教授乃是研究拿破崙軍事天才的專家。拿破崙在戰爭戰役上雄姿英發,他博通古今戰史的勝敗關鍵,這乃是他所做的準備。今天企業的比爾蓋茲等也莫不如此。熟悉及通達各種前沿,能夠綜合各種元素,此乃創造的關鍵,用比較勵志的說法,乃是天才並非天生,創造者本身就是個自我創造的生命及事業歷程。
對所有的這些,杜根教授以一個非常具有管理學風格的概念,即「策略直覺」(Strategic intuition)來加以概括。他將直覺分為普通直覺、專業直覺,以及策略直覺。本書即以策略直覺為探討的對象,所謂「策略直覺」,其實就是一種創造者的智慧,一種行動的深刻實踐哲學與方法論。如果人們所從事的是個小領域,策略直覺有助於人們爆出好的小點子;如果人們所從事的是個大領域或學術尖端研究及政治社會事業,策略直覺則有助於人們發揚高度智慧。策略直覺是感性知性並重,是信息的累積與沉澱,而後讓自己在心無置礙但卻凝聚的時刻,讓心中迸出閃現的創造靈光。杜根教授從當代腦神經認知科學、東方哲學,以及西方古典學裡的確觸類旁通出許多不一樣的見解。
近年來「創新」、「創意」、「創造」等名詞與觀念盛行,由於全球化競爭加劇,而新科技也開創出了許多機會,如何追求卓越的新,自然成了價值取向。西方許多大學的哲學系和商學院也都紛紛開設與此有關的課程。只是創造乃新,它來去無蹤,很難定出規格。而且有了規格後也就不可能再有創新,這也是儘管大家都在談創新,但卻談得支離破碎的原因。而就在這樣的時刻,終於有了杜根教授這本相當宏觀的著作。它不教人如何創新,但卻將創新以「策略直覺」這樣的概念,呈現出它的機制(mechanism)。這是一種知識理論,也是一種新的勵志取向,有為者也可以成為創造者!我真的期待台灣的經理人及各界精英能從本書裡得到體驗!
無招勝有招 溫肇東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前一、二年在台灣EMBA界流行一個叫「四不一沒有」的笑談。「不要相信課本、不要相信老師、不要相信同學、不要相信自己,管理是無(沒有)招勝有招」,前面的「四不」就留著給讀者去玩味,那一「沒有」和這本書談的可能有關,如:張三豐學遍各種武術,融會貫通後,所展現出來的已不屬於哪一門派,或能歸類到哪一個招式。我覺得與「策略直覺」要談的有點類似。
策略是管理學中晚近二、三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理論,我1975年到1977念MBA的時候,只有「企業政策」。波特1980年出版《競爭策略》一書,《策略管理學刊》也在1980年創刊。之後「策略」逐漸變成管理學界最主流、最核心的主題。西方有各種學派,如資源基礎觀點或動態能耐觀點,台灣也有司徒達賢的策略矩陣,吳思華的策略九說等也都洛陽紙貴。這些學者各自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構,供實務界參考。他們多半將策略當成可以理性分析,有其內在的邏輯。
我自己在業界與學界這些年的觀察,能夠充分貫通「策略邏輯」,且能將之很流暢地運用在實務者並不多。因為平常在做決策或需要為組織擬訂策略時,很多「概念架構」中的變數是自己填進去的,有些可以是較明確、較客觀的資料,但有很多變數是模糊不確定的,也很難衡量,有一些其實是本身主觀的意圖、企圖。
有一些顧問公司,學者常帶領企業進行策略會議,企圖為企業勾勒短、中、長期的策略,但執行(execution)與策略規劃(formulation)是兩回事。做好了規劃,不一定就能有好的執行,因此到最後也說不清是規劃不實際,還是執行不力。有些企業成功了,也不一定說得清楚。自己當初的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很多是事後才自圓其說的。
本書試著來解決這個有關策略「創新」的盲點,也就是那些有大躍進,典範移轉性成就的策略,產生的剎那並非都是很有結構的分析,或理性思考的結果。當然也不只是全靠右腦的靈光一現,依作者的看法是在那瞬間,右腦的創意力加上左腦快速分析「合成判斷」。
而這種判斷也和書中所提的另一類「專家直覺」並非相同,很多專業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也會有創新的見解或作品,但這些和理性左腦配合的創見,是在專家比較熟悉的工作環境下形成的,因工作十分上手,一眼就能透過其專業直覺,瞬間解決問題。但「策略直覺」所要面對的「情境」往往是前所未有、不熟悉的,無法急急做出決斷,需要一些時間的醞釀,並把原本左腦成串的元素打散,讓他們重新自成組合。
但要將這些眾多的元素,合成一個有「原創力」的決策,其實已是在談論「創造力」的領域了。本書作者從孔恩「科學革命」、熊彼德的「創新」、克勞塞維茲的「軍事策略」出發,加上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及亞洲的哲學等來加強「策略直覺」或靈光運作的理論。然後再將策略直覺應用到商業、社會企業、專業及教育四個領域,各提供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案例,來印證其概念。
以商業領域來說,微軟與蘋果開創出來的「個人電腦時代」並非甚麼偉大的策略,反而是像《意外的電腦王國》一書的觀點:一個時代的偶然,微軟與Altair 的電腦語言合約,以及之後與IBM作業系統軟體的合約談判,都是「策略直覺」的例子,作者在書中有很細緻的描述;Google的興起也是「無意間」、「碰巧想出」另一個精彩的例子。
在最後一章提到的甘迺迪的登月計畫,固然受到蘇聯史普尼克的刺激,但矢志登月,這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很難以過往的策略思維來解釋。就像民權鬥士金恩的名言:「我有一個夢」,慈濟上人在手頭只有4000萬就開始蓋需要100倍資金的慈濟醫院,都非理性的策略規劃。固然本夢比的過度膨脹造成2000年的網路泡沫,但如上述的一些例子要有革命性、典範性的成功,策略直覺還是多於策略理性或邏輯。
我對本書的定位基本上並不是要推翻過去所有的策略理論,企業們所熟悉的策略規劃等,而是要有突破性或典範性創新,在理性與邏輯之外,企圖與直覺的合成也是必要的。在MBA、經理人的課堂內所能教的各種公式、招式,只是做決策的部分功夫,最後做決策出招時,是綜合左腦與右腦的合成判斷。因此對在紅海裡打拼、或面對目前這波大的不景氣,本書若能給你一些靈感,或許可以為讀者帶來一道曙光。
機會眷顧有備之心靈??策略直覺的科學基礎 潘震澤 旅美生理學家
著名生物學家及作家威爾森(E. O. Wilson)在《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 1998)一書指出:過去幾十年來,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遺傳學、演化生物學以及環境科學等自然科學的分支,已經和社會科學靠攏,搭起橋樑;這是社會科學學者不能忽視的挑戰。《策略直覺》這本書,採用了科學史及神經科學的發現,作為管理科學中決策的理論基礎,可說是威爾森理想的實踐,令人激賞。
如書名所示,作者杜根通篇談的是「策略直覺」這種能力與表現,如何在戰場、商場、宗教信仰、科學發現、藝術創作,甚至社會運動中,取得成功的果實。杜根強調,策略直覺與一般的直覺不同,後者接近所謂的靈感,是面對問題時直接的反應,策略直覺則是深思熟慮後的產物,需有充分的知識為後盾,以及時間的培養,而非一蹴可及。
杜根抬出科學哲學家孔恩的說法以為佐證。孔恩在他出名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中指出:多數時候,科學家進行的是所謂常態科學的工作,東做一點修正,西做一點補白;至於真正的科學革命,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突然有了根本的大轉變。這種轉變不但改變了科學家看問題的觀點,也改變了他們研究的方法及方向,導致另一波補白式的常態科學出現。孔恩稱這樣的科學革命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所謂的典範轉移,並不是推翻原有的科學成果,而是在既有的科學事實與現象中,發現某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原本的問題。孔恩用了心理學裡「完形轉換」(gestalt switch)的原理,來解釋兩個人站在同一點往同一方向注視,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兩人已經處於不同的世界,而從同樣的景物中,得出完全不同的認知來。
接著,杜根又用上了神經科學的發現,來支持他的策略直覺理論。他重述了196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史培里,在切斷左右大腦半球連結的裂腦病人身上,得出的發現:人的左右兩側大腦各司不同功能,左腦是主語言邏輯的理智之腦、右腦則是主形態認知的藝術之腦。
史培里的發現,帶來許多誤解,40年後仍然不減。事實上,就算裂腦病人也只有在嚴格控制的實驗狀況下(病人的眼球得凝視前方不動,視訊則在左半或右半視野出現極短時間),才有辦法讓左右兩半視野的視訊,只進入右腦或左腦,也才能讓人看出左右大腦的分工來。
至於在正常人,左右大腦有比全身神經加總起來還要多的神經纖維相連,任何進入單側大腦的視訊或從單側大腦產生的念想,瞬間就傳到了另一側;更別提人眼從不停止左右移動,少有視訊會只進入單側大腦。因此,任何「右(左)腦訓練」的宣稱,都是偽科學,當不得真。
當年史培里進行研究時,人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黑箱子,除了從受試者的行為表現做猜測外,沒有人能即時看到腦內神經線路的運作;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非侵入式的功能核磁共振造影術,能在受試者進行某項腦力活動或出現情緒變化時,讓研究人員即時目睹腦中哪些區域的活性有所上升或下降。這種技術的進步,不僅證實了腦區確有專屬的分工,同時還發現腦中有更多其他區域的活性出現同步變化,且不限於任何一側。
這樣的發現,並沒有讓神經科學家特別驚訝,因為之前早有人提出,就算最簡單的人類意識,好比辨識熟悉的人或物,也必定有掌管視覺、記憶、語言及情緒的腦區參與;因此,任何意識都是由許多腦區臨時編組下的產品。學習以及習慣的養成,也就是在腦中形成某些固定、且可重複出現的組合,也方便一再使用。
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累積各種經驗,不論是從親身經歷還是從書本中得來,終究都融入自身的神經網絡,成為個人思想性格的一部份。經驗越豐富的人,臨事也越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甚至見人所未見。巴斯德的名言:「機會眷顧有備之心靈」,可為註腳。
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多數人成年後,神經通路習於熟門熟路,思想行為也難免落入窠臼,要是不經常汲取新知,或自覺地跳脫既有思路及接受新的想法,那麼頭腦僵化是必然的結果。科學界許多重大創見,都出自年輕的科學家,不是沒有道理。
作者為了要與面對問題做出即時反應的「專家直覺」作一對比,把深思熟慮後的靈光一閃稱作「策略直覺」。從神經基礎而言,前者走的是既有的路線,後者則是做了新的連接點;不變的是,你的腦子裡得先有可以應用及聯結的點才行。所以不管怎麼說,「直覺」都難以無中生有,這是必須認清的事實。
這些年來,企管學院吸收了大量一流頭腦的人就讀,畢業後的出路及收入,絕對是重要因素。從作者杜根出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如的表現來看,企管界確實有許多優秀人才。企管所學既與人息息相關,也就脫不了對人的本性、認知與行為的了解,這也是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認知科學有所著力之處。否則一味追求利基與無止盡的成長,受害的終究是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