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最強35企業集團風雲榜
相較國際企業動輒五十、一百年以上歷史,台灣短短數十載的企業發展歷程,相對只能培養出較為年輕的事業體;成立三、四十年已算是「老」企業,多的是年少十五、二十時的新興公司。如此年輕的經濟體質,自然讓整個企業環境和資本市場充滿活力,充滿可變性。
且讓我們拉近距離,看看台灣資本市場上市櫃公司的市值變化,就可明瞭台灣企業興衰起落的速度有多快。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翻轉,十年前風光不可一世的企業,今日可能黯然神傷,退出贏家圈;但是也沒人敢斷言,再過十年、二十年後,他會不會又是一條好漢;相反地,原本沒沒無聞的小企業,只要十年時間就可能開展出前所未見的新氣象,並成為市場的新領導者。這類的變化在台灣資本市場俯拾皆是。
就拿台灣最早公司之一的台泥來說吧。
1950年代,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辜振甫捐地換來包括台泥在內的四大公司股權,並同時掌握台泥經營權,而台泥也是台灣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大約二十年前,是台泥走過台灣經濟高成長的黃金年代,其後因市場飽和,水泥業被視為夕陽產業,台泥市值表現持續疲弱不振。其後台泥從辜振甫手中傳承到兒子辜成允手上,而辜成允則在台海對岸幫台泥找到新的成長養分,幾年之後,台泥則稱霸中國華南水泥市場。這是五十年傳統老企業逆轉勝的一個案例。
過去二十年,台灣企業有三大機會。一是中國市場,不僅讓許多傳統產業找到新生機,同時還孕育出像頂新這種稱霸中國食品市場的全新事業集團。其次是高科技趨勢,包括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宏□等都是贏家中的贏家,這些企業並帶領台灣從單純的代工製造,演進到研發、品牌經營的新時代。
第三大機會則來自特許經營權的開放,諸如金融、電信、官股釋出等,讓許多企業有了快速擴張的機會。富邦金即是一個好例子,從原本來一家小產險公司,主事者緊緊抓住每一張金融執照開放(銀行、證券、投信)的機會,掌握每一次民營化釋股(北市銀、中華電)的商機,並且積極利用每一個併購良機,讓整個集團每一次跨步,都飛躍另一個新關卡。
然而,二十年來來崛起竄紅的企業又何只富邦而已?
二十年前,台灣社會還不認識鴻海郭台銘,如今鴻海卻是台灣大學生畢業後最想去工作的公司,一般人也將郭台銘和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相比,認為他們都是經營出色的企業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隨著企業的快速起落,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世代的王永慶、郭台銘。
在本書中,我們檢視台灣今日最強35企業集團,追蹤這些企業的過去發展和經營做法,進一步了解其未來續航力如何。儘管十年後、二十年後,最強35企業集團肯定會再有一番大變化,但擁有今日最強企業力,在未來競爭中至少已站在絕佳的起跑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