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1
瞄準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
——ECFA、東協加N,抓緊下一個黃金十年
文.阮之越
【當全球經濟發達國家的成長動能持續減緩,或趨於停滯之際,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區域經濟的快速成長,則被寄予厚望,而台灣身處亞洲發展關鍵位置,若能在區域經濟體系內取得正式地位,掌握未來經濟成長的能量,便有機會啟動下一波的大成長,成就新的黃金十年。】
「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是舉凡太極、空手道等武術常用的戰技之一,而近期在國內炒得沸沸揚揚的ECFA簽署、東協加三等經濟議題,其實就是區域內各國家間經貿往來時最常運用的一種戰略布局手段,但如今台灣的情況卻是「敵動、我不動」,那麼在未來環敵強伺下,台灣如何自處?
【WTO失能,FTA取而代之】
關於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國內正反意見均有,且爭執不下。單就經濟層面分析,由於世貿組織(WTO)功能不彰,「促進貿易自由化」的目標近幾年被陸續興起的區域化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或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所取代,以致於台灣雖然已經加入WTO多年,卻始終未能達成當年藉由「入世」排除免於被邊緣化的初衷。
如果沒有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就如同站在不對等的起跑點上競爭。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對外簽訂的雙邊自由貿易進度嚴重落後,而中國大陸已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與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倘若兩岸間不能簽署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突破貿易經濟往來僵局,那麼未來龐大的市場商機恐將被迫拱手讓給其他區域內的競爭對手國。
WTO杜哈回合談判(Doha Round)始於2001年11月,「杜哈發展議程」的立意主要在修正過去由已開發國家獲取較多貿易利益的情況,特別強調應該照顧低度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需求。其中,雖然美國同意將農業補貼由逾400億美元降至145億美元,巴西也答應削減工業品關稅,但因為印度與中國反對美國的條件,更要求在未來糖、棉花與稻米等產品進口飆升的前提下,有權啟動提高關稅等防衛措施;此外,中國也反對強制性的工業產品部門自由化。因此,WTO杜哈回合談判一直停滯不前,使得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充滿不確定性。
原本WTO的構想是建立多邊國際機制,以「非歧視性」的全面最惠國待遇,來達到自由貿易的終極目標,但考量各國的經貿自由化腳步不一,乃鼓勵在多邊架構下讓願意較快速且深入貿易自由化的會員國間,可以兩兩三三地彼此結盟,朝開放目標先行,換句話說,允許了具「歧視性」的FTA與RTA在特定的條件下得以存在。但演變迄今,FTA、RTA卻反客為主,成為WTO會員國在特定貨品與服務市場開放的過程中,不願過度承受WTO下多邊談判負擔的另一種選擇,等於是在WTO架構下,開了一道方便門,讓大家在後花園中各自圖利。
於是近幾來WTO各成員國退而求其次,改由在WTO架構下洽簽FTA,利用WTO機制「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朝向雙邊的FTA及RTA發展,使得全球經貿政策重點因此由WTO轉向FTA,區域經濟整合乃蔚為風潮。
根據WTO統計,至2010年1月底各國彼此簽訂生效的FTA累計已達209個,另外還有32個尚在談判中。由於FTA簽署國間可以彼此互相提供較優惠的貿易待遇,例如互享較低的關稅、甚至零關稅等,形成對非簽署國的貿易差別待遇,因此經常會產生「貿易轉向」的效果,對於非簽署國會產生相當不利的負面影響,其中,由於東亞區域的經濟整合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對台灣經貿發展的影響至關重大。
【東盟磁吸效應,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
擁有世界近三成人口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已在2010年元旦正式啟動,該區域內擁有19億人口,遠超過目前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區,且貿易總額高達4.5兆美元,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而該自由貿易區的GDP年產值接近6兆美元,也僅次於歐盟與NAFTA。
此外,東盟也已完成與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與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預計將在未來六年內陸續生效;再加上歐盟開始與新加坡洽談自由貿易協定,使得一般均認為,以東盟為核心的自由貿易區,最終將成為一個超大型的自由貿易區,並可望超越NAFTA。
其中,日本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在2009年11月簽署,預計於2010年4月生效。根據該協定,日本將對自東盟進口的90%產品實行零關稅,是首個與東盟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而東盟-澳洲-紐西蘭自由貿易區(AANZFTA)協議在2009年2月份簽訂,這是澳洲參與的最大規模FTA,澳、紐兩國將在2010年間分別對自東盟進口的96.4%、84.7%產品實行零關稅。至於東盟與印度的FTA,也在2009年8月份完成簽署,未來雙方的電子、機械、化學、纖維等進出口商品中,有接近80%產品關稅則將在2016年前分階段降至為零。
根據統計,目前的東盟已經與占其六成貿易金額的夥伴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是簽署最多協定的區域,這也意味著,日後非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恐怕將很難打入東盟市場。
在這些國家中不難發現許多台灣的貿易競爭對手國,如新加坡、韓國等,已領先台灣積極簽署各種自由貿易協定。以新加坡為例,除了已與中、日、韓、紐、澳、印度簽署協定,也與美國完成了自由貿易協定。
而韓國更是最積極洽談FTA的競爭對手,南韓在2009年陸續完成與東盟、美國與歐盟等三大貿易夥伴的自由貿易協定,占其出口比率逾50%;而韓國FTA最後的拼圖,將落在中國、日本、俄羅斯、巴西與南美諸國身上,據南韓政府估計,屆時將有83%韓國出口商品將被涵蓋於FTA的適用範圍內。
【台灣進度嚴重落後,面臨雙重失血】
台灣雖然也積極推動FTA,但迄今仍無法與占出口比重近達九成的亞洲、歐洲及北美等市場國家簽署任何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僅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等5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這些國家並非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因此過去幾年整體貿易金額僅維持在5億美元上下,作用不大(如附圖)。
令人擔心的是,台灣與東亞區域貿易夥伴的關係並未因經貿往來日趨緊密而有更進一步整合。目前中國、日本、韓國及東盟等合計占台灣出口總額比重高達三分之二,遠超過對美國的11.6%,若加計已經與東盟完成FTA簽署的印度、紐澳等國,則「東盟加六」(即東盟、中、日、韓、紐、澳、印度等)占台灣對外的出口貿易比重已逼近七成,尤其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歷經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導致市場需求大幅減緩下,東亞儼然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如果台灣無法參與東亞經濟區域的整合,未來將影響國內廠商的競爭優勢。
其中,最關鍵的外貿市場將是中國大陸。中國(含港澳)占台灣的貿易總額比重近三成,占出口市場比重更超過四成,且是台灣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2009年在台灣的290億美元外貿順差中,來自中國及港澳地區的順差挹注達526億美元,如果沒有這筆金額,台灣的對外貿易其實已經呈現逆差,這也是為何目前政府積極想要簽署ECFA的背景因素之一。
尤其重要的是,自2010年起,東協與中國大陸,以及東協與韓國彼此間的大部分貨品項目的進口關稅稅率將降至零,但台灣輸往該地區的產品仍必須被課徵進口關稅,例如銷往中國的石化、機械等分別有43.2%及27.4%的產品,仍會被課徵6.5%至8.2%的關稅,未來的出口競爭力及優勢恐將喪失,影響程度不可小覷。
【ECFA只是接軌區域經濟的第一步】
也因此,政府目前積極想與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其迫切性,亦即所謂的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旨在規範兩岸間經濟合作活動的基本協議,主要內容除參考東盟與中國的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外,還配合台灣本身的實際需求,預期內容將包括商品貿易(排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早期收穫、服務貿易、投資保障、防衛措施、經濟合作,以及爭端解決機制等。
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以GTAP模型預估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顯示,簽署後對台灣的GDP、進出口、貿易條件、社會福利等均有明顯的正成長,而整體經濟成長率將增加1.65%至1.72%、總就業人數將增加25.7萬至26.3萬人,由此看來,ECFA對於台灣經濟應是利多於弊。
事實上,簽署EFCA只是台灣融入區域經濟的第一步,相較鄰近韓國、新加坡等對手國的積極企圖心,台灣更應加速與其他貿易國如歐盟、美國、甚至於澳紐、印度等洽談自由貿易協定,這樣才能讓台灣在國際貿易競爭舞台上,與星、韓等主要競爭對手站在平等的起跑點上,說穿了,這與當年台灣加入WTO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不應該將EFCA、FTA等議題混入政治意識形態,它其實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經濟問題。
擺在眼前的是,國際社會對於區域化自由貿易均抱持著「不落人後」的態度;特別是「東盟加N」自由貿易區的成型,代表以東盟(ASEAN)為核心所衍生的影響力,正逐漸以同心圓向外發散,未來將形成全球超大的自由貿易區,而台灣不僅與東亞具緊密的地緣關係,外貿出口與貿易順差也有著高度的依賴性,但如今我們卻是唯一的缺席者,因此,「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已經不是應該持續討論的議題,「何時加入」才是關鍵重點。
內文試閱2
賈柏斯下一個銷售奇蹟——iPod!iPhone!iPad?
文‧成志明
2010年1月26日美國西岸早上10時(台北時間27日凌晨2時),所有科技迷都心繫著舊金山蘋果電腦發表會的現場,蘋果執行長賈柏斯(Steve Jobs)從舞台桌上拿起一台9.7吋小筆電,告訴大家這就是iPad時,足足吊了大家胃口近兩年的神祕產品,終於正式現身。
【iPad發表會,股價不捧場】
iPad搭配9.7吋的IPS面板,可以支援高畫質(HD)的播放,電容式多點觸控螢幕,延續過去在iPod Touch與iPhone的優勢,最特殊的就是有蘋果之前買下的處理設計公司PA參與,設計出iPad專用的處理器,讓整台iPad體現了賈柏斯一貫以來不斷強調的「如果你在意你的軟體,請連硬體一併打造」的理論,軟硬體的設計,幾乎都由蘋果內部團隊包辦了。
不過,相較於發表前的市場高度期待,蘋果股價也一路上漲,登上200美元大關。26日iPad登場之後,蘋果股價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表現。
由於整體設計除了螢幕尺寸外,九成與蘋果電腦現有產品iPhone與iPod Touch近似,市場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不如預期,因此在蘋果發表會進行的同時,股價即因失望賣壓而下跌,一度最深下挫了4%,最後在賈柏斯宣布上市價格最低只要429美元後,股價才止跌反彈,終場收盤時上漲1%,收在207.98美元。相較當年蘋果發表iPhone時,股價單日上漲了8.31%,顯示這回市場對於iPad的看法,似乎只看重其價格優勢。
蘋果預計在iPad上市的六十天內,就可以在全球各地買的;九十天內可以買到3G模組的版本。基本上,iPad會有三種容量,16 GB iPad價格499美元;32 GB iPad售價599美元;64 GB iPad則賣699美元,而內建3G的版本,則是在各自售價之上再加130美元。由於這個定價頗具競爭力,隔天台灣拓墣產業研究即大幅調高他們對iPad的出貨量預估。
【比爾‧蓋茲的夢,賈柏斯實現】
平板電腦、一個可以隨時上網的裝置,從來就不是賈柏斯的原始創意,真要追溯這些產品的概念起源,蘋果電腦的死對頭比爾‧蓋茲(Bill Gates)可能才是真正的先驅,只是微軟從來沒有開發出真正獲得市場激賞的平板電腦裝置,一直到2010年1月賈柏斯在新產品發表會上拿出iPad,這個產品概念才算真正跨出第一步。
早在2000年,比爾‧蓋茲在當時還稱作Comdex Fall的北美電子展上,首次大談平板電腦(Tablet PC)概念,當時宏碁也與微軟合作推出了12吋的平板電腦。
2007年比爾‧蓋茲在合併為消費性電子展的CES上,又再度大談UMPC概念,他認為,幾年之內就會出現搭配觸控螢幕,螢幕尺寸介於NB與智慧型手機之間的裝置,並改變人類的上網模式。
到了2008年,先是華碩推出7吋的Eee PC,並以低價在UMPC這塊市場試水溫,進而掀起後來席捲市場的Netbook狂潮,在2009年熱銷2,400萬台,而NB市場在小筆電挹注下,成為少數打敗金融風暴、市場規模持續成長的電子產品之一。
但是對賈柏斯與蘋果電腦來說,他們對Netbook從來就沒有好感。賈柏斯說,Netbook不過只是便宜的NB,就各方面來說一點都不好。
為了打造理想的產品,蘋果在兩年前就找來主要的代工廠如廣達、鴻海協商,市場傳出一度是由小筆電的催生者廣達來操刀,甚至當時也有鍵盤廠透露曾經接獲訂單,一家與蘋果關係深厚的零組件廠透露,iPad開發初期有好幾款設計,包括含有鍵盤的設計,但最後考量惠衝擊自家的MacBook市場之後,決定採用純平板設計。
蘋果在大約一年前,即2008年底、2009年初,確定了9.7吋的觸控螢幕版本,並由鴻海雀屏中選,成為iPad的操刀廠商,當時原先規劃是在2009年第四季登場。
但由於搭載自家的新處理器與軟體整合存在許多問題,加上蘋果一直希望採用最新的規格,然而卡在更大尺寸的電容觸控面板的良率偏低,成本沒有辦法達到蘋果的要求,所以延後到2010年才正式發表。
iPad在微軟Windows 7之後發表,一舉把觸控螢幕的商機炒到最熱,雖然iPad初期是採用LG的IPS面板,但是觸控模組卻由台灣廠商勝華與和鑫操刀,另外和鑫也傳出將承接蘋果電腦規格更大的iMac機種22吋觸控模組,成為觸控概念中爆發力最強的公司。
【衝擊電子書大於小筆電】
在iPad登場後,大家都在討論,iPad究竟對整體市場會有何影響?是否會像iPhone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那樣,一舉打開新的市場,或只是曇花一現而已?過去蘋果電腦也不是沒有失敗的紀錄,包括PDA產品、Apple TV,在市場上並沒有獲得迴響。
不過,以目前3G、WiFi等無線上網建置的普及程度來看,預料iPad產品將會有一定的市場,在發表會之後,市場慢慢歸納出的看法是,iPad對小筆電的影響衝擊不大,反而可能衝擊電子書!
的確,小筆電就是一種對於當前效能「過好」的NB產品的一種「破壞創新」,而這種強調夠用就好的精簡型連網小NB,也因此能夠在金融風暴之際席捲整個市場,且除了台灣雙A宏碁、華碩之外,包括三星、諾基亞等這類手機大廠也都跳進來加入戰局。
或許如賈柏斯說,Netbook只是一種便宜的NB,但對於想要買來當作第二台PC,或是開發中國家消費者拿來當做主要NB使用,Netbook好用便宜的特性,確實符合市場的需要,反而是iPad這種主要是聚焦娛樂功能的產品,其定位可能是消費金字塔的更上層,因此與Netbook的重疊度並不大。
相較之下,iPad可能更接近比爾‧蓋茲所說的UMPC產品,或是英特爾一直在談的MID(行動上網裝置)。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別出心裁直接定義,iPad就是一種電子書。由此來看,iPad可能對小筆電市場衝擊有限,但對剛萌芽的電子書市場卻可能是一大衝擊。
事實上在iPad發表會之後,電子紙第一大廠元太的股價就應聲下跌逾5%,並迫使元太董事長劉思誠對外喊話,聲稱電子書受iPad影響不大,iPad還會有助於打開電子書市場云云。
其實賈柏斯向來看衰電子書,他問到,美國人現在一年才看幾本書?就如同看衰Netbook一般,他質疑未來會有多少消費者願意花錢去買一個電子閱讀器,只是用來看電子書?但如果把電子書結合上網與影音娛樂等功能後,結論就不同了,而iPad正是這樣的產品,其潛在市場也因此而擴大。而包括林百里在內,多位科技界重要人士都認為,彩色觸控螢幕將會是未來電子書的主流,並取代現在的電子紙。
【出貨量上看一千萬台?】
至於iPad會不會有人買?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iPad會不會讓市場瘋狂,答案似乎就不是這麼確定了。那麼,iPad能否真如蘋果預期,第一年就賣到一千萬台?市場也很想知道答案。當年iPhone登場的第一年,蘋果內部預估的銷售數字不過六百萬支,相較之下,iPad可說是蘋果最看好的產品之一。
一般來說,市場會預期iPad第一年的銷售量,將因消費者的觀望而受到壓抑。且畢竟iPad的功能有限,又與iPhone等產品有太多功能重複。在華爾街的分析師當中,Piper Jaffray & Co的Gene Munster過去是蘋果最死忠的支持者,但如今他認為,iPad的售價太高了,必須落在300美元至400美元的區間,才可能成為一個「突破性」產品,他並預估2010年的銷售量將只有四百萬台。
但台灣的拓墣產研卻極為看好此一產品,看好的理由跟Gene Munster看壞的理由一樣,都是「價格」因素。拓墣認為,蘋果iPad的價格具有吸引力,且價格策略積極,因此將iPad產品2010年的銷量預估值,從原本的四百萬台上調至七百萬台。不過,目前蘋果僅針對國際市場推出WiFi 版本的iPad,何時與歐洲甚至亞洲國家的電信業者敲定推出WiFi+3G版本,將是影響iPad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若 WiFi+3G版本能在2010年中之前於歐洲、亞洲上市,則銷售突破一千萬台的機會將大為提高。
BOX
iPad問世,台灣零組件廠通包
2008年底以來,蘋果要進入小筆電市場的傳聞不斷,當時大和總研分析師黃文堯就指出,由於蘋果電腦不是採用一般小筆電的Atom處理器,而是採用ARM架構的處理器,所以開發時間較長,上市時間也一延再延。最後千呼萬喚,終於在2010年1月27日等到賈柏斯正式發表iPad。
原先供應鏈曾傳出,最快在2009年第四季蘋果就會推出此項產品。不過蘋果持續對軟硬體規格進行升級,例如最熱門的USB 3.0規格就已經正式獲得採用,現在蘋果電腦對於iPad的規格已經確定,這台9.7吋的平板電腦正式登場,產業供應鍊上也新增了一些合作新面孔。
一如往常,台灣廠商仍是蘋果的最佳拍檔,蘋果繼平版電腦iSlate之後,繼續找來過去在iPhone上合作密切的鴻海,由於第一批訂單就上看三百萬台以上,因此法人預估在2011年,光這筆訂單就有機會邦鴻海增加約一千億元的營收。
除鴻海之外,對於營收貢獻最大的當屬觸控模組廠商的勝華與和鑫,勝華過去就與蘋果合作iPod與iPhone的觸控面板,和鑫則是蘋果新的觸控面板供應商,除了供應iPad觸控模組外,2010年下半年還將供應22吋iMac觸控面板。
在其他零組件中,機殼廠應華也是新面孔。與和碩關係密切的應華,透過和碩與蘋果搭上線,iPad的機殼是應華首度打入蘋果供應鏈的產品,未來還積極布局爭取iPhone訂單。連接器中,連展則是新供應商,其他如正崴、萬旭、良維等,都是過去蘋果的主要連接器、線供應商。