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中國基金必修的六堂課
——三種管道、三種類型與第三代中國基金熱
【中國基金正當火紅,國內外基金公司也趕著募資發行有血統純正的中國基金以吸引投資人,只是中國基金歷經多年演化,其成分、內涵幾經轉變,投資人想趕上這股中國基金熱潮,得先修好這門投資學分。】
文‧馬可光
隨著政府放寬基金投資中國的限制,投信公司看準中國熱,幾乎是全面總動員,積極募集以中國市場為投資主軸的基金,盛況可比十年前的科技基金募集熱潮,單是2009年上半年新成立的中國相關基金就有八檔,且還有不少產品正在送件申請中,一場搶賺中國資本市場商機的吸金大戰,正成為後金融海嘯時期投資市場上最受關注的焦點。
過去,台灣投資人參與中國股市的理財工具及管道十分有限,如今趁著兩岸政策開放的契機,基金市場任督二脈率先被打通,不但投資管道增多,產品也趨於豐富化,但對投資人來說,挑選難度則相對提升,如何買到適合自己的中國基金,應是現階段投資人最關心的話題。
【第一課 擬定投資計畫】
儘管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投資潛力無可限量,但是當投信公司強力推銷中國市場相關基金,投資人不宜照單全收,應先衡量本身的資產配置,並酌量擬定中國基金占整個資產組合的比重,切忌盲目跟風。其中有兩點必須納入考量:第一是投資人自身的風險屬性;由於中國股市的資訊不像歐美成熟市場那般透明,漲跌波動性相對較劇烈,對於無法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人來說,中國基金的配置比例不宜太高。此外,若投資人的資金用途規畫較傾向短期運用,不是長線投資,則對中國基金的配置比例也不宜太高。
其次要考量本身已有的資產配置相關性或互補性。投資人應仔細檢視目前手中持有的基金部位,是否已經有與中國相關的布局。因為基金名稱帶有「亞洲基金」、「新興市場基金」或所謂「大中華基金」等的海外基金,或多或少都會投資中國企業,因此,投資人最好先搞清楚這些基金的持股內容,如果同質性太高,對於想利用買進「中國基金」來提升資產組合總報酬率,結果可能不會有太大效果。
【第二課 認識中國市場】
當「投資中國」成為全民運動時,投資人除了身體力行、布局中國基金外,最好能對中國市場的基本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坊間報章雜誌上,幾乎隨處可見投信業者列?應該投資中國股市的理由,包括政府積極做多、市場信心回穩、個股物美價廉、內需市場龐大、民間游資充沛等;也有部分專業人士會從技術面,配合過去歷史經驗觀察,指出上證A股可能出現一波大多頭格局等等。當然,若從後金融海嘯時期全球經濟復甦的力道來看,中國也被視是最有希望率先走出不景氣的地區。
事實上,從陸續傳出利多的經濟數據來看,上述對於中國經濟、股市的偏多看法,並非紙上談兵。例如,2009年上半年,中國銀行的新增貸款金額已經超過政府原先預定的全年目標,其中有七成屬於中長期放款;此外,甫公布的6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走高(53.2),且是連續第四個月超過50,顯示景氣已處於上升狀態。唯一令市場擔憂的是,中國的出口依然低迷不振,代表外部需求仍然疲弱,全國經濟要回復高成長,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
除了經濟出現「外冷內熱」現象外,中國股市能否順利地「裡應外合」,也是投資人未來應持續觀察的一大重點。「裡應」指的是中國政府全力做多經濟的政策,包括祭出人民幣4兆元的景氣刺激方案、擴大推動鐵公路等基礎建設、家電下鄉及各種產業升級優惠等,但是不是真的能拉抬內需,並有效緩和或彌補出口衰退所帶來的負面衝擊,其實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外合」則是指中國與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經濟體所進行的各種經貿合作關係,能不能順利達成預期成效,這部分也得視全球經濟的穩定情況,以及各國本身的利益關係而定,中間恐怕還有許多變數,投資人必須更仔細地去認識及觀察中國市場,並學習解讀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
【第三課 掌握投資管道】
過去礙於法規限制,無論是經主管機關核備的境外基金,或是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海外基金,對於中國股票(含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的持股比例都有一定的限制,經理人一旦越界,該檔基金便會遭到下市。投資人若想投資「高含量」的中國基金,就必須繞道而行,得親自到國外(如香港、中國)開戶購買當地的中國基金產品,或是在國內透過信託方式購買未經核備的私募基金,以投資中國市場。但不論透過上述那一種方式,倘若出現投資爭議,都無法獲得台灣的法規保障。
在2008年7月以後,主管機關放?了限制:境外基金或海外基金持有中國A股、B股的上限,從原先占基金規模或帳戶淨資產價值的0.4%,提高至10%,至於投資香港H股及紅籌股則不設限。換句話說,現在買賣中國基金,不用再遮遮掩掩,國內的投顧或投信可以直接引進經核備且有投資中國市場(含香港)的境外基金,甚至國內投信公司也能打著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旗幟,在台灣募集資金投資中國(含香港)股票,而方式就如同申購一般基金程序那般簡單、便利,在任何一家代銷銀行就能完成開戶買賣,同時還有台灣法令保障。
簡言之,目前投資中國市場基金主要有三大管道,即分別在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三地買賣,而三大管道各有其優劣。例如,赴香港買賣的中國基金,產品種類多元、資訊透明度也高,且只要該資產管理公司或投資銀行能取得中國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則基金持股組合裡還可能見到A股蹤跡;甚至也能買到中國內地基金公司藉由在香港設立子公司,並在當地募集資金、投資中國股市的產品。這種採取「香港募集、大陸操作」模式的基金,不但血統更純正,基金經理人還能利用本身的在地優勢進行操作,故往往也能創造出超額報酬。然而,透過香港買賣基金的交易成本,無論是手續費或基金保管費都較台灣高出數倍之譜,投資人得事先詢問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積極型投資人會直接拿台胞證,到中國境內銀行開戶買賣當地發行的基金,但依中國法令規定,任何帶有A股投資的基金,只有當地居民才能買賣,等於是比照在香港的交易模式,因此,直接到中國內地投資並不划算,況且中國銀行體系的透明度低,更有流動性風險問題。
【第四課 搞懂基金持股內涵】
隨著法令開放,台灣投資人「登陸」投資的興緻愈來愈高,投信公司也趁熱推出各種投資中國市場的共同基金,但冷靜觀察台股的過去經驗,可以發現國內投信強推具中國色彩基金的動作,已非頭一遭。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經濟如睡獅乍醒,並開始擄獲國際投資市場的目光,但當時台灣法令對投資中國股票全面設限,國內投信只好以「大中華」為名募集資金,在台灣、香港、新加坡三地,尋找帶有中國概念(指在中國設廠或產品賣到中國大陸的非中國企業)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因此當時多在名稱上冠以「XXX大中華基金」,但實際上是屬於區域型股票基金(境外或海外)類型,目前則被視為是「第一代中國基金」。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起飛,許多先前西進設廠的台灣上市櫃公司逐漸展現獲利果實,加上中國政府藉由實行的「十五」、「十一五」計畫積極投入基礎建設,擴大內需市場,帶動中國經濟、股市及房市持續增溫,進而引發台股中所謂的「中國概念股」、「中國收成股」等股價接連大漲。國內投信眼看中國熱不斷升溫,進而再推出「第二代中國基金」,鎖定布局中國市場營運有成的上市櫃公司,基金持股內容則是「有中國概念、非中國企業」,而說穿了幾乎清一色是台股基金。
自2008年以來,受益於投資中國禁令的大解放,國內投信界進入「第三代中國基金」的募資潮。若與上一代基金產品相較,由於可以直接投資香港國企股、紅籌股,或是配置部分比例的中國A股與B股,新一代中國基金的題材無疑更精準,純度也更高。
由於目前市場的中國基金產品是處於「三代同堂」局面,商品內涵複雜度大增,投資人在選擇相關產品時,務必要先搞懂各家基金的持股內涵。
【第五課 比成本、看績效】
總括來看,目前台灣市場上可以買賣的中國基金種類,大致可分為境內(海外基金)、境外,以及甫引進台灣的中國ETF產品。從持股內涵來看,中國ETF可以是持股100%的A股ETF,故相較海外或境外基金來說其內涵更為純正,但ETF是指數型基金,屬於被動式操作,績效會緊貼指數而行,對投資人來說,較難享有超額報酬。相較之下,一般的共同基金則為主動式操作,好處是可以藉由經理人的專業選股能力,有機會獲取比大盤更亮麗的績效,不過交易成本會比ETF來得高。如果將上述三種投資商品依交易成本排序,則以外幣計價的境外基金交易費用最高,其次是國內發行的海外中國基金,最後則是ETF。
一般在台灣銷售的境外中國基金,與國內投信主推的中國基金持股內容差異不大,但以外幣計價的境外基金必須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同時投資人還得付出較高的交易成本,且淨值漲跌資訊也相對落後。因此,投資人若不想基金報酬被匯兌損失所侵蝕,也不願支付較高的交易成本,那麼以新台幣計價的中國海外基金不失為是較佳的選擇。不過,對於重視過去歷史績效與基金公司操作經驗的投資人來說,境外基金的成立時間較長,多半已歷經市場多空洗禮,經理人的投資經驗較豐富,反觀國內投信發行的「第三代」海外中國基金,則處於剛起步階段。
此外,與一般挑選共同基金的大原則相同,面對琳瑯滿目的中國基金產品,投資人也需要一一比較個別基金的波動率,參考過去的績效表現,以及每檔基金所訴求的投資主軸,如基建題材、節能題材、內需消費題材等,找出符合自己投資意向的產品。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股市易受政策面的影響,指數暴漲暴跌現象頻仍,故基金的績效波動也相對劇烈,在掌握中國長線發展機會時,也要謹防短期的波動風險。
【第六課 定期檢視與調整】
投資人選定標的、開始投資後,就要定期檢視基金績效,隨時留意中國經濟數據的變化,並適時做出調整。例如,依照中國最近一次出爐的經濟數據,除了進出口表現持續衰退外,不論是固定資產投資、或零售消費總額則都維持高度成長,甚至消費者物價指數及房價指數也傳出由負轉正的利多消息,加上中國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走高,在在透露出中國經濟正逐步回升,內需題材仍是未來投資趨勢的主軸之一。
也因此,對於中國基金的挑選,應以內需消費作為持股組合核心,再搭配能源、基礎建設及地產開發等當紅產業,作為動態調整的衛星配置。唯應留意自2009年以來,上證指數的漲幅已超過八成,而中國又屬單一市場,就基金組合的資產配置來看,風險相對升高,故不宜以單筆投資方式投入,建議採取定額定時、分批布局的方式,以達到降低風險又能享受長期報酬的目的。
Box
境外基金vs.海外基金
境外基金是指在國外註冊的共同基金,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在台灣上市銷售;海外基金則是國內投信在國內募資並投資海外市場。兩者最大的不同處在於貨幣計價單位,國內的海外基金多以新台幣為計價單位,而境外基金則以美元、歐元、日圓等外幣計價。
●投資人應檢視手中持有的基金部位,是否已經有與中國相關的布局。
●目前投資中國市場基金有三大管道,即在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三地買賣。
●透過香港買賣基金無論是手續費或基金保管費都較台灣高出數倍。
●第二代中國基金是「有中國概念、非中國企業」,說穿了清一色是台股基金。
●2008年投資中國禁令的大解放,國內投信界進入「第三代中國基金」募資潮。
●目前台灣市場上可以買賣的中國基金可分為境內、境外以及中國ETF產品。
●ETF是指數型基金,屬於被動式操作。
定期檢視基金績效,留意中國經濟數據變化,適時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